阅读视角下的智慧型编辑成长路径探析
2022-05-30王磊
王磊
[摘要]编辑工作是一种强力、持续、大量输出型的工作,阅读对编辑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编辑一定要广泛阅读,在阅读中提高自身阅读力,锻炼眼力,做到学思结合、读写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从而成为智慧型编辑。
[关键词]阅读;阅读力;智慧型编辑
一、编辑为什么要阅读
编辑工作是一种强力、持续、大量输出型的工作,阅读对编辑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全民阅读背景下,编辑更要转变观念,从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从广泛阅读走向深度阅读。为大众提供内容精湛、思想精深、制作精美的高质量出版物,这是编辑的职责和使命。而读者对高质量出版物的要求也倒逼编辑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编辑要想具备更高素养,为读者提供优质内容,则应不断地阅读,从阅读中汲取知识,助力自身日常编辑工作。
当前,阅读已成为编辑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是编辑积极应对工作、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我害怕阅读的人》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祈祷他们永远不知道我的不安,免得他们会更轻易击垮我,甚至连打败我的意愿都没有。”[1]文章的作者为什么会害怕阅读的人?是因为人们都喜欢与有智慧、有涵养的人对话,经常阅读的人与不爱阅读的人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因此,编辑一定要阅读,并通过阅读修得以下基本功。
(一)敏锐的语感力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提出:“虽然,学问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2] “不可授受者”包括我们今天所说的语感,语感既不是技能,也不是知识,是无法传授的,一个人想要提升语感,只能通过阅读去积淀。王尚文先生认为,语感也是语文意识,是對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这是一种有意注意,需要经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得以发生。编辑在阅读时要认真“听”文字的声音,“辨”文字的色彩,“掂”文字的分量,在特殊的语境中反复审视文字,从而培养自身的语感。通过大量阅读,编辑对文字会产生很强的语感力和驾驭力,编辑在阅读时可以感受到文字的深层含义,如读钱锺书的书,可以感受到其文字的幽默;读木心的书,可以感受到其文字的精致;读现代诗集,能体会文字的节奏和韵律;读历史巨著,会感觉置身在历史中。这表现在编辑工作中,编辑会根据稿件内容作出恰到好处的修改,并保持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
(二)独特的创造力
有独特创意的作品相比其他作品,会更加受到人们青睐,拥有创意的策划方案远比普通的方案更能吸引大家的眼球。作为教学类期刊编辑,要紧跟时事热点,把握前沿动态,满足一线教师的需求,设计有价值、有特色、接地气的栏目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半月·综合)在2021年第5期至第7期的《专家视点》栏目呈现了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的范英军老师和首都师范大学的赵亚夫教授之间的一场关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问答式解惑”,引出了对“历史教学研究应转向为历史教育研究”等重要问题的深刻剖析。其独特的呈现形式和赵教授的专业回答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引发了一线教师和相关专家的深入探讨,对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这三期内容完美地诠释了《专家视点》栏目的创设初衷,反映了历史教育研究专家(包括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教育的视点、观点、要点,引领了历史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由此可见,与时俱进、独特新颖、贴近现实的栏目设计必然是刊物成为精品、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重要因素。
作为编辑,不仅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还要有独特的创造力。独特的创造力对编辑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助力其不断成长,打造精品图书。而独特的创作力则来自编辑在阅读中地慢慢积累,量变才能引发质变。
(三)更新知识的手段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的基本手段。编辑不但要掌握较强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通识知识,不但要成为专家,还要成为杂家。作为服务基础教育的期刊编辑,不仅要阅读编辑类的期刊,如《编辑之友》《中国编辑》《出版发行研究》等,还要阅读各类教育期刊,更要阅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等具有教育教学指导性的文件,这样才能明确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基础教育的发展动态,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基础教育,也才能把期刊办好、办精,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尽自己的一分微薄之力。叶至善先生在《编辑瘾》一文中提道:“老觉着没做够,哪来的这么大的编辑瘾呢?自己也说不清楚。”笔者认为叶至善先生的这个“瘾”与编辑阅读的独特眼光和习惯有关。编辑在阅读书稿和成书时,总能获取新知识,这是做编辑的乐趣,也是编辑成长的养料。
二、编辑怎样提高阅读力
聂震宁先生在《阅读力》中首次提出“阅读力”这一概念,他指出,“阅读是一种文化,阅读是一门知识,阅读还是一项科学”“阅读力,其实就是教育力、文化力、思想力的一部分”[3]。但在全民阅读背景下,很多人只追求阅读的量,不追求阅读的质。对编辑来说,其不但要追求阅读量,还要提高阅读力,阅读力的作用大于阅读量。美国著名作家纳博科夫说:“我希望,每个阅读者不仅仅惊诧于阅读内容的丰富多彩,也能体会到拥有阅读能力的无比美妙。”其实,我们静下心来反思,光有量而没有质的泛阅读,只会导致阅读的泛化,让阅读浅表化。英国作家霍伯斯曾说:“如果我阅读得和别人一样多,我就知道得和别人一样少。”霍伯斯的言语警醒我们,在追求阅读量的同时,不能忽视对阅读力的培养。那么,编辑怎样才能提高阅读力?
(一)阅读经典书刊
编辑具有特殊的使命和担当,是文化的传播者,是高质量、高品位读物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因此,编辑要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所谓经典,就是那些经过实践检验、最有价值、经久不衰的作品,它们是历史的一部分,也是对历史真实的反映,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所以编辑一定要读好我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先进文化的经典,读通文学、哲学、史学、科技、艺术领域的经典等。而作为历史基础教育期刊的编辑,除了要阅读历史领域的经典著作、历史教育学的重要著作,也不能减少对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编辑学等专业书籍和期刊的阅读。总之,阅读经典书刊既能增强编辑的文化底蕴,又能拓宽编辑的视野,对编辑工作百益而无一害。
(二)读思相结合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夏也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思考是对知识进一步的巩固和强化,一个人只有学会了思考,才能有长足的进步。因此,一个人智慧、思想的成长是离不开阅读和思考的。当然,阅读也要讲究方法,我们要能够将通过阅读汲取的知识按一定的标准进行梳理、整合、重构、内化,最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并应用于工作。比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已颁布,作为基础教育期刊类的编辑就要第一时间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仔细研读新课标并与旧课标做比较,看看新课标有哪些明显的变化?新课标在课程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有哪些变化?除了研究变化,其还要思考怎样将新课标表达的历史义务教育的改革思想传达给读者,让新课标真正落地生根,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
(三)读写相结合
读后反思,反思后提炼思想并付诸笔端对编辑提高阅读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日常工作中,编辑至少要写好三种文体,一是选题策划申报书。拟写选题策划申报书是编辑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直接体现。当一名编辑的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达到一定境界时,其就会有好的想法,具备创新意识,能够写好选题策划申报书。二是审读报告。编辑必须有丰富的阅读积淀才能写好审读报告,常常写文章的编辑才会写出有学术含量、理论含量、思想含量和文化含量的审读报告。三是理论文章。一个不常写理论文章的编辑,定然也指导不了他人的专业写作,因为其不具备严谨的写作思路和没有掌握正确的写作方式,这就如同一个从不写作的教师,是教不出具备高水平写作能力的学生的。读与写是编辑工作永远绕不开的话题,编辑不但要读,更要去写,练好自己的笔杆子,用笔杆子证明自己的能力。可见,读写结合是编辑成为智慧型编辑的重要方式。
阅读的真正意义在于引导人们乐读善思,也就是培养阅读力。而阅读力的培养离不开阅读量的积累以及阅读时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具备良好的阅读力,编辑的阅读才能事半功倍,从而更好地应对工作。
三、阅读是通向智慧型编辑的阶梯
阅读优质书籍,是编辑成长的“助推器”。智慧型编辑一定具有很强的阅读力,因为只有不断阅读优质书籍和不断积淀知识才能成为智慧型编辑。阅读对编辑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阅读拓宽了编辑的视野
优质的书籍提供给编辑的不仅仅是优质的文化,更会完善编辑的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拓宽编辑的视野。常读优质书籍的编辑会有独特的眼界,在选题策划和选择作者方面,表现不同于一般编辑的能力。张元济先生在主持商务印书馆工作时,就根据时代的需求,沿着精品出版的路线推进,不随波逐流,在西学东渐思想的影响下,组织翻译出版“世界文学名著”丛书,如《天演论》《原富》《茶花女遗事》等优质图书至今仍被读者奉为经典。又如,畅销书《哈利·波特》的引进者聂震宁先生,他曾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是出版界的大家,同时,他还是一位作家,很多作品获过奖。聂震宁喜欢读书,阅读使他的眼界有别于众人,其看问题的角度也更加独特。在科技迅猛发展、各种信息井喷式涌现的当下,编辑要争做杂家,不但要博览群书,还要有跨界思维,努力使自己成为既有专业素养,又有丰富的美学素养和文化积淀的优秀编辑。
(二)阅读培养了编辑的思考力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而其中的“脑力”就是编辑的思考力。编辑在阅读时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收优质内容,思考其中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编辑培养思考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編辑要培养专注力,激发想象力,形成自己的观点。其二,编辑要训练思辨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其三,编辑要锻炼能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本质的能力。编辑只有看到事物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对事物的原有观念和看法。其四,编辑要建立丰富的知识体系,多读不同类型的书,接受不同的观点,进行跨界学习。
(三)阅读历练了编辑的眼力
考验编辑是否有精准的眼力,就要看其能否发现优秀的稿件。编辑的好眼力是通过阅读大量的作品锻炼出来的。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为例,他起初投给众多出版社的稿子也是石沉大海,幸运的是他后来遇到了慧眼识人的毛兆晃编辑。毛兆晃从堆积如山的来稿中读到莫言的文章,发现莫言的语言风格很独特,且比其他作者思路要广,善选农村素材,喜欢写各种人物,是一位有潜力的作者。于是他写信给莫言,相约面谈,并予以其很多的帮助。在毛兆晃编辑的力荐下,莫言在1981年第5期《莲池》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春夜雨霏霏》。《九方皋相马》的故事也启发我们,作为编辑要能去粗取精,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编辑要锤炼好自己的眼力,在众多的书稿中找准精品书稿,打造精品图书。
四、结语
编辑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编辑具有特殊的使命,要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的精神产品。在全民阅读背景下,编辑要注重培养自身的阅读力,多读优质的经典图书,从“浅阅读”走向“深阅读”,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编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输入,更要注重输出,要学思结合、读写结合,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从而拓宽自身的眼界和提升自己的眼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真正应用在自己的工作中。
[参考文献]
[1]我害怕阅读的人[J].课外阅读,2015(13):40-41.
[2]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7.
[3]聂震宁.阅读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作者简介]王磊(1981—),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