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融合 跨界竞赛 实施体育“跨学科融合”

2022-05-30王素芳

中国学校体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跨学科足球比赛

一、多元共振,开展“体育+”综合学科融合学习

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对体育运动项目的不同需求,统整课程,用结构化的逻辑思维,以体育学科为主,通过学科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建构体育课“跨学科融合”学习,实施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的“体育+”融合教学,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的、独特的育人价值。

德育为先,建构“体育+道法”学科体育品德主题式单元教学。一是利用迎面接力跑等竞争性游戏,篮球、滚翻等体育教材,开展体验公平、尊重、合作、助人等体育与德育单元内容教学,让学生形成“能按照要求进行练习或比赛、能尊重裁判与对手、能与同伴相互配合、能帮助他人纠正错误动作”等行为表现,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二是利用跳箱、跳远、400m以上距离的耐久跑、韵舞等体育教材,开展体验勇敢、坚持、超越、自信等体育与德育单元内容教学,让学生形成“在比赛落后和身体比较疲劳时,还能坚持完成任务,自己和自己比,不断进步,敢于在同伴面前示范”等行为表现,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三是利用快速跑等体育游戏、项目比赛等体育教材,开展体验失败、委屈、挫折、竞争等体育与德育单元内容教学,让学生形成“面对失败不气馁、宽容面对别人的误解、正确对待教师严厉的批评、落后能不断努力、比赛时能全力以赴”等行为表现,培养学生的体育品格。

体育“跨学科融合”学习,不仅限于“体育+道法”学科融合,还可以趣味田徑、快乐篮球等体育项目为突破口,采用“体育+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融合教学形式,开展学科多元共振,在“教”体育技能专项的基础上,呈现“说”体育、“算”体育、“唱”体育、“画”体育等“跨学科融合”教学,发挥跨学科育人合力。

“说”体育——与语文学科融合。篮球教学时启发学生说出篮球活动的精彩瞬间或学习技能的经历,如,最感动的人物、最难忘的事情等,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内心感受和活动体验,将语文元素融入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

“算”体育——与数学学科融合。立定跳远教学时让学生进行跳的距离求和运算,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评价方法,为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找到可行的融合培育路径。

“唱”体育——与音乐学科融合。音乐可以调节人的运动情绪,产生运动美感。做广播操时播放音乐、运动训练时唱体育励志歌曲,总会给人一份阳光自信、勇于尝试、敢于超越的力量,有利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画”体育——与美术学科融合。技术教学中进行体育绘画,既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又可将课堂上教师的讲解示范长久保留;既使复杂动作容易掌握,又让错误动作一目了然。

二、跨界竞赛,实施运动教育模式的融合学习

现代教育要求学生既要掌握融合知识技能,又要会跨学科综合运用。运动教育模式具有“重视参与者本体感受”“竞赛规则相对完善”“项目内容知晓程度高”等特点,体育课堂教学中强化“学”与“赛”的融合,可解决当前体育知识、技能教学中学生“学会了方法,但不会跨学科运用”的矛盾,有利于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提高体育技能、传承体育文化,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去解决问题。以足球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为例:一是体育课上学生划分足球运动教育模式的运动季,成立足球团队,组织足球季前测试赛、季中正规赛与冠军赛等。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参与扮演足球领队、队长、教练、裁判等各类角色的演讲比赛;学生运用数学、美术等学科知识与技能,采取“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形式,参与足球比赛的个人和团队积分、名次的录取和公布等竞赛工作。二是足球课以比赛形式举办系列庆祝活动,如,创作会徽、会旗、会歌比赛;足球卡通人物、足球名人墙壁绘画比赛;制作足球吉祥物、金靴、奖杯、证书比赛;撰写足球运动诗歌、足球征文比赛;设计足球对阵赛程比赛等。通过足球课竞技运动教育模式的“跨学科融合”教学中的系列比赛,评选出足球神射手、最佳解说员、公正裁判员、最美小画家……让学生产生兴趣,加深对足球技战术、足球文化的深层理解,提高足球技能,增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小学体育“跨学科融合”学习能够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它是跨越学科界限藩篱、实施融合教学、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体育教师贵在树立“跨学科融合”育人意识,重在付诸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际行动。

——王素芳(江苏省淮安市人民小学,223001)整理

猜你喜欢

跨学科足球比赛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让足球动起来
选美比赛
少年快乐足球
比赛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最疯狂的比赛
认识足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