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运动教育模式的初中乒乓球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

2022-05-30贾鹏鹏蔡将刘燕袁博张庆新

中国学校体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乒乓球课程标准比赛

贾鹏鹏 蔡将 刘燕 袁博 张庆新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同时,提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既能使学生掌握所学项目的运动技能,又能加深学生对该项运动完整的体验和理解。《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为体育与健康学科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指出“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笔者团队以八年级乒乓球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在教学中引入运动教育模式,以期改善教学效果,并从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体系化的总结与分析。

一、指向核心素养的运动教育模式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西登托普创立了运动教育模式。该模式以“游戏教育”理论为基础,目的是培养有能力(Competency)、有热情(Enthusiasm)、有素养(Literacy)的运动者;主要特征有6个方面,分别是运动季(Season)、团队联盟小组(Affiliation)、正式竞赛(Formal Competition)、最终比赛(Culminating Event)、成绩记录(Record Keeping)与庆祝活动(Festivity);以竞赛贯穿整个教学,是其鲜明的教学特点。美国学者黑斯蒂(Hastie)与沃海德(Wallhead)认为运动教育在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各个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能够利用学生的体育潜能,改变他们的运动动机和自信心,对提高生活质量做出积极的贡献。[2]

国内学者高航认为:运动教育模式是一种创新性的体育教学模式,有益于落实体育学科素养,帮助学生掌握结构化体育知识、适应复杂情境下的体育教学。[3]

笔者团队认为,运动教育模式的目的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高度契合;运动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大量的游戏或比赛,采用固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符合《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注重设计学习和活动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内在要求;此外,在教学评价方式上,运动教育模式重视学生自身的成长,强调在情境中进行真实性教学评估。因此,体育大单元设计与实施融入运动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二、大单元学习目标的设计

《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笔者以八年级乒乓球大单元教学为例,参照《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结合教学实际,设计了如下学习目标:

(一)运动能力

1.了解乒乓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概况;掌握乒乓球运动比赛的基本规则和裁判方法,能够承担组内、组间比赛的执裁任务;理解平击发球、正手攻球、反手推挡、正手发下旋球、反手搓球、步伐移动、发球抢攻等基本技战术内容的动作要领、基本结构与运用情境。

2.掌握平击发球、反手推挡、正手攻球和搓球等基本技术,2人合作完成至少20个回合的对推、对攻、对搓,在比赛中运用平击发球10个能够合法发上球台8个以上;基本掌握乒乓球发球抢攻、调左打右等基本战术,在11分制的比赛中运用发球抢攻战术获得至少2分的分值。

3.通过交替摸桌角等灵敏性练习,发展学生速度、力量和有氧耐力等素质,提高其运动协调性。

(二)健康行为

将乒乓球运动作为锻炼手段之一,并长期坚持参与;掌握基本的热身与放松方法,能够处理如轻微拉伤等简单的运动损伤;通过乒乓球活动及比赛能适时调控情绪,树立运动自信心,排解学习压力;增强人际交往,适应集体生活。

(三)体育品德

养成不怕吃苦、坚忍刻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在乒乓球各种技战术学习与游戏比赛中,主动与他人沟通,在合作与竞争中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同时,养成互帮互助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大单元学习内容的设计

《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专项运动技能主要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技战术运用、体能、展示或比赛、规则与裁判方法、观赏与评价6个方面进行教学。”以八年级乒乓球大单元教学为例,归纳并提出了其总体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参照《课程标准(2022年版)》专项运动技能中球类运动——乒乓球项目所要求的水平四的目标要求,学生需掌握该项目的基本动作技术和组合动作技术,能将其运用在班级比赛中,体能水平进一步提高;在课后积极参与该运动项目,对该运动项目有完整的运动体验;通过运动比赛建立运动自信心,尊重规则,尊重对手,履行自身职责等;笔者团队设计了八年级乒乓球大单元学习的具体内容(表1)。

四、教学过程结构设计与大单元课时分配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高嵘教授在《当代运动教育探讨》一文中提出,运动教育模式可以分为5个阶段,在单元起始教学阶段,首先向学生介绍运动教育的基本模式,使学生了解運动教育的目的、特点,并建立课程常规;再按照异质分组的原则形成固定的学习小组;然后在小组内部以书面形式签署小组成员责任协定,制订学习计划;进而在技术、战术学习的基础上将不同层次的比赛(组间比赛、正式比赛、季后赛)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不仅学习运动技、战术,而且通过多种角色的扮演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最后通过庆祝活动结束单元教学(图1)。[4]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阶段所占课时比例要依据大单元的总课时与每课时时长而定。《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实施”中“教学建议”部分指出“大单元教学是指对某个运动项目或项目组合进行18课时及以上相对系统和完整的教学。”[1]

笔者团队设计的八年级乒乓球大单元课时为18个课时,每个课时为45分钟(表2)。其中每节课都应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参与到以“学、练、赛”一体化设计的教学内容中,并进行一般体能与专项体能的“学练”,而基础知识、规则与裁判法、观赏与评价等内容则应根据教学需要融入教学或安排课外学习。

五、八年級乒乓球大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教学设计为18个课时,每个课时设计学习主题、运动能力目标与基本部分(包括学习活动、练习活动与比赛活动),每节课在学习主题的引领下,学生需明确本堂课的目标,同时完成“学、练、赛”的设计内容;在运动能力目标的设计上,既要有认知层面的设计也要有实践操作层面的设计,更要有一定的量化指标,以便评价反馈;在教学结构上,按照上述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过程结构设计,第1~2课时介绍运动教育模式;第3课时建立学习小组;第4~15课时主要是技战术、规则的学习、各角色体验等内容;第16~18课时完成赛季比赛与庆祝活动。在基本教学内容上进行“进阶性”的设计,有技战术的学练进阶,也有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的融入,有效培养学生的课程核心素养。。乒乓球大单元教学设计整体呈现见表3。

六、部分代表性课时计划设计思路呈现

本文以大单元设计中第3、9、16课时作为重点,进行课时设计分析与总结。授课对象为八年级男生,共24人;部分学生有一定的乒乓球运动基础,对教学的开展较为有利,通过分组学练、角色体验等多种手段,使学生深入了解乒乓球运动文化,掌握一定的技战术,实现教学目标。

(一)第3课时:“正手攻球与分组建队”设计思路

该课时处于整个大单元的前期,本节课最重要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分组,分组需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要求进行,目的是使小组间的整体水平基本持平,为后面的组间比赛做铺垫。每组推选出1名小组长,小组长一般由本组水平较高者担任,要能够胜任“教练员”、组织全组训练等任务,使组内学生的比赛能力迅速提高。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本班分为4个队,队名参考12生肖进行设计,分别是雄鸡队、金牛队、福虎队与飞龙队。本节课的另一项任务是让学生熟悉课堂常规,如,热身准备的时长、要求等,同时要求小组长在今后的课堂中带领本组成员进行热身准备等一系列的课堂常规。除此之外,设计了球性练习作为课堂前期的引入,加之正手攻球的“学、练、赛”设计,为学生打下一定的技术基础(表4)。

(二)第9课时:“左推右攻组合技术与组内训练赛”设计思路

该课时处于整个大单元的中期,学生已经熟悉了小组的学练形式,强化了课堂常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可以安排好热身准备以及组内练习等内容。本节课最重要的内容是组内对抗赛。不仅能明确单打、双打人选,为组间赛做准备,而且能让学生熟悉比赛规则,明确每场比赛、每局比赛如何进行,对乒乓球项目有相对完整和深入的体验。教学任务安排左推右攻的技术组合的“学、练、赛”设计,将学生之前所学的技术进行整合,更加符合真实比赛的情境。在大单元的中期更加突出小组长的作用。如,小组长给组员发多球进行练习,小组长安排练习计划等内容,组内学生也为组间赛努力练习,课时计划呈现见表5。

(三)第16课时:“前三板技术组合与赛季组间赛”设计思路

该课时处于整个大单元的后期,进入“赛季”阶段。学生在前面的课堂中已经明确了乒乓球比赛的基本规则,能够担任比赛裁判,能够担任记录员;具备了一定的技战术能力,如,掌握了平击发球,基本掌握下旋球的发与接发,进行了发球抢攻与调左打右的战术学练,具备了参加组间比赛的能力。本节课在完成“前三板”技战术的学练基础上,进行组间循环赛的第一场,赛制为每组2场单打、1场双打,三场两胜,每场三局两胜制。对阵双方是雄鸡队对福虎队,飞龙队对金牛队。除参赛队员以外,每组需指派1名裁判员和1名记录员保证比赛正常的开展(见表6)。

六、大单元教法与学法的运用

运动教育在教学实施上融直接指导(Direct Instruction)、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和伙伴学习(Peer Teaching)3种方法为一体。[4]

直接指导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首先明确运动教育模式各自角色的定位和具体要求,如,小组长要负责本小组的热身准备活动、分配学练场地、及时与教师和组员沟通处理出现的问题;裁判员要学习规则与裁判法;记录员要记录比赛成绩、积分情况等。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示范、讲解使学生明确动作要领、掌握运动技术,通过教授单球或多球的练习使学生掌握学练方法。

在球类运动的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式。但在应用运动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合作学习主要建立在合理分组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之后会进行分工,如,小组长、组员、裁判员、记录员等,在学习过程中各司其职,并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互相协作、互相沟通,以解决遇到的问题,最终人人都有所进步。

伙伴学习则是在学生进行分组建队之后,教师更多地关注各小组长与水平较高的学生,让他们帮助水平较低的学生提高。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必须考虑并照顾整个班级,通过伙伴学习可以大幅提高教学效率,使得自身小组在组间比赛中获得胜利。

七、大单元教学评价的选择

《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在选择评价方式时,要注意以下3点:1.注重评价方法多样化;2.重视过程性评价;3.加强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实时和精准的评价。本研究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首先记录册可以反映学生在本单元的具体学习情况;其次,强调“真实性评价”。如,教师重视学生的合作能力、抗挫能力、沟通能力、关心他人以及公平竞争,这些因素在教育中也有重要的价值,可通过教师的主观判断进行评判(表7),评分标准1~5分递进。通过创设“情境”落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亦在“情境”中评价学生的表现是课程评价改革的又一思路。

在游戏与比赛的情境中,对参赛队员、裁判员、记录员等所展现出来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表现,如,裁判员执裁是否准确,出现问题如何解决;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擦网或擦边获利的情况应向对手示意;记录员如实将成绩记录在册等,都应作为评价学生的评价指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学生的比赛表现进行评价,还应关注教学中隐性结果的产出,其是难以评估,甚至难以测量的,可以通过教师的主观评价解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教材〔2022〕2号)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S].2022-4-21.

[2]Peter A. Hastie,Tristan L.Wallhead.Operationalizing physical literacy through sport education[J].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2015:132-138.

[3]高航,高嵘.论运动教育模式的时代价值与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 2020(01),105-110.

[4]高嵘.当代运动教育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7):969-971.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运动教育模式培养重中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CDDB202024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乒乓球课程标准比赛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乒乓球悬浮术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跳舞的乒乓球
乒乓球瘪了怎么办
靠拢的乒乓球
选美比赛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