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个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的县域推进机制

2022-05-30汪滢陈文峰汪基德崔亚萌段宇宙

电化教育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三个课堂

汪滢 陈文峰 汪基德 崔亚萌 段宇宙

[摘   要] “三个课堂”作为扎根我国本土实践的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方案,其常态化按需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三个课堂”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地方政府顶层设计、统筹能力较弱;企业在技术、资源、服务方面供需结构失衡;学校应用中管理、考核、激励制度融通差。为破解阻碍“三个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的困局,在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协调、整合、责任等策略指导下,运用PPP模式,以满足公众需求服务为行动导向和解决问题为治理逻辑起点,构建其常态化按需应用的推进机制:政府协调与整合多主体目标、职能;企业实施“互联网+教育”软硬件数字底座建设,精准开展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服务支持;健全运行机制保障学校因地制宜的创新应用路径。河南省叶县在偏远贫困地区以PPP模式持续推进“三个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实践证明PPP模式有效地促进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关键词] 专递课堂; 名师课堂; 名校网络课堂; 常态化按需; 整体性治理; PPP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獻标志码] A

一、引   言

2020年3月,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底实现“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在广大中小学常态化按需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公平[1]。2021年12月,《“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实施信息技能教育培训,缩小“数字鸿沟”,支撑各种创新型教学常态化应用,促进教育公平。通过梳理“三个课堂”的发展路径,常态化按需应用是其生命力所在,分析其困境,可通过构建县域多方协同参与、供需关系平衡、常态化按需应用的推进机制,为其他教育薄弱地区提供借鉴。

二、“三个课堂”促进教育公平的意蕴

“三个课堂”的雏形源于本世纪初的农远工程[2],2012年,杜占元首次提出“三个课堂”概念,2020年,教育部正式出台“三个课堂”文件,将其对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提升到新的高度,这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迈向融合创新发展的新阶段。专递课堂强调专门性,通过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开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育人方式,专递课堂能够解决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师资缺乏,及国家要求课程中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的问题,以普惠性均衡承载教育公平的托底保障。专递课堂具有双师协同的特点,主讲端教师和教学点师生进行双向实时交互。名师课堂强调共享性与示范性,目的是提高学科教师教学与专业发展能力,名师手把手教普通教师上好课[3]。通过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等方式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凸显名师引领普通教师专业发展,扩大名师资源辐射范围来孵化更多名师,构建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的新形态、新常态,优秀教师的智慧在线流转为学生提供均等化教学支持。名校网络课堂强调开放性,名校把全部优质资源通过网络学校、网络课程等形式共享至薄弱学校,同时还提供个性化指导、精准帮扶。一般有“集团化办学管理型”“跨校际联盟契约型”“跨校际共同体帮扶型”三种形式[4]的在线课程资源建设。名校通过提供资源加精准帮扶的一体化服务方式,系统性、全过程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及更大范围内流转与共享,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与期待,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消弥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教育公平目标。“三个课堂”理论研究涵盖“资源构建”“课堂模式”“教研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教育优质均衡”“教育公平”[5]等议题。其目标是建立起以技术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长效机制,重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学校办学能力,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促进育人方式转变。

过去10多年,“三个课堂”在政策引领和技术进步的双重助力下,不断创新和实践,凸显出鲜明的实践问题意识,始终聚焦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配齐、配好优质教育数字资源、师资资源,保障教育的起点公平,形成了精准、高效的教与学模式,从而支撑教育的过程公平,最终实现规模化的个性化教育,达成结果公平的愿景[6]等现实问题,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三个课堂”在变革学校层面的功能上,沿着“修路”“联结”“赋能”[7]的过程不断升级,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育管理形态、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创新变革奠定了基础。由此可知,“三个课堂”促进基础教育由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再迈入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因材施教,托举满足个体差异化需求的教育公平使命,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提供了扎根我国本土的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经验。

三、“三个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推进的困境

“三个课堂”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信息化“路径依赖”的影响,其推进质量参差不齐。只有厘清“三个课堂”发展困境与原因,才能完善其常态化按需应用县域推进机制。

(一)地方政府顶层设计与统筹落实能力较弱,常态化应用推进不协同

“三个课堂”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虚实结合教学时空和场景变化的新形态。首先,“三个课堂”建设理念亟须更新。地方政府顶层设计的科学性、系统性缺乏研判与论证,专家智力支撑不足,教育管理者未充分认识其教育教学和课堂变革的巨大价值。其次,顶层统筹力度不强,规划不科学造成城乡信息化环境差距大、资源重复建设、设备新旧不一,基础设施网络联通弱、运维难、买得多用得少、资源利用率低等现象[8],并综合导致财政负担大。各平台互通协议标准不协同出现“信息烟囱”[9],教师难教研,学生难互动和临场感不强[10],数据难采集,平台数据难以为教育管理与决策提供高质量服务。最后,各主体间协同联动效应差。政府、教育部门、学校、社会等各组织间建设和应用目标、诉求不同,行动各自为政,缺少协调与优化整合框架,信息沟通的可信度不高,“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的协同结构松散。

(二)供需结构失衡,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不完善

国家在经济等领域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与需求是调节社会生产关系平衡的手段。“三个课堂”教育供给需求存在调研不精准、不匹配[11]、需求反馈渠道不畅通[12]、供给不实用等现象。首先,供给有效度低。供给主体不明确和供给力有限,沟通反馈灵敏度低[13],供给资源类型的相关性和易用性欠缺[14],导致各主体在帮扶或协同发展上匹配不强。其次,需求侧对优质资源和技术服务充满期待,映射出“三个课堂”的推进路径指向。教师作为“三个课堂”按需应用核心因素,教师应用意识和信息素养能力至关重要。虽然国家、省、市县级信息技术培训持续实施,但不同地区管理者、教师、教研人员信息素养各异,加之培训内容的选择多从设计者视角出发,未充分考虑需求者立场,导致培训不精准。学校运维技术人员少及经费紧张的瓶颈,教师对资源二次加工较难,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三个课堂”深度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以至于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因技术使用差异出现显著的“马太效应”。最后,教育供需结构矛盾影响“三个课堂”按需应用质量。但由于合作模式和利益分配原因,供需错位和失衡,供给的质量与效率低,企业深入参与“三个课堂”动力不足[15],止步于信息化资源和技术环境建设,未成为“三个课堂”推进的重要伙伴与支撑力量。

(三)管理、考核、激励制度融通差,应用活力不高

制度规划是推动“三个课堂”的行动指导,需要管理、考核、激励制度全流程衔接形成合力。首先,“三个课堂”管理机制不完善,实施流程和运行规范不明晰,教学安排、课堂教学、教学研究、质量监测、评价反馈流程的整合不紧密。在具体推进工作中,未细化到定岗定人定责,教学教研活动无章可循,出现“打折”“失真”现象。其次,“三个课堂”的考核需依据动态的质量监测标准。由于其标准实施不健全、细则模糊,且定期报送机制和应用率反馈渠道不畅通,导致绩效考核松散[4],不能为激励提供有效参考。最后,激励是“三个课堂”应用质量与活力的指挥棒和驱动器,但大多数学校却未将其工作量纳入日常管理体系,出现考核与激励制度不融通[16],激励措施较少[17],导致学校、教师共建共享优质资源的积极性不高。

四、“三个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推进机制构建

在厘清“三个课堂”发展困境与原因后,县域政府可采取整体性治理理论(Holistic Goverance)来破解“三个课堂”发展困局。整体性治理理论是新公共管理领域为应对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满足公众需求服务为行动导向和解决问题为治理逻辑起点,借助协调、整合、责任和信任、网络化等策略,对政府部门不同层级、各职能部门及公私部门的多主体需求、合作关系、行动方案进行整体协调,对多主体的资源、工作业务职能及优势整合。在可信沟通环境下,借助纵向管理体制与横向信息技术网络分析框架,明晰各方履责和追究失责,以解决公共管理出现的“碎片化”问题[18]。在整体性治理理论指导下,政府为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供给产品质量,采用政企合作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其内涵是政府与私人部门共同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而签订各项协议。PPP模式在实施中是以利益、责任和风险为基础,以契约合同为纽带建立的新型供给方式,综合考虑合作企业准入实力、合作范围和期限、付费方式、管理、监督、法律、履约权利与义务、违约争议等问题[19]。PPP模式有助于破解“三個课堂”在实践中面临的困境,促进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提升教育供给水平和效能,激发常态化按需应用的活力。

“三个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的推进机制模型如图1所示。每个圆形是参与主体,三角形边的双向箭头表示双主体的职能关系,由外层到内层的双向箭头为促进关系,反之为推动关系。最外层是整体性治理的协调层,促进各方在信息、认知、决策、行为上充分协调,做到理念统一、目标追求一致:政府协调教育局、财政局、学校、企业、高校、中小学等主体职能,通过PPP模式监管和评估企业服务,同时为学校应用“三个课堂”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路径;企业为学校、政府提供可信网络环境服务等支持。中间三层是各主体业务的整合层,对各方职能整合:教育局整合提升办(教学质量提升管理办公室)、电教馆、装备站(教育技术装备站)、师训股、教研室、教育股等部门,对名校网络课堂、名师课堂、专递课堂的名校、名师、主讲教师实施管理、考核、激励,通过推进“三个课堂”,促进学校整体发展、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各种资源和教学支持服务在中间三层动态共享和流动,实现常态化按需应用。最内层是整体性治理的责任层,是各方努力的终极指针与目标,达成学生获得高质量和个性化教育。由外到内分级分层责任传导,凸显“三个课堂”推进机制中“以人为本”的主体地位。“三个课堂”推进机制以学校内生实践创新应用需求体系为内驱力,企业外部技术供给体系为支撑力,教育行政统筹体系为外部引导力,从利益博弈走向合作共创价值,汇聚三者合力赋能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成长,促进教育公平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精准扶智扶学。

图 1   “三个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推进机制模型

(一)政府抓好顶层设计与系统协调,整合各主体职能推进“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

政府在“放管服”职能转变中集中力量做好战略决策的“掌舵者”,抓好顶层设计与系统协调,明确企业的“划桨者”服务职能和学校的“实践者”创新应用职能,使各主体的职能协同联动效应增强,此机制是在各方受益增加且不受损的情况下实现“帕累托最优”的稳固三角方案,确保其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运行。在省级与市级政府做好“三个课堂”宏观整体方案基础上,县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县教育局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及各工作制度。县电教馆与装备站负责规划和建设,提升办负责名校网络课堂规划,教研室与师训股为名师课堂提供教育、教学、教研等支持,教育股制定专递课堂开课计划。企业在不同层级向各主体按需提供技术、资源、平台等支持服务。高校科研机构提供理论引领、发展指引、教学、学科方面的科学指导和智力支持,让“三个课堂”全面融入学科、融入课堂、融入教研、融入学校发展,提升利用效能,为其常态化按需应用打下基础。

(二)企业做好数字底座建设,支撑“三个课堂”网络化环境按需应用

企业依据需求侧诉求提供有效供给,构建“互联网+教育”一体化平台及基础设施,向其提供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的新方案、技术、平台、资源、应用等“一站式”无缝服务。“一站式”服务的本质是赋能“三个课堂”提质增效,精准理解、满足与丰富需求侧的意愿、选择、体验,具有支撑其常态化按需应用的数字底座效应,主动响应面向需求侧由“应用驱动”到“改善学习”的供给服务转换。提高供给匹配度,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的良性互动,以供需关系升级推动管理、教学与课堂变革,重构良性供需结构。以“三个课堂”数字底座促进优质资源全覆盖,实施信息素养与能力提升培训,促进教学教研成果云端留痕共享,创新便捷运维服务,增强使用效率、效果、效益,提升教育数字化治理能力,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目标。“三个课堂”推进机制的建立避免了直接学习或引入外部优质资源,因消化不良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形成教育资源从“公建共享”到“众建共享”的共赢格局。

(三)学校因地制宜推进,健全运行机制保障常态化按需创新应用效能

在“三个课堂”整体性推进中,通过将管理、考核、激励制度透明化、公开化,明晰工作要求和操作规程,形成常态化、实时化、数据化的运行机制。明确政府不同层级主体日常工作开展、过程管理、考核与激励责任,制定学校实施“三个课堂”的考核与奖励办法,要求相关部门依据学校实施“三个课堂”的考核奖励办法对学校与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奖励。比如,有些地方规定对实施专递课堂、名师课堂主讲教师工作量不低于1.5倍核算,并在职务职称晋升中给予考虑。以此做到有章可循,扭转其应用活力低、动力弱问题。管理、考核、激励制度作为凝聚各方信任关系的黏合剂促使其环环相扣,高效、流畅运行。教育主管部门制订学校应用实施方案,名校网络课堂能够为县域汇聚教育新资源、新动能,促进优质学校发展,培育更多名校。名校基于此孵化更多名师,名师通过名师课堂以解决教学现场问题为出发点,引领普通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专递课堂质量,让优质教育普惠全体学生。由此,资源、信息在“三个课堂”体系内常态应用、按需流转,能够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的教育差距,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教育,师生的常态化按需应用就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和动力引擎。

五、“三个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

推进机制的实践案例

叶县“三个课堂”PPP模式应用实践在2022年4月入选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联盟建设与应用创新案例(区域),且在不同市域得到创新推广应用,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在实践上能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一)县政府协调整合布局,支撑“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高效有序推进

叶县曾是河南省贫困县,处于偏远近山地区,在以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尽管在省、市级政策帮扶下,城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但当地在优质教育资源、师资、人才培养等方面仍面临着“碎片化”困境,阻碍教育发展。2018年,叶县在“乡村振兴”“新基建”战略背景下,为破解城乡教育不均衡的壁垒,实施了教育信息化PPP项目,该项目整合政府、教育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高校科研机构、中小学等主体职能,以“建设保先进、应用保效果、运营保长效”前瞻规划,提出“向‘三个课堂要师资、要质量、要素质、要均衡”的发展目标。该项目利用社会资本投资1.5亿,在政府与企业双方达成信任基础上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签订合作协议,明确权利与责任,建立利益发展共同体。社会资本方成立特殊目的公司(SPV)负责融资,按照BOT(建设—运营—转交,Bulid-Operate-Transfer)方式,即企业1年建设10年运维后移交政府,财政局依据教育局对企业绩效考核情况分期付费,企业为了长期运营与收益而提供精进服务。企业专业化技术团队长期本地化运维为“三个课堂”提供“一站式”无缝服务,代理政府职能促进“三个课堂”持续有效发挥应用效益。PPP模式的引入可以有效缓解财政压力过大,弥补“脉冲式”边建边废、利用率低的短板,克服技术运维的困难。

(二)企业高效供给“三个课堂”技术与服务支持,构建按需供给体系

1. 聚力“互联网+教育”平台,搭建“三个课堂”网络架构

为支撑教育主管部门对全县教育统领,在坚持统一标准、统一运维原则下,企业协同电教馆搭建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云+管+端”网络架构。“云”即基于县级大数据中心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建成教育管理实体运营中心,集成数据体系、用户体系、应用体系、空间体系,把教育管理部门、师生、课堂、家校的所有应用系统和资源联结服务平台,实现科学决策可视化、监管动态化、管理精细化,增强教育统筹和监管能力。构建应用管理与开放式平台架构,形成技术中台和數据中台技术服务模式等,支持第三方应用和各数据系统无障碍接入共享,破解“囚徒困境”思维,打破“信息孤岛”等障碍,将资源、应用、服务、数据在网络空间互联共享。运营中心巡课督导室可同每一教学、考试现场联接,了解一线实状,实现动态监管和精准教学反馈指导。“管”即连接数据中心与学校的万兆网络线路。“端”是指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终端,师生配备使用便捷的云终端设备和均衡学堂APP以减少维护时间,打通课堂教学最后一步,实现共上一堂课,缩小城乡学生学业成就差距。建成全县教育一张网、教育应用一朵云,优质资源精准推送,构建“教、学、考、研、评、管、办”的教育生态闭环。

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按需供给资源与服务,提高“三个课堂”覆盖面

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三个课堂”发展的先决条件。通过“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提供音乐、美术等学科课程线上授课支持,解决全县相关课程师资缺乏的不均衡问题,互联互通的网络和全覆盖应用是支撑其用户体验与平台稳定的基础保障。全县一次性建成校园网、局域网383个,布局5G网络,云终端、多媒体教室、录播互动系统覆盖全部师生和教室,常态化信息化授课率达到90%以上[20],在全省处于前列。同时,构建各学科的知识图谱,引入小学至高中全部165本学科教材电子资源,建设云端资源128040套,被使用722038次,使用时长超6000余万小时,开展教学活动1686次,形成录播视频1142条。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基于课表章节精准推送不少于3套资源到教师端,减少教师“大海捞针”般寻找适切资源的烦恼,达到轻松上手、常态按需运用。实施资源应用评分制,淘汰使用率较低资源。

3. 开展适切信息技术培训,教师教学能力与信息素养持续提高,教学应用效能得到提升

在完善数字底座建设的基础上,以培训来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促进其深度应用。首先,教师是“三个课堂”创新应用的关键。企业协同电教部门依据精准需求调研情况制定培训计划,以上门服务、一对一等形式,对校长、教师、信息技术人员等进行分层的定制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培训,提升应用管理和服务水平,持续提供线上教学模式指导和技术咨询。技能培训作为省、市、县级培训的补充和衔接,以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带动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同时,依据师生需求购买高质量、个性化资源,能够有效破解教学资源获取难、二次加工难的顽固难题。其次,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教研部门协同企业对名师和普通教师就如何基于网上直播开展在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业评价给予指导,帮助其创新课堂教学策略和育人方式。最后,企业协同教研部门定期举办资源创建、课堂教学等比赛,依托丰富多彩的活动自发形成一批校本资源与应用案例。

(三)学校健全运行机制,开辟创新应用路径,激发应用活力

1. 专递课堂

基于均衡学堂平台,开设覆盖全县的网络直播课,实施乡镇专递课堂、学区专递课堂、城乡专递课堂。2021年开展活动700余次,形成视频资源300余个。以此有效改变因教师不足导致的课开不齐现象,解决了教学点25132名学生缺课问题[20]。教育股制定专递课堂整体计划,建立教师资源库,统筹线上线下教学实际,编制共享虚拟课程表,建立评估标准。通过专递课堂平台实时巡课与在线督导,随时监督专递课堂实施状况。分别对专递课堂负责学校和主讲教师考核,考核负责学校的工作计划、管理制度、经费投入、过程管理记录、上课情况和线下辅导教师的开展情况,考核合格的学校加分项纳入教育局学校综合评估。主講教师在工作计划、教学资源(教案、课件、作业等)推送、组织线上集体备课、课后议课总结和教学效果评估方面合格者,优先给予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中心校负责参与专递课堂班级上课安排,采用“1+3+N”授课模式,“1”是乡镇优秀主讲教师(不带学生),“3”是3个教学互动点,“N”为多个听课端。主讲教师是专递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者、主导者,课前学情分析、协同备课,将授课安排和重难点提前告知接收端助教,助教做好课堂答疑解惑的指导,主讲教师与助教聘期一年。课程中,5G网络保障两端同步板书、同步练习与交互、同步指导,增强临场感,助教在课堂观察量化表记录学生学习情况,课后就上课存在的真实问题开展教研研讨,做好学生学习的“支架”。主讲教师每月现场与学生见面至少一次,以弥补在线教学情感缺失,增进师生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如叶县刘东华教学点全校两个班总计42名学生,2位教师既负责全科课程,又负责保育工作。通过专递课堂,42名学生共享优质课程,建立了固定结对帮扶机制,教师精准“减负”,与城乡学生同上一堂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名师课堂

针对教学现实场景中存在的问题接受名师指导,这种网络教研新形态减少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为开展教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师训股制定名师课堂工作计划,实施协同备课、协同教学、协同教研、协同观摩与议课等教研活动,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教研问题申报课题研究。打造教师以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为主旨的成长共同体,使名师隐性与显性的知识、经验、思维在共同体中合理流动,这样普通教师在共同体具有平等发言与交流话语权,提升参与主动性。全县遴选31位具有事业责任心和教学能力强的各学科种子名师,开展教研活动192次,采用“1+10+30”形式,即1位名师带动10位优秀核心成员,核心成员协助名师做好相关管理,30位培养对象作为骨干,名师每周不少于1次直播示范课,每月不少于1次教研,核心成员每学期不少于1次公开课或示范课。名师在实践基础上摸索出语文学科“六个+”名师课堂模式,即名师+骨干教师形成名师共同体、直播+点播练就名师新途径、区域教研+线上研讨实现精准教研、实践+课题提升核心素养、案例+整合充实资源库、读书+写作共筑学习梦的形式开展教研实践探索研究[21]。企业负责名师课堂技术培训和网站运维,同时把在线教研实录、一师一优课实录等资源在名师课堂空间云端留存,同步共享。师训股对考核合格的名师及核心成员在课题申报、职称晋升、支教送教下乡经历、交流轮岗等给予加分或优先权,参加名师课堂所有活动的教师考核合格者给予30~50分不等的继续学时核算,考核不合格的名师取消资格。

3. 名校网络课堂

重点服务薄弱学校发展,所谓独行快、众行远,只有不断学习先进学校或地区办学经验,才能为本县教育发展提供支撑与引领作用,带动“专递课堂”和“名师课堂”协同、深入发展。以县城8所学校分2种形式为名校,其一,办学水平整体优秀学校,其二,有专长特色的学校成立发展共同体,实施“1+3”组合协作发展形式,名校是“群主”,弱校是“群员”,名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个学科常态化直播课或组织学术活动。名校在名校网络空间及时发布优质资源,开展名校公开课,打造名校优质资源建设空间。名校将教学动态、教学科研、特色教学、五育实践、“双减”等方面资源共享,供群员借鉴。还有,本地名校通过与郑州名校、名师连接,对优秀的网络学校、网络课程资源进行引入、加工与整合,形成本地化资源,实现由“本地供给”到“多元输入”格局。提升办考核名校网络课堂常规开展情况和帮扶学校质量提升效果,并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考核结果纳入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对名校网络课堂实施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校和个人给予表彰,对不能履职者取消名校资格。

六、结   语

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通过PPP模式构建的“三个课堂”推进机制,协调与整合县域资源,完善数字底座教育环境,为“三个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提供保障和支撑,必将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支点。卓有成效的县域创新实践,在市域、省域间通过学习、模仿形成政策工具,可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变革学习方式、教学流程和学校发展形态,有效促进县域教育优质均衡,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精准扶智扶学提供立体化解决方案,在政策创新扩散应用层面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EB/OL].(2020-03-16)[2022-05-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003/t20200316_431659.html.

[2] 杨金勇.“三个课堂”县域规模化应用模式与推进机制研究——基于边疆民族山区的实践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5):26-31.

[3] 郭绍青,沈俊汝,张进良,贺相春.“互联网+”条件下“五位一体”协同教研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12):35-42.

[4] 胡小勇,曹宇星,宋宇,陈孝然,李婉怡.“三个课堂”促进新时代教育公平发展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10):1-7.

[5] 魏和平,伏蓉.应用“三个课堂”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基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22(2):15-20.

[6] 胡小勇,许婷,曹宇星,徐欢云.信息化促进新时代基础教育公平理论研究:内涵、路径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9):34-40.

[7] 俞树煜.从辅助到创新:教育中技术作用的再认识[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2):21-28,35.

[8] 鄭旭东,周子荷,贾洋洋.“三个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挑战与出路[J].中国电化教育,2022(2):8-14.

[9] 李毅,杨淏璇.城乡义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基于优质均衡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1):1-10.

[10] 张伟平,陈梦婷,赵晓娜,白雪.专递课堂中师生互动对课堂学习效果的影响——以崇阳县小学美术专递课堂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8):90-96.

[11] 郭烁,常家硕,张立国.“三个课堂”背景下乡村教师常态化按需应用数字资源的困境、破境、佳境——教育生态学之维的透视[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19):55-59,87.

[12] 任友群,郑旭东,冯仰存,金凯.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供给侧改革——市县级需求与问题的分析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1):12-19,35.

[13] 陈明选,冯雪晴.我国数字教育资源供给现状与优化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6):46-52.

[14] 罗江华,王静贤.乡村教师如何常态化按需应用数字资源:阻碍因素与对策探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2(6):77-86.

[15] 郭炯,杨丽勤.协同与交互视角下的同步课堂:本质、困境及破解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0(9):89-95.

[16] 徐晶晶,黄荣怀,胡卫平,赵姝,吐尔逊艾力·巴孜力江.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问题审视与困境归因[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11):33-39

[17] 赵健,陈利.利用“三个课堂”促进乡村教育振兴的机制与路径——基于近十年政策工具的内容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10(1):31-43.

[18] 汪基德,韩雪婧,汪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路径、机制与策略——基于整体性治理的视角[J].开放教育研究,2022,28(4):59-65.

[19] 刘荣飞,董圣足.义务教育领域推行PPP办学模式:动因、问题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Z2):40-45.

[20] 任跃伟.应用为王,激活优质数字资源[N].中国教育报,2022-04-13(04).

[21] 王秀红.依托网络名师课堂助推教师专业成长[EB/OL].(2022-03-22)[2022-05-19].http://henan168.cn/a/teacher/20220322_6264.html.

County Promotion Mechanism of "Three Classrooms" Regular and On-demand Application —Taking PPP Model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Ye County,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WANG Ying1,  CHEN Wenfeng2,  WANG Jide2,  CUI Yameng2,  DUAN Yuzhou3

(1.College of Education,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117; 2.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Henan Provinc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4; 3.Henan Tianyeren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roup Inc,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Three Classrooms", as an information-based scheme to promote educational equity rooted in China's local practi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its regular and on-demand application.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it is found that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ree classrooms" include: weak top-level design and coordination ability of local government; imbalance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structure of enterprises in terms of technology, resources and services; poor integration of management, assessment and incentive systems in school applications. In order to solve the dilemma that hinders the regular and on-demand application of the "three classrooms",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ordination, integration and responsibility strategies of the holistic governance theory, the PPP model is used. A mechanism is built to promote the regular and on-demand application of the "three classroom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public service as the direction of action and to solve problems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governance. The government coordinates and integrates the goals and functions of multiple subjects. Enterprises imple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 + education" software and hardware digital bases, and precisely carry ou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city training and other service support. Operation mechanism is improved to ensure that schools are able to apply innovative path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In Ye County, Henan Province, the PPP model has been used to promote the regular and on-demand application of "three classrooms" in remote and poor areas. The PPP model has proved to be effective in promoting quality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county.

[Keywords] Special Delivery Classroom; Famous Teachers' Classroom; Famous School Network Classroom; Regular and on-demand; Holistic Governance; PPP

[作者简介] 汪滢(1988—),女,河南开封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研究。E-mail:sakura_pku @163.com。汪基德为通讯作者,E-mail:hndxwjd@163.com。

基金项目:2018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青年课题“大规模在线课程中学习者的转化学习研究”(课题编号:CCA180256);2020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一般项目“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0BJY007)

猜你喜欢

整体性治理三个课堂
“三个课堂”开放共享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策略研究
“三个课堂”开放共享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策略研究
高校学生党校“三个课堂”育人模式探索
整体性治理对中国邻避冲突管理的启示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大病保险异地结算的可行性分析
碎片化与整体性: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路径创新研究
有效利用“三个课堂”,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
整体性治理视阈下的中国式扶贫机制研究
县级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碎片化问题及其整合规制
中国区域一体化的整体性治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