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横穿生命的一场文化寻根之旅

2022-05-30关晓平勾阿莹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月台流泪朱自清

关晓平 勾阿莹

教材说明:《背影》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文章通过特定的视角刻画出父爱最动人的模样,蕴藏着复杂的情感,耐人寻味。本单元学习散文文体,要求学生反复品味语言。本课在预习导读部分提示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文中的父子深情,要在反复品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迁移到生活中理解作者对父亲有隔膜的爱,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学情分析:从学情来看,学生阅读能力逐渐提升,情感世界日趋丰富,大都能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真情实感。这一学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文中父子之间的情感、间隙以及最终的和解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要启发引导学生关爱、理解父母。

教学设计从作者情感出发,教学内容生发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对文章解读的过程。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须适当引导、巧妙过渡,慢慢将学生引入深层情感世界。

一、教学实录

(一)油画导入,唤醒情感体验

师:本课我们继续品味朱自清的《背影》。首先观察当代画家罗中立先生的《父亲》,你察觉到画中有什么?

生:皱纹、他深沉的爱、带着爱的目光。

师:39 年前画家罗中立就是以这幅肖像感动了整个中国,他笔下那饱经沧桑的脸庞,透露出对父亲深沉的爱与敬意。我们在刻画父亲时,都会用正面描写,可朱自清 别具匠心地将父爱定格在了背影上。从此,背影成了一个父亲的象征符号,几十年来,无数的读者为之动容。这究竟是怎样的背影?作者又是如何刻画父亲背影的呢?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一同探寻那熟悉而又陌生、清晰而又模糊的背影,体悟那浓浓的父子深情。

(二)四度落泪,感受父子深情

师:“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朱自清却在《背影》中数度落泪,文中他几次潸然泪下?分别在何时流泪?又分别是什么样的泪水?跟前后桌讨论一下。(板书思维导图框架。)

生:四次流泪。

师:你在这四度落泪当中都读到了什么呢?

1.第一次流泪

师:第一次是因为什么流下簌簌的眼泪?

生:为家境而担忧,满院狼藉,家道中落,“家中光景,甚是惨淡”。(在思维导图上板书:家中惨淡。)

生:祖母去世,他非常伤心。(板书:祖母去世。)

2.第二次流泪

师:第二次流泪是什么时候? 那是怎样的泪水?

生:他爸爸爬月台买橘子的时候。

生:感动,因为突然发现了父爱。

师:他是怎么发现父爱的?

生:艰难地爬月台的动作,背影。

师:这是个怎样的背影呢?

生:胖胖的、老态龙钟、黑布大马褂。

师:父亲的外貌是怎样的?

生: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胖。(板书父亲的外貌。)

师:从父亲的服饰你们看出了什么?

生:一身黑,要奔丧。

生:家中惨淡、家道中落、朴素、简朴。

师:作者也穿这么简朴的衣服吗?

生:他有紫色的皮大衣。

师:这件紫色的皮大衣和父亲那件深青布棉袍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什么呢?

生:父亲对儿子的爱。

師:这件衣服是他在结婚的时候,父亲特意给他做的,其实紫皮大衣是一种猫皮,水獭领,这个领子是用两副马蹄袖拼接而成的。“父亲给我做这件衣服,可是费了点张罗”。

师: 再来看文章对父亲的动作描写有哪些?

生:探身下去、攀、缩、爬。(板书:探、攀、缩、微倾、爬。)

师:探身下去过铁道之前,父亲是怎么走过去的?

生:蹒跚、慢慢地、走路不稳、腿脚不方便。(板书:蹒跚。)

师:除了蹒跚地走、慢慢探身下去过铁道,他还要经过一道最难的关卡,那就是爬月台,父亲做了哪些艰难的动作?

生:攀、缩、微倾。

师:同学们模仿一下“攀”“缩”“微倾”的动作, 我想把“攀”换成“抓”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看起来艰难的样子,要很用力。

生:月台很高他才会“攀”,体现了父亲爬月台很艰难,“抓”不能体现得这么艰难。

师:“微倾”换成“倾斜”可以吗?

生:不行,“倾斜”的幅度比较大,“微倾”的“微”表示动作幅度小,体现了父亲身体老了,小心翼翼的。

师:“缩”换成“蹬”怎么样?

生:这个“缩”可看出父亲爬月台时的努力、吃力。“蹬”就不行,“蹬”显得很有力量,父亲已经老了。

师:朱自清写到这里就停下来了,父亲的背影聚焦在那个月台之上,从此深深地印入读者的心中,再读第六段,去追寻父亲鲜活的背影。

师:“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体会一下作者感受如何。

生:感动、爱、不舍。

师:还有什么?

生:愧疚,因为前面他提到自己“过分聪明”,“我真是太聪明了”。

师:他真的是觉得自己聪明吗?这是什么写法?

生:反语。

师:使用反语就更体现出他强烈的愧疚,读读“父亲再三嘱咐”这一段,当时他怎么看待父亲的?

生:父亲“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师:看到父亲背影时,他明白了父亲琐屑迂腐的行为背后其实都是什么?

生:深沉的爱。

师:他此时也意识到自己对父亲的暗中嘲笑是多么不应该,所以深深愧疚,大家在慢慢走入朱自清的内心(板书:愧疚)。还有什么情感?

生:感慨、父亲老了、心疼。(板书:感慨、心疼。)

师:父亲原来健硕的臂膀不再健硕,强健的背影也不再强健,他感到深深的心疼,同学们解读得已经很深了,还有吗?

生:后悔。

师:父亲用无声的爱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他却用理性去评判父亲的行为。所以我们要理解父母的爱啊。(若有所思。)

师:这是第二次,第三次落泪在何时?

生: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3.第三次流泪

师:父亲买了橘子给我,嘱咐之后匆匆离去,为何“我”第三次潸然泪下?

生:不舍、遗憾,这几年他没有跟父亲见面。

师:还有什么情感?

生:感激父亲对自己的爱。(板书:遗憾、感激。)

师:父亲从前是个怎样的人?

生:雷厉风行,因为他独自在外面做了许多大事。

师:你捕捉到了第七段的信息。由此可见,父亲原来是一个很有能力,有身份的人。父亲原来是徐州烟酒公卖局的局长,这么一个人物,如今却步履蹒跚地在月台爬上爬下,只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沉思。)

师:而且回来还拍拍身上的灰,故意“显出”轻松的样子。这是为何?

生:怕儿子担忧,感觉为儿子做出了些什么,尽到了父亲的责任。

师:父亲的背影淹没在了茫茫的人海中,儿子的泪水中是感激、不舍和遗憾,还有什么?

生:无奈、惆怅 (板书。)

师:作者顿感生命衰老、韶华易逝。带着惆怅、无助和孤独感,他第三次流泪。第四次是什么时候?为何流泪,流的是什么样的泪? 找到相应段落并朗读。(读第七段。)

4.第四次流泪

生:他看到了一封信,想起父亲的背影,流下思念的晶莹的泪水。

生: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生:心痛、自责,没有给父亲尽孝。(板书:思念、心痛、自责。)

师:这篇文章是作者1925年写下的,但车站送别这件事发生于1917年,为什么他时隔8年才写下这篇文章,是什么唤醒了他沉睡心中的这份情?

生:对父亲的想念、愧疚。

师:如果说他看到月台上父亲的背影时是有愧疚的,那么看到父亲的来信,泪水中再度浮现父亲的背影的时候,这个愧疚已然演变成了什么?

生:遗憾。(板书:想念、愧疚、遗憾。)

师:是的,也可以说朱自清是在用这篇文章来忏悔,“树欲静而风不止”!

(三)拓展升华,领悟血浓于水

师:男儿有泪不轻弹,洒下的都是离人泪。这封信唤醒了作者长达8年的愧疚和忏悔之情。再来看这个问题,两年“不相见”到底是不能见还是不想见?

生:不能见是因为他去读大学,见面不方便。不想见是因为他父亲娶了妾,大闹一场,搞得很多人都知道,觉得丢人不想见。

师:做了功课不一般,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不愿相见是因为这件事把祖母气死了。

师:人到中年,气死母亲,家道中落,父亲感受如何?

生:悔恨。

师:1917年正是倡导自由民主的时候,然而受时代的影响,父亲家长作风十分严重,包办了孩子的婚姻。18岁的朱自清考进清华,父亲失业,经济拮据。毕业的他虽理应承担家里的重担,但父亲却直接拿走他当月的薪水。朱自清愤然离开扬州,朱鸿钧感觉儿子抛弃了自己和大家庭,父子关系彻底决裂,双方长期冷战。其实晚年的朱鸿钧表面上碍于面子对朱自清冷漠,实际上一直挂念着他。他借着关心孙子的名义和朱自清书信往来。然而在这封信中,他提到自己……

生:大去之期不远矣。

师:如果没有意识到死亡的靠近,朱自清也不会在八年后再度流下悔恨的泪水。那句“大去之期”彻底打开了儿子心中的坎闸,唤醒了父子之间曾被人生琐事遮蔽的爱。再大的间隙,在大去之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1917年作者20岁,是清华大学的学生,8年之后作者27岁,是北京大学的教师。时隔8年,结婚生子,稍经世事,提笔写下这篇文章,暗含了对父亲无尽的——

生:忏悔。 (板书:忏悔。)

师:人生苦短,面临大限,世俗生活的烦忧都成为鸡零狗碎而微不足道了,血浓于水,父子之情怎会轻易泯灭?

生:父子情深!

师:人生中有许多种“悔”,最常见就是子女的“悔之晚矣”。相信如果可以重新活过,朱自清一定会好好善待自己的父亲。时间长河可以带走一切,带不走骨肉之情,这份爱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温暖着我们的生命。再凡庸的生活也不要使我们的情感粗糙,不要忘了爱父母。这也是《背影》令人动容的秘密所在。生活中我们跟父母难免因一些琐事产生隔阂,你是怎么处理的?学完这篇文章,你又将如何处理它呢?  (生分享,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背影深深定格

师:回看油画《父亲》和散文《背影》,无论是肖像的描摹还是背影的刻画,都是对爱的追寻。父子深情,根深蒂固。对于千千万万的读者来说,这篇文章不仅是对父亲背影的追寻,更是一场中国人对亲情的追问,《背影》的广泛流传,也是一场中国人的文化寻根之旅。至此,“背影”已烙印在我们心中。

师:读《朱自清父亲读〈背影〉》,这是朱自清的父亲在 1928 年读到儿子发表的《背影》时的情景,想象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神态、动作等,扩写这篇短文。

二、专家评析

经典永传颂,常教常新。《背影》作为传统经典课文,被多少教师执教了多少遍,已经无从统计。关晓平老师执教的《背影》是在充足的史料支架下,引导学生摆脱头脑中过去已经形成的惯性思维:父子一往情深!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父子的“隔阂”和“矛盾”中彼此理解对方的“爱”,这“爱”血浓于水,血脉相连,不能割断,从中感受“爱”的沉重、“爱”的深沉。

首先,教师用《父亲》的优秀绘画作品来启课,目的是从艺术表现的另一个角度打开学生的视野,告诉学生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无论是从正面还是侧面,无论是用绘画还是用文字,人们都在试图努力表达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

其次,教师用三个具有连续性的典型问题作为文章的切口,带领学生深入文本,进行语言探究活动,发现文字背后的深刻意涵。文本解读,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走那么几遭,关老师的问题具有统整性:“‘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朱自清却在《背影》中数度落泪,文中他几次潸然泪下?分别在何时流泪?又分别是什么样的泪水?”这些问题一一解决了,文本的情感线索就理清了,为下一个环节的“拓展升华,领悟血浓于水”铺平了道路。

最后,课堂教学的高潮落脚在父亲给儿子写的“信”上。关老师敏锐地捕捉到长达八年的亲情疏慢,给文中父子造成了爱的错位,也给学生带来了情感的撞击,这样的冲击力,会引起学生进行自觉的深刻反思。

一位风烛残年的老父亲,放下为父的尊严,主动向倔强的儿子伸出橄榄枝,在肩膀不适的情况下给儿子写信,表达惦念,让作为知识分子的儿子深深感到愧疚!文人恩情半张纸,在动容中儿子写下此文,向老父亲表达自己的悔意,这是多么感人至深的精神审美体验历程呀,关老师聚焦于此,而不是把目光僅仅停留在车站送别的“背影”上,可以看出关老师找到了文章的收穴点,因此增加了文本解读的厚度。

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本课的亮点。在丰富的背景资料的支撑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走进情感的深处,让学生经历了生命的一场文化寻根之旅。

猜你喜欢

月台流泪朱自清
匆匆
所有的……
清芬正气朱自清
流泪
感动得流泪
仓库月台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流泪的红舞鞋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
画面太美,哭到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