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与画的艺术

2022-05-30李滢钰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杨柳青木版年画

李滢钰

中国传统木版年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从孕育到形成经历数千载,与人民的生活紧紧相连,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期盼,增添了节日氛围。年画作品的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历史故事、宗教等各方面内容,是中华民族各时期社会习俗的缩影。因此木版年画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有一定的史料价值。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木版年画形成了丰富且坚实的文化环境基础。在戏曲艺术于民间兴起的过程中,寓教于乐、展现生动戏曲内容的戏出年画应运而生,并于清代发展至顶峰。

一、戏出年画的起源

年画因在年节之时售卖、张贴而得名。为新年时期张贴在门窗、墙壁的饰物,用于祈福、辟邪、增添节日氛围。年画的题材内容广泛,涉及宗教、历史、民俗生活、文学、戏曲等多种领域,包罗万象。广义来说,“凡民间艺人创作,广义的年画,凡民间艺人创作并经由作坊行业刻绘和经营的、以描写和反映民间世俗生活为特征的绘画作品,均可归为年画类”[1]。

传统木版年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最早是以门神画的形式出现的,汉代时期便有相关文字记载。蔡邕所著《独断》中记载: “神茶与郁垒二神居其门,主阅领诸鬼。其恶害之鬼执以苇索食虎,故十二月岁竞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乃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2]其中详细描述了神荼、郁垒两兄弟门神来由,二将把守“鬼门”,保佑四季安康。这一时期的门神画像通常直接绘制在门上,因此今天已无迹可寻,但山东、河南出土的汉画像砖、画像石中仍旧保留其形象。宋代以后,年画逐渐成熟,年画的内容也开始丰富起来,正如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3]

戏出年画的发展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清乾隆年间,社会安定,戏曲艺术开始在贵族统治阶层兴起,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进京,专供宫廷演出,这一时期宫廷剧目共一千余种,其兴盛程度可见一斑。后来戏班散人民间,再加上宫廷喜好戏曲这一风气的影响,民间戏曲也开始蓬勃发展,戏园、戏馆逐渐增多,百姓对戏曲的热爱也开始增长,此时京剧名伶的画像出现在街市,吸引百姓购买。“戏曲走进年画,年画载着戏出”[4],戏曲艺术通过年画的形式传播,进人大众生活。戏出年画又因京剧的形成和流行,备受大众喜爱追捧。更有年画作坊重金请画师到戏园边看戏,边作画,之后再拿回作坊进行加工、刻版、印制,制作成套的画样。乡间民众无法前往戏园观戏,但通过这些戏出年画的画样,仍能欣赏戏曲情节及人物造型。可以说,戏曲和戏出年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二、品画:戏出年画的地域性特征

不同产地的戏出年画风格都各不相同,这不仅与当地社会风貌有关,也与地区所兴的戏曲剧种相关联,且随着当地所流行剧种的改变,戏出年画的内容、风格也会随之变化。如苏州桃花坞戏出年画,早期多依据当地所流行的昆曲、评弹进行绘制刻印。图1《水斗》一出,取自我们所熟知的传统剧目《白蛇传》,图中白素贞与小青头戴渔婆罩,身着水裙,腰间佩剑、系水裙,人物姿态曼妙,可以看出是昆曲扮相。

清朝后期,北方京剧戏班南下形成海派京剧,桃花坞戏出年画也受其影响。《金山寺》一出(图2),剧情为许仙受到法海蛊惑,前往金山一去不返。白素贞恳求法海放人下山,法海不允,于是青白二蛇携虾兵蟹将水漫金山,法海召天兵天将迎战。图中白素贞与小青持剑亮相,法海端坐身后,天兵天将站其左右,一小僧手持袈裟作退水状。这幅年画抓取武戏亮相的瞬间,画面紧凑,相较于传统昆曲的文戏,人物形象更为生动。图中不仅绘制戏曲的情节场面,更将戏曲舞台由上至下绘制完整,这也是桃花坞戏出年画发展至后期的一大特色。桃花坞戏出年画多以大红大绿等鲜艳色彩施色,对比强烈,色彩明快,具有民间淳朴的风格特色,这一用色特点也可从图中感受到。

杨柳青地处天津,邻近京城,交通便利,为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地理条件。杨柳青年画始于明代,经多年发展,制作精良。清乾隆中期占据京城年画市场,发展至鼎盛。杨柳青戏出年画受清代宫廷画院影响,线条工整,色彩明亮和谐,人物刻画精致,但依旧保留其民间特色,画面丰富且生动(图3、图4)。杨柳青戏出年画的细腻,也与其采用木版水印和手工绘制相结合的制作技法有关。杨柳青邻近京城,再加上京剧的流行,戏园的增多,因此杨柳青戏出年画多取材于京剧,尤其是各类长靠短打武戏。与桃花坞戏出年画不同,杨柳青戏出年画通常不会绘制戏台场景或背景,而是重点捕捉了剧种人物的神情和姿态,并着重对服饰、脸谱、道具进行刻画,突出了戏曲艺术的特点。

山东杨家埠受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影响较大,但又不失本地的文化特点。与杨柳青戏出年画的细致精巧相比,杨家埠戏出年画人物造型夸张、神态生动,印制时采用木版套色的手法,所产生的色彩效果浓烈鲜艳,视觉效果强烈,注重画面的装饰性美感,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民间审美趣味以及文化观念。其内容以《杨家将》《三国演义》等故事居多。杨家埠年画多以人物为主,描绘角色在戏曲舞台上的扮相,辅以桌椅等道具。也有少数作品将其放人真实场景,绘制舞台上无法出现的马匹和山水,但人物依旧以演剧时的扮相来刻绘。

三、观戏:清代民间文化与年画选材

戏中有画、画中有戏是戏出年画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我们能够通过戏出年画去感受当时的戏曲场景,了解过去的戏曲文化。年画的选材与当下时兴的戏曲是密不可分的,而戏曲文化和戲出年画之所以深受百姓喜爱,正是因为其中有众多反映劳动人民内心的戏曲题材。而清代民间的社会思潮也从这些广受欢迎的作品中体现出来。

忠义精神可以说是贯穿了中国历史,从各个时代民间对于关公的崇拜便可看出一二。同样在戏出年画的选材中,能够发现众多有关劳动人民忠勇反抗,体现侠义精神的戏曲作品,如出自《水浒传》的《乌龙院》、《讨鱼税》、《凤凰岭》(图5)等。清末鸦片战争的爆发,使戏曲舞台上出现了一批反映时事的爱国主义题材作品,《女子爱国》便是其中之一,该剧一经上演,天津杨柳青便立刻绘出画样,销往各地。该戏讲述的是县官卞良法下乡寻找贤才,共同抵御邻国欺侮,最后终于找到女子蔡忧基,从而获得了兴利除弊之良策的故事。这幅戏出年画简洁精湛,人物形象俊俏,神情生动,是一幅极具教育意义的现实主义佳作。

群众的反抗意识必然会引起对英雄的崇拜精神,所以此类作品也大受欢迎,其中三国戏占绝大多数,时至今日也大受欢迎,如《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甘露寺》《空城计》等。在晚清独特的社会背景下,民间忠义精神以及大众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成为必然。在西方列强的重压之下,人们渴望抗击外敌,维系传统文化,那么此时的戏曲以及戏出年画便成为了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

结语

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戏出年画诞生于民间,传达着中国劳动人民的内心世界。戏出年画不仅是新年时节的点缀,更是富有教育意义、历史意义、艺术价值的优秀民间工艺。随着时代发展,随着印刷术的进步,木版印刷逐渐退出我们的视野,但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依旧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

注释:

[1]杨连启.戏出年画考述[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4-122.

[2]蔡邕,独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9,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292.

[4]沈泓.中国戏出年画经典[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5:3.

参考文献:

[1]沈泓,中国戏出年画经典[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 5.

[2]王树村,王海霞.年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3]王树村.戏出年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冯骥才,等,主编,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柳青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凌清.明清戏曲年画初论[J].东南文化,1996(04):115-117.

猜你喜欢

杨柳青木版年画
牛年画牛
杨柳青年画的“副产品”——春宫图
年画
缸鱼年画之旅
杨柳青年画的“副产品”——春宫图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视觉艺术符号分析与解读
杨柳青
平阳木版雕印戏曲拂尘纸一幅一戏四图年画考释
教学设计之《杨柳青》
论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的建立与开发——兼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