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师指令多模态话语研究

2022-05-30刘娅琪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9期
关键词:多模态小学教师

刘娅琪

内容摘要: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发布的指令的多模态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口语是教师发布指令时最常调用的模态符号,肢体动作次之。笔者根据指令的语用目的将教师课堂指令分为组织教学、纪律规范、邀请学生回答问题三类,统计结果显示三类指令均具有较明显的多模态性,每类指令常用的模态组合方式各有不同。研究认为:多模态符号是课堂指令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善于利用课堂中的多模态符号资源,根据课堂情境,精心设计课堂指令的形式,引发学生的注意,从而提高课堂指令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教师 课堂指令 多模态

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课堂话语的多模态特点日益显著。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运用口语、文字等语言模态,还喜欢调动音响、音量等伴语言模态和表情、眼神、社会距离、手势等非语言模态,模态形式十分丰富。教师指令是教师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课堂秩序,推进教学进度,调动学生积极性有着重要意义。指令指上级下达的指示命令,在本文中教师指令指教师在课堂发出的指示或命令。小学生理解能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要求教师课堂指令不仅要简洁易懂,还要形式丰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小学教师在发布指令时使用的模态形式十分丰富。小学教师通过语言、身势、语气、表情等多种模态协同完成指令意义的构建。如:“我数三声不能再说了,3、2、1”教师同时做出了数字3、2、1的手势,声音逐渐变高,表情严肃。在该指令中教师调用了语言模态中的口语、音调,非语言模态中的表情、身势等多种模态共同完成了命令学生遵守纪律这一指令意义的构建,该指令具有多模态性,属于多模态话语。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2009)。

笔者使用课堂观察法,从真实课堂收集语料,将一位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作为研究语料(教学时长为2学时,共两个录像,录像时长共计83min11s)。为保证语料的真实性,在录制视频时未告知该教师真实研究目的。笔者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以单条指令为切割点,转写与记录视频中教师发布指令时调用的模态。从多模态话语的角度对教师课堂指令进行分析,总结教师发出指令时使用到的模态类别以及各类模态符號的使用频率,对比不同语用目的指令的多模态使用率以及其常用的模态组合方式,以期为小学语文课堂提供一些思考,丰富课堂指令的有关研究。

一.相关研究

多模态话语分析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Roland.barthes被认为是国外最早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学者,Kress,G. & van Leeuven, T.在其1996年出版的《阅读图像:视觉设计的语法》(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提出了分析视觉语法理论,开始了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21世纪初,多模态话语分析逐渐成为国内话语分析的热点,李战子(2003)于《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一文中详细介绍了Kress&van Leeuven的视觉语法,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来研究多模态话语。胡壮麟(2007)区分了多模态符号学与多媒体符号学。张德禄(2009)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尝试建立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为多模态话语分析提供了重要参考。国内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对象是视频、诗歌、小品、海报、教师课堂话语等不同语类,分析模态如何构建话语意义,揭示不同模态符号间的关系。

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从20世纪90年代起关注指令语的学者逐渐变多。指令研究多以言语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课堂及教材上的指令语,关注教师指令语的句法形式与语用功能,指令语的有效性、礼貌程度等。卢颖,刘金梅(2017)指出教师指令语存在语速过快等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相关建议。如陈楠,周小兵(2020)从句法形式以及位置两方面分析对比了中美教材指令语礼貌程度的差异,讨论了出现差异的原因。

在小学教师的课堂上,教师发布指令时所调动的模态是丰富的、有特征的。然而,还未有从多模态话语角度分析教师课堂指令的研究。因此,笔者认为从多模态的角度研究教师指令是必要且有意义的。

二.小学教师课堂指令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一)课堂指令的模态类别及使用情况

笔者转写视频语料时发现,教师在发布指令时运用了多种模态。本文对模态的分类主要参考张德禄(2009)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的分类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将教师指令模态类型分为语言模态与非语言模态两类。指令中的语言模态可分为纯语言模态与伴语言模态,其中纯语言模态包括口语、文字,伴语言模态包括语速、音量、音调、停顿。指令中的非语言模态主要为身势模态,身势模态包括肢体动作、表情、眼神、姿势、身体移动。

笔者共收集到200条指令,随后,笔者对教师发布指令时使用的各模态符号频数以及在总指令数中的占比进行了统计。此部分的研究重点为各模态符号出现的频数,比如教师在发布指令时说:“依次,请同学们再找一找她第二次接触到三国演义是……。”,同时做出手势“数字2”,指腹向下,做出往下压的动作,在说到数字2时,音量加大。在该指令中涉及到的模态符号有口语、音量、停顿,肢体动作,记为口语、音量、停顿、肢体动作各1次。此外,针对教师重复同一指令以及在同一指令中多次使用同一模态的情况,将模态频数记为1次,如教师在邀请学生回答问题时:“你来说。”同时做出邀请学生的手部动作,期间重复两次指令语与手部动作,口语与肢体动作的频数各记为1次。

统计结果显示,语言模态中的口语模态符号数量最多,共出现197次,使用频率为98.5%,是教师发布指令时使用率最高的模态符号。除此之外,身势模态中肢体动作是最常使用的模态符号,模态出现了75次,使用频率为37.5%;目光次之,出现了70次,使用频率为35%;语速最少,出现2次,使用率仅为1%。教师指令模态符号出现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为:口语197次>肢体动作75次>目光70次>音量24次>身体移动19次>文字17次>音调11次>姿势8次>停顿6次>表情5次>语速2次。

(二)不同语用目的指令的多模态组合情况

1.不同语用目的指令分类

教师指令对开展课堂教学,改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参与课堂,具有重要意义。从视频中提取出的200条指令根据不同规约目的可分为组织教学、纪律规范、邀请学生回答问题三类。组织教学类指令130条,占65%,纪律规范类指令27条,占13.5%,邀请学生回答问题类指令43条,占21.5%。分类情况如下:

(1)组织教学,明确任务要求

指令是组织教学,布置学习任务,解释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介,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重要工具。如:

a.现在请你们自己把这一自然段大声地读一遍,待会儿我来请你们找出关键词,开始。(教师在说“大声”、“关键词”“开始”等词语时提高音量)

b.那你给我找出两个词语。(手比出数字2)

c.你们用笔标出来啊!(教师走下讲台巡视)

a.中教师通过调用口语模态符号布置教学任务,调动音量等伴语言模态强调重点,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以期顺利完成教学。

b.中教师通过调用口语模态符号告知学生信息,同时做出手势“2”标注关键信息,从听觉与视觉输入信息刺激学生感官。c.教师走下讲台巡视,同时发布指令。在这一过程中调用了口语、身体移动等模态符号,在教室里不断走动,既能把控整体的课堂,又能给予学生特别关注。通过移动来改变与学生的距离,放低了教师的权威身份,改变了教师与学生原本不平等的地位,提高了教师的亲和力,降低学生情感障碍,学生更容易接受。

(2)维持纪律,规范学生行为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教师常常为维持课堂秩序,规范其课堂行为发出纪律类指令,相较于其他指令,教师在发出该类指令时表情严肃,指令的强制意义也更强。如:

a.床前明月光(站在讲台上,扫视全班学生,有节奏地拍掌)

b.坐姿!(表情严肃,音量提高)

c.一二(教师有节奏地拍手)

a.中教师通过与学生“对诗”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在听到古诗时明白应立即停止现在的行为,听老师讲话,古诗在此课堂情境中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在这条指令中,教师调用口语、肢体动作、目光等模态符号发出指令,学生能够迅速理解执行,教师成功地把控课堂。b.中教师通过调动口语、音量、表情三种多模态符号发布了指令,比起单一的指令语,形式丰富的指令更能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学生更容易执行。c.中教师通过具有约定俗成意义的、语速较快的口头语言发出了指令,同时配合手部动作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在听到指令语与拍掌的声音时能够迅速安静,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师身上,发挥了课堂指令约束学生行为的功能。

(3)邀请学生回答问题

在传统的小学课堂上,话语权总是掌握在教师手里,学生只能在被邀请、被允许的情况下发言。随意发言是不值得鼓励的。邀请学生回答问题是教师传递信息与情感态度的重要方式,是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的重要途径。在邀请同学回答问题时,教师不仅会使用口语,还会使用眼神、表情、肢体动作、音量等多种模态符号,形式多样。

a.你来说。(教师微笑注視某位特定的学生,向其伸出手臂,做出邀请的动作)

b.好,我请XXX。(眼神看向该学生,走到学生旁边)

c.你来说。(面向某位学生,抬起下巴示意)

a.中教师邀请学生回答问题时调动肢体动作、眼神、表情等非语言模态符号,配合口语模态符号使用,树立了友好、温柔的形象,缓解了学生回答问题时畏惧、紧张情绪。b.中教师在口语中用到了“请”字,提高了指令的礼貌程度,叫学生的名字,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走到了学生身边注视学生。口语、表情、身体移动等多种模态符号配合使用创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机会,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尊重。c.中教师调用口头语言、头部动作和目光三种模态符号协同参与指令意义的构建,虽然口头语言中的“你”指向模糊,但目光与头部动作的参与明晰了指令的交际对象,有利于学生理解,增强了师生互动。

2.不同语用目的指令多模态使用频率

教师课堂指令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一种模态难以保证指令的有效性时,教师便会调用其他模态协同构建指令意义,这就属于多模态指令。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指令虽然只涉及到一种模态,但调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符号,该类指令也属于多模态指令。语言模态在教师指令中占据主导地位,而非语言模态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笔者通过观察教学视频,分析了不同语用目的指令的多模态使用率。统计结果显示,邀请学生回答问题类指令中多模态指令使用了42次,单模态指令使用了1次,多模态使用频率高达97.67%,是多模态使用率最高的教师指令;纪律规范类指令中多模态指令使用了23次,单模态指令使用了4次,多模态使用率85.19%;组织教学类指令中多模态指令使用了74次,单模态指令使用了56次,多模态使用率为56.92%。这三种指令的多模态使用率都在50%以上,这说明小学教师在发布指令时对多模态符号有较强的依赖性,多模态是小学教师课堂指令的重要表现形式。

3.不同语用目的模态组合使用情况

结合观察结果,笔者总结出了5种模态组合类型,分别是“纯语言模态+身势模态”、“纯语言模态+伴语言模态”、“纯语言模态+伴语言模态+身势模态”、“身势模态+身势模态”、“纯语言模态+纯语言模态”,并将不同语用目的指令的模态组合的使用频数进行统计对比。

结果显示,在组织教学类指令中教师最常使用的模态组合类型是纯语言模态与身势模态的组合,共使用59次,使用率为79.73%;其次是纯语言模态与伴语言模态的组合,共使用14次,使用率为18.92%;最后是纯语言模态与纯语言模态的组合,共使用1次,使用率为1.35%。在纪律规范类指令中教师最常使用的模态组合类型是纯语言模态与伴语言模态的组合,共使用11次,使用率为47.83%;其次是纯语言模态与身势模态的组合,共使用8次,使用率为34.78%;最后是纯语言模态、伴语言模态与身势模态的组合,共使用4次,使用率为17.39%。邀请学生回答问题类指令中教师最常使用的模态组合类型是纯语言模态与身势模态的组合,共出现40次,使用率为95.24%,身势模态次之,共出现2次,使用率为4.76%,相较于其他两类指令,邀请学生类指令模态组合类型更少。

组织教学类指令、邀请学生回答问题类指令最常使用的都为纯语言模态与身势模态的组合,但具体的模态符号搭配情况又有不同。在教学组织类指令中纯语言模态与身势模态的组合主要是口语与身体移动、肢体动作等模态符号混合搭配。Kress和van Leeuwen将人和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分为以下五种:公共距离、正式距离、非正式距离、个人距离和亲密距离,人与人的空间距离往往可以反映心理距离的远近。教师从讲台后面走向过道,将公共距离调整为个人距离,在离学生较近的地方使用口头语言布置教学任务,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教师在布置教学任务时还大量使用了手势强调指令关键信息,降低任务难度,刺激学生的视觉,维持学生学习动力。

在邀请同学回答问题类指令中纯语言模态与身势模态的组合主要是口语、肢体动作、目光等模态符号的混合搭配。目光是非语言模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模态。教师课堂中的目光扫视动作可以划分为扫视全班、转向屏幕和专注个人(宁建花2019)。在邀请同学类指令中教师的目光主要是注视个人以及扫视全班,扫视全班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起到“索取”信息的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对指令的理解情况进一步调整或重复指令。而注视个人时,注重向学生提供情感支持,鼓励其积极参与课堂,起到“发出”信息的作用。

在纪律规范类指令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组合是纯语言模态与伴语言模态,该组合主要由口语与音量、音调、停顿等模态符号配合完成。在纪律规范类指令中教师往往选择最直接、最高效的表达方式,用提高音量或音调的口头语言发出指令,重申教师的权威地位,学生处于权势地位较低的一方,在听到指令时只能被动接受,容易产生消极学习情绪。

纯语言模态与纯语言模态的组合指口语与文字的组合,该类组合方式只在组织教学类指令中出现过,而在纪律规范、邀请学生回答问题类指令中从未出现。这是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准备的,而维持纪律以及邀请同学回答问题的指令都为随机的、不固定的。如:教师口头说出“请你快速读哈”,PPT上同时出现加黑加粗的文字“快速浏览课文”辅助发出指令,对口头话语起到强化的作用。

纯语言模态、伴语言模态和身势模态的组合方式只出现在纪律规范类指令中,如:“其他人听,不要忙拿笔写”教师通过在用口语发出指令时提高音调,吸引学生注意力,目光看向正在用笔写字的同学。在这一指令中教师调动了口语、音调、目光等多种模态符号,模态间相互配合发挥指令的功能。

身势模态与身势模态的组合只出现在邀请学生回答问题类,如教师目光看向某位特定的同学,伸出手臂,做出邀请动作。在这里教师虽然没有直接让某位同学回答问题,但在特定的课堂情境下通过与教师的目光接触,以及手部动作的指向,学生能够理解老师发出的指令意义并按指令执行。

三.研究结论

在观察视频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教师发布的课堂指令中语言模态中的口语始终占主导作用,教师常常调用音调、音量等伴语言模态与肢体动作、目光、身体移动等身势模态参与指令意义的构建,起到强化、补充语言模态的作用,丰富了指令的形式,弥补单模态指令枯燥、刻板、单一的缺陷,提高了教师指令的有效性,有助于学生理解,提高教学质量。此外,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虽然文字符号出现在PPT多模态语篇中,但出现的形式较为单一,多模态性不够突出,出现的次数也较少,教师未能合理利用文字符号资源。教师可多借用PPT工具创造多模态文字指令,如调整指令文字符号的大小、字体、颜色,将图像与文字结合,利用幽默有趣的表情包、动图,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指令形式。在纪律规范类指令中我们发现教师依赖语言模态,非语言模态用得较少,指令有效性较低。笔者认为可利用音乐、图片、动画等模态符号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降低学生消极情绪,达到规约目的。

传统课堂上,教师处于权威地位,学生处于服从地位,强制意味浓的指令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在现代课堂中,我们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笔者认为多模态课堂指令有利于转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课堂角色,削弱指令的强制意味,降低学生对教师指令的畏惧、抗拒等情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平等有效的对话空间。教师要善于调用课堂中的语言、文字、音高、音量等语言模态资源以及肢体动作、表情、目光、身体移动等非语言模态资源,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境、指令的语用目的以及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灵活使用模态组合,达到指令的最佳规约效果。

参考文献

[1]Kress, G. &Van Leeuwen,T. 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1996

[2]《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3]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6(01):24-30

[4]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05):1-8+80

[5]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01):1-10

[6]卢颖,刘金梅.初中英语教师指令语有效性的课例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7(05):151-156

[7]陈楠,周小兵.基于礼貌策略的中美汉语教材指令语对比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20(02):47-54

[8]寧建花.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优秀教师的多模态话语特征——以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19,40(03):62-77

[9]王祖嫘.论美国中文沉浸式教学的多模态话语[J].民族教育研究,2016,(4):124-129

[10]胥国红.教师课堂上的“言”与“行”——对一堂大学英语精读课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04):7-11

[11]李冬艳,孟庆玲.大学外语教师多模态课堂话语实现路径探析[J].前沿,2013(17):110-112

[12]马宁.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海外文摘,2021(5):83-84

[13]汪婷婷,邹晓萍,曾繁健.高校英语教师课堂规约话语范式及功能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6,37(04):79-83

[14]刘永兵,张会平.基于语料库的中学英语课堂规约话语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04):14-18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猜你喜欢

多模态小学教师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多模态话语中的詹姆斯·卡梅隆电影
平凡教学三十载——一名小学教师的自述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秦皇岛市蔡各庄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雄县第三小学教师书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