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融入
2022-05-30张娜
张娜
内容摘要:网络文化具有价值引领、文化传承以及实践教育等育人功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全球化以及信息化趋势的发展,多元化因素的影响使得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的构建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的多元化特征影响其价值引导,网络文化内容丰富而在高职教育中难以实现深度的文化渗透,受到网络消极文化的冲击而难以发挥高职教育教学的育人功能。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网络文化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拓展网络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渠道,从而更好的发挥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网络文化 高职院校 课堂教学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文化逐渐形成并广泛传播,网络文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行为,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逐渐增强,倾向于在网络上开展精神文化活动,网络文化在高职院校以及学生之间的传播,对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将网络文化应用于高职教学工作中成为当前高职院校适应新时期教育需求的必然要求。网络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象征时代进步的思想文化,但网络文化的多样性也致使一些消极的网络文化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不利影响,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分析网络文化的内涵与特征,研究网络文化对高职教学工作的影响,挖掘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探索网络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教学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关于网络文化的内涵,相关学者对此产生了不同的间接,部分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为基础,对各种信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全面传播的文化类型,从其广泛传播以及依托于先进科技技术的特征而言,其与现实社会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部分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即以数字化和信息化为主要形式,基于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机制,在网络上开展文化生活的现象,因此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种类型。还有部分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基于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形成于网络中的观念、行为、产品类的总和。由此可见,以人、信息和文化作为主体的网络文化中,不仅包含了一些技术和资源成分,还包括其衍生而来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价值以及道德等,这些均是非物质资源,因此网络文化就其组成结构以及层次上可以划分为精神、制度、行为以及物質等四个方面。其中物质层面主要是指网络中包含的一些技术、资源以及各种网络物质产品,物质层面是网络文化构成的基础,也是其他网络文化层面得以产生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精神层面主要是指对网络文化的思想上的分析,包括网络思想理念以及心理等内容,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对于其他层面的网络文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因此是网络文化的核心层面。制度层面的网络文化主要是指规范网络生活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网络运行准则、技术标准和规则、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等内容。行为层面的网络文化主要是指受到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和思想影响产生的一系列行为。网络文化依托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文化类型,网络文化具有多种特征,包括高时效性、高度开放性、高度兼容性、交互性、隐蔽虚拟性以及多元性和非中心化。网络源于高科技成果,初始时期较为小众,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网络文化由小众转向大众,开始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对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革新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二.网络文化在高职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一)价值引领
网络文化以其潜移默化的思想价值观念渗透,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网络文化基于一定的规范标准明确了其价值指向性,一方面,网络文化集中反映了时代发展过程中的奋斗目标、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规范等,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体现了一定的政治、思想以及文化三个方面的价值标准,而这些网络文化中的规范标准和价值指向标准都为学生指引了正确的价值观取向,有利于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并在长期的接触过程中逐渐认可这些价值取向。其次网络文化以一定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进行具体实践,在网络文化中的规则驱动学生基于文化价值观去参与具体实践,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接受并认可这种价值观。此外,网络文化可通过使用者之间的交互保障价值观的稳定性,网络文化中的精神层面,即政治理想以及文化思想等内容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在交互中不断获得强化,形成相对完善的价值观体系,并逐渐形成学生所推崇的价值观。
(二)文化传承
网络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克服了传统文化传承模式的局限性,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首先,处于新的发展时期,传统的手段难以适应新时期的文化保存与传递需求,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在一系列社会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思想、道德、习俗等信息,这些一定程度上都需要依托于网络技术进行保存和传递,网络文化具有信息传播效率高,信息表达形式丰富以及海量的数据存储等优势,可作为这些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是一种理想的信息保存和储存方式。其次,网络文化推动了文化选择的走向。网络文化的选择性是指使用者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去筛选出所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保存和传递,这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行为,即保存有益的、有价值的文化信息,而摈弃一些无用的、陈旧的以及有害的文化内容,有利于明确文化发展方向。此外,网络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创新,网络文化具有自由、开放的特征,伴随着时代发展进步,网络文化有利于催生新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等。
(三)实践教育
网络文化蕴含的丰富信息资源有利于拓宽教育资源的获取渠道,有利于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借助网络教师以及学生可以获取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民族的文化知识,接触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等,有利于拓宽其知识面。首先网络文化以其自由开放的特征赋予人们思维的开放性,人们可以基于自己的实际需求获取到多样化的信息,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人实现交流互动,同时可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等。其次,网络文化实现了人们交流互动的平等性,隐匿性是网络文化的一项重要特征,在网络平台上,人们可打破上下级之间的等级限制,以匿名的身份进行沟通交流,降低了人们参与网络活动的成本。最后网络文化满足了人们的多样化需求,网络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以及广阔的资源获取渠道,人们可基于自己的需求精准的获取到感兴趣的信息内容,这种文化的包容性也成为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
三.网络文化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一)基于网络文化进行价值观引导
高职院校应明确网络文化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网络文化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内部网络文化认同感。首先应从参与网络文化环境建设方面提升学生在网络文化中的身份认同,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应以技术赋权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构建校园网、网络文化工作室等平台建设,以此强化学生在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并在开放的网络文化建设环境中进行引导,在网络文化交流中增强学生的身份认同。其次高职院校应提升学生对网络文化中的价值认同,应根据网络文化的传播原则,以网络文化的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全新的阐释,关注身边的正能量故事,聚焦学生身边的热点事件,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特点,通过对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加以整合,引导学生在多种价值观念中进行识别和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驱动力和价值认同感。最后,应提升学生在网络文化中的情感认同,高职院校应积极运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点的网络语言、网络行为以及各种视觉形象等激发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其思想体系中,对其行为产生正向引导。
(二)基于文化传承涵育高职院校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就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而言,网络文化并不意味着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载体将传统文化简单的移植到网络平台上,网络文化不是传统文化的复制,而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理念、知识等形成的体现时代特征的文化类型。高职院校应不断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首先,高职院校应积极应用网络技术构建数字化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形式,“数字敦煌”即是最好的例证,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信息传播优势将优秀传统文化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有利于拓宽其传播范围,更符合人们的认知需求。高职院校应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数字化传播作为主要的文化建设任务,发挥各个专业、各个学科的优势,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人文精神以及思想观念等,在校内进行数字化和网络化传播,学生能够及时获取到传统文化知识,通过这种方式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高职院校应根据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差异性,如地域差异、历史传承以及专业优势等,充分结合高职院校的文化育人特点,组织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宣传优秀作品评选等活动,以此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参与到网络文化育人工作中,并构建多样化的具有时代特征以及独具特色的网络文化精品,丰富网络文化教育资源。最后,高职院校应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化,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和学科特色,构建“中国古曲欣赏”、“书法赏析”等优秀传统文化网络课程,并借助微信、微博以及小程序等网络平台实现与学生的线上交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网络文化课程教育效果。
(三)加强网络阵地建设
高职院校应明确网络阵地建设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文化传播平台,形成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的传播矩阵,拓宽网络文化宣传的有效渠道,同时克服传统传播方式的弊端,协调好网络文化宣传各项工作,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传播优势,实现优秀文化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首先,应加强对网络文化阵地的意识形态把控,应增强对各类文化意识形态的识别判断能力,从政治原则、学术观点等多个方面分析其意识形态的正确性,将网络文化阵地中的各种错误观点和立场进行排除,加强网络阵地建设与监督管控,确保以正确的思想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职院校应把控好各个网络文化宣传阵地的特征,在学术研究、课堂教授以及言论发表等方面落实好相关制度的规范和约束,守住这些网络文化阵地意识形态底线,将各种错误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从网络文化阵地中及时剔除,以发挥其网络文化的正向引导作用,避免各种不良思想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其次,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官方网站的网络舆论引导力,应加强改革,积极创新,加强校园官方网站建设,将高职院校的门户网站、学术网站以及官方微信、微博等这些学生接触较多的网络平台作为重要的网络文化宣传阵地,拓宽网络文化宣传的范围,实现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全面覆盖。高职院校应提高校园官方网站的有效发声力,通过规范化的网络议程设置,树立校园官方网站的权威和公信力,以官方网站的主流舆论引导能力,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正向的引导。最后,高职院校应加强网络文化管理,改变以往的垂直管理模式,形成由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各个部门分工合作的网络文化管理模式,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制定完善的网络文化管理体系,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以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以及协同共治的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管理机制。
(四)加强网络文化的实践教育
网络文化资源的内容较多,且较为繁杂,蕴含大量文化育人资源的同时也包含了多种多样的不良信息,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涵育作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网络道德,提升学生对于网络文化资源的甄别能力,自觉抵制信息污染。首先,高职院校应设计相关的网络文化教育课程,如“网络文化与伦理”、“网络素养”等活动,使学生意识到正确使用网络信息资源的必要性,并通过开设网络技术应用等相关教育课程,提升学生规范应用网络信息技术获取网络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自觉约束自身网络行为,提升学生的网络诚信意识与自觉维护网络安全的社会责任意识。其次,高职院校应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改变传统单一说教的方式,鼓勵学生参与网络文化实践活动,并在过程中发挥重要引导作用,在思想意识、道德修养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领,促使学生在网络文化的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优秀的思想品格,并自觉远离不良信息,抵制不良网络风气。最后,应加强网络文化教育队伍建设,由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网络技术专家以及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等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文化教育队伍,负责网络文化的宣传、管理以及技术支持等相关工作,提升网络文化教育实效。
综上所述,在网络文化盛行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将网络文化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发挥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根据学科及专业特色构建网络文化教育课程,以符合时代特征的网络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对于网络文化的甄别能力,以良性的网络文化涵育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曾锦昌,张卯.网络语言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途径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5:156-158.
[2]张丰.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4.
[3]周茜.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
[4]黄燕.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8,09:82-86.
[5]张万景.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及其优化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6]廖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沧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