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视域下的“作业之变”

2022-05-30褚志远

江西教育C 2022年9期
关键词:双减

褚志远

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笔者整理了一些教学实践与思考,阐述了教育新时代下作业的四重变化:作业导向,由巩固知识转向全面育人;作业布置,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作业内容,由碎片零散转向优化整合;作业评价,由单一、单向转向多元、多向。

关键词:“双减”   作业变革   教育新时代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作为南昌市西湖区首个作业管理与设计试点学校,珠市学校教育集团不断加大作业变革的力度。2017年的《中国中小学生写作业压力报告》显示,91.2%的家长有陪孩子写作业的经历,其中每天陪读的家长比例高达78%;有75.79%的家庭曾因写作业发生过亲子矛盾。面对作业总量和时长的全面压缩,我们也产生了一些忧虑:在缺少作业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对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如何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此,笔者从一名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探讨教育新时代下作业的四重变化。

一、作业导向:由巩固知识转向全面育人

作业是围绕规定的、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而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王月芬博士在《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一书中认为,作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作业即游戏活动。在这一阶段中,人们认为作业最大的功能就是帮助学生获得技能。第二阶段,作业即教学巩固。这一理念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提出了一个说法,即“防止学生忘记学过的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练习”。第三阶段,作业即学习活动。这种说法认为完成作业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提倡以主题或项目为中心,综合各学科知识来设计作业,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第四阶段,作业即任务评价。意思就是以作业来评价结果,借助作业评定学生的学习水平,让学生不断获得提升、进步。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业被视为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工具,以及教师强化知识传递的工具,这是对作业的“工具化”理解,它窄化了作业的功能与作用。教师为了求取学生的高分,很容易增加作业量和作业难度,导致学生视作业为“洪水猛兽”。这样的作业无法激发学生的成长动力,会剥夺学生的创造力。

“双减”政策下的作业导向是全面育人,通过作业促使学生的身心发生积极的、结构性的变化,在认知能力、情感品质、实践创新、生活方式等多个维度实现成长。《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就强调,必须把握作业的育人功能,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以上这些都点明了作业功能的第一重“变”——从“育分”回归到“育人”。

二、作业布置: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过去,很多教师习惯于采取机械训练、“题海战术”的作业形式,学生写作业的时间过长,效果不佳,这样的作业就犹如“大水漫灌”。“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这也意味着作业布置要由“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教师要精准定位每个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的作业变得高效、有价值。

要做到“精准滴灌”,首先就要让作业从“重量轻质”转为“控量提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明确,作业并非越多越好,机械性的重复会引发学生的不良学习情绪,“适量”才是作业的最好配置。因此,教师要紧抓学科核心要素和教学目标,综合考量学习重难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从大量习题中挑选出经典习题。例如,我校教师设计了《猎人海力布》一课的优化作业单,紧扣单元语文要素,结合课后练习题,确定了“读故事、创造性复述故事”这一作业训练点,设计了合理的课后作业。此外,教师有必要模拟学生的水平,预做学生的作业。这样一方面可以较为精准地把握总量;另一方面有助于更好地筛选题目、规划作业设计。“控量提质”就是要让作业关联学生的知识技能、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要做到“精准滴灌”,其次就要让作业从“齐步走”转向“可选择”。高质量的作业应建立在教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深入分析之上。学生的发展存在差异性,从“齐步走”转向“可选择”,是因材施教的最好体现。要实现这一转变,作业的合理分层是关键。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对学生进行合理归类,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作业的难度、数量、类型进行合理分层。例如,我校的优化作业单将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从学生出发,遵循“知道—理解—应用—综合”的梯度,关注的是学生基础知识与能力的习得;“选做题”则围绕目标,多元设计,更加关注学生创作意识与能力的发展。有梯度的作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帮助学生实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愿景,从而真正实现作业布置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变革。

三、作业内容:由碎片零散转向优化整合

枯燥乏味的作业内容不能延伸自主学习的进程,也不能激活后续学习环节,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和消极心理。由此可见,作业的质量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确定作业内容是作业设计的基础,教师应紧扣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引导学生夯实学习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相对割裂、零散,缺少设计性和整体性,也缺乏学科知识的纵向关联和横向交融。当作业被简单地重复叠加,作业负担必然会不断加重。为了整合、优化作业内容,我校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尝试。

第一,纵向关联。每门学科都有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教师要在“分散”中强调不同知识点的内在关联。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重视学科内知识之间的综合运用,依据课程标准,紧扣教材内容,立足大单元,优化、整合作业设计,让学科核心素养逐步落地。

第二,横向交融。在设计作业时,各学科教师应变“单一、单科作业”为“学科融合作业”,变“孤立的学科内容”为“主题式学习”,实现“五育并举”的全面育人目标。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跨学科教研,找准“整合点”,合作研究学科融合作业。

第三,内外结合。一方面,作业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创造;另一方面,作业要在内容上与时事热点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例如,我校以建党百年为契机,依托家、校、社共研的项目式课题《学科教育与红色文化相融合的实践探索》,将课堂搬到红色遗址中,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打好中国底色”,强化国家意识,实现五育融合。

四、作業评价:由单一、单向转向多元、多向

作业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导向作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本身的素质,而且可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传统的作业评价形式比较单一:一是评价方式单一,只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二是评价标准单一,把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三是评价主体单一,学生永远是被评价的一方。“双减”政策的落地呼唤教育评价的改革,面对变化,最好的姿态就是适应它。我们立足于评价,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单一评价转向多元评价、从结果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从定量评价转向更具发展眼光的定性评价。这样的动态建构评价策略,既面向学科,又面向科学;既包含主观的自评,又包含客观的他评;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其有利于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因材施教、顺势引导,发挥作业评价的育人价值。

总之,作业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进行持续的实践、探究、改进、提升。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实践,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提升综合素养的“加油站”。

参考文献:

[1]奚晓丽.未来高质量学校作业体系建构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王月芬[J].上海教育,2021(28):20-21.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珠市学校教育集团)

猜你喜欢

双减
“双减”之下,教育投资急转弯
“双减”政策下,“宇宙补课中心”海淀黄庄“人去楼空”
落实“双减”需多方协力
落实“双减”工作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 深入推进“双减”工作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