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家庭作业设计的理论构想与实践探索
2022-05-30笪竹清
笪竹清
摘要:“双减”政策的实施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体现。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实质是一种学习活动,更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必要载体和关键路径。锦州市实验学校探索“双减”背景下学生家庭作业设计的理论构想、具体实践以及实施成效,推进家庭作业的优化路径,形成了鲜活有效的经验。
关键词:“双减”;家庭作业设计;分层设计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的有效压减,全面整治校外培训行为,消除学科类校外培训中的各种乱象,减轻学生的双重负担。《意见》对学生家庭作业在“提质减量”方面作出明确要求,对学校家庭作业的优化布置与实践探索提出更多挑战。锦州市实验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根据师生具体情况,形成了鲜活有效的经验。
一、“双减”背景下家庭作业设计的理论构想
“双减”政策实现了家庭作业设计的目标、内容、形式及评价方式的多层次理论构想,真正达到家庭作业“提质增效减负”的目标。
(一)家庭作业目标指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目标对于家庭作业的设计至关重要,它是作业内容、结构、评价的统领。长期以来,家庭作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复习和预习中强化所学知识。如何才能使家庭作业目标设计更具科学性,这是亟待解决的指向性问题。
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不仅是学科教学的目标,更应作为家庭作业设计的终极目标。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多元因素的集合体,是学生在经历相应学段、学科教育过程中逐步养成的面向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例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凝练出五大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这五个方面涵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全部内容,凸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时代新人的特殊贡献,体现了阶梯式上升的育人方式。因此,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有效家庭作业的设计目标应牢牢遵循这五大方面,才能实现设计目标多元化,从而充分发挥育人效能。
(二)家庭作业内容聚焦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学生依据对问题本身探究的内在兴趣,发挥自主、自发的能动作用,维持一种长期、持久的学习力。在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可以改变低效、无用的学习现象。家庭作业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学科素养目标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的学习任务。内容是家庭作业的重要载体与依托,是有效家庭作业设计的核心环节。为了让学生课后持续走向深度学习,教师需要积极搜寻具有育人价值的素材,并将其有效地融入家庭作业设计,将现实生活和学科内容有机衔接,改变学生以往对知识的浅层认知,从而使家庭作业转变为学生对学科知识深度理解的“脚手架”。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设计家庭作业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聚焦课程深度学习,深化理解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运用迁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三)家庭作业形式体现多样化学习
作业的表现形式应丰富多样,不能陷入单一化的桎梏中,否则就会导致学生对家庭作业的机械认知和审美疲劳等不良后果。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背景下,借鉴多元智能理论,优化作业实现手段、设计多元化家庭作业的理念得到普遍认可。多元智能理论对家庭作业设计有借鉴意义,强调关注学生自身,以生为本,促使教师改变传统家庭作业观念,并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多元智能理论还对作业的分层设计以及学生对家庭作业的自主选择权提供理论支撑,力求打破传统作业模式的思维定式,不拘泥于教材,不仅仅以教学重难点为中心,而是增强作业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家庭作业评价兼容多种评价方式
评价不仅是教学有效性的保障,更是评判学生表现和审视学生问题的主要依据。具体来说,教学评价是教师作为主体全程参与,并借助某种工具收集、分析和运用学生学习信息,据此作出判断或改进教学方式的活动过程。常见的教学评价方式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教学评价是一种评价活动,而家庭作业是教学评价中一种重要的形式,即教师根据学生日常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诊断学生获取知识的情况,再根据此类反馈性信息反思教学行为并做出及时调整,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反馈意见,从而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由此可见,家庭作业是教学评价方式的“补充剂”,将二者功能对接才会发挥评价功能的最大化。
二、“双减”背景下家庭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索
“双减”政策实施后,我校积极落实文件要求,狠抓作业管理水平,提升学科教师作业设计能力,依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开展家庭作业“提质减量”工作的实践探索。
(一)围绕核心素养,多层次设计家庭作业目标
从作业目标出发,家庭作业的设计必须体现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然而,我们通过调研发现,部分教师对家庭作业的基本认识大多停留在学生课堂学习之后巩固、练习、检测以及适当的课后延伸拓展等浅层认知,设计家庭作业的目标指向不明确且缺乏深意。
核心素养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社会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双减”背景下,学生家庭作业的设计目标不可脱离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教师以此为着力点,首先,守住作业设计的文化基础,这是家庭作业设计的根与魂,强调学生能够习得人文、科学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注重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其次,家庭作业设计体现学生自主发展,通过此类核心意识设计家庭作业,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具备自主学习意识、养成学习方法、总结学习规律,并认识自我、发展身心,建立良性发展的健康生活。最后,家庭作业还要培育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家庭作业设计要教会学生处理好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具备一定的责任担当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小作业”体现“大社会”才是家庭作业“提质减量”的健康样态。
(二)根据课程要求,选择挑战性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的设计应在深度学习的视角下发挥作用。深度学习理论为家庭作业提供方向,即根据课程要求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化作业。“挑战性作业”,顾名思义,作业的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学生经过思考和从富有挑战性的生活角度出发设计任务情境。例如,以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课的家庭作业设计为例,要求学生依托“我替作者发朋友圈”的任务情境,结合作者在各拉丹冬之行的心理感受写一段文字,回复他人的留言。这一作业设计通过梳理文中作者的心路历程,实现了阅读策略的迁移。作业情境来源于生活,任务又指向课程深度学习的挑战性内容。除此以外,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好玩是他们的天性,如果家庭作业能让他们玩,何乐而不为呢?除了设计情境化的挑战性作业以外,真正能让学生“玩”起来、玩好也是一种挑战。例如,物理学科的教师为学生设计关于“密度”的生活实验作业并由家长配合完成。实验器材:两个宽口玻璃杯、一根筷子、一个塑料隔板、几滴酱油。实验步骤:分别用凉水和热水装满两个玻璃杯,将塑料隔板置于加入几滴酱油的热水上后倒置在冷水杯上,抽取隔板。提出问题:此时你会发现什么?运用物理知识解答实验结果。学生在玩中加深对“密度”的认识,实验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失败的结果,因此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专注力,具有挑战性。
(三)依据学生特点,设置差异化家庭作业
合理作业形式的确定建立在关注学生主体的基础上,教师要依照知识体系特点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选择恰当的作业形式,可布置实践性、探究类、个性化的家庭作业,避免作业“一刀切”的现象。通过设计科学分层的作业,既能促进学生基础性发展,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差异化作业大致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次,学有余力者。教师有针对性地减少作业量,提高作业难度,除去少量的家庭书面作业外,增强作业的灵活性与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层次,学而生畏者。“畏惧”的原因大都无法脱离一个核心问题——基础知识不牢固。教师要增加巩固性、理解性的作业,减少难度较高的作业,保证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第三层次,学而乏力者。对此类学生,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减作业量,引导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总之,学生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需要教师敏锐观察和及时调整,消除单一作业模式给学生带来的负面感受,让学生在“寓学于变”中成长。
(四)考虑师资情况,确定家庭作业的评价方式
作业评价设计是教师为主导的设计过程,作业评价方式的好坏既依赖于教师品德素养、文化素质、业务能力等自身条件,还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控,最终体现在家庭作业的评价功能上。因此,学校要根据师资水平来确定家庭作业的评价方式,以发挥其最大效用。
我們通过调研发现,传统作业评价的功能大多偏向诊断性评价,教师通过布置家庭作业来鉴定等级,对学生知识接受程度的反馈情况进行诊断,但往往忽略后续性学习。家庭作业的诊断功能并不能保证学生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投入后续学习,运用不当反而会形成无效评价。而在诊断性评价的基础上发挥形成性评价的功能,评价的基本范式以“评价促使学生发展”逐步取代“评价诊断学生等级”来反馈作业时,更加注重学生解题思路和过程,也更具有实效性。
三、“双减”背景下家庭作业设计的实施成效
家庭作业是教学活动在课后的延伸,对学生学习效果乃至核心素养发展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双减”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作业设计提出的“增质减量”要求在学校甚至全社会都达成了共识。我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实践探索下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教师转变了人才培养观念
随着“双减”政策的积极落实,我校教师的人才培养观念也发生了质的转变。每一位教师从最初的“眼中有分数”逐步转变为“心中有学生”,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育人功能,每位教师都在尽自己所能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奠基,共同思考如何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贡献力量。在此过程中,教师摒弃了“作业的功利价值”,转而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发现学生的潜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关注作业育人功能的发挥。
(二)家庭作业呈现多样化形式
为了改变以往家庭作业的单一模式,我校各学科教师都进行了积极探索,目前的家庭作业在“提质减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思想下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力求让不同层次、不同特点、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的同时学有所获。教师的家庭作业设计以增添家庭作业的情境化、项目化、探究化、趣味性为价值旨归,涵盖了基础巩固、能力提升、趣味实验、强身健体等方面。例如,物理学科拍摄物理实验小视频、地理学科制作中国地图纸质拼图工具、美术学科收集和绘画冬奥会运动项目简笔画、综合实践活动课种植绿植并完成观察日记……家庭作业呈现的方式异彩纷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成长的需要。
(三)学生具有自主选择权
“双减”政策强调对学生家庭作业做到“提质减量”,鼓励教师分层设计个性化家庭作业。这是在避免作业“一刀切”的基础上,运用可选择的作业在促进学生基础发展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之间找到平衡点。虽然探索前期遇到了很多问题,例如:学生不会选,选择过多导致学生关注作业的数量而不是质量;学生不愿选,自主选择后学生自动避开挑战性作业;讲评难度大,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指导,又要针对个性化作业做出及时反馈。但是,学生的普遍发展与个性需求的平衡点在多方探索中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选择,既要教会学生正确选择,又要让学生可选,还要鼓励学生勇敢选择。首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真正会选家庭作业。在此过程中,学生认识到选择性作业的丰富意义,理解选择性作业的实质是让学习与兴趣、学习与成长相连接的载体,也充分理解合理选择作业不是为了逃避困难,而是要学会走出安全区接受挑战,在实践中自我审视、自我认可。其次,学生积极做出选择的前提是家庭作业具有可选择性。教师科学布置分层作业供学生搭配“学习套餐”。教师依据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能力等从横向和纵向清晰划分,展示科学的梯度与层次性结构,以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现作业设计的育人功能。最后,教师不断监督与引导学生积极选择,做到“自主”但不“放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手段,以群体效应带动个体发展。总之,教师与学生在共同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探寻解决路径,真正实现学生在“自主选择”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师答疑角色多元化
教师是作业设计和答疑指导的供给者,在作业反馈中扮演着多元化的角色。首先,教师是家庭作业的协调者。各学科教师在了解本学科素养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对作业的数量和质量做出及时协调和合理预估。与此同时,各学科组之间还会互联互通、协同合作,设计跨学科的整合性作业。其次,教师是问题的采集者。对每个学生从家庭作业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对群体性问题做出点对面的统一纠错,对个案问题进行点对点式的答疑解惑。教师还将学生作业中反映的情况进行具体记录与跟踪监测,作业的“存档”机制也在不断地发挥功效。最后,教师是答疑交流的组织者。针对具有合作性和探究性的作业,组织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分析、解决本小组问题的同时为其他小组纠错,实现合作学习的新样态。教师的多元化角色在学生的好评中不断优化,角色的转换给学生发展和进步提供了牢固可靠的“脚手架”,从而致力于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郑东辉,孙慧玲.作业概念的变迁及其意义[J].当代教育科学,2015(4).
[2]张黎.全视角学习理论对基础教育家庭作业设计的启示[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10).
[3]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4]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