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问题预防与疏导的农村中学寄宿生管理策略

2022-05-30刘发鹏吴晓花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2年9期
关键词:疏导寄宿生农村中学

刘发鹏 吴晓花

[摘    要]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由于学生家长务工等诸多因素,使得寄宿在校的学生缺乏家庭关怀、缺失家庭教育。学校为了充分保障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的高效、规范、安全,往往会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形成一定的约束力或威慑力。如果农村寄宿制中学不能基于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探索对学生的管理与教育策略,那么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农村寄宿制中学亟需把寄宿生的学习、生活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以管理的高成效促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疏导。

[关键词]农村中学;寄宿生;心理问题;疏导

一、农村中学寄宿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一)逆反心理

由于寄宿生一周只能回家一次,加之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回家也只有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等亲戚照料,缺失父母的陪伴、家庭的教育,即使有一些情绪上的波动或心理上的变化,也得不到家里人及时的关心与关怀。而且,寄宿生和老师接触、相处的时间长,一旦有性格上的不合或情绪上的烦躁,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和老师对着干的情形。

(二)自卑心理

尽管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是,城乡差距仍然存在。随着学生认知能力越来越强,中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对自身家庭状况的感知也会越来越清楚。一些懂事较早的学生,往往会很在意父母在外务工。尤其是一些家庭条件较差的孩子,父母常年四处奔波,会让他们产生自卑感,形成自卑心理。

(三)自责心理

农村中学的寄宿生需要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课余时间需要自己支配和安排,除了独立完成生活起居事务外,还要安排课余时间的学习和活动。吃饭、洗衣、打扫卫生,做作业、聊天、锻炼身体,课余时间事无巨细都得自己安排,自己打理。这虽然锻炼了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一些学生为一些小事而劳神伤思,甚至在课堂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思想经常开小差,致使学习成绩下降,自感对不住父母老师,从而产生自责心理。

(四)迷惘心理

一些学生学习自制力弱,在校期间没有父母的督促和家庭的管束,不能把学习置于第一位,或沉迷于武打言情小说,思想出现滑坡,行为出现偏差,认知模糊不清,久而久之,随着成绩的下降就会出现迷惘心理。

(五)孤独心理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与父母和社会的联系少,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少,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少,在住校期间往往会出现过度想家的情况。一些孩子由于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和老师、同学沟通,住校期间往往会感到寂寞,产生孤独心理。

二、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客观原因

(一)社会层面的原因

集中办学后,学生从分散的村庄集中到寄宿制学校统一住宿,生活环境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之前能够和同村的小伙伴结伴玩,能够和亲朋好友来往,能够耳闻目睹村子里的生活……而住校之后,社会环境给他们的新鲜感、愉悦感、亲近感一下子少了,情绪、心理也为之受到了影响。

(二)学校层面的原因

一是学生在学校缺乏家庭般的温馨感。学校毕竟不同于家庭,宿舍中同学关系再好、宿管老师再好,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难以等同。不会有与兄弟姐妹、爸爸妈妈相处的那种感觉,免不了在闲暇时间产生寂寞、孤独之感。二是从角色担当看,宿管老师从管理者的角度管护学生,和在家期间学生父母作为监护人的角色不同,教育目的不同。他们过问学生休息与安全方面的事情多,而督促学生学习方面的事情少。即使由各科老师和班主任操心作业完成情况,但是,他们的管教思想和方法也不会像家长那样。这样,无形之中在宿舍内就形成了一个学习监管上的真空。一旦宿舍内的学习氛围、习惯不好,或者学生自身的自制力差、学习主动性不强,都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以及一些不良情绪或心理的产生。三是学校管理从课堂、课间、课后活动到宿舍生活、学习,都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规范化要求,对于学生而言,就没有了在家的轻松、随意感,在心理上造成的就是某种压抑或压力。四是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一些老师缺少爱心,对住宿学生不能细致耐心、深入人心地管理、教育。尤其是对学生住宿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日常小事,动辄用纪律或制度处之,由此造成的一些不良情绪、心理,在得不到及时疏导的情况下,就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家庭层面的原因

一是家庭教育不良或单亲家庭的学生,还有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长长时间疏于管理,孩子在放任自流中沾染了不健康的思想和不良习气,住宿之后又把这种不良思想和习气带到了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二是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沒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致使孩子各方面能力差,难以适应较高要求的学校集体生活。三是由于家长面对孩子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束手无策或听之任之,造成了孩子遇到问题或困难“绕着走”的意识、行为和习惯。

(四)学生自身层面的原因

一是学生自身的适应能力有强有弱。有些学生能够在每周连续 5 天在校的情况下适应学校的宿舍生活,有些学生却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寄宿制生活。二是学生的性格存在差异。尽管中学生在性格上仍然处于塑造和发展阶段,但是,与生俱来的秉性使得一些学生乐观开朗,长于人际交往;一些学生内向懦弱,面对学习中的竞争或生活中的波折容易产生挫败、失落和自卑感,往往会给自身带来心理上的沉重压力和精神上的紧张疲劳。三是中学生思想不成熟,情绪波动大,归属感缺乏,注意力涣散,不良思想、行为、习惯容易形成。

(五)升学方面的原因

尽管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由于升学竞争的激烈,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都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家庭、社会乃至学校自身都对学生的升学有更高的期望,毕竟,寄宿制的学生除了周末都在学校,学习时间充裕,教育教学严格,学校管理正规,学校服务全面,学生求胜心切。这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更容易造成学生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基于心理问题预防与疏导的农村中学寄宿生管理策略

针对农村中学寄宿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在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从心理问题疏导方面采取相对应的管理、教育措施,是农村寄宿制中学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路径。

(一)增强学校和老师的“双重”责任

解决农村寄宿制中学因学生家庭教育缺失而导致的学生心理问题,需要进一步增强学校和老师的管理教育作用,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就像自己的家一样温馨、快乐而具有归宿感。学校管理固然需要严格,教师教育也不能没有原则。但是,对于寄宿制学校而言,只“严”不“宽”则没有“缓冲地带”。不像走读的学生,学校里的情绪还可以在家里消解一下。如果学生在住校期间有情绪而无处发泄,有心事而无处倾诉,在心中积累、郁结,就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所以,农村寄宿制中学承担的不仅是教书育人职责,而且还有类似于家庭教育的管教职责。换句话说,农村寄宿制中学既是孩子求学的学校,又是孩子“憩息”的“家庭”;既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轻松、愉悦和快乐,又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温馨、甜蜜和惬意。相应地,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也要承担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职责,在课堂内“传道”“授业”“解惑”,充当好学生课堂学习主导者的角色;在课堂外“关心”“照顾”“爱护”孩子,充当好“家长”般的家庭教育角色,以有效疏导学生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有学校和教师既把学校当家,又把学校当校,宽严相济,恩威并用,严时给学生为学、做人、处事的原则和道理,宽时让孩子感受学校和教师家庭般的温暖和家长般的关怀。无论宽严都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考虑,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着想,那么,就能把握好制度、纪律实施执行的尺度,充分发挥有效管理教育学生的作用。

(二)重视学校与家庭的配合、沟通

为了提前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或疏导工作,农村寄宿制中学必须重视与学生家庭的配合、沟通。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从周一到周五在学校学习、生活,一方面,一些学校或老师总觉得再没有必要和理由就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告知家长,即使出现什么情况,都可以在学校内进行教育;另一方面,家长也认为自己把孩子托付给了学校,学校理所应当地从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教育、管理好自己的孩子。并不是说学校、老师尽心尽力了,教育、管理的效果就一定好。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其情绪、心理变化往往会让学校、家长防不胜防。如果学校、老师能够重视与家庭的配合、沟通,孩子内心的“隐秘”虽说不会告诉老师但不一定也不会告诉家长。而且,当发现学生在情绪或心理方面出现某些异常变化或不良迹象时,如果学校、老师能够及时告知家长,家长就会有所准备,配合学校、老师做好心理问题的预防或疏导工作。所以,农村寄宿制中学重视与学生家庭的配合、沟通,也是预防或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性举措。其办法:一是定期召开特殊学生一对一帮扶教师、寄宿生家校共育共管座谈会,拓宽与家长的沟通渠道,明确共育共管内容;二是在周末定期与寄宿学生的父母通话,交流学生一周学习、生活、心理、思想等方面的情况,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三是随时联系特殊学生的家长,利用电话、视频等形式进行具有针对性地沟通,并指导家长在周末有针对性地教育、管理孩子。

(三)形成“四位一体”的管理、考核体系

由于年龄和认知方面的限制,中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疏导往往会缺乏正确的认识,更不用说用科学的方法调节自身情绪和调适自身心理。这就需要学校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心理咨询教师的队伍建设,加大心理教育的管理力度,针对寄宿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心理健康活动开展等等;同时以宿舍为单位对寄宿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包括每周一次的心理咨询固定日活动、每月一次的心理辅导或管护活动等等。而且,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学科教学的高度,与其他课程的开设与考核同安排、同要求,形成学科教师、班主任、宿管员、心理辅导老师的四位一体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即由学科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心理变化;由班主任关注学生一日常规管理过程中的情绪、心理变化;宿管员关注学生宿舍学习、生活过程中的情绪、心理变化;由心理辅导教师获取学科教师、班主任、宿管员所提供的学生情绪、心理变化信息,用专业化的手段和方法分析、掌握、把控班级内每一名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对学生已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和疏导。如果出现预防和疏导不及时的情况,作为考核扣分项直接纳入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之中,用管理手段提高全校教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四)加大宣传教育的管理力度、效度

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层面的重点工作,从学校管理层做起,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营造、知识展示和活动管理。例如,通过校园文化长廊、学校宣传橱窗、校园内电子屏、校园广播、教室学习园地等,由不同的年级组分别管理,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阵地,安排班级每两周更换一次内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宣传出来,从心理学理论知识、心理问题表现和产生原因、心理问题预防和疏导方法等各个方面形成强大的教育氛围,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以有序、高效的管理、教育,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再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或疏导,像运动会、篮球比赛、跳绳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经典诵读、校园故事会、书法作品展、大合唱、魔方比赛等等,让寄宿生在异彩纷呈的活动中愉悦身心,健康成长。

针对农村寄宿制中学生容易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探索预防或疏导寄宿生的心理问题,使寄宿生朝着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是目前学校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学校就要坚持科学的管理理念,采用科学的育人方法,运用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加强学校对寄宿生的管理、教育。

参考文献:

[1]梁正.农村初中寄宿生心理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浅探[J].新课程(下),2018(2).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疏导寄宿生农村中学
农村寄宿生有效管理对策分析
寄宿与非寄宿初中生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比较研究
农村中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探析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每天给“小小寄宿生”一个香甜的梦之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