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香山寺碑记》考
2022-05-30李党辉
李党辉
河南宝丰香山寺自东汉初建立至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其间兴废有时,特别是在王朝政权更迭时,香山寺多遭战火损毁,這些历史在文献和香山寺碑刻中多有记载。在香山寺历史研究中,碑刻是重要的实物依据。不仅要对现存碑刻进行深入研究,对新发现碑刻的研究更不容忽视。本文考证的《重修香山寺碑记》(图1)碑刻就是在不经意中发现的,该碑刻的发现填补了香山寺一段重要的历史空白。
碑刻的发现
2016年8月在清理大悲观音大士塔广场垃圾、平整土地时,在大悲观音大士塔西约50米处发现碑刻一通和碑座(图2)一个,经辨认为清代《重修香山寺碑记》。该碑刻碑身高约180厘米,宽约142厘米,厚约41厘米。碑刻周边有缺损,碑额损毁严重,篆字无法辨识。碑刻年代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立,由李道光撰文,李德伦篆额,李建枢书丹。碑文19行凡505字。
碑文记述了明末香山寺经历“流土之变”后损毁严重,仅存大悲观音大士塔,后在寺僧福聚带领下,经过近30年建设,相继建成水陆殿、伽蓝殿、六祖殿等佛殿,又加固了四周围墙,使其具有了相当规模,香火大增。
发现的碑座根据其大小、形制认定是《重修香山寺碑记》碑刻的碑座,为碑刻复立奠定了基础。
碑刻撰文、篆额、书丹者简介
撰文李道光,宝丰人,字闇如,号伯曦,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卒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明崇祯己卯(1639年)科举人,时任北直(今河北、北京、天津一带)真定府(今河北衡水等地)武强县知县,后调补广州府经历司经历,补授陕西平凉府经历。在任武强县知县时主编《武强县志》。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敦请孝廉李子道光、德伦,拔选朱子旭”共同修撰《宝丰县志》。李姓君宝九世孙,耆宾派人,育有四子,长子继志、次子崇志、三子宏志、四子尹志。其三子宏志较有影响,字亦重,号桥水,是博学者,擅长乡邑文献,以收徒、著书终身,《宝丰志》《汝州全志》《中州先哲传》均为其立传。《宝丰桥水先生墓表》、清道光《宝丰县志》载其主讲宝丰春风书院二十载,后宝丰知县李彷梧于1837年十月为其刻著四卷《桥水文集》撰,存于县署以传后世。碑刻所涉及事件在其《述往》中亦有记载。
篆额李德伦,河南宝丰人,字敖文,清顺治丙戌(1646年)科举人,时任山西平阳府(今临汾、运城市等地)平陆县知县。他也是清顺治《宝丰县志》修撰者之一。李姓海州派人,其与李道光同为君宝第九世孙。
书丹者李建枢,河南宝丰人,字天轴,清顺治乙未(1655年)科拔贡,庚子(1660年)科副榜,清康熙丙午(1666年)科经魁,时任广西太平府(今崇左市)崇善县知县。
碑文记述了香山寺历史上最严重的损毁事件,明末“流土之变”后,香山寺“殿宇悉被焚毁”“寺僧数百余众,屠戮几尽”。清顺治二年(1645年)寺僧福聚携徒庆洪重回香山寺,历时20余年重建水陆殿、伽蓝殿等佛殿,使香山寺颇具规模,“香火日增”。录文如下:
北直真定府、武强县,邑人[暗如]李道光撰文
山西平阳府、平陆县,邑人[敖文]李德伦篆额
丙午科乡贡进士,邑人[天轴]李建枢书丹
尝览《广舆记》,知香山寺为观音大士证果所,历汉、唐、宋,以还敕修数次,越明时,佛殿辉煌,僧舍鳞集栉次,较前代尤盛。遭崇祯末“流土之变”,殿宇悉被焚毁,惟大士塔一座,寺僧数百余众,屠戮几尽,间存一二,游奔他方。从此“宝塔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往来行人观之大息,泊。
清初顺治二年,适有僧福聚,携徒庆洪,来自燕都抵山下,附近□民无一识者。乡者王之□洵其来历,始知乃昔日僧会司僧官远立之徒到山。衣食无所出,惟自耕以为饔飧,每农隙辄与其徒伐林木运出,竭力堂抅□□不少休息。数年间,修水陆殿、伽蓝殿、六祖殿、山□太尉殿并九老阁,即环山墙、洹无不砌□固。虽其规模出就,尚未获全盛,如时其然,香火日增。
圣云“后期前此者扽□不□,后此者□□众延”。香山之有福聚其禅家之中兴者乎?开地之顷有□,师徒□并为□,续香火之资。
按台李 闻之,嘉其苦行□□□僧□待养于人,此独自食其力□浮屠中之皎皎者,凢开种地亩□,县免其差徭之。
巡道范。
刑宁粘 皆□□□□□本县□官历□□刘、胡、晋四公相继奉行,永为定例,噫!是亦乌可磨乎哉?爱谱具□□于仁以□不朽传□达观,者知天地有否泰,国□有废兴,维换□后□于其□颊者大抵□□□香。
大清(康熙)十一年岁在壬子季□吉旦
本寺住持僧福聚(缺字)
(缺字)部□清吏□员外吕素益(缺字)
根据碑文内容,结合文献记载可知,明末香山寺遭“流土之变”损毁严重,“流”指流寇,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宝丰、郏县一带的活动(此称谓贬损农民起义);“土”是指当地土匪。如《明史》载“崇祯十四年正月贼陷宝丰,知县朱由椷死之”;《马志》载“崇祯十五年五月十三日至宝丰,杀知县朱由及典史程某”;清道光十七年《宝丰县志·城池》载“崇祯壬午冬,闯贼李自成毁南门两旁,拆平东南角,又设立贼官,蹂躏盘踞,经略孙传廷急力征剿,火炮攻击,周围破碎”,其《兵事》载“闯贼壬午郏县几成擒,而官军自乱至败,故闯贼犹甚畏传庭,癸未改邑为宝州……甲申十七年,贼陷京师,僭号,自西安府遣邑生员宋元圃来权知州事”;《绥寇纪略》载“孙督师全军驻龙门,催孟县之梁,别遣兵五千追贼于汝州,贼已尽奔宝丰……”;《述往》载“壬午十五年……是岁闯、曹二贼合军攻开封,决河灌城,朝廷以孙传庭□□,几成被擒,急渡汝水入香山,……”。
另清乾隆八年《寶丰县志》·卷五·《兵燹》载“汝才以是岁九月至,屯香山,自成赴郏县。传庭卒至,自成出不意,几成擒,仓皇渡汝水奔汝才营,尽弃辎重,堆积盈野。官军争下马,捋拾捆载,复行列。汝才遥见,率徒冲击,官军遂大溃,传庭西奔”,清同治三年《郏志》载“崇祯十五年,声言官军下潼关,而密遣别将将兵出潼关,自南阳鸦路趋宝丰……贼将罗汝才在香山,觇知官军乱,急还兵捽之。官军仓促不知所为,又胸腹膨脝不可俯,而马重载不能驰骋,遂溃而北,其被杀堕河溺死者不可胜计”,清郑廉撰《豫变纪略》第六卷载崇祯十五年“十月……汝才在香山觇其状,乃还军击之。官军仓促不知所为,且其胸腹率臃肿膨亨,不可俯仰,而马鞍如驼峰亦不可驰骋,遂大败,死者不可胜计”,几处文献记载了在香山寺的那场战斗,以及战斗的惨烈。
上述文献记载显示,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由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与明王朝在汝州、宝丰、郏县等地进行了多次战斗,李自成部将罗汝才在香山参与了战斗。但未涉及香山寺。而碑文云:“遭崇祯末‘流土之变,殿宇悉被焚毁……”两者综合即知此战香山寺未能幸免,对香山寺的破坏是毁灭性的,碑文“宝塔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形象地描述了香山寺经历战火后的凄凉、破败之景。以文献、碑刻记载,明末“流土之变”是香山寺历史上因兵燹遭受破坏最为严重的一次。
碑刻保护与展示利用
碑刻发现后,急需采取措施加以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参照《古建筑维护保养操作规程》,结合《宝丰香山寺大悲观音大士塔及碑刻修缮工程设计方案》,确定保护措施分两步进行:首先将碑刻复立,然后按照修缮工程设计方案中碑刻的保护措施实施。完成之后对公众开放,使参观者对香山寺文物有全新的认识,对香山寺历史有深入的了解。
碑刻复立:在做好清理、资料整理(拍照、制作拓片等)(图3)、位置选定(立于大雄宝殿前《重修大雄宝殿记》碑西)(图4)、移碑方案制订等前期准备工作后,于2017年11月22日至23日顺利完成碑刻复立工作(图5)。
保护展示:结合《宝丰香山寺大悲观音大士塔及碑刻修缮工程设计方案》中碑刻的保护措施,进行碑身清理、增建保护罩,该项工作已完成。
结 语
《重修香山寺碑记》碑刻的发现为研究香山寺明末清初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填补了《宝丰县志》等文献的空白,丰富了香山寺的不可移动文物,这是对我们文物保护工作最好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