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博物院藏清代民窑帽筒赏析

2022-05-30王丽平

理财·收藏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圆柱形粉彩青花

王丽平

帽筒是清代中晚期用于放置帽子的器物,因其呈筒状,故名“帽筒”。在清代,象征地位的帽子十分重要,不能随意乱摆乱放,尤其是大而深且上部配有顶戴花翎的官帽,难于挂在墙上或是衣帽架上,只有放在专用的帽架上才能彰显官家的尊严,因此官帽架当时是官宦人家的必备之物,多用紫檀木或黄花梨等红木制造,放在正厅的香案上或是其他惹人注目的地方。

其高一般为66厘米,整体造型仿明式家具工艺,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部多为一个实心或镂空的圆球,实心球上大多雕龙刻凤,镂空球中则多放沉香之类的香料以防虫驱味,官帽就放在这个圆球上面。中部为一个立柱,底部为或方或圆的底座,皆雕刻彩绘,十分华丽典雅。因帽架造价高昂,又是朝廷专用之物,一般官员和老百姓无法享用和购置,故民间没有专门放帽子的器物,人们回家后就顺手把帽子放在厅堂条案上的嫁妆瓶上,久而久之,圆柱形帽筒就应运而生了,最早见于清嘉庆年间,以后各朝官、民窑皆有烧造,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因其器形易于展示画面,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富有观赏性,故除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兼具陈设功能。帽筒的造型多种多样,有圆柱形、六棱形、竹节形、器壁镂空形等,材料以瓷器为多,也有木、竹、漆、景泰蓝等。瓷帽筒的装饰方法丰富,有青花、粉彩、五彩、单色釉、浅绛彩、雕瓷、刻瓷等,绘画题材也不拘一格,山水、人物、动物、花卉、吉祥图案、书法等种类繁多。河北博物院收藏有一批民窑瓷帽筒,内涵十分丰富,散发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清 青花八仙人物纹帽筒 (图1)

口径13厘米,高30厘米。圆柱形,腹中空,外壁以青花绘神话传说中的八仙:捧花篮的韩湘子、执玉板的曹国舅、扛莲花的何仙姑、吹箫的蓝采和以及骑鹤的仙人、刘海、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等,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潇洒飘逸。周围以山石、树木、花草做点缀。青花发色偏灰蓝,整个画面精致典雅。“八仙”是道教的八位仙人,是人们所熟悉的神仙群体,其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多用于民间美术题材和装饰纹样,在陶瓷器上装饰“八仙”纹饰,始于金代。此器通体还有六个海棠形镂孔,既方便帽子放在上面之后通风透气,又对整个画面起到装饰作用。瓷帽筒不易透气,帽子盖在上面容易发馊发臭还会生虫,许多民间窑场应时生产出一种雕空或带镂孔状的帽筒,镂孔形状还有菱形、梅花形等。

清 粉彩百子龙灯婴戏图帽筒(图2)

口径12厘米,高28厘米。器为圆柱形,腹中空,外壁以粉彩描绘一群可爱的孩童开心舞龙灯的场景,俗称“百子龙灯婴戏图”。婴戏也作戏婴,从字面上可以简单理解为婴孩游戏、戏耍。以小孩过家家、捉迷藏、放风筝、骑竹马、舞龙灯等各种各样的活动,或是一些以日常生活为背景的画,称为婴戏图。画面少则一二人,多则上百人,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呈现出一种欢乐平和的气氛。孩童形象纯真可爱,是成长和希望的象征,故婴戏图也有祈求国泰民安、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它萌芽于战国,盛行于宋,流行于元明清,一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人物装饰图案。在瓷器上装饰婴戏图最早见于唐代,清代达到鼎盛。尤其是清乾隆以后,题材内容更加丰富,构图布局更加丰满,装饰色彩更加悦目,形象刻画更加生动。此帽筒以粉彩工艺绘画,因为有玻璃白打底,增加了厚度,故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逼真。画面中虽孩童众多却安排得疏密有致,动作多样却皆憨态可掬,看起来生动活泼、趣味多多。为了少留白,背景还衬以亭台楼阁和兴高采烈的看客。饱满的画面,红火的场景,一派热闹非凡、吉庆祥和的气氛。器身还有六个用于透气的海棠形镂孔,使此帽筒集实用与陈设于一身。

清 青花富贵白头纹帽筒(图3)

口径13厘米,高33厘米。圆柱形,腹中空,为一对。外壁以青花描绘图案。上下各绘一圈缠枝花卉纹,中间主体纹饰为富贵白头纹:层叠的山石旁一棵牡丹正在怒放,牡丹的枝条上栖有两只相向而卧的白头翁。一只白头翁的嘴微微张开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另一只抬头注视仿佛在聚精会神地倾听。如此和谐生动的画面,像极了一对情投意合的情侣在促膝长谈。青花发色呈灰蓝,整个画面清丽淡雅。富贵白头纹是晚清时期常见的瓷器装饰纹样,由白头翁鸟与牡丹花组成,牡丹喻富贵,白头翁的眉及头顶的羽毛为白色,谐指白头到老。“富贵白头”即是夫妻长寿恩爱、富贵和睦的象征。晚清民国时期,民间婚嫁流行用成双成对的瓷瓶、瓷罐、瓷盖碗等做嫁妆,此类瓷器为晚清瓷中的“大路瓷”,所绘题材大多具有美好吉祥的寓意,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富贵白头纹”,故这类嫁妆瓷也常被称作“富贵白头瓷”。器形一般有将军罐、花觚、双耳瓶、帽筒等,装饰技法除青花外,也有粉彩和五彩,绘画风格也较潇洒随意。

清 青花团鹤纹帽筒(图4)

口径12.5厘米,高28厘米。器为圆柱形,腹中空,外壁以青花图案为装饰:器口绘一圈如意云头纹,底部为一圈变形莲瓣纹,中间为六组团鹤纹。鹤为羽族之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传说它跟随神仙和道人云游,被称为“一品鸟”,地位仅次于凤凰。鹤还被称为长寿仙禽,具有仙风道骨。《相鹤经》中称其“寿不可量”,《淮南子》载“鹤寿千岁,以极其游”,鹤因此与龟一样被视为长寿之王,后世常以“鹤寿”“鹤龄”做祝寿之词。团鹤纹是鹤纹的一种表达方式,清代最为流行,圆圈内绘一只或两只仙鹤,多者绘八鹤,有的还衬以云纹,寓意高寿无比。此帽筒除用团鹤纹做装饰外,器壁还有六个海棠形镂孔,便于透气。

清 青花山水人物纹镂空帽筒(图5)

口径12.5厘米,高29.5厘米。圆柱形,腹中空,通体有六个用于透气的海棠形镂孔,并以青花绘山水人物纹做装饰。青花发色偏灰蓝,清淡雅致。画面从上至下分为三个层次:最远处红日高悬,重峦叠嶂;稍远处茂密的树丛中掩映着几座房屋;近处的路边山石层叠,开满鲜花的树枝旁斜而出;路上,一长须老人正骑驴赶路,跟在身后挑着担子的仆人在向农人打听着什么……,一派清新明媚、宁静祥和的乡村田园风光图。绘画技法多样,勾、皴、点、染皆运用熟练。这样的帽筒放在厅堂,是非常漂亮的陈设品。

清 青花冰梅纹镂空帽筒(图6)

口径12厘米,高28厘米。圆柱形,腹部中空,器身有六个海棠形镂孔并满绘青花冰梅纹。梅花在古代被称为“报春花”,是吉庆的象征。梅还为花中四君子之一,歷来受到传统文人士大夫的仰慕,象征着崇高的品质和高洁的德行。冰梅纹又称“冰裂梅斑纹”,创制于清代康熙年间的景德镇官窑,青色的裂纹与白色的梅花呼应衬托,呈现出青白相间中寒梅盛开的美景,既有冰裂纹的美感,又有梅花纹的雅意。用冰梅纹装饰帽筒,既实用又美观,更寓意高雅。

清 粉彩开光三元及第纹镂空帽筒(图7)

口径12厘米,高28.5厘米。圆柱形,腹部中空,器身有六个海棠形镂孔便于通气,通体以粉彩绘画。器口依次为一圈回字纹和一圈如意云头纹,底部为两圈变形莲瓣纹。中间主体纹饰为三组葫芦形开光,分别绘“子孙万代”“教子成名”“三元及第”三组纹饰,开光外满绘葱茏绵延的葫芦藤蔓。葫芦藤蔓缠绕绵长,且籽粒众多,“葫芦”谐音“福禄”,“蔓”谐音“万”,“籽”谐音“子”,故葫芦一直被视为是绵延不绝、多子多福、福禄万代的吉祥之物。这与开光内的三组主体纹饰所表达的内容完整吻合,既希望家族兴旺、绵延不绝,又对子孙后代的前途寄予了殷切又美好的愿望。是一件集实用、陈设和美好寓意于一体的器物。

清 粉彩公鸡牡丹纹帽筒(图8)

口径12.5厘米,高28厘米。圆柱形,腹中空。器身有六个海棠形镂孔,通体以粉彩装饰公鸡牡丹图。“雄鸡一唱天下白”,公鸡一直被视为报晓之物、阳明之神,故被认为可以驱凶避邪;“鸡”又谐音“吉”,是吉庆、吉利、吉祥的象征,故又被人们赋予了祈福迎祥的功能;公鸡火红的鸡冠高耸,“冠”谐音“官”,更是高官厚禄、飞黄腾达的象征。所以,公鸡一直是人们非常青睐的装饰图案,此帽筒的主体纹饰为数只公鸡在牡丹花丛中悠闲地觅食、嬉戏,几只蝴蝶在空中轻盈翩飞。生动的场景传递出美好的寓意,即耄耋长寿、大富大贵、祥和吉庆。整个画面色彩清新,绘工精细,不可多得。

猜你喜欢

圆柱形粉彩青花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青花
粉彩瓷板四条屏
《窑开全青》粉彩瓷瓶
树干为什么要长成圆柱形
树干为什么是圆柱形的
重载铁路圆柱形桥墩横向振动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