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熙御书点翰堂法帖碑》的科技保护

2022-05-30刘鑫杨晓薇

理财·收藏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法帖石刻康熙

刘鑫 杨晓薇

陈廷敬(1638年12月31日―1712年 5月23日),本名陈敬,字子端,号说岩、午亭,泽州府阳城县(今山西阳城)人。清代宰相、学者。

顺治十五年(1658年),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秘书院检讨,曾经教导康熙帝。康熙十四年(1675年)后,擢内阁学士、经筵讲官、礼部侍郎,历任左都御史、工户二部尚书,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担任《康熙字典》总修官。康熙五十一年四月,病逝,时年七十五,谥号文贞。

据清人范照藜所著《勾漏山房诗》(又名《怀怀诗集》)载:山西泽州(今晋城)相国陈文贞(字廷敬)在内阁为官时得康熙帝赏赐的《御书点翰堂法帖》墨宝,告老还乡后到巩县(今巩义市)将其刻石82方,运回途中因雨停置,又逢农民起义集聚太行,故流落在清化镇(今河南博爱)。乾隆甲子(1744年)范照藜在安徽五河任县令时,于江宁考场中晤见扬州太守张敦仁(山西阳城人),张问及下落,范以实相告,并请张致函河南当道稽查,张致函后,怀郡伯张公于乾隆戊辰(1748年)秋,将其移至覃怀书院,嵌于讲堂壁间,20世纪30年代初,覃怀书院废,刻石散失民间。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馆对该金石墨宝进行征集,1985年收入博物馆馆藏。

该法帖一套原有82方,现存54方。清代。每方均为横长方体,长34—38厘米,宽52—104厘米,厚7.5—13厘米,灰白石质,书写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行草书宋欧阳修的《昼锦堂记》和行书《千字文》,首块前隶题“御书点翰堂法帖第一”,千字文后落款“康熙壬午冬”。第二部分为唐诗名句,首块前隶题“御书点翰堂法帖第二”,每诗多有落款,计有“仿董”“临董其昌书”“临子昂书”“襄阳米芾”等,并有“癸亥冬临”字,落款印记为方形玺印,印文“康熙□翰”“敕几清□”,末石有小楷题“赐经筵讲官吏部尚书加三级臣陈廷敬”句。

《康熙御书点翰堂法帖》为清康熙帝玄烨分别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和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所书。康熙二十二年所临名家笔法书写的《昼锦堂记》布局疏朗,挥洒自如。《千字文》章法严谨,端庄秀逸,堪称书法艺术佳品。该法帖碑虽有残缺,但它代表了康熙帝中年之后每个阶段的书法艺术成就,是研究康熙帝书法艺术发展过程的重要实物资料。

保护修复前的记录和分析检测

1.登记、拍照和建档。包括对所需要保护处理和修复的文物进行登记造册、留取保护修复前完整的影像和文字记录资料,采集文物保护修复前的信息。

检查并记录待保护修复文物的外观、物理性能、工艺信息、病害状况、风化程度等现状,记录保护修复过程所采用的材料、技术及分析测试结果等,建立文物保护修复档案。

2.分析测试。运用现代物理、化学分析方法综合了解和把握这批文物的病害以及工艺信息,为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依据。

在石质文物保护修复前,运用X射线成像技术,记录和解析文物的病害程度,内部结构、表面文字或纹饰的分布情况,风化、残损、裂隙、断裂的状况,为采取物理及化学处理方法提供直观的依据;用三维视频显微镜对文物的材质、纹理构造、风化层和断面进行进一步仔细观察,采集病害及工艺信息。针对这批文物的具体情况,进一步选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其病害、工艺特点与保护修复效果。

通过对沁阳博物馆 《康熙御书点翰堂法帖碑》风化层样品进行光学显微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分析,可得以下结论:

该碑组成成分为白云石,其中夹杂石英、硅酸盐以及含有铜、锡、硫、氯等元素的相关化合物夹杂。在风化层表面硬结物中,与基体相比,其元素组成较为复杂,发现较为显著的硅、铝、钙等元素,其来源初步可推断为降尘与大气、降水等联合作用而形成。该碑风化层均由不规则颗粒组成,有的表层颗粒裂解现象严重,颗粒粒度相差较大。颗粒总体而言呈灰白色,大部分呈透明状。颗粒之间空隙较多,表现为样品粉化现象严重,使石刻表面机械强度降低,因而应尽快采取相关保护修复措施。

上部钢圆采用304不锈钢材料,直径8毫米,长150毫米,进行锚杆加固;中部钢圆采用304不锈钢材料,直径8毫米,长300毫米,进行锚杆加固;下部钢圆采用304不锈钢材料,直径8毫米,长150毫米,防止云石胶修补材料凝固收缩造成破坏。

其中保护修复材料和工具有:锤子、錾子、刻刀、手术刀、喷壶、软毛刷、镊子、2A溶液、纯净水、雷玛仕300岩石增强剂、植筋胶、环氧树脂、304不锈钢钢圆。

保护修复技术与步骤

1.去除水泥和硬结物:经观察,石刻四周侧面有较多水泥覆盖,需进行清理,用锤子、錾子、刻刀、软毛刷对石刻四个侧面的水泥、硬结物进行了清理,然后使用纯净水进行清洗。

2.去除人为污染物:用脱脂棉蘸取2A溶液贴敷在红色油漆字体上,时间30分钟,然后用软毛刷将其清除;经观察,石刻正面右上角有红色油漆涂画,影響观赏性,需要进行清除。使用脱脂棉蘸取2A溶液贴敷在石刻正面的漆迹处,贴敷时间20分钟,然后用软毛刷将其清除,对于难以清除掉的部分,使用竹刀或者手术刀将其剔除,操作过程中需动作轻微,避免出现新的损伤。

3.清洗:用喷壶将纯净水喷到石刻表面,再用软毛刷进行清洗,最后用纸巾将表面剩余水分吸干,并进行拍照记录;经观察,石刻表面存在石有墨汁残留液,需进行清洗;同时正面字迹存在少量钙质物,需要进行清除。先使用纯净水将钙质物浸湿,后使用竹刀小心剔除。然后使用喷壶将纯净水喷洒在石刻表面,用软毛刷进行表面清洗,再用纸巾将水分吸干,清洗完毕后,字体清晰,表面整洁,但仍有墨汁残留。

4.断裂粘接锚杆加固:使用不锈钢锚杆将断裂的两块进行拼接,再使用植筋胶和环氧树脂进行粘接。

(1)打孔:使用电钻在石刻左断裂面打孔2个,钻头直径10毫米,上孔距离上侧面100毫米,距离正面45毫米,孔深80毫米;下孔距离下侧面100毫米,距离正面45毫米,孔深80毫米。再对右断裂面进行对称打孔,用酒精对孔洞进行清洗。

(2)拼对:使用直径8毫米,长度分别为150毫米和300毫米的不锈钢进行预先拼对,保证对接准确,以减少错位。

(3)粘接:将锚杆表面打毛,以增加表面摩擦力,然后将植筋胶注射进钻孔内,放入锚杆,再使用调刀将环氧树脂均匀涂抹于断裂面,最后将两断块沿着断面进行拼对粘接。

(4)固定:使用木楔进行固定和加力,以保证粘接后石刻对齐和达到理想的粘接效果。

(5)固化:根据胶水粘接性能,在室温条件下静置24小时,经观察胶水完全固化,粘接效果良好,粘接完毕。

5.补全: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使用云石胶对断裂残缺处缝隙进行修补。首先使用陶泥在侧面裂隙两侧涂抹,防止修补材料污染石刻表面;使用云石胶、固化剂、石英石石粉、灰黑色矿物颜料进行调和,质量调和比例为100:3:50:3,使用调刀充分搅拌,涂抹于裂隙处,修补材料略突出石刻表面,以方便后期修整。由于修补体积较大,为防止云石胶凝固收缩对材料的影响,在修补材料中加入25毫米长,直径8毫米的钢圆。室温条件下静置15分钟后,修补材料完全固化,再去除陶泥,最后使用刻刀、角磨机对修补处进行打磨处理,使修补处与原石刻表面形状相近。

6.随色:根据“可识别”原则,使用漆片溶液和矿物颜料对修补处进行随色处理,达到“远观相似,近观有别”的修复效果;根据石刻其他部位的颜色对其进行随色做旧。

7.防风化加固:使用软毛刷或者喷壶将雷玛仕300岩石增强剂涂刷或喷涂在石刻表面,加固时间24小时;使用雷玛仕300岩石加固剂对石刻正面和四侧面进行防风化加固,使用软毛刷涂刷或者喷壶喷涂,时间24小时。

8.称重和装箱。

对珍贵石质文物《康熙御书点翰堂法帖碑》的保护修复,在前期充分研究和分析检测的基础上,通过修复保护达到以下目标:(1)解決文物表面现存的污染、风化问题;(2)安全和有效提高表面和结构强度;(3)增强文物的抗污染、防风化能力;(4)建立保护修复档案,完善文物保护修复全过程。

完成以上保护修复后能在常温环境下适宜存放,《康熙御书点翰堂法帖碑》配置囊匣保存,使原有的各种病害得到最大程度的控制。

猜你喜欢

法帖石刻康熙
西狭颂摩崖石刻
烟云尽态
——湖南省博物馆藏《三希堂法帖》展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宝贤堂集古法帖》研究综述
康熙:阳刚雄健
从《宝贤堂集古法帖》窥探明代中叶帖学的兴盛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书法教育中的碑帖选取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康熙下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