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独山玉民俗化玉雕创作

2022-05-30仵孟超仵东进

理财·收藏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独山玉雕民俗文化

仵孟超 仵东进

独山玉的声誉与市场价值长久以来都未被大规模地认可。审视独山玉的历史,独山玉作品的创作多固守传统,同质化严重,其市场活力与潜力一直偏居一隅。事实上,独山玉颜色丰富的特点,与近些年流行的“民俗热”结合是一个不错的创作尝试。色彩斑斓的民俗文化极其契合独山玉颜色丰富的特点,独山玉民俗化玉雕作品的创作为独山玉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艺术施展方向和空间。因此,发挥独山玉自身颜色特点,结合对中原民俗、风俗做一番思考和梳理,对新时代独山玉的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独山玉民俗化玉雕创作的思考

作为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独山玉,因为产自南阳独山而得名,也称“南阳玉”或“河南玉”或“独玉”。在中国数千年的玉文化历史上,独山玉文化尽管不如和田玉文化那般绚丽多彩,但也留下了不少宝贵的印记和贡献。近些年,独山玉更是作为雕刻母体奠定了南阳玉雕在全国首屈一指的重要地位。千千万万的独山玉人靠着独山玉成就他们的艺术名望,收获人生创富理想。

民俗文化,是对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是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和生活习惯。自古以来,很多文艺创作都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民俗专家高天星指出,河南民俗文化在华夏文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强调中原民俗文化是华夏民俗文化之根。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提出,“特定的习俗、风俗和思想方式,就是一种文化模式”,它对人的生活惯性与精神意识的“塑造力”极其巨大,令人无可逃脱。由此可见,民俗文化本身就是很好的创作源泉,它曾吸引了无数文艺从业者利用其去创作。为何玉雕创作者就视而不见呢?从民俗文化中、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表现自己所在地区的风土人情与生活风俗,在受玉文化滋养数千年的中国,玉雕创作中加入民俗风格是不错的选择。

南阳历史悠久,民风淳厚,是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素有“曲艺之乡”“民歌之乡”“民间故事之乡”之称,南阳有 7 个乡镇曾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勤劳智慧的南阳人民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地方民间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作为一个从事独山玉雕刻的玉雕人,我一直潜心研究中原民俗,思考玉雕创作的问题。回顾自己的玉雕创作生涯,我一直尝试用独山玉创作去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审视社会的变化,用技法去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心理学界有“儿童是成人之父”的说法,心理学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童年记忆对于我们了解一个人的生活观有着重要价值”。可以说,一个人的童年记忆是其生命的底色。而我的童年记忆,不仅塑造了我的性格,也成了我艺术创作的源泉。多年以来,我一直用独山玉的“黑白底色”去诠释自己理解的“七彩斑斓的民俗文化”,我通过创作玉雕人物去表现中原大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

独山玉民俗化玉雕创作手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加上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中国民俗可谓是“七彩斑斓”,这一点正好契合独山玉颜色丰富的特点,可以通过色彩鲜明的独山玉展示中国民俗文化的多色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玉雕创作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一切创作都应该以尊重玉石原材料为前提,根据玉石原材料的特点与特性,对其做出不同的选择、选题、取舍。

独山玉以颜色丰富著称,业内有“七色说”“八色说”和“九色说”的说法。不论是哪种说法,黑和白两色是独山玉的两大色系,优质的白色独山玉洁白无瑕、白如凝脂,优质的黑色独山玉黑如墨玉、油润光亮。黑色和白色混合在一起的独山玉,南阳人习惯称之为黑白料。尽管名为黑白料,但也不是所有的黑白料都是绝对的非黑即白,也可能会或多或少、或规则或不规则地掺杂一些其他颜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些黑白料多不会被当作创作的原材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墨画以黑白两色作为表现手段,摒弃自然界的五彩之色,而以单纯朴素的黑白色,渲染出世间万事万物的另一番别致样貌。对于黑白两色,我似乎有着别样的感觉,我对于儿时的记忆多是黑白的,无论是人们的穿着、风俗习惯,还是对20世纪70年代贫穷、落后乡村的感受。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生活的底色就像黑白色的独山玉料,虽然单调,但充盈在里面的欢乐、温情就像七彩斑斓的童话世界,时时让人魂牵梦萦。或许是童年记忆的“黑白”底色让创作者对黑白料的独山玉特有感觉,并以此为材质将创作对象瞄准了乡间随处可见的人物、景物,甚至是乡间地头、民俗节庆等,去表現儿时记忆中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张克钊对于黑白料的创作。张克钊在创作时,比较关注的是他生活的年代,以破败的柴门、趴在墙角的小狗、矮凳上的课本为对象,来表现当时中原地区的历史和生活印记。他尝试以写实的手法去表现乡村和底层儿童的精神风貌,其创作理念似乎令人难以置信,但创作这些约定俗成、习以为常的民俗文化,其信息含量丰富,更容易让观者产生共鸣,进而显现玉雕作品的文化作用。

根据多年的创作经验,我也曾按黑白色观照的不同将创作手法大体划分为以下两大基本类型:一类是以规则性呈带状分布的独山玉原料的创作,另一类是以不规则呈带状分布的独山玉原料的创作。

1.以规则性呈带状分布的独山玉原料的创作

通常意义上,所谓的规则性呈带状分布的独山玉原料主要是指白色部分独山玉的走向,其主要走向有横向、竖向两种,根据不同的观照,对应创作选题既可以采用单体形式表现,亦可以采用分割组合的形式。这里面的横向、竖向是基于要创作的玉料本身而言,这类创作主要以玉料白色部分为主要创作部分,用白色来表现人物的面部、手部等部位。

2.以不规则呈带状分布的独山玉原料的创作

所谓不规则呈带状分布的独山玉原料多以斜向分布为主,这类玉料的创作可以按照单独、分割组合的形式,亦可以采用场景组合的形式。

以上的阐述都是基于独山玉黑白料创作手法所展开,无论如何创作,都是实现玉雕产品的手段。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通过自己对玉雕创造的思考,实践自己对于民俗化玉雕产品的创作。

自古以来,中国玉文化本身承载了品德之说,寓意丰富,也承载着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下,中国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城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乡村走向城市,在此背景下,和民俗文化有关的玉雕作品也迎来了好的时机。与此同时,商业文明和功利文化开始冲击传统的乡村,受此影响,传统乡土礼俗的“温、良、恭、俭、让”渐有被代商品经济的势利眼取代之势,乡村风情中淳朴的人际关系受到挑战。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批判类的作品,这类作品利用舆论让人民在接触后产生共鸣。笔者疑惑,批判性产品与玉文化承载的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功能相悖,加上独山玉产品本来市场空间就小,不知道创作兼具批判性的玉雕产品的市场如何。玉雕创作美其名曰艺术创作,本质上还是一种谋生手段而已,想改变传统文化的惯性,用前卫的外来思潮去冲击传统,是一项极为严峻的挑战。

独山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其黑白料民俗化玉雕作品,是中国玉雕界的奇葩和亮丽风景,借此可以探视“乡土中原”的风俗和习俗。独山玉创作中民俗化作品的选题、创作,对展示中原地区乡村社会的民俗,提高独山玉作品的文化信息含量与容量很有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当地习俗文化的历史变迁,提升了玉雕作品的审美价值。

南阳玉雕人以风雅贯之以:“身躬耕,守望中原大地民俗文化的根脉,诠释中原人物的文化特质、特色、特征,丰富中国玉雕艺术的多元化、体量和容量。”在我看来,自己所做的事情,只不过是参照儿时的记忆和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对玉雕艺术有一定的思考和实践,在名望、世俗和情欲的世界中寻找真我,单纯地做真实的自己而已。

猜你喜欢

独山玉雕民俗文化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在独山打磨石器(组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以教育精准扶贫——独山兴农中学侧记
璀璨玉雕 美在装饰
平湖市独山港镇航天科普中心揭牌
玉雕创意设计断想
独山县举办独山古城文化及发展专题讲座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