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2022-05-30郑婵玉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2年9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郑婵玉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数学核心素养表述为“三会”。“三会”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立足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以“三会”为抓手,联系教学内容,应用多样化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其在建构数学认知的同时,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切实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高数学学习效果。鉴于此,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入手,详细阐述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确立了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指明数学核心素养内涵的三个维度,概述核心素养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指明了数学教学的方向。在《标准》的指引下,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基础,优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促使学生建构数学认知,并在此过程中自然地做到“三会”,为学生参与未来社会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学教学由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构成。这三个阶段是学生建构数学认知、发展核心素养的依托。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以这三个阶段为抓手,采取多样化策略引导学生学习。

一、走进生活,发现数学

课前是学生走进生活的阶段。《标准》指明了数学学科的生活性。生活化教学是数学学科生活性的实践表现。走进生活,是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方式。在走进生活之际,学生会发挥自主性,应用多样化方式发现数学、感知数学,建构初步认知,做好课堂学习准备。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还会自然而然地发展几何直观能力、数感和量感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对此,在实施数学教学时,教师要把握课前时机,联系教学内容,设计自学任务,驱动学生走进生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发现数学。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时,生活中有不同质量的物品,感受不同质量的物品是学生感知克和千克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量感的过程。在课前阶段,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任务:在父母的帮助下搜集身边物品,尝试用手感受这些物品的质量,并试着用秤称量这些物品,了解其质量。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走进日常生活中,搜集各类物品,并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称量”,了解其质量。在此过程中,很多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读出物品质量,或利用说明书了解物品质量,由此建构物体质量与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直观认知克和千克,为在课堂上进行深入探究做好准备,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二、体验情境,探究数学

课中是学生建构数学认知、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阶段。探究是学生建构数学认知的重要方式。《标准》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数学思维是学生进行探究的支撑。而生活情境是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在实施数学教学时,教师要紧扣课中阶段,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逐步建构数学认知,顺其自然地发展核心素养。

1. 体验故事情境,探究数学

故事情境是生活情境的重要类型,是以生活中的常见故事为基础而创设的教学情境。天性使然,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探究,建构认知。对此,教师在课中阶段要联系教学内容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例如,在教学教材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小伙伴相约到小熊家做客”的故事。在讲述故事时,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图片,学生看到小熊家乱七八糟。为了给小伙伴留下好印象,小熊决定收拾房间。教师鼓励学生化身为“小参谋”,为小熊提出收拾房间的合理建议。其中,一名学生说要先收拾衣服。对此,教师提问:如何收拾衣服?学生迁移生活经验,提出可以将裤子和上衣分类摆放。教师及时赞赏该名学生的表现,并鼓励其他学生提出相关建议。同时,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建议,操作电子白板,将各种物品归类摆放在一起,最终小熊家变得整洁起来。此时,教师趁机提问:我们是如何帮助小熊收拾房间的呢?很多学生开始回顾活动过程,审视电子白板内容,自觉归纳做法:将同类物品放在一起。教师就此总结分类的方法。如此体验故事情境,不仅使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了数学结论,建构了数学认知,还使学生顺其自然地发展了数学抽象能力、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等,有利于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2. 体验操作情境,探究数学

操作情境是生活情境的重要构成。在体验操作活动时,学生会积极探究,透过数学现象发现数学结论,由此建构良好的数学认知,同时发展核心素养。因此,在课中阶段,教师可以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例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可以为各个小组分发积木(积木的平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鼓励学生各自选择积木,摸一摸,看看哪些面是平的。学生用手触摸积木,找出平面,并主动分享自己的发现。在“摸一摸”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或正方形。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将积木上的平面“请下来”。部分学生开动脑筋,想出了沿着积木边绘画这一方法。此时,无需教师督促,学生自主操作,教师巡视课堂,给予学生指导。在规定时间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用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大部分学生都画出了长方形或正方形。教师操作电子白板,将学生画出的平面图形复原为立方体。学生在形象思维的作用下,发现长方形或正方形是立方体的一个面。教师尊重学生的发现,鼓励其应用多种方法,如看一看、测一测等,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如此教学,不仅使学生直观地建构了数学认知,还使学生发展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能力和抽象能力等,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三、回归生活,应用数学

课后是学生应用数学的重要阶段。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是学生应用数学的途径。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时,学生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發展数学应用能力,积累生活经验,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因此,在实施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后应用数学。

例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时,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调查本班各小组学生所读课外书的数目,整理数据,制作表格,建立条形统计图,展现各小组的课外阅读情况。在此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进行生活实践,积极交流,获取真实数据,并迁移课堂认知,制作表格,绘制条形统计图。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共享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相互点评,查漏补缺。在学生完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后,教师鼓励他们在小组中轮流提出问题并解答。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思维,从数学“现象”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就此进行解答。如此做法,不仅使学生体验了生活,灵活地应用了数学所学,加深理解,还使学生锻炼了数学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标准》为指导,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基础,以“三会”为指引,联系教学内容,依托不同阶段,应用多样化策略,创设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其建构数学认知,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由此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陆雨薇.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浅析[J]. 教育界,2022(18).

[2]张玉芳.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J]. 文理导航(中旬),2021(10).

[3]杜敏.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8).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