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校企“双元”育人研究
2022-05-30王新华
[摘要]校企“双元”育人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有效解决社会人才供需矛盾的必由之路,是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校企“双元”育人存在企业参与校企“双元”育人的内生动力不足以及校企“双元”育人前瞻性不足、权益保障不足、针对性不足的问题,人才培养质量无法适应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建议欠发达地区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改革,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双元”育人的内生动力,提高校企“双元”育人的前瞻性;校企共建嵌入式校企“双元”育人体系,保障校企双方的权益;校企深入实施人才培养全过程,确保校企“双元”育人的高质量。
[关键词]校企“双元”育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王新华(1981- ),女,重庆人,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贵州 贵阳 550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课题“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活页式教材开发及应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B260,项目主持人:王新华)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8-0041-05
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和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和规格发生了巨大转变。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适应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为特点的新经济发展,高职教育必须寻求社会支持,通过校企合作加速与产业、行业的全方位融合,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国欠发达地区长期受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失衡等因素制约,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企业缺乏竞争意识,对校企合作、校企“双元”育人缺乏关注,人才培养质量无法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社会需求。因此,如何深化欠发达地区校企合作,推进其校企“双元”育人,提升其校企“双元”育人的内涵建设,培养企业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区域间均衡发展,实现质量强国发展战略,是当前必须关注的话题。
一、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双元”育人的内在逻辑
1.校企“双元”育人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双元”育人是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建立起来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校企合作育人双主体、利益共同体、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育全过程。其优势在于:一是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能达成共识,避免学校单方人才培养的盲目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二是校企双方资源互补,学校提供人才与场地资源、企业提供设备与技术资源,能降低人才培养成本,提升人才培养效率;三是基于校企双方长期合作,可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2.校企“双元”育人是有效解决社会人才供需矛盾的必由之路。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但目前高职教育特别是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匹配度低,很多毕业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滞后于行业企业的发展,无法满足企业需求。而行业企业作为产业主体和市场主体,掌握第一手市场信息,深入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且拥有雄厚的实践教学资源。所以,高职院校应积极争取企业融入办学和人才培养,全面了解人才供给与需求,共同探索校企“双元”育人新模式,实现人才培养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快速提升人才质量,成为有效解决社会人才供需矛盾的必由之路。
3.校企“双元”育人是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一致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创新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支持学校主动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能力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对学校来说,通过校企“双元”育人,可提升服务企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对企业来说,优质人才来源稳定,生产效益、生产技术持续提升,不但可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也可增强在行业领域的竞争力。所以,校企“双元”育人成为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二、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校企“双元”育人存在的问题
1.企业参与校企“双元”育人的内生动力不足。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普遍存在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僵化、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理念传统化及实践教学平台有限等教学载体与资源落后情况,导致高职院校输出的毕业生进入行业企业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不尽如人意,社會对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认可度低;不注重科研,服务社会能力不足,使得高职院校在企业眼里存在感低。这些原因致使企业参与校企“双元”育人的内生动力不足。
2.校企“双元”育人的前瞻性不足。受地方经济、教育水平的约束及地域气候和交通等因素的影响,新政策、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等在欠发达地区的推广和学习不及时,校企双方思维及视野受到限制。高职教育及产业行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学校及企业改革意识薄弱,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认知程度较低。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多侧重应对上级检查,而企业则更看重短期效益,校企合作缺乏长远目标和长期规划,校企“双元”育人的前瞻性不足。
3.校企“双元”育人的权益保障不足。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校企合作形式随意,结构松散,联系不紧密,双方没有构建稳定有效的合作平台及科学合理的校企“双元”育人组织结构与运行管理机制,缺乏必要的基础保障,使得很多问题的解决不能及时得到双方的一致认同,双方的需求及利益的平衡性不能得到保障,导致校企协议与目标实现完成度存在一定差异,无法形成命运共同体。
4.校企“双元”育人的针对性不足。很多企业认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事情,与企业关系不大,对高职教育缺乏关注,对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了解不足;校企合作内容单一,止于购买教学设施、提供实习基地、培训企业员工等层面,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施等育人关键环节企业并没有深入参与,导致校企“双元”育人缺乏针对性,育人质量不高。
三、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校企“双元”育人的改革路径
1.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改革,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双元”育人的内生动力,提高校企“双元”育人的前瞻性。高职院校应依据国家政策文件,积极寻求地方政府、行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争取政府主导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相关政策、法规,以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各自职责;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的成功办学经验,探索创新适应本土特色的办学模式;深化改革学校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及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效率,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引入新理念、新知识,加强师资能力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及管理水平;创新人才提升模式,多途径引进高水平人才,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立大师工作室、博士工作室,组建跨专业、跨学科教师教学团队及科研创新团队,助力产教融合、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高职院校和企业还要深入研讨政策文件精神,提高思想站位,立足长远目标,吸纳新的信息,把好校企“双元”育人的方向,加强校企“双元”育人的长效性与实效性。
2.校企共建嵌入式校企“双元”育人体系,保障校企双方的权益。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挖掘企业需求,寻求双方共同利益诉求,找准双方利益最大诉求点,把企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使院校人才培养标准对接企业用人标准;国家应给予政策鼓励和保障,行业协会加强引导和协调,在平等自愿、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共建嵌入式校企“双元”育人体系,形成命运共同体,为提升“双元”育人质量提供重要保障。第一,嵌入式校企“双元”育人体系的结构。嵌入式校企“双元”育人体系为“4+2”框架结构,“4”表示体系中由上到下的决策层、组织层、建设层和实施层四个管理层,“2”表示体系中信息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两种管理方式。每个管理层由其对应部门或块体构成:第一层为决策层,由校企合作理事会构成;第二层为组织层,由校企管理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课程开发委员会、教材开发委员会、实践教学委员会、技术研发委员会六个部门构成;第三层为建设层,由共建专业群、产教一体课程开发、特色教材开发、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共建教研创新团队、共建大师工作室六个块体构成;第四层为实施层,由互聘师资教学、专家定期现场指导、开展讲座与技能竞赛、实习与实训计划制订、制度管理与考核制度、教师下企业实践六个块体构成。
第二,嵌入式校企“双元”育人体系管理层职责及作用。决策层是学校和政府、行业、企业各界紧密联系与合作的桥梁、纽带,确定双方的办学模式,如新型学徒制、订单班、产业学院、职教集团等,为双方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重大事务的合作方面提供咨询、决策和建议,引领育人体系的宏观发展,决定了校企双方合作的方向;组织层负责体系框架设计,制定全面的规章制度,规范校企双方的权益、责任和义务,建立产权明晰的权益分配及成果共享制度,实现体系运行规范化与制度化,决定了校企双方合作的深度;建设层是保障,制定校企合作布局与规划,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组织监督工作任务实施,确保育人体系高效运行,决定了校企双方合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实施层是基础,各部门按职责开展具体校企合作的相关事务,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决定了校企双方合作的实效性。
第三,嵌入式校企“双元”育人体系运行保障机制。嵌入式校企“双元”育人体系主要以制度化与信息化管理提供运行保障机制。一是制度化管理可保障育人体系的稳定运行。校企双方以签订契约、协议等方式建立相关育人机制、运行机制等,明确双方各自权利、职责、义务及利益分配;以公约、规程、章程、制度等方式制定具体规范要求,明确各部门和块体相应权利、职责、义务及任务分配。二是信息化管理可保障育人体系的高效运行。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确保信息公开与资源共享,加强双方联系,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机制使各部门、各块体能及时沟通与合力协作,为动态调整及体系优化提供保障。基于此,校企双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深入参与资源建设、教学实施、实习实训、考核管理等育人环节,成为育人过程中有发言权和决定权的主体,为真正实现校企双方育人过程共建、育人成果共享奠定了重要基础。
3.校企深入实施人才培养全过程,确保校企“双元”育人的高质量。校企双方应依托嵌入式校企“双元”育人体系,瞄准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展专业、课程、教材、实践基地、师资、教学过程等的建设与管理,深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确保校企“双元”育人的高质量。第一,以产业链为引领,把产业发展、企业需求嵌入专业(群)布局中。专业(群)是高职教育的基本依托和根本,是连接教育教学领域与社会经济领域的桥梁。校企双方应因地制宜,以产业链为引领,通过跨界融合理念,把凸显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嵌入学科专业,围绕企业生产发展现状及未来需求,对接行业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专业(群)布局,有效实现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提升院校服务企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时,校企双方通過深入调研,基于职业化、复合型、素质化等能力取向制订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契合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结构,体现校企“双元”育人的特色和优势。
第二,以人才链为引领,把职业岗位嵌入课程体系建设中。企业希望学生毕业能直接胜任企业职业岗位,由知识学生无缝对接能力员工。因此,校企双方应以人才链为引领,针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技术及新兴产业前沿技术人才难求的问题,把对应技术的职业岗位嵌入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以企业职业岗位能力、技术研发、创新方向实际需求为主线,围绕职业精神、关键技能、技能等级水平、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等要素建设课程,打造基于“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第三,以技术链、创新链为引领,把岗位任务嵌入特色教材开发中。面对很多教材内容落后以及跨学科融合教材、行业实训教材及新兴学科教材稀缺的问题,校企双方应以技术链、创新链为引领,以企业岗位任务为载体,开发具有先进性的特色教材。教材开发对接职业岗位标准,立足岗位任务要求设置教学目标,基于行动导向、能力本位,采用项目化、模块化结构,把企业的真实项目、典型生产案例或生产过程通过教学化处理整合重构为教材内容。面向工作过程,把企业新知识、新技术及职业资格要求等内容融入岗位任务中,通过完成任务步骤及过程构建理论与实践技能知识体系。依据岗位职业道德要求融入工匠精神、团队协作等价值观,实现教材“德技并修”的育人功能。开发微课、虚拟仿真等信息化资源入教材,以适应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
第四,以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为引领,把生产场景嵌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实践教学基地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本着为企业及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高技能、实践型、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原则,校企双方共同争取政府、行业的支持,以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为引领,面向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技术崛起,整合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由基础实验教学基地、综合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型研究试验系统三部分组成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基于企业生产环节和流程,按照实训设备对接企业设备,实训环境对接企业环境,把生产场景嵌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打造由政、校、行、企四方共建共管,集生产服务、实践教学、科技研发、创新创业、技能竞赛“五位一体”的“产—教—研—创—赛”一体化实践高地,为“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搭建重要平台。
第五,以产学研融合发展理念为引领,把专兼职教师引入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高职教育培养适应岗位能力要求的人才,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职业经验的教师。因此,校企双方要发挥各自优势,以产学研融合发展理念为引领,打破社会领域及专业限制,共同研制多元多渠道师资队伍建设途径。一是培育“双师型”教师。通过校企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使专业教师有条件轮流下企业进工厂,感受一线动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更新专业知识,提升职业能力。二是建立校企人员互聘制度。学校聘请优秀企业家、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担任客座教授,聘请优秀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进课堂,实现校企人才互聘互派常态化。三是建立兼职教师工作站、校企教研工作室,开展集体备课、研讨活动,使企业教师与学校教师相互学习,提升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四是引入企业专家建立大师工作室。依托大师工作室,基于研发项目、科研成果转化,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与难题破解,将新技术、新产品转化为课程、实训项目、教学内容,实现产业研究与教学融合、实验研究与生产实际对接。总之,要多途径促进专兼职教师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与教学能力的提升,使校企双方在产学融合与教研互促实践过程中建设高水平、模块化、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第六,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为引领,把生产过程、技能标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最终要通过教学过程实施落地,为落实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应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为引领,依托“产—教—研—创—赛”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和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校企双方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有效形式。一是校企双方对接人才培养标准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实施计划、实习实训计划、考核评价制度及教学管理制度;二是企业教师带着企业真课题、真项目,“以学生为中心”開展教学,通过企业出真题、学生解真题的教学方法,把企业生产过程融入教学过程,把“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扎扎实实落到实处,实现上课就是上岗,学习就是生产;三是邀请企业专家、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做讲座、参与技能竞赛指导等,把职业素养、企业文化与职业技能标准融入第二课堂;四是学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学生即学徒,教师即师傅,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要与企业实际问题或真实案例对接,评价论文或研发产品质量要对接企业标准,严格把关;五是改变传统考核评价方式,深化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探索学生、教师、专家、企业、学校等多元主体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形成性考核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谢琪,丁金昌.基于“双高”建设的高职教育校企“双元”育人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9(24):13-15.
[2]姚磊,郭哲,胡德鑫.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的形成机理、组群逻辑与建构路径研究[J].成人教育,2022(3):74-78.
[3]白凤秋.高职实训基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必要性、存在问题与主要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21(35):73-76.
[4]林徐润.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内涵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2(3):51-55.
[5]阙明坤,占丽,周瑜.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推进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掣肘因素及干预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21(4):30-34.
[6]林健.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1-13.
[7]仇新明.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9(6):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