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译片的现状及未来展望探析

2022-05-30旦正道吉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未来发展现存问题

摘要:为加强藏译片的传播力度,推动藏区的文化建设,为藏区民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和更高质量的娱乐体验,文章从藏译片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此次研究采用文献查阅和资料搜集的方法完成,通过学术网站查询相关文献和在各大网站检索藏区的电影翻译情况与发展目标,分析藏译片的发展现状和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做综合性阐述,对藏译片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推测,提出加强译制工作的建议。由于采用资料均来自网络和学术平台,缺少实地调研所得的材料,故研究结论的实践性有所不足,将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予以完善。

关键词:藏译片;影视行业;翻译现状;现存问题;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J9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1-0223-03

文化事业的建设是民众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电影在文化事业建设中的地位突出,作为主流艺术的传承载体,电影发展质量直接决定地区文化事业建设的成果。尽管近些年来藏区文化事业發展突飞猛进,但依然有不足之处,其中电影翻译问题较为突出且具典型意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结合藏译片的翻译现状,探究突破的途径,为藏区文化的建设提供强且有力的推动力。

一、藏译片的发展现状

(一)注重艺术文化的延续

藏译片翻译主要是翻译国产电影、电视剧和各类专题节目,有时也会翻译国外的电影作品。藏译片,除了文字翻译以外,还要进行后期配音和制作,让引进的电影作品尽可能符合藏区的文化环境和藏族观众的个人认知[1]。

电影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在翻译电影时,不仅要将影片的文化内容、社会形态、人文氛围传递给藏族观众,让藏族观众在观看电影的同时了解祖国各地和国外的发展情况,丰富藏族观众的认知和文化阅历;还要注意藏区文化在电影中的保留和延续,让藏族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产生足够的民族认同感,避免藏区的文化元素在藏译片中缺失,导致藏族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产生文化割裂感,出现文化不自信、文化认同度下降等现象。

例如,在《猫和老鼠》的藏译过程中,因为原片的角色并没有太多的对白,情节主要是依靠两个角色在场景中的互动来推动,因此发挥余地较大,译制人员就在台词中插入大量康巴、喀则等地的藏族俚语,将诸多现实生活中的藏语要素融入动画之中,让作品的笑点更接地气,更符合藏区的人文环境。比如汤姆和杰瑞的台词常使用拉萨的地名和街道名作为比喻,这样营造的笑点能让藏族观众在观影时感觉更加亲切,所享受到的文化体验也更佳。

(二)剧情意蕴的还原

电影翻译的主要任务是将电影内容的审美价值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下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其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电影的语言是立体化、多面化的,其翻译涉及的不仅仅是文字信息,还包括语言情感、腔调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故事情节的展现和人物形象的构建[2]。

例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作为“猴”,其声音和叙事方式和常人有很大的区别,如果在译制时不注重这一特点,就会导致孙悟空丧失“猴”的特性,令观众感觉不到孙悟空这一角色与“人”的区别之处。因此在《西游记》译制过程中,为了能在藏语语境下也体现孙悟空“美猴王”的特性,配音演员伦珠巴桑在配制孙悟空时,以央视配音演员李扬的声音为蓝本,结合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故事的历史背景和孙悟空这一角色的行事风格,对孙悟空的思想情感、精神气质进行揣摩和思考,以探究如何在藏语配音中把握和展现孙悟空的性格特征。伦珠巴桑最终呈现出的配音效果得到了藏区观众的认可,伦珠巴桑也因此在藏区成为“美猴王”的代名词。

随着近些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藏区文化事业的进步,藏区民众对藏译片的要求越来越高。藏区民众不仅只是希望看到电影故事在藏语环境中的信息转化和传达,更是希望看到藏译片能真正融入藏区的文化和语境之中,从语言、台词到情感都能准确地还原片中人物的真实状态,能将人物的喜、怒、哀、乐等多种情感状态和情感变化都真真切切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让藏译片从语种转换到情感流露都能呈现充分的可塑性。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藏译片也将秉承翻译的核心宗旨,继续以最真实、最贴近原片面貌的方式将电影故事的精髓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二、藏译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员不足

藏译工作的行业规模不大,一个翻译团队的平均人数一般在4~10人,且主要的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通常达40岁,因此翻译队伍的老龄化较为严重。人员不足使得藏译片中经常出现“多人一声”的尴尬局面。如1965年自主译制的第一部藏译片《丰收之后》,就因为当时的人员数量过于稀少,使得配音演员色曲卓玛不得不一个人承担大部分女性角色的配音工作。这种做法使得藏译片中的角色容易出现同质化情况,即不同立场、不同身份的角色,在声音和语言情感上难以展现出太大的区别,如此,观众在观影时的体验就会大幅度下降。

除了配音上的桎梏,人员不足还导致藏译团队成员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大部分的翻译团队成员都是一人兼任多职,由于团队没有区分剪辑师、录音师、字幕员等职位,因此字幕员往往也负责电影的剪辑、画面的校对和文本的翻译,过多的工作量提升了翻译出错的可能性。

例如,在《神探狄仁杰》的汉藏转译过程中,就因为影片涉及大量的古代官职、地名和行政用语,导致翻译难度颇高。剧中的“一件凶案牵扯了四道十州”,其中的“道”和“州”都是古代对地方行政区给出的称谓,如剑南道、关内道、江南道等;此处的“道”容易和现代汉语中的“道路”“通道”混淆,因此也就增加了译制人员误解词义的可能性和翻译错误的概率。

(二)文本的更改

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展现多集中于人物台词上,角色的对白、叙事方式将会影响到观众对角色的观感和看法。藏语结构复杂、语法多变,敬语、非敬语、动词、名词的变化非常多,且不少单词的发音缺少辅音和元音,这导致汉语中不少情感词汇在藏语中难以准确表现,因此不少影片在翻译时,因为藏语体系中没有与汉语对应的情感用词,翻译者往往会选择替代或者直接删除原台词,这种做法虽然不会对故事情节的流畅度带来太大的影响,但容易影响人物形象的塑造,导致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对人物的理解产生偏差,并且在某些特定的故事情境中,人物形象的勾勒和展现不完善,还会导致故事氛围被减弱。

如在《唐山大地震》中,英童的哥哥是一个粗暴蛮横的小霸王形象,出场不久就发生了抢方达冰棍,被方达姐姐教训的情节;且在影片的6分32秒,地震发生,方达等人逃跑,英童的哥哥在逃跑过程中被推倒,此时他有句“敢推我”的台词,此句台词在藏译片中没有被翻译。虽然从情节上看,删除这句台词不会对整体的剧情走向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对英童哥哥蛮横无理、虎头虎脑的个性塑造却有所减弱[3]。同时这句台词也体现了孩童在大灾难来临时的无知无畏,使本来紧迫的逃命情节也被赋予了一丝幽默的色彩,让观众在紧张的观影过程中因为英童哥哥狼狈的表现而在精神上得到一点放松。藏译片中,英童哥哥的这句台词被删除,导致其形象被淡化为一个无足轻重的路人,其本来起到的在高潮情节缓解观众情绪的作用,也因为台词的删除和情节的淡化被一并抹消,这无疑使藏区民众在观影体验上留下了遗憾。

(三)同步性不足

藏译片在引进上缺少同步性,比如《新水浒传》2011年即开播,藏区的播放时间却拖到了2014年;2019年公映的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2020年才在藏区放映。无法同步放映,在一定程度限制了藏区的电影文化发展,令藏族观众无法平等地享受对应的文化服务。

无法同步放映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藏区电影市场尚需培育,藏区大部分城镇并没有用于放映电影的影院,放映设备完善和观影场景良好的影城都集中在拉萨等少数几座城市,如乐百隆电影城、拉萨电影院、星美国际影城等,因此电影难以在藏区大范围同步放映,一般是在电影方制作出碟片和推出蓝光资源后,再通过电视台等媒介向藏区民众播送。另一方面是因为,藏译片需要从语言、配音、画面剪辑等多方面对原片进行重制,以确保转译的电影符合藏区的文化环境和民众的观影需求,这一过程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大大延缓了电影在藏区的上映时间。

三、藏译片未来的发展

(一)电影市场的完善和人才队伍的扩大

根据新华网发布的信息显示,藏区的译制电视剧已经从2000年前的每年300余集增长到2020年后的每年1300余集,同时,藏区每年译制的电影超过80部,这些数据表明藏译片的市场规模正在扩大。西藏日报的新闻数据也表明,截至2021年,藏区已经有81个电影管理机构,其中市(地)电影管理中心有7家,县(区)电影管理站有74家,2021年新增的影院有62家,新增的电影屏幕有150块,这些数据显示,藏区的电影市场正在逐渐完善。

而随着市场的完善,藏区电影业对译制人员、配音人员等的需求也会急剧上升,即在未来的发展中,翻译团队的数量、规模会伴随藏区电影市场的壮大而壮大。2021年召开的西藏民族语电影译制研讨会上有人指出,伴随着译制工作的体系化,翻译、导演、配音、前期录音、后期混录等译制工作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人才选拔和培训,以提高藏区的电影译制水平。

因此,在未来的电影市场中,译制人员需要积极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现实环境,做到对藏区电影市场新业态的积极应变,时刻做好应对各种新情况的心理准备,并在翻译时严格要求自己,逐字逐句细审翻译内容,确保电影的翻译质量,保留译文中的文化精髓,确保进入录播之前能熟练记忆翻译电影,逐步提升自己的汉藏翻译水平和对两大语种的内涵感知,提高影片的翻译质量[4]。

(二)译制体系的成熟和译制水平的提高

随着译制体系的逐渐成熟,一些在传统译制片中存在的弊端也需要得到根除,如常见历史剧中的地名、官职、人称翻译问题,科普片中的科学术语、概念解释问题,都需要伴随译制工作的专业化去逐步解决。藏区的藏语译制单位和文化单位应当积极合作,组织译制人员观看精品电影,探讨其做到翻译“信雅达”标准的原因,抒发自己的感悟,以督促译制人员掌握准确的翻译技巧,领悟合理转换汉藏语境的方法。

藏语译制单位和文化机构还应当定期开展理论知识测试以检验译制人员、管理人员建设成果,提高译制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铭记职业操守,以加强译制人员的职业认同感,提升其翻译水平和素养。新时代的翻译人员要将自己的过往清零,以全新的状态对电影翻译的汉藏翻译进行学习,通过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方式,加深对藏语的认识,强化自己的记忆,全身心投入到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状态之中,在翻译时严格要求自己,以提高影片的翻译质量为最终目标。藏区的文化机构也要推进和地方院校、基地、影城的深度合作,扩大藏译电影行业的人才储备,以适应藏区电影市场在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人才要求,助力藏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译制单位和译制人员就要根据西藏民族语电影译制研讨会提出的译制工作发展方向,以提高译制水平为目的,多引进外语片和译制片,从CCTV-6、CCTV-8等央视频道播放的外国电影、外国电视剧中汲取翻译和配音的经验,不断提升译制团队的翻译能力。译制人员要复盘反思,反思日常翻译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不仅要反思自身问题,更要反思语意的表达和语境的转化问题,完善翻译理念与方法。管理人员应指导翻译人员学习,树立反思意识,提升反思能力,总结经验,实现理论创新,之后用以指导实践,强化对电影翻译的管理能力,确保对译制技巧的掌握,为藏区影视文化的建设增光添彩。

(三)信息建设普及化和电影放映同步化

新媒体蓬勃发展趋势下,藏语译制单位要改变传统的工作思路,积极与第三方达成合作。由于藏语译制单位的在编人员过少,译制人员常常要承担大量的工作内容,这使得翻译过程中失误问题的发生概率过高。

为此,译制人员要强化自身与第三方、自媒体的协同工作能力,树立大媒体观念,充分认识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使翻译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借助第三方的帮助加以化解。译制人员还要熟悉各环节的工作流程,积极协调电影翻译工作中的翻译、编辑、录制、配音、后期修缮、播出、回放等各环节,改变传统电影翻译模式,全面提升翻译质量和效率,缩短藏译片的后期制作时间,并依靠网络普及推广,弥补藏区在影视文化服务上的滞后性,提高藏区民众的观影体验[5]。

无论是小型藏语译制单位还是大型藏语译制厂都要注意当前的时代特点,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网剧的发展,各大网剧正在占据影视主流。因此藏语译制单位可以通过政府构建的合作渠道,与各大网络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实现电影专供,以弥补过去存在的藏区电影引入无法和其他地区实现同步的问题。

四、结语

伴随译制体系的逐渐完善和藏区影视市场的扩大,藏区民众的观影需求逐步提高,对藏译片的质量也提出了更多要求。藏语译制单位和藏语译制厂要结合藏区电影市场的发展态势和未来的业态变化,结合西藏民族语电影译制研讨会对藏区电影发展提出的要求,推动译制团队的全面增强。如此才能更好地助力藏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才让草.做好藏语影视节目译制工作的几点经验[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13):57-58.

[2] 张璐.微博的文化表达:藏族知识分子微博传播内容与行为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

[3] 扎西卓玛.试论藏语译制片《唐山大地震》的翻译策略[J].青年文学家,2019(29):162.

[4] 胡谱忠.藏语电影的生产背景与文化传播[J].电影新作,2014(3):45-52.

[5] 普布多吉.西藏广播电视藏语译制工作现状及发展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8(10):71-77.

作者简介?旦正道吉,本科,翻译,研究方向:翻译。

猜你喜欢

未来发展现存问题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现存问题及改革探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现存问题和改进措施
高校微课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问题及对策
工业集中与废弃物排放的关系
论微电影广告的营销传播及发展策略
建筑安装企业成本控制相关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浅析控压钻井技术探讨与展望
高校跨学科教育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