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题材纪录电影创新路径探析

2022-05-30杨宁安

美与时代·下 2022年9期
关键词:叙事策略

摘  要:《棒!少年》作为2020年度最受关注和最受观众喜爱的纪录电影,以及体育题材纪录片中的出众作品,彰显的艺术性和人性关切为体育运动的拼搏增添了一抹温情色彩。该影片打破了以往体育题材的视点及风格模式,在马虎和小双两个小主人公的坎坷历程中,通过真实影像传递对某些群体及公益项目的关注,以及其中潜在的社会问题,颇具人文关怀和使命感。对于体育题材纪录片来说,《棒!少年》在视点选择、叙事策略和社会立意等方面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和转向性,值得于电影艺术本身和创作思想维度方面进行剖析和思考,以探索新世纪语境下国产纪录片的创新要点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体育题材;棒少年;人物视点;叙事策略;社会立意

疫情肆虐,受到重挫的电影领域中,《棒!少年》成为纪录电影的一匹黑马,不仅拿下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奖”,同时也是本届影展口碑最好、甚至引发了年度话题的纪录片。这部体育题材的纪录电影以旁观者的角度讲述了“强棒天使棒球基地”的小队员们的故事。“强棒”是中国第一支公益棒球队,也是特殊群体的立天改命之所,主要资助对象为困境儿童,而这些儿童以集中培训的形式,通过专业的棒球技能获得职业发展方向和未来就业机会。导演打破了以往体育题材的视点及风格模式,在马虎和小双两个小主人公的坎坷历程中,通过真实影像传递对某些群体及公益项目的关注,以及其中潜在的社会问题,颇具人文关怀和使命感。对于体育题材纪录片来说,《棒!少年》在视点选择、叙事策略和社会立意等方面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和转向性,值得于电影艺术本身和创作思想维度方面进行剖析和思考。

一、两极式人物视点

纪录片以真实为第一要义。在纪录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只可能通过观察、判断、选择而非剧本捏造,《棒!少年》拍摄对象的确立在真实性和典型性的前提下,更多了一份强烈的戏剧性和对比效果。本片的切入视点并非在球场上神采飞扬的队员们,而是投注于引导了故事线两极发展的马虎和小双,这两个成长在家徒四壁且缺失亲情的儿童:他们两个,一个单亲贫困、泼皮性格的“游侠”;一个屡次被弃、忧郁重重的“闷葫芦”。性格之差,动静之下,皆为疮痍。

影片由小双和大伯给父亲上坟为起点,小双身穿蓝色衣服、压紧帽子且一言不发,似乎以此奠定了其贯穿影片始终的忧郁色彩,甚至在棒球基地连其他孩子都看出了他的自闭:“师爷,你看小双他不阳光,他为什么不笑?”“因为他有心事”。小双的沉闷性格同时也使得其作为投手虽默默努力却缺乏敏捷的判断和十足的勇气,未曾拥有完整幸福的亲情环境却默不作声地想办法拿钱给二伯治病,美国参赛失败后的情绪爆发和认清现实……在小双身上,能够看到与年龄不符的坚韧隐忍与令人揪心的成熟懂事,而这正是千疮百孔的原生家庭刻下的不可抚平的烙印。另一端的马虎展现得初始形象却是莽撞无礼、桀骜不驯,如同其身上那抹刺眼的红色,不合群、不克制、不成器。然而,他的横冲直撞却是渴望被关注教导的呐喊,他的冲动外放则是脆弱内心的保护壳。父亲不教不归爱打架、母亲出走失联无下落,所有这些,给马虎留下的是性情的尖锐和淡漠,窥其内心是怕黑缺乏安全感、自信却藏着自卑。小双的平静与马虎的热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两者的对抗和互补中,“性格决定命运”也在这组处于两个极端的人物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现。

“一切文艺都关乎‘人,无论是剧情片或是纪录片……更主要的是塑造相对独立完整的人物形象体系和个性形态,以真实可感的具象去唤起受众的审美感应和情感体验。”[1]《棒!少年》具有极强的戏剧冲突,这不是导演刻意为之,而是真实展现特殊群体中的代表性人物在需要齐心协力、互相帮扶、平等和谐的大家庭环境中的点滴,这也使得该纪录片在极端化的人物异质色彩中兼具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二、交融式叙事策略

纪录片的叙事视点在“真实”的原则上引导观众对世界、社会、人和事的客观认知及主观思考。体育题材纪录片大多偏向于励志型、国家形象型的宏观叙事策略。“叙事策略决定了叙事的走向,也影响着观众思考的逻辑,不同的叙事方法也体现出影视作品的风格和特点。”[2]《棒!少年》作为新型体育题材纪录电影,为该题材的叙事策略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与激荡人心的比赛相比,导演更注重基地特殊群体的成长与未来,放大马虎和小双的心理和性格,着重挖掘体育题材内可有的艺术表达、题材融合和社会议题注入,呈现出交融式的叙事模式,使得纪录片更加丰满且有深度。

(一)时空呼应

除人物选取的两极式之外,导演对于两条人物主线的叙事也给予了时空遥遥相对的手法加成,打破了平铺直叙式的叙事方式。这种方式的采取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由于马虎的劣迹而出现的其与棒球队的暂时分离。棒球队南下冬训和去上海的签约仪式两个行程均未带上叛逆惹事的马虎,在空荡的、面临拆迁的基地球场,马虎形单影只地从画面角落入画,独自设法训练。而另一边则是热情洋溢、斗志满满的冬训氛围,偌大的标准场地上棒球少年们奔跑着,小双在师爷的建议和鼓舞下不停挥棒。即使马虎加入了训练队伍,导演也将其与其他队员进行了空间分割。一边是师爷对所有队员们的鼓励,“我们要把你们训练成一匹狼,敢打敢拼”;一边是马虎一人望着远处的集合队伍自语:“我什么都不是,我就是个流浪狗”。影片利用时空距离深刻刻画了两个空间的碰撞和反作用力。冬训的标准球场也与基地周边的残垣断壁遥相呼应,而该球场在不久以后也将成为下一个荡然无存的地方。

球队赴美国参加美国PONY小马联盟世界大赛的跟随纪录中,美国的繁华街道、浓郁的棒球文化、琳琅满目的新奇事物在孩子们的瞳孔中闪闪发光,而同时,师爷坐在破旧的房间里通过一台老式电视机观看着模糊不清的赛场直播。这种走出国门的文化冲击和职业能力挑战对于从社会角落破石而出的少年们来说,是无可言喻的、超脱认知的,但在反观下又是忧伤自惭的,这是在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进程中被忽略、被边缘化的无辜群体对命运的现实认识。

“由于现实性和真实性的要求,真正的纪录片的空间构成总是开放性的。”[3]《棒!少年》在时空的剪辑处理中呈现开放的状态,引发观众对于另一重空间的联想,同期声的贯彻同样冲破了画面空间的限制。时空的交互呼应反映了创作者对待现实的真诚度及深切的创作意图,也促成了与人物平行主线相平行的空间线。

(二)隐喻表达

《棒!少年》的故事推进采取了由个体到群像的驱动方式,在处于两个极端又存在互补关系的小双和马虎身上,隐喻了基地棒球少年们的普遍原生痛楚和需要面对并亲自改变的残酷现实人生,而表象之下又隐喻了当今社会的种种问题,以主要人物为原点散发了各个叙事视角及思考维度。片中性格顽劣的马虎表达了对父亲的恨意和对母亲的想念,小双也说长大了要寻找被卖掉的哥哥。纵观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有无数来自伤痕家庭的“马虎”和“小双”,而他们也正是该群体的真实写照。这其中蕴含的不仅是生活条件问题,更投眼至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马虎有着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小双被确诊抑郁,其处境的复杂性是全方位的。

棒球作为物像符号,也在该片中承担了引导作用,这项运动的家庭感、热情感、精神指向均与少年们的人生成长息息相关。它为少年们带来了温暖的归宿,赋予了专业的技能和人生可能性,也将拼到底、不服输的硬气刻在每个小队员的心里。同时,大量空镜头的素材采剪,从各个角度映射了该片指引观众接收的核心问题,昏暗的宿舍、残砖断瓦的废墟是祖国之花的生存夹缝,各立枝头的两只鸟像是小双和马虎,各自在脆枝上艰难站立……导演用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镜头运用纪录冰冷真实下的社会真相、人情冷暖、人生思考。

(三)超体育题材的延伸性

体育题材纪录片是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的重要载体,以棒球运动为出发点的《棒!少年》在相关题材影片中显得尤为特别。它弱化了常规的历史性说明、科教性解读以及赛事报道,除了最后的美国之战,全片几乎没有构建振奋人心、激情四射的培训或比赛场面,而是重点强调了幼小个体的成长经历及训练过程。涉及原生家庭及基地运作的素材占据了较大一部分篇幅,挖掘出内在的人生命运、社会问题、健康与教育等,超越了体育题材原有的内容框架,将摄影机所及之处延展至人心的最深处。正如“强棒天使项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救助理念,影片展现更多的是基地在培养棒球职业能力的同时保证少年们全面的文化素质教育。如教练们在寻找新的落脚点时首要考虑的是孩子入学问题,时刻关注他们在学校的诸多情况,体现了基地教育习武先习德的塑造方向,更是以基地发展和队员成长为透视点,连带出了一系列大时代环境背景下公益项目、国家建设、社会关照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在体育题材的地基上,建造了多维度大楼,增添了人文性和宣传性,将纪录片之手延展至纪录主体触及的各个方面,将体育运动元素与人、社会、国家紧紧相扣。

三、纪实美学中的社会性立意

作为旁观角度拍摄的纪录电影,《棒!少年》以平民化的视角和日常化、生活化的素材真实展现了“强棒天使”基地少年们的成长过程,并巧妙地突出了“棒球”这项冷门运动在基地建设和人心重建的双重作用,体现了一种纪实主义美学。纪实美学是社会现实纪录片的重要特征,“纪实美学反映了朴素的事物本质,并且在观众心中产生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主要来源于记录性和艺术性的统一。”[4]《棒!少年》通过镜头运用、叙事手法等在记录性和艺术性之中注入了社会性命题,进而以小见大,使得影片内核扩展至更大的范围,体现了创作者独特的匠心所在和极高的社会立意。

(一)何以为“家”

影片中教练在仪式上说:“棒球是以家为核心,通过三个目标以回家为目的的体育运动。”而“强棒天使棒球基地”的队员们则是一群家庭结构缺陷、亲情温暖无存的群体,他们从未感知过正常家庭的生活,甚至产生身份怀疑。他们渴望家庭的关照和爱护,同时也为自己的境地而愤怒憎恨。通过棒球这项“回家的运动”,使得无家之子拥有了基地这个大家庭。师爷说:“基地就是你们的家。”短短几字,浓浓人情。《棒!少年》建立于真实影像传递对“家”的重新定义及传统中国体系下人和家的关系思考,于人性关怀和人生拯救层面赋予了观众对“事实孤儿”们的更具包容性和温度的第二家庭的认知,并通过主体人物在两个“家庭”的游离到接纳过程里,表现其逐渐产生的身份认同和集体归属感。这便是影片中原生家庭和基地家庭的连结关系呈现。

而“家”的另一重旨意寄于基地家庭与国家的关系。把基地视作大家庭的教练和队员们不得不面对基地在城市化进程中被拆迁的现实问题、面对打完比赛归来这个“家”即将荡然无存的境地。棒球将孩子们团聚起来,成为有后盾、有力量的人,作为国家的代表走出国门参赛,然而,只有真正地将中国之棒挥出成绩才能扭转当局、改变命运。这个来自国家边缘的群体如蜗牛一般肩扛着活动的“家庭”,基地是容身之地,但何处是基地的立根之所还未可知。尽管国家的爱心公益团体发起救助计划亦或是扶持行动,强棒天使基地仍然存在诸多运作中难以攻克的问题:如场地、资金、赛事机会等,对内它是温暖坚固的港湾,对外它却是顽强却不足够坚实的力量。但无论如何,“强棒”的孩子们将来会有一个家,所有人也都有一个家,他们是为家而战、为国而战。

“真实是纪录片的基本美学特征,是最有力度的,可能只是从微小角度切入生活,其断面却可以呈现出鲜活和丰富的社会百态。”[5]《棒!少年》正是从两个典型人物坎坷、残酷的幼小人生经历中發掘到整个群体的经历所显露的各方面问题,不只是这些孩子们需要一个家,而是映射了国家角落的每一个弱势群体,以及他们的别样人生。

(二)体育外壳下的社会现实呈现

定位于体育运动题材的纪录电影《棒!少年》并未靠解说和画面去展现棒球队员们的体育风貌或具备体育历史元素进而传播体育文化,更多地是将摄像机放低,跟踪集合了社会现实问题的人物主体,揭开体育外壳下隐藏的社会伤疤。

1.关照边缘群体

体育题材纪录电影不应局限于体育项目、体育明星或是国际赛事交流等元素,《棒!少年》虽以公益体育为阵地,但并非一味地关注该项目的发展。它通过人物个体形象的丰满塑造投眼于整个“事实孤儿”的边缘群体,描绘在狭小缝隙中艰难成长、寻找破土机会的弱势人群,这在体育类纪录片中极为少见,也成为了该片获得界内和观众肃然起敬和产生共情的原因所在。“体育纪录片应该涵盖更多与时代相关的内容,甚至是敏感的、富有争议性的,能够引发文化碰撞、价值判断、社会问题探讨的话题。”[6]《棒!少年》做到了现实纪录的边缘化,不仅是该群体遭受的外部成长环境,更是细微地捕捉到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表现棒球为其提升的身体发展之外,同时关注其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边缘群体并非本片中“事实孤儿”们的完全指代,也双关了像“强棒天使项目”这样的公益团体在国家社会中的边缘化和微小力量。

2.反思国家建设

在《棒!少年》中,我们不难看到国家建设进程对“强棒天使项目”发展的影响。城中村的改造意味着本就颠沛流离的棒球基地和宿舍学校将被夷为平地,一面是团结一心为国挥棒,一面是回首未知家在何方。师爷望着球场感叹:“做一个球场一千多万,两年就废掉,为了盖房子。”小队员们在美国感慨:“这个国家全是棒球场。”两句话的强烈对比,问题显露无疑。虽然棒球运动并非我国主要发展的体育项目,但球场的利用路径却暴露了国家建设中急于求成而忽视国民运动、公民健康、公益项目需求的事实。导演试图通过基地遭遇的场地困境引发执政者、建设者乃至参与者的反思,重新唤起社会责任意识和对人真实的关注。

3.聚焦公益项目

“强棒天使项目”作为非营利组织的爱心公益团体缩影,映射出体育公益事业的重重困阻。影片的开头便展现了宿舍的“不光明存在”:开了灯被发现举报就会停水停电,基地面临拆迁需要寻找新的栖身之所的场地和资金焦虑,教练们在考察场地的同时放下平时的威严与周边学校洽谈棒球少年的入学问题等。这一场持续的“事实孤儿”的营救计划并不顺利,废墟下整齐走过的强健少年们显得渺小且羸弱。一幕幕空镜头的真实展现、少年脸上的不舍和愤慨,导演用最纪实的手法将观众的视点拉入这个团体,与之同心共情,聚焦于迎难而上的公益事业。片中的两处曙光——上海的投资强棒新闻发布会及美国赛后的交流会,预示了其获得部分国内资本的投入和其在国际上的宣传力和影响力。或许在众多国内外人起立为强棒天使团队鼓掌和肯定中,纪录下了公益项目前进的动力和信心,同时,影像的传播也助推了公益事业在大众视线的介入。

4.西式运动的本土化

棒球作为美国最重要的体育运动,更多地代表了一种精神和文化,影片将纪录对象设定为扎根于我国的爱心公益体育项目“强棒天使”,则是瞄准了棒球本身与该群体的交互作用下产生的契合性。棒球讲究以静制动,在不断的投球挥棒间隙中静待机会、静心感受,一定程度上与王国维的“静观”之道有某种契应,也与本片直接电影式“不介入、不控制”的创作手法相辅相成,相较于小队员们正值调皮的年纪甚至伴随心理的躁动,“静”是等待对命运精准的一击。冬训时,师爷训斥小双过于稳重、不敢迎球,缺乏马虎的狠劲,从小双的眼中能真切感受到在其性格体系内难以扭转的困难和失落。而在棒球场上,球员必须前进,别无选择。对于基地的孩子们来说,只有在棒球场上挥洒汗水、努力奔跑,才能抓住人生的机会。棒球这项西式运动在中国被赋予了本土化的性质,特别在“强棒天使”这个特殊的群体中,进一步展现了其独特的意义。棒球中本垒的英文为“home”,即家的意思,相较于其它体育项目的激烈和冷酷,棒球比赛表现出更多的是一种平和凝聚的家庭气氛,呈现了中西方文化的有机结合。

四、结语

进入21世纪,体育题材纪录片的政治性部分转化为社会性和文化性,呈现出复合型、多元化的发展状况,开辟了宏大主题叙事之外更加具有细微表达和深刻人文主题的创作道路。《棒!少年》导演许慧晶在“豆瓣”发文中说:“我们想尝试纪录片媒介如何能够跟更多的观众产生链及互动及交流,使其成为社会不同群体沟通的桥梁和润滑剂,从而使一些问题有缓解的可能,使需要帮助的人得到更多人的协助。我们也想记录为改变命运努力拼搏的人,为社会发展及乡村的未来提供建设性意见持续努力的人们。”体育题材纪录电影在当今时代需要获得更多基于此种初心的创作和发展,使其不再仅仅片面地展现竞技运动,而是拥抱时代、心系社会、视及边沿,在真实的基础上全面、多向地包含和表达普世意义。这将会是体育题材纪录电影在今后的发展路径中的主要创新要点及转变方向。

注释:

①正式名称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指父母没有双亡、但家庭没有能力或没有意愿抚养的儿童。

参考文献:

[1]邵雯艳.论纪录片人物的形象建构[J].社会科学家,2013(3):126-129.

[2]蒲卫国.剧情片、纪录片创作叙事视点差异性分析[J].电影文学,2013(4):12-14.

[3]宋杰.纪录片:观念与语言[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200.

[4]汪靜.纪录片《铁西区》的纪实美学分析[J].电影文学,2020(24):57-59.

[5]曹晚红.《棒!少年》:被看见与被选择的命运[N].中国电影报,2020-12-23(02).

[6]赵晶晶.浅议中国体育纪录片的发展方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8):89-91.

作者简介:杨宁安,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叙事策略
徐浩峰武侠电影的美学风格与叙事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叙事策略研究
曼奴·彭达莉小说《班迪》的女性叙事策略
浅谈鲁迅先生《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
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非主流创作
略论多重人格电影的叙事策略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叙事研究
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