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化工专业课程中的实施初探
2022-05-30姜召段培高魏进家
姜召 段培高 魏进家
摘 要:基于国家课程思政大背景,文章首先剖析了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和现状,随后阐述了化工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自身优势,并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一些专业课程思政案例進行了具体分析,最后列举了校院两级课程思政的实施办法。
关键词:课程思政;化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7-0077-04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来抓,因为只有思想政治过硬的人才可以成为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的传承者与建设者。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必须深刻理解并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系列问题。“为谁培养人”,一定要是为中国共产党育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育才,同样人才一定要做到“两个维护”和“四个自信”。“培养什么人”,一定要是以德御才,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力争德才兼备。“怎样培养人”,一定要是德育为先,以人为本,同时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同时做到“三观”正确。当前,高校开展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就在于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同时亦是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源动力。
化工是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学科,同时亦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生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实践与应用性较强。因此,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理应体现自己的专业特色,并基于自身特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一定要润物无声地将课程思政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1-2]。因此,推进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着力点应是根据化工专业每门课程的基本特点,深入挖掘并提取隐藏在专业知识背后的政治元素和人文思想,要像食物腌制一样,将思政教育融入化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滋润作用;同时,校院两级单位应制定相应的专业课程思政实施办法,让课程思政实施有法可循、有法必循、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本文着重从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议的意义和现状、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的自身优势、化工类专业核心课程思政案例分析以及化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规章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意义与现状
进入21世纪,第四次工业革命开启,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业务聚焦兼并重组、创新驱动和绿色驱动、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全世界化工行业发展新趋势。当前,化学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经济体量大,与其他产业密切相关,在我国工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可替代。2016年以来,我国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中国正从化工大国向化工强国迈进,我国乃至全球化工产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越来越多的中国化工企业走向国际化,进入国际经济发展队列[3],同时也正在或者即将面临更严峻的技术挑战。因此,化工企业要想在世界经济浪潮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走自身技术革新之路。同时,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应更加警惕一些腐朽思想文化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和腐蚀,特别是教育专业技术人才更应警惕“灯红酒绿”以及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做到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作为一名合格的化工企业技术人才,不仅要具有过硬的化工专业技能素养,同时还应有过硬的思想道德素养[4],即“才德兼备”之才。只有“才德兼备”才能成为企业技术革新之砥柱,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传承者和建设者,让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勇立历史潮头。
当前,化工企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绝大多数源于化工专业的培养,而如同其他专业人才培养一样,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一直是“重才轻德”。因此,必须改变当前化工人才培养现状,坚持才德并行的培养理念,才能培养出满足化工企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化工专业人才“德”的培养重心在于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化工类专业课程专业知识往往是解决实际大规模生产中的工程问题,因此涉及的物理量较多,同时公式复杂难懂、计算量大,短时间很难学懂吃透,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就越来越低。如能将难懂的物理量、复杂的公式与其背后的人文故事恰当结合,不但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专业知识学习兴趣,同时还可塑造其坚韧不拔之志,使其面对困难,迎难而上。人文故事虽是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必须是隐性渗透、润物无声,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5]。因此,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纠正以往忽视思想引导,而只重视专业知识传授的偏颇,即教师自身必须立德;第二,促进教师反思课程教学,推进教学过程在思想、内容和方式上的全面革新,既要实现知识的完整传授,又要将学生引路人这一重要身份发挥到最好,即教师自身必须践德;第三,深入挖掘难懂物理量、公式背后的有趣故事,或者融合当下正能量社会风向和价值取向,因循利导树人。
二、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的优势
化工类相关专业课程是所有高校中自然科学的中心。化工专业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是根本,坚定政治立场、加强生命认识、培根铸魂和传承经典也必不可少,是培养化工专业人才能力、素质和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个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均离不开教师的耐心指引和悉心培养。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入化工专业知识之中成为众多高校普遍采用的方法。具体而言,化工专业课程思政同样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挖掘出大量与化工专业相关的思想政治单元,巧妙地融入课堂学习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政教育与专业传授相得益彰,在教学全过程中贯穿立德树人[6]。
化工专业课程包括理论和实验课程,其授课的范围较为广泛,学生人数众多,且专业教学时间较长[7]。与此同时,我国化学工业名人居多,如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世界制碱业的翘楚——侯德榜,他们的励志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化工人。因此,在化工专业教学当中开展思政教育具有较大的优势。在化工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并将化工专业教学内容与人文素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挖掘化工专业课程知识点中涉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制意识、创新意识等德育元素,能够将社会主导价值的教育贯穿其中,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一并提高人文素养[7-8]。化工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行同向,形成“1+1>2”的效应,对于化工专业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9]。通过课程思政典型案例思想引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不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具有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型化学化工人才[10]。
三、化工类专业核心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
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主角在“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同时也应增强和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功能。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19年版培养方案中代表性专业课程(基础课和核心课)主要设有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工艺学、化工热力学、化工安全、化工系统工程、化工传递过程、化工分离工程以及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等,应根据不同专业核心课程自身知识特点有所侧重地进行立体化挖掘[11]。选取一些课程的典型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案例如下:
化工原理专业基础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典型课程思政案例为化工节能增效。化工过程需处处落实“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核心原则,如化工企业低品质热源的再利用,反映出节能降耗;工业粉尘污染治理,涉及减污增效;多效蒸发浓缩干燥,高效利用热源等。如何提高生产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污染源防治,教师在讲授课程内容过程中密切结合授课内容,处处透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教学中还可给学生介绍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如《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对学生进行安全环保理念教育,同时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化学工艺学专业核心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主要涉及典型化工过程的生产工艺、流程及装备,涉及的工业有硫酸、合成氨、磷酸盐、碱、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煤化工、典型化学工业的三废处理等。典型课程思政案例为侯氏制碱法。教师将侯德榜的故事制作成短故事视频并向学生展示,让学生亲身体会其为国为民的大公无私,同时渗透他发愤图强的奋斗精神,激励学生不但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具有家国情怀,学习侯德榜的公民情怀、公民人格。侯德榜最终的制碱工艺没有保密而是选择公开发布,激励学生树立大国情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懈努力。
化工传递过程专业核心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该课程是继化工原理课程之后,进一步概括化学工程中所涉及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过程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理论课程。课程阐述了动量、热量和质量的总衡算和微元衡算方法,描述了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过程基本控制方程,并通过实例应用阐明了基于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过程建立化工过程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基本方法以及求解理论与方法。典型课程思政案例为边界层积分动量方程。西安交通大学知名校友钱学森同志在可压缩流体边界层流动领域方面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带领、推动了我国航空航天及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可在授课过程中进行内容扩展,引入钱学森同志的相关研究成果,开阔学生视野,并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入钱学森同志爱党爱国的情怀。播放钱学森同志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时刻的获奖感言及其一生中三次激动时刻的故事,指出钱学森同志激动时刻均与党和国家相关联,鼓励学生向钱学森同志学习。
化工分离过程专业核心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该课程重点研究各种化学物质的分级、分离、浓缩和纯化的方法、工艺、材料、设备等,主要讲述化工实际生产中复杂物系的分离、浓缩和提纯过程与技术,涉及传质分离过程的热力学基础、气-液、液-液、气-固、液-固传质分离过程、传质分离过程的严格模拟计算等。典型课程思政案例为萃取精馏。如在苯-环己烷萃取精馏实验中,如何筛选萃取溶剂,如何选定操作流程,如何选用可被循环回用的萃取溶剂等。安全与环保在这些问题当中应首要考虑,同时还应着重考虑原料的可挥发性、泵送安全性、三废的无害与资源化处置以及原料的低成本回用等。如在苯与环己烷分离的案例中,苯和环己烷沸点非常接近,分别为80.1℃和80.73℃,根据熔点差异无法将二者有效分离。但如果在二者的混合物中加入某种萃取溶剂(如糠醛)使其相对挥发度增加,则可实现二者的有效分离,在萃取精馏塔顶部可得到较高浓度的环己烷,而在回收塔顶部可获得高纯度的苯,塔底得到的糠醛还可循环利用。在此案例中,选取的萃取溶剂在萃取系统中可循环使用,把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尤为重要。
四、校院两级单位课程思政实施办法
西安交通大学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成立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西安交大《全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一定要保持同向同行,并制定了“全面覆盖、注重实效,聚焦重点、突出主线,学院主导、教师主体,分类指导、融合推进”的基本原则。
依据《西安交通大学全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西交教〔2021〕28 号),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执行并实施课程思政全覆盖方案,成立以化工学院党委书记为组长的课程思政领导与监督小组。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大力弘扬“西迁精神”,举办西迁老教授专题讲座、“西迁最美奋斗者”等活动,牢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思想交大”和“化工青交说”等品牌活动,将意识形态工作融合到学科建设中,筑牢新时代人才培养主阵地。围绕化工与国民经济及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联系,提炼“绿色、高效、责任”等思政元素58个,夯实清洁高效化工生产、化工安全重于泰山等落脚点93处。开展浸入式教学,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科研和创新创业中,推进“杰出校友进课堂”和“领军学者谈生态”等系列活动,强化对学生方向、价值、专业、能力和责任的引领。举办“魅力化工、美丽中国”系列沙龙,研讨化工行业动态与前沿技术、绿色化工与产业发展,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近代化学工业跨越百年的追梦历程,增强对本学科的内涵理解、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结语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进行化工类专业課程思政建设研究,不仅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工专业课程教育高效地融成一体,而且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综合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也加强了其思想政治修养,实现化工专业课程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正协同效应,以“立德树人”为本,坚持“三全育人”,将思政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培养德才兼备、求实创新,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化工及相关领域复合型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
[2] 王秋怡. 推进课程思政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 中国高等教育,2021(02):37-38.
[3] 张志宾,吴勇川,郑志坚,等.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J]. 教育教学论坛,2021(45):125-128.
[4] 许前会,武宝萍,朱平华,等. 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初探[J]. 云南化工,2020,47(11):196-198.
[5] 王磊,杜薇,管国锋. 化工原理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 化工高等教育,2020,37(05):19-25.
[5] 罗婕,刘四化,刘敏. 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J]. 广东化工,2021,48(22):276+281.
[6] 蔡秀兰,贺丽敏. “化工原理”课程工程教育与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探讨[J]. 广东化工,2021,48(21):195+186.
[7] 龔耀庭.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化工专业为例[J]. 广东化工,2021,48(22):205-206.
[8] 刘丽霞,袁建梅,尚学芳,等. 化学化工视域下医用化学课程思政的探索[J]. 广东化工,2021,48(24):179-180+178.
[9] 丁雪,宋春敏,刘熠斌,等. 化工热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 广东化工,2021,48(19):224+235.
[10] 李来丙,龚必珍. 浅谈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 山东化工,2020,49(22):175-177.
[11] 方龄萱. “课程思政”对化工学科教学的渗透与探索——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 塑料工业,2021,49(12):178.
(责任编辑:陈华康)
作者简介:姜召(1988—),男,博士,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化工系党支部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多相理论催化及储氢材料的开发设计;段培高(1979—),男,博士,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化工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固废资源化利用;魏进家(1971—),男,博士,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过程装备及其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