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德化窑白瓷佛教造像及其市场流通

2022-05-30牛艺燃

东方收藏 2022年9期
关键词:明代

摘要:福建德化作为我国重要的白瓷产地,历来以人物造像闻名于世,特别是“明代瓷圣”何朝宗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艺术之精品”,风靡海内外。目前学界多聚焦古代德化窑人物造像的断代问题及其整体概况,而对于其市场流通情况的关注和研究还不是太多。为此,本文在总结明代德化窑白瓷佛教造像的发展情况及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兼论其在国内外市场的流通情况,力求揭示其在特定时期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明代;德化白瓷;佛教造像;市场流通

明代时期,德化白瓷在胎釉、装饰等方面均全面成熟,这一时期生产的白瓷,质地坚密,釉层腴润,洁白似雪,润如油脂,成为当时一种具有独特代表性的瓷器产品而闻名于世。从传世至今的明代德化窑白瓷作品来看,主要分为日用器皿和人物造像两类,人物造像则以宗教造像最为精美,其工艺精湛,造型生动传神,达到古代德化窑雕塑工艺成就的巅峰。时至今日,明代德化窑白瓷佛教造像都是海内外艺术品市场的热门品种。

一、明代德化窑白瓷佛教造像的发展概况

最早提及德化白瓷的明代官方文献见于明弘治二年(1489)的《八闽通志》:“白瓷器,出德化县”①,此时的白瓷佛教造像已趋于成熟。明代诞生了一代艺术巨匠何朝宗,尤善观音、弥勒、罗汉等佛教造像,其创作的作品,人物线条圆润流畅、衣纹飘逸流畅,令人叹为观止,是明代白瓷雕塑的典型代表,《泉州府志》中也有关于其“……善制陶像,有僧伽大士,天下传宝之”的记载②,被誉为“明代瓷圣”③。何朝宗善于烧造白瓷佛教造像,其中尤以观音造像最为出名。他总结前人技法,吸收木雕、石刻等工艺特点,十分注重造像的面容神态和衣纹处理;造像背面通常带有方形或葫芦状的署名印章,或篆或隶,雕刻精细,绝无敷衍草率之意;通体除头部外多为中空,由此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何派”风格,具有超凡脱俗之轩昂气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聪明睿智,常令人仰之弥高。同时,何朝宗又能根据各种神祇的不同特性,从现实生活中加以提炼,使之和蔼可亲但没有媚俗感,望之俨然,即之也温。而比何朝宗稍晚一些的何朝春,也是著名的“何派”瓷塑家,其观音、罗汉造像衣纹更加细腻繁复,造像水平不在何朝宗之下,英国著名收藏家唐纳利(P.J. Donnelly)称赞其作品“极富巴黎石膏像特色”。可以说,这一时期群星璀璨,何朝宗以及同时期成长起来的何朝春、何朝水、林朝景、林我范、林希宗、林孝宗、陈伟、林子信、心墨子、张寿山等,在德化陶瓷发展史上熠熠生辉。

纵观明代德化窑白瓷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何派”特色是一个重大主题。创作者尤其善于把握人物的神韵,观音慈眉善目、超凡脱俗,弥勒肥头阔耳、憨态可掬,达摩缄默深思、庄严肃穆……在作品整体上,强调形神兼备,以静为主,静中寓动,动中有静,动静相兼,上下呼应,左右协调,错落有致,相得益彰;在衣纹线条上,注重流畅洒脱,虚实结合,刚柔并济,圆浑流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白瓷佛教造像,摒弃了繁琐庸俗的彩绘,而以单纯的雕塑美和胎釉材料的质地美取胜,达到了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整体塑造与细部刻画的完美结合。可以说,明代德化窑白瓷佛教造像,融合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文化和纯朴美好的思想感情,是千古不朽、历久弥珍的文化瑰宝,它始终以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在世界陶瓷史上永放光辉。

二、明代德化白瓷佛教造像的主要题材

佛教信仰在德化民间广为流传,在此基础上,明代德化窑为迎合市场需要,制作出了各式各样的白瓷佛教造像,主要题材有观音、如来、罗汉、达摩、十八手准提菩萨、文殊、普贤等,其中以观音最多。笔者重点论述在数量上占比最大的观音、弥勒、罗汉、达摩等题材造像。

(一)观音造像

在德化白瓷的发展历程中,观音造型的瓷塑作品烧制了数百年,从造型上来说,有立像观音、坐像观音、送子观音、多臂观音、渡海观音、童子观音等,在各类造像题材中数量最多且最具代表性④。言及观音造像的盛行,就必然提到观音信仰在中国的普及。东晋时鸠摩罗什翻译《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观音信仰逐渐在中国民间社会中传播;南北朝至唐代,关于观音的佛教经典大批译出;到宋代,观音信仰可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受此影响,明代德化窑生产的白瓷观音造像数量极大。其中,現藏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何朝宗款渡海观音,便是一尊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造像(图1)。只见观音表情恬淡柔和,似有佛家的悲天悯人之感,双手交叉藏于宽大的衣袖之中,衣纹飘逸灵动、疏密有致,观音脚下波涛汹涌,好像在乘着翻涌的浪花渡海。其釉色微微泛黄,背部有“何朝宗印”篆体印章。而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何朝宗款披坐观音亦是明代德化窑观音造像中坐像的代表,只见其低首垂目,面形长圆,饱满丰润,神情慈祥,似在俯瞰尘世众生。其发髻高束,正中插如意形头饰,头戴风帽,身披长巾,胸前璎珞珠佩亦作如意形。双手隐于衣衫下,一足半露,一足屈掩。其衣纹自然,透过垂拂流转的衣褶,隐露出观音的肢体形态。其通体施白釉,中空,背后戳印阴文篆书“何朝宗”三字葫芦形印章款。

(二)弥勒造像

弥勒也名弥勒菩萨,常以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形态示人。在明代德化窑白瓷佛教造像当中,其经常以坐像的形式出现,面目圆润,拥有标志性的双层下巴。如现藏于泉州市博物馆的何朝宗款弥勒坐像,肥头阔耳,额头中间有凹点,下巴有胡茬,嘴唇微张,可以看到整齐排列的牙齿;身披袈裟,左手扶在膝上,右手缺失,双腿盘坐于地;釉色白中泛黄;背后有方形“何朝宗印”篆书款。此外还见有类似的一尊弥勒作品,为德化私人藏家许回成的藏品,完好无损且带有蒲团底座,其左手托珠,右手隐于衣纹之中,右侧小半个肚皮也被衣褶掩住,十分精彩。

(三)其他佛教造像

除观音造像和弥勒造像外,罗汉和达摩也是明代德化窑白瓷佛教造像的主要题材。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民间历来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之分。由于仪轨经典中并未详记罗汉的外形样貌,因此,德化瓷艺匠人经常将其作为身着僧衣的比丘样貌。如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张寿山款负书罗汉立像,只见其笑意满面,袒胸露腹,身披僧衣,肩上背着几册经书,脚下踏着朵朵浪花。其通高23厘米,胎体厚重但釉色洁白,微微透黄,背后有葫芦形“张寿山”篆书阳文印,精致流畅的衣纹颇有明中期德化佛教造像的特点。

达摩原名菩提多罗,汉传佛教认为其是禅宗始祖,对中华文化影响巨大,故在历史上多有以其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明代德化瓷塑匠师经常将其塑造为神情严肃,双手合抱于胸前、藏于袖中的僧侣形象。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何朝宗款达摩像是明代德化达摩造像的代表作,只见达摩双眉紧锁,呈俯视状,额头宽大,鬓发卷曲,双手怀抱在衣袖之中,脚下为翻滚的浪花,衣纹整洁细致。这尊造像通高43厘米,背后刻有“何朝宗制”款识。

三、明代德化窑白瓷佛教造像的市场流通状况

不管是工艺水准还是艺术内涵,明代德化窑白瓷佛教造像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和重要的价值,因而备受海内外藏家的关注。其中,何朝宗的作品以其令人高山仰止的艺术成就,长期占据着明代德化窑白瓷佛教造像的市场霸主地位。

目前公认的拍卖成交价格最高的明代德化窑白瓷佛教造像是香港佳士得2017年秋拍“御苑·文心·匠艺·明代器物书画晚间拍卖”专场推出的何朝宗款白釉渡海观音立像,这尊高51.5厘米的造像,法相慈祥,清雅静穆。其宽额丰颐,双目低垂,眉间白毫,福耳垂挂,头微左倾,发髻高盘,簪头作如意云形。观音上身袒胸饰莲花璎珞,下身衣褶辗转自若,双手拱藏袖中,衣袂翩翩,并跣足踏一宝瓶,瓶中莲花于波涛汹涌中时隐时现。整体线条流畅,飘逸柔美,动静相兼。立像釉色呈象牙白,莹亮温润,并钤有方形阴文篆书“何朝宗印”四字于像背。此尊观音在这之前两次在拍卖场上出现,分别是1987年5月20日的香港苏富比和2005年11月8日的伦敦佳士得,此次以1930万港元成交,一举创下德化白瓷作品的世界拍卖纪录。

根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何朝宗在海内外拍卖市场上高价成交的作品,还包括香港佳士得2014年秋拍的渡江达摩像(成交价1444万港元)、伦敦佳士得2015年5月拍卖会的思维观音像(成交价81.85万英镑)、香港佳士得2015年秋拍的阿弥陀佛坐像(成交价892万港元)、香港苏富比2016年春拍的鱼篮观音立像(成交价728万港元)、中贸圣佳2016年春拍的蒲团观音坐像(成交价552万元,图2)、中贸圣佳2019年秋拍的祥云观音立像(成交价425.5万元)、香港佳士得2016年秋拍的观音立像(成交价426万港元)、博美拍卖2015年春拍的送子观音像(成交价287.5万元)、美国Leslie Hindman拍卖行2020年春拍的达摩立像(成交价35.67万美元)、巴黎苏富比2022年春拍的送子观音坐像(成交价30.24万欧元)、中贸圣佳2021年春拍的持经观音坐像(成交价172.5万元)、纽约佳士得2018年9月拍卖会的书卷观音坐像(成交价13.75万美元)、伦敦佳士得2019年11月拍卖会的送子观音像(成交价4.75万英镑)等。

除了何朝宗外,明代德化窑其他瓷塑大师的作品在海内外艺术品市場上同样表现不俗,如伦敦苏富比2014年5月拍卖会的林希宗倚麂观音坐像(成交价39.85万英镑)、纽约佳士得2016年3月亚洲艺术周拍卖的林朝景款观音坐像(成交价42.5万美元)、东京中央拍卖2015年9月拍卖会的林希宗披座观音像(成交价约243万元)、中贸圣佳25周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的林朝景持经观音坐像(成交价207万元)、中贸圣佳2017年秋拍的“文正启事”款观音立像(成交价161万元)、北京保利2014年秋拍的观音立像(成交价138万元)、北京保利2014年春拍的林孝宗达摩坐像(成交价132.25万元)、北京保利2021秋拍的林朝景德化达摩坐像(成交价59万元)、西泠拍卖2019秋季十五周年拍卖会的林希宗观音坐像(成交价63.25万元)等。

纵观历年来高价成交的明代德化窑白瓷佛教造像,工艺精湛、文化价值独特且艺术表现鲜明的精品力作备受海内外藏家的欢迎,且背部有作者钤印的观音造像受到的热捧程度要来得更高,这可能跟观音题材的造像数量相对其他题材要来得多有一定的关系,也反映出观音信仰在民间的普及与影响。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形势和疫情影响,艺术品市场持续深度调整,明代德化窑白瓷佛教造像市场也不可避免受到冲击,但名家精品力作的市场稳定性还是可以预期的,这无疑考验着收藏家和投资者的眼力和魄力。

四、小结

明代德化窑白瓷佛教造像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喜爱,享有“中国白”的美誉。通过一代又一代创作者的不懈努力,“何氏八法”(捏、塑、雕、刻、刮、削、接、贴)的经典瓷塑创作技巧得以传承并发展,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兼具特殊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从如今的市场发展状态来看,尽管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高价拍品,但相较于景德镇、龙泉等其他知名窑口,尚有差距,因此其未来的市场发展潜力不容小觑,提升空间值得期待。

注释:

①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卷二十六《食货》[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541.

②[清]黄任,郭赓武同纂;怀荫布修.泉州府志[M].卷六十六.

③何朝宗生卒年并未有详细记载,目前学界有较为流行的四种观点:第一、嘉靖至万历年间;第二、宣德年间;第三、弘治至万历年间;第四、明末至清初。这四个时间段跨度有200多年,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应是弘治到万历年间.

④陈建中,陈丽华,陈丽芳.中国德化瓷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77.

作者简介:

牛艺燃,女,汉族,首都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专业方向:汉藏佛教美术

猜你喜欢

明代
论明代文人茶画中的审美意蕴
浅论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的表现形式和技法
佛典重现 宝藏增辉
明代中后期山水画发展情况梳理
明代官员如何发挥谏言监督作用
明代贵州卫学与地域文化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