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港澳台学生的国情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2022-05-30谭红岩王素斌葛蓓雷妍郭源源

世界教育信息 2022年9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课程体系

谭红岩 王素斌 葛蓓 雷妍 郭源源

摘   要:国情教育是加强学生国家认同、爱国爱党、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的重要途经。同时,面向港澳台学生,国情类课程还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当前高校面向港澳台学生开展国情教育还存在系统设计不足、教学方法有限、教学效果评价缺失等问题。课程思政的提出为国情教育提供了新视角,本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对基于港澳台学生需求的国情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路径、建设成效以及改进方向进行研究,对全国其他高校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课程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港澳台学生 国情教育 课程思政 课程体系

国情教育是加强学生国家认同、爱国爱党、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的重要途经。在1990年前后,国情教育曾短暂作为热点广受关注,当时的国家教委发文强调高校应开展国情教育,并在多地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学者着重对国情教育的内涵开展研究,也有部分文章对国情教育的实施方式、效果、意义等进行初步研究[1][2][3]。北京等地的高校探索开设了国情教育相关课程。针对港澳台学生的国情教育相关研究较少。梳理已发表的文献,查阅我国教育部相关文件和官网上有关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的報道,发现已有研究与实践宣传主要集中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4][5],也有对于管理机制和部门协同管理机制的探索[6],只有个别文章论及课程体系[7]。2016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和培养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学生的规定》,与1999年发布的暂行规定相比,明确政治课和军训课学分可以其他国情类课程学分替代。国情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一步凸显,国情类课程的功能上升至港澳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8]。

一、国情教育的内涵与开展途径

简单来说,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情况,不同学者虽然论述角度有所不同,但总体可以概括为:自然国情,如地理、环境、人口、资源等;人文国情,如历史传统、文化、政治、经济等;由二者延伸出来的比较国情,包括与外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比较,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状况的比较,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比较,综合国力的比较等。[9][10][11]国情是综合性、动态化的概念,时代变迁下国情重点也在发生变化,国情教育也要应时而变。学者从内容、作用、方法等不同角度论证了国情教育是什么以及如何开展,比如:黄果兰[12]认为国情教育是以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为内容,以增进人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主义觉悟为目的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国情教育实施路径主要有课程教育、社会实践、讲座、研讨会等方式。[13][14]在课程教育方面,虽然较少有以“国情教育”为名的课程,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政治等课程承担了国情教育的重要功能。[15][16][17][18]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国情教育的另一个主要渠道,包括社会调研、志愿者服务、游学、参访等形式。学校组织的国情教育相关的讲座、演讲、研讨会议等活动既有普遍性,也与学校特色相结合,如中国政法大学组织开展的检察开放日活动、“一国两制”与国情系列讲座。

二、面向港澳台学生的国情教育实践中

存在的不足

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方式开展国情教育。一是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对港澳台学生开展国情教育,如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北京市港澳台新生“开学第一课”等。二是开设专门课程,如清华大学开设公开课“中国国情与发展——中国之路”,武汉大学开设“中国国情概况”“武汉大学校史”等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开设“认知中国”系列课程等。三是组织社会实践,如支教、文化体验、红色基地考察等。四是组织各种类型的讲座,如中国政法大学关于立法的讲座、华侨大学组织国家安全方面的讲座等。五是组织参加各类比赛,如“民族情·复兴路”征文比赛等。虽然活动形式非常多元,但整体存在系统化不强、学生分类指导不足、教学方法有限、教学效果评价缺失等问题。

(一)国情教育的系统规划不足

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课程、活动、管理、服务等都具有教育功能。对于港澳台学生的管理归属多个部门,存在多头管理、协同性不强、专业性不强等问题。[19]一些高校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尚未明确港澳台学生的国情教育统筹部门,也没有制定包括港澳台学生的国情教育总体目标、主要举措、预期成效等在内的整体工作方案。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港澳台办公室都会开展国情教育的活动,但这些活动系统规划不足,导致重复建设情况时有发生,而在有些领域又存在“盲点”;各部门都会有一些规则,有些规则的要求也不统一。

(二)学生分类指导不足

学者对港澳台学生在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开展过实证调研,发现港澳台学生内部也存在认知差异,比如对“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接受程度存在一定差异。[20][21][22][23]高校招收的港澳台学生在层次类型上呈现多样化特点。从层次上看,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从类型上看,有全日制在读学生、非全日制在读学生和交换生。不同类型的学生所需的国情教育应各有侧重,但从已有材料来看,高校对此缺少系统思考,一般以两种形式开展国情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国情教育,与内地(大陆)学生实施趋同化管理和趋同化培养;面向港澳台学生组织的专门化活动,如文化参访等。国情教育整体呈现出按照管理条线组织的形式,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要,缺乏相应的特色化培养方案。

(三)隐性教育功能发挥不足

大量研究已经证实隐性教育在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训练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国家多次强调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也体现了对隐性教育的重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高校对港澳台学生的国情教育方法比较有限。以课程教学而言,高校多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国情教育的课程,忽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所具有的国情教育功能。在教学方法上,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授课方式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也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脱节,再加上识记为主的考核方式,国情教育常常演变为国情知识的学习、背诵,未能充分实现国情教育的效果。在教育形式上,对隐性教育重视程度不足,管理、环境、科研等环节蕴含的教育功能发挥不充分。

(四)教育效果评价不足

高校对国情教育的开展成效缺少评估。首先是由于国情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教育的目标是学生情感的变化、国家的认同和合格公民的素养,对这类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本身非常困难。其次,目标能被评价的前提是清晰、明确和可衡量,而当前高校的国情教育目标通常比较宏观,很难对照具体目标进行评价。最后,高校对于国情教育的过程性资料记载不充分,更多仅把课程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内容。这一点当前有所改善,有高校正在利用大数据技术探索学生“画像”,可能为国情教育效果评价带来解决方案。

(五)学段之间有效衔接缺乏

学生在不同学段均会接受国情教育,但当前大中小学缺少有效的衔接,国情教育内容设计存在简单重复的情况。尤其是港澳台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受国情教育差异较大,高校在面向港澳台学生开展国情教育时应考虑其原有基础,但在实际管理中往往缺少区分。

三、面向港澳台学生的国情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2016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與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上海市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同年,“课程思政”正式出现在国家文件中。2020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类型着重发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出指导性意见。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国情类课程又是港澳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作为引导他们科学认识和把握国家实际情况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方法和理念上为国情教育提供了新思路[24][25]。在课程内容建设上,国情类课程建设不仅应遵循课程思政的有关原则,而且要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课程思政为国情教育提供新思路

作为首批上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示范校,华东师范大学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并把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遵循以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相结合、丰富选择和高质量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三个原则,打造面向港澳台学生的国情教育课程——“认知中国”系列。课程思政强调各门课程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都应发挥育人功能。与思政课程作为显性教育相比,课程思政具有典型的隐性教育特点。国情类课程要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应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二)坚持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相结合

高校需凝聚以学生的能力达成和素质发展为中心的共识,回应国家要求、时代发展、学校使命、学生需求,确定卓越育人目标,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强化每门课程要发挥好育人功能,以此作为学校层面的共性要求。同时,尊重不同类别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针对港澳台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务处分别与学工部、港澳台办公室、院系和学生代表进行交流,形成“认知中国”的整体建设思路,把理解历史的中国与当下的中国、理解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与空间意义上的中国、立足中国看中国与立足世界看中国作为建设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感受灿烂中华文明与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中,培育民族自豪感、坚定“四个自信”。

(三)丰富课程选择与坚持高质量并重

围绕自然国情、历史国情、现实国情和比较国情四个方面,学校统筹地理、历史、文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优势学科的师资建设课程,高标准、高起点和高要求开设课程。例如,学校统筹中文、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美学等学科教师联合开设“中国智慧”,该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并上线中国大学MOOC,开放给其他高校学生修读。学校在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实践基地,为让港澳台学生更好地感悟江南文化、改革开放成果、人民生活状态和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学校开设“江南历史与社会考察”“走进长三角”等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国情教育还应遵循港澳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学校在国情教育课程建设中特别强调教学方法的改革,广泛应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方法,突出发挥隐性教育功能。比如,“中国社会”在注重阅读的同时开展“微田野”,让学生通过实地走访更好地理解理论、理解中国社会;“当代中国外交”邀请外交官在课堂上分享实际案例,让学生体悟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发展;2022年上半年新打造的“美丽中国”课程,则围绕乡村振兴主题组织港澳台学生在暑期开展沉浸式实践。

(五)开放选课制度,支持多元发展

学校港澳台本科学生虽然总体数量不多,但各种类型均有。面向华东师范大学港澳台学生调查发现,59.6%的学生高中阶段在港澳台地区就读,约40%的学生在内地(大陆)就读高中。就读内地(大陆)高中最多的为台湾学生,其次为香港学生,再次为澳门学生。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基础教育阶段使用教材存在差异,影响到学生国情教育的了解程度,因此学校在培养方案中不仅规定了修读的学分要求,还规定了课程替代的规则。在选课之前,学校会举行课程修读指导,明确教学大纲规定的先修要求和学习任务要求。学校实施开放选课制度,学生可以跨院系、跨年级、跨学段修读课程,从政策上保障港澳台学生的选课自由度,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更具挑战度的课程。

(六)探索一体化建设,有效衔接基础教育

学校发挥师范特色,在中文、历史、地理、音乐等8个学科联合基础教育学校开展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并以“四史”作为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中,以“四史”为主题,联合中小学校建设包括视频、案例、读本等在内的资源库,对衔接不同学段的国情教育进行积极探索。这种一体化建设,不仅可以掌握中小学校国情教育开展现状,为中小学校提供学术支撑和资源服务,还可以促进高校不断完善自身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校更新国情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四、反思与展望

笔者对华东师范大学港澳台学生修读“认知中国”系列课程实施跟踪调研,面向179名在读港澳台本科生開展问卷调研,选取港澳台学生、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等代表进行访谈,同时分析港澳台学生“认知中国”系列课程学业情况,以评估课程的实施成效。研究发现,在内地(大陆)就读高中的港澳台学生自评对国情教育了解程度比在港澳台地区就读高中的港澳台学生约高出11%。港澳台学生对“认知中国”板块课程适应良好,17.7%的学生获得A类等级,69.02%的学生获得B类及以上等级,仅有1人未能通过课程考核。港澳台学生对“认知中国”系列课程的整体满意度高,学生从教师教学风格、课程内容、课程形式、考核方式以及课程结束后学有所获这五个方面对课程进行评价,大部分学生对所开设的国情教育课程满意,其中,教学风格得分最高,而考核方式得分最低。在“认知中国”系列课程对于了解国情的作用上,大部分港澳台学生认为对自己很有帮助,但也提出希望课程形式更加多元,希望增加更多实践环节。在校园第二课堂活动参与方面,港澳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近97%的学生都参与校内活动,近70%的学生担任或曾任班干部,对第二课堂的国情教育效果表示出比较高的满意度。对今后学校开展国情教育的有效方式,近67%的港澳台学生认为融入式的活动和课程最有效。

从研究得知,虽然改革后的国情教育体系初步取得良好成效,但从学生反馈来看,教育体系仍需完善,国情类课程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仍需提升。一是高校可考虑在学校的通识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中有机融入国情教育,以专门课程和融入式课程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提供全方位的国情教育培育。二是高校可继续深化“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以教为中心、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增加实践环节和研究性学习,加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投入和学习体验,从而提高国情教育效果。三是课程体系和养成教育体系可增强配合。例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和养成教育体系,使得第一、第二课堂共同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四是充分考虑港澳台学生的特殊性,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访谈看,港澳台学生在校内学习面临更大压力,开展国情教育应充分考虑港澳台学生的以往经历、心理特点、学习风格和校内学业状况。五是国情教育应当关注社会热点,提高学生的现实思考和甄别能力,培养其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其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性的认识,涵养其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

参考文献:

[1]邓轶聪. 新形势下高校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实践与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21(5):105-108.

[2][9]孙恭恂. 历史教学与国情教育[J]. 学科教育,1990(1):9-14.

[3][10]林俊红. 改革开放条件下大学生基本国情教育研究[D]. 郑州:河南大学,2014:1-51.

[4][8][12]黄果兰. 新时代大学生国情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 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19:1-51.

[5]马燕婷. 高校校史博物馆面向港澳台人士的国情教育功能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校史博物馆为例[J].兰台内外,2020(6):20-21.

[6]曹文宏,彭进. 境外生国情教育资源整合研究——以华侨大学为例[J].教育评论,2020(3):33-40.

[7]何丽明. 港澳台侨学生国情教育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2.

[11]孙其昂. 国情教育初探[J].江苏高教,1990(2):12-15.

[13]解丹. 高校加强基本国情教育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1-52.

[14]梁忆非. 试论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国情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3):75-76.

[15]张霞光,王兰珍. 国情教育与历史教学刍议[J].西北师大学报,1992(3):85-87.

[16]王卫. 略论地理学中国情教育的内容体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83-86.

[17]孙海英. “毛泽东思想”教学中的国情教育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196-197.

[18]张淑娟. “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国情教育[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32(8):46-49.

[19]徐庆庆. 内地高校港澳台学生管理研究——以H大学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1-78.

[20]王潇斌. 消解与重构:内地学校港澳台学生文化认同实证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6:1-57.

[21]陈竹林. 高校港澳台学生文化认同情况调查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7(4):100-104.

[22]司文超. 内地高校港澳台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0):55-56.

[23]李治中,任秀琼,钟舒曼. 港澳台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探析——以福建高校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4(2):41-43.

[24]朱浩. 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国情教育[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1,42(3):65-69.

[25]庄瑜,刘以榕. 内地高校港澳生国情教育有效途径的个案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4):27-33.

编辑 吕伊雯   校对 王亭亭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课程体系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英国大学课程体系特色借鉴
法国高校课程体系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