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园家”四位一体协同推进幼小衔接的实践进路
2022-05-30刘曲方红娣
刘曲 方红娣
【摘要】政府、小学、幼儿园、家庭四个主体,协同一体,通力合作,共同推进幼小衔接工作,有利于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形成幼小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有利于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在幼小衔接实践中,“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尚未有效运行,过度关注知识准备的错误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幼小衔接教学研究和实践共同体还没真正形成,成为掣肘“政校园家”协同合作的因素。为确保幼小衔接工作中“政校园家”四位一体协同运行,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地方政府统筹联动,深度参与幼小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双主体协同一致,保持课程的连贯性;“政校园家”四方凝聚合力,为家庭全程赋能。
【关键词】幼小衔接;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入学准备;入学适应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2)10-0008-04
【作者简介】刘曲(1983-),女,黑龙江海林人,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方红娣(1974-),女,安徽蚌埠人,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教师。
幼儿园和小学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机构,但它们同属于基础教育阶段,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质量的不断追求,尤其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以来,幼小衔接不仅成为教育系统,还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要求,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有效衔接,教育部于2021年颁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1](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旨在全面规范与引导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落实。
现有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往往强调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互动和衔接,却忽视了背后的支持条件,做好幼小衔接需要进一步研究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等究竟应如何做出调整[2]。因此,本研究提出“政校园家”四位一体协同推进幼小衔接理念,即政府、小学、幼儿园、家庭四个方面,通力合作,协调一致,共同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完成科学衔接,以期对整体推进幼小衔接工作提供借鉴和建议。
一、“政校园家”四位一体协同推进幼小衔接的价值
(一)有利于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某种程度上,传统的入学准备观念侧重于让幼儿为适应学校生活而做好各种准备,而不是让学校为幼儿做好准备[3]。因此,我们有必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政府、小学、幼儿园和家庭,四方联动,遵循儿童成长的基本规律,在一个共同目标的指导下,通力配合,为幼儿顺利过渡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如果四方难以达成共识,各自为政,势必会掣肘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导致幼小衔接工作的事倍功半。由此,在幼小衔接中“政校园家”的协同一体,真正受益的就是儿童,因为它使得儿童利益成为最高利益。
(二)有利于形成幼小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
一直以来,幼小衔接工作对于幼儿园与小学、家长都是一种考验。幼儿园很重视这项工作,但常常出现衔接工作“形式化”,甚至“小学化”倾向;而小学则出现衔接的主动性不强,缺乏对幼小衔接的重视等问题;家長则存在由于过度担忧和焦虑选择快速而有效的“知识衔接”现象。“政校园家”四位一体协同发力,共同关注幼小衔接问题,有利于引导教师、家长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采取丰富多样的教育途径,实施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多方合作,密切配合,共同携手,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
(三)有利于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是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立的前后两个阶段,幼小衔接则是两个阶段的桥梁和纽带,其一方面引领着学前教育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又成为小学教育成功实施的基石。“政校园家”四位一体协同配合,将在组织上、理念上、行动上有力保证幼小衔接工作的科学有效落实,为基础教育一体化育人体系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是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
二、“政校园家”四位一体协同推进幼小衔接的阻碍
(一)“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尚未有效运行
幼小衔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幼儿园、小学、家庭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幼小衔接要整合多方教育资源,行政、教科研、幼儿园和小学统筹联动,家园校共育,形成合力[4]。其中,政府的科学领导与组织是前提,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是保证,家长教育理念转变是关键。为保证幼小科学有效衔接,各方必须本着“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构建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然而,在幼小衔接工作实际推进的过程中,这一协同育人机制并未有效运行,甚至在大部分地区还存在尚未建立的情况。例如,在衔接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不清楚自身的职责定位,将这一工作全盘下移到幼儿园和小学两个主体上。由于缺乏地方政府有力统筹协调,幼儿园和小学在落实具体衔接政策时也出现工作效果大打折扣的现象,造成了有的幼儿园在衔接工作中敷衍了事,课程实施表面化、浅显化;有的小学则忽略儿童成长规律,只按照自己的节奏教学;社会机构则乘虚而入,向家长贩卖焦虑,最终导致“压力下移”,超标教学、超前学习的状况层出不穷。
(二)过度关注知识准备的错误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由于社会竞争加剧,家长普遍感到焦虑,对孩子怀有过高期望。校外培训机构开展超前培训,推波助澜;一些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迎合家长;有的小学又存在根据幼儿提前学习情况提速教学现象,导致幼小衔接陷入恶性循环。其实,对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来说,他们的大脑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但尚未发育成熟,还不能过早地进行高强度的书写、计算、推理等学习任务训练。美国幼儿教育专家丽莲·凯兹指出,如果我们希望将幼儿培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而不只是消极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就要从更宽泛的角度理解学习,充分激发个体的心智[5]。《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指出,要重视学习品质的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6]。扭转家长乃至全社会关于儿童发展和教育的观念,尤其是“知识本位”的课程观,仍然是做好幼小科学衔接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三)幼小衔接教学研究和实践共同体还没真正形成
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成人要了解儿童发展及学习方面的知识,了解儿童每个年龄阶段的特点,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判断什么才是对儿童而言最佳的成长经历。要保证幼小衔接工作的科学有效,必须加强幼小衔接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层面的探索,而这也是促进“政校园家”四位一体协同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学者曾提出:“为了保障所有儿童的学习,教师必须一起开放课堂,从而形成实践者的共同体。”[7]教学实践共同体是幼小衔接工作推进的关键载体。当前,幼小衔接教学研究和实践共同体还没真正形成,也成为制约幼小衔接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副司长姜瑾指出,在幼小衔接工作中“专家一定要引领正确的方向,要更加回归基层、回归实践,同时做好社会宣传”[8]。《指导意见》中也提出教科研机构要全力支持幼小衔接工作[9]。可见,建立由幼小衔接领域专家、教科研机构工作者、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等组成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共同体,是目前推进幼小衔接亟须完成的任务。
三、“政校园家”四位一体协同推进幼小衔接的策略
(一)地方政府统筹联动,深度参与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需要政府的有序参与,政府的无序参与将会阻碍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中央政府应承担更多宏观调控与制度设计的职能,推进区域间的协调一致,而地方政府需要被赋予更多的直接管理权限,以便其能够及时准确地做出策略应答[10]。中央政府在参与幼小衔接工作上,更多的是以立法的形式进行保障。近年来我国密集出台一系列文件,来规范与引导幼小衔接工作。对于地方政府、幼儿园、小学来说,领会中央政策精神,落实文件要求,就是落实幼小衔接最有力的保证。
由于地方政府管理幼小衔接具有较大的优势,其与当地幼儿园、小学、家庭等联系更加紧密,了解得也更加深入,因此,在具体推进幼小衔接工作时,中央政府还要更多赋权于地方政府,以提高幼小衔接工作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地方政府要切实履行起自身责任,组织、引领、监管好幼小衔接工作,以江苏省级幼小衔接实验区常州市为例,在推进幼小衔接工作中,地方政府着重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架构好组织结构,成立区幼小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小组统筹管理教师发展中心、学前教育管理中心、试点校(园)、各小学和幼儿园、督导室,明确每个部门和机构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第二,通过问卷、访谈、浸入式观察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现状的调研,并结合调研情况和国家文件要求,出台具体的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奖励办法。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基础上,地方政府还为小学、幼儿园、家庭、教科研机构搭建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如成立幼小衔接研究项目团队,设立幼小衔接教师发展工作室,确定区域内小学和幼儿园结对示范工作点等。整个过程中,地方政府通过引领与监管各行政组织和专门的实践教研团队的工作情况,及时调度和反馈,有效推进了幼小衔接,充分发挥了政府的统筹联动职能。
(二)双主体协同一致,保持课程的连贯性
幼小衔接中幼儿园和小学均为主体,对于幼小衔接的利益相关者来说,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等都应该在幼小衔接系统中提供好各自的支持服务,从“对接入学标准”转化为提供“支持服务”[11]。课程是机构教育中儿童发展的关键载体,连续性的课程框架是儿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纵观OECD成员国在幼小衔接上的实践探索,构建连贯的、一体化的幼小课程已成为重要实践[12]。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只有幼儿园和小学双向奔赴,确保课程目标的一致性,才能科学地幫助儿童完成人生发展的过渡阶段。
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让儿童在当下过“有意义的生活”和“面向未来的准备”统一起来是国际性的发展潮流[13]。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园也要做到既珍视幼儿时代的特殊意义,培养在当下生活中健康和幸福的儿童,同时也要为面向未来人生和现代社会做准备。为了让幼儿成功地适应学校和未来生活,要精心设计幼儿园课程,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促进幼儿思考。幼儿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性和学习品质,尤其是要为幼儿对学习的渴望提供支持,在一日生活中充分保护和激发幼儿对学习的热情。
小学则要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进行系统的课程改革,从教学时序、内容模块、实施方法以及学生评价等几个方面重构课程,遵循儿童成长节律,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在教学时序上,可以采用柔性的时空管理模式,如适当顺接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作息安排,安排晨间谈话、延长户外活动的时间,课堂时间采用“35+5”形式(留有5分钟的游戏或者自主时间);借鉴幼儿园环境设计理念,为儿童打造一间以儿童为本、有儿童视角的温馨教室,提供益智区、阅读区、科学区等区角,既满足儿童适应期的心理,又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还能对接数学、语文、科学等学科的学习。在课程内容模块的重构上,要减少具体知识学习,更多观照儿童社会交往、任务意识、生活能力提升等,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点,设置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在课程实施上,各学科教师要延续幼儿园常用的教育方法,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强化儿童的探究式、体验式学习。在学生评价方面,可采用循证模式,通过汇报展示、游戏闯关、成长档案袋等形式,让家长和儿童看到自己一学期的变化,让适应期的成长结果“看得见”。
(三)四方凝聚合力,为家庭全程赋能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儿童成长影响巨大。我国于2021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明确提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与中小学校、幼儿园、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社区密切配合,积极参加其提供的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共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14]在儿童成长的关键转折期,无论是政府,还是小学和幼儿园都有责任来引导家长全程参与,密切配合幼小衔接工作,四方联动,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保障幼儿的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
从政府方面来说,中央政府主要以立法的形式来规范与引导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行为;而地方政府则可以成立区未成年人指导中心和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通过专门的机构加大宣传力度,全面转变家长观念,大力突破家长的认知误区,缓解家长焦虑和“抢跑”心理。幼儿园要创新宣传模式,有效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保教理念。学前教育宣传月、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是宣传幼儿园保教理念的常规渠道。引导家长成为幼小衔接的参与者,就要为家长提供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的具体方法指导。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让家长“看见”儿童的入学准备效果,还要引导家长身体力行,家园配合帮助孩子做好准备。如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入学准备教育活动,并和教师一起进行活动反思;鼓励家长在家中持之以恒地引导和陪伴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阅读习惯等。小学则更要主动与家长衔接,向家长传递科学理念,一方面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入学指南和攻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学前一周的新生夏令营、新生家长会等方式,面对面地为家长答疑解惑,减少家长焦虑,加强成长指导,发挥正向作用。
外界的影响再大,活动再多,最终也要通过家长自身主动内化并转化为具体的育儿行为,才算真正转变家长的观念。作为儿童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家长要增强主动意识,多去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多学习科学的育儿理念,全程配合幼儿园和小学的各项要求,为儿童营造一个安全、温馨、平缓的过渡期心理环境。
正如马克斯·范梅南所言:教育不是服务,而是成人对儿童的责任,而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必须借助对儿童的教育责任的关系确立起来[15]。为真正做到在幼小衔接中“以儿童为本”,政府、幼儿园、小学和家长必须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在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之中,形成相互信赖与合作的关系。只要大家方向一致,方法得当,就一定能帮助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4][9]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 s3327/202104/t20210408_525137.html.2022-08-02.
[2] 程伟,董吉贺,刘源.近十年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上海教育科研,2021(07):64-68.
[3] [美]德布·柯蒂斯,玛吉·卡特.關注儿童的生活:以儿童为中心的反思性课程设计[M].郑福明,张博,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55.
[5] Lilian Katz.Another Look at What Young Children Should Be Learning[J].Exchange, 2008(3-4):53-56.
[6] 教育部关于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 s3327/201210/t20121009_143254.html.2022-08-02.
[7] [日]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钟启泉,陈静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4.
[8] 以科学保教促幼儿园内涵提升——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综述[EB/OL]. http://www.moe.gov.cn/ jyb_xwfb/s5147/202001/t20200119_416017.html.2022-03-10.
[10] 许浙川,柳海民.OECD国家推行幼小衔接的目的与举措——基于对《强势开端Ⅴ:幼小衔接》报告的考察[J].比较教育研究,2019,41(01):85-91.
[11] 黄瑾.高质量视域下幼儿园课程实施路向再析[J].上海托幼,2022(Z1):18-21.
[12] [日]大宫勇雄.提高幼儿教育质量[M].李季湄,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
[13] 李春刚,邱小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推进幼小衔接的举措与启示[J].教育导刊,2021(01):81-87.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EB/OL]. http:// www.gov.cn/xinwen/2021-10/23/content_5644501.htm. 2022-08-02.
[15] [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44.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提质培优的实践方案研究”(项目编号:2021SJA1158)的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刘曲,249987521@qq.com
(责任编辑 王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