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劳动教育的应然取向和实然路径
2022-05-30韩苗苗
【摘要】为了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幼儿家庭劳动教育在实然取向上应厘清“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本质诉求;树立“培养幼儿的劳动个性”的育人理念;明确“鼓励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导向。此外,家长在真实自然的幼儿家庭劳动实践活动中需树立“劳动即生活”理念:唤醒幼儿正确的劳动观念;接纳幼儿的“劳动错误”;营造热爱劳动的家庭氛围;设计“螺旋式”劳动计划。
【关键词】家庭劳动教育;创造性劳动;劳动个性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2)10-0049-04
【作者简介】韩苗苗(1996-),女,安徽阜阳人,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现代艺术与教育学院教师,硕士。
“劳动造就人”,劳动是人类社会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情境中,劳动的双重价值意指“劳动的价值”和“劳动对教育的价值”。“劳动的价值”是劳动的社会功能,劳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对教育的价值”则是劳动的育人功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1]。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必不可少的“一环”,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落地的助推剂,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诉求。今年,教育部正式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教育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劳动教育将作为一门独立必修课程出现在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幼儿家庭劳动教育在完整系统化的劳动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父母长辈在个性化的家庭生活中有意识、自觉地组织家庭劳动活动,引导幼儿自主参与并乐在其中,有所感悟和收获的活动过程就是家庭劳动教育[2]。幼儿家庭劳动教育旨在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激活幼儿的劳动意识,淬炼幼儿的劳动技能,树立幼儿的劳动品质,形成幼儿的劳动习惯。家庭劳动教育要发挥基础作用,就要明确其应然取向和实然路径,在家庭生活中循序渐进地开展幼儿劳动教育。
一、幼儿家庭劳动教育的应然取向
《标准》坚持育人导向,注重挖掘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3]。学前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是“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起始点和凝结点[4]。与幼儿园教育相呼应,幼儿家庭劳动教育同样将受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标导向、培养幼儿“劳动个性”的育人理念和鼓励“创造性劳动”的核心诉求三重取向的指引。
(一)目标导向:树德增智强体育美
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發展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揭示了德育的重要性。3岁左右的幼儿开始形成朴素的道德观念,认为“挑食是坏孩子”“听老师话是乖孩子”,这即是皮亚杰所说的道德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习惯于将外部评价标准作为自我道德判断的准则。如何促进幼儿从道德他律阶段向道德自律阶段顺利转变?“怎样引导自然状态的儿童走向成熟?劳动无疑是有益的媒介”[5]。幼儿“德性”的养成无法通过外部理论灌输和生搬硬套的说教来实现,而是幼儿主体在真实的生活和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劳动教育是幼儿道德成熟的天然推动力,如“谁是清洁小能手”这一类家庭劳动竞赛游戏活动有利于幼儿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劳动德性。家庭劳动教育的“树德”目标得以有效落实。
《标准》中将劳动教育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其中“日常生活劳动”包含“整理与收纳”任务群[6]。在学前教育阶段,家长就应该主动培养幼儿“自主整理收纳物品”的能力。如幼儿玩完玩具后忽略整理收纳导致家里一片狼藉,家长鼓励幼儿整理收纳玩具图书,幼儿手眼协调能力以及精细抓握能力得到锻炼。在搬运玩具筐的过程中,幼儿身体耐力和肢体协调性得到发展。由此,家庭劳动教育的“强体”目标达成。同时,家长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和生活经验适时提高分类难度,设置根据玩具形状、颜色、功能、材质等标准分类的“挑战性任务”,不仅激发幼儿探究兴趣,而且鼓励幼儿调动先前知识经验,发挥创造力解决任务难题。由此,幼儿的“劳动智能”有效提升,家庭劳动教育的“增智”目标得到彰显。
在经历了有趣多样的玩具分类收纳劳动体验后,幼儿流下晶莹的劳动汗水。玩具收纳前“一片狼藉”的窘境和收纳后“整洁干净”的美景形成鲜明对比,给幼儿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出力流汗的劳动实践中,幼儿品尝劳动的甘甜“成果”,“感受劳动美”“欣赏劳动美”“创造劳动美”的能力不知不觉得到发展,劳动教育的“育美”目标有效达成。
(二)育人理念:培养幼儿的劳动个性
幼儿家庭劳动教育要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幼儿。全面发展并不等同于“平均发展”“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幼儿”。然而,幼儿园的劳动教育更多以集体劳动的形式出现,教师倾向于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达到相同的劳动教育目标。家庭劳动教育发挥基础作用的亮点在于为幼儿劳动个性的养成提供充足的劳动时间和个性化的实践机会。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家庭劳动教育的育人本质在于发掘幼儿的“劳动优势智能”,尊重幼儿的劳动个性,激发幼儿的劳动潜能。如幼儿在家庭生活中参与的“自主穿脱衣物”“自主洗漱”“自主进餐”“自主整理书包物品”等生活自理劳动;“照顾小动物”“协助家长饭前摆放餐具和饭后收拾碗筷桌面”等服务性劳动;“定期给植物浇水”“定期清洁房间”等美化劳动。这些不同内容的劳动都能给幼儿带来完整独特的劳动体验,有利于激活幼儿的劳动个性。
(三)核心诉求:鼓励创造性劳动
马卡连柯认为劳动理应具备一定的创造性特点,只有创造性的劳动才能真正为全社会人民的生活造福[7]。与机械重复的无意义劳动不同,真实的劳动需求驱动幼儿在复杂多变、具有挑战性的劳动任务中始终保持有意注意,充分调动“感官通道”,激活先前学习经验,唤醒自主性和创造性,最终指向真实劳动问题的解决。幼儿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热爱劳动”“鼓励创造性劳动”的家庭氛围是培养劳动“创造之花”的土壤。这就要求家长主动转化角色,成为幼儿创造性劳动的情感支持者,营造“热爱劳动”“包容劳动错误”的轻松和谐氛围。健康的亲子关系可以让幼儿时刻感受到家长的关注和情感支持,在劳动失败时敢于寻求家长的鼓励和帮助。家长作为幼儿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行动引导者,在幼儿遇到困难时,引导幼儿解决困难,为幼儿提供材料支持。但是,家长如果只关注劳动行为的结果,不容许劳动过程中出现任何错误,对幼儿的错误非打即骂,这种消极的惩罚将会降低幼儿创造性劳动发生的频率,不利于营造“热爱劳动”“自由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家庭劳动氛围,忽视劳动过程中幼儿的“创造性劳动”,毫无疑问会扼杀幼儿劳动积极性和自主创造性。
二、幼儿家庭劳动教育的实然路径
“幼小衔接”的有效落实离不开家庭劳动教育的助推作用。家长应分析《标准》中渗透的劳动育人理念,落实劳动教育的“幼小衔接”任务,营造热爱劳动的家庭氛围,设计“螺旋式”劳动计划,从而为家庭劳动教育有效开展保驾护航。
(一)落实劳动教育的“幼小衔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幼儿
《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园的任务规定是“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德智体美”四育占据学前教育主导地位时,劳动教育的价值被遮蔽,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地位被弱化。同时,传统身心二元论的固化思维倾向于将劳心与劳力、智力与身体、理性与经验、 认知与情感相割裂[8]。部分家长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理由,反对幼儿参与任何形式的“体力劳动”,将劳动教育从幼儿完整、自然、真实的家庭生活中剥离出来。
2021年3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标准》中“课程理念”部分明确指出劳动教育加强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劳动教育的“幼小衔接”离不开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劳动“游戏”活动,应利用丰富有趣的“儿歌”“童话”“故事”等儿童文学形式调动低年级小学生的劳动兴趣,增加劳动的文化教育[9]。
由此,家长应摒弃对劳动教育的固有偏见,将劳动教育融入幼儿家庭生活的肌理,灵活利用儿歌、故事等文学形式和游戏、竞赛等活动方式释放幼儿热爱劳动的天性,帮助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的家庭劳动生活中获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接纳幼儿的“劳动错误”:营造热爱劳动的家庭氛围
蒙台梭利提出“劳动是儿童天生要做的事情”[10]。幼儿具有劳动的本能和天性,内在的“秩序感”驱使幼儿整理物品、美化环境、照料动植物、服务他人。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提出了两个“凡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去想。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也强调要解放儿童的“手”和“脑”,让儿童自由大胆地想,勇敢独立地做。0~6岁的学龄前儿童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和身心发展的“未完成性”,其劳动观念有待加强,劳动技能尚未熟练,劳动方法有待完善,劳动能力亟须提高,劳动习惯亟须养成,劳动品质有待改善。正是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未完成性”,昭示着幼儿参与劳动活动的巨大潜能有待开发。然而,家长倾向于对“劳动错误”持“零容忍”态度。如幼儿拿起扫帚扫地时,换来的却是“你没清扫干净”“真是越帮越忙”的指责。为了不“犯错”,少受家长责备,幼儿压抑劳动冲动,不敢劳动、不想劳动、不愿劳动的现象频出。
因此,家庭劳动教育要发挥基础作用,家长必须营造“热爱劳动”的家庭氛围。家长要将自身定位为幼儿创造性劳动的“情感支持者”“引导者”,而不是“糾错者”“指责者”,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能力参与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服务性劳动,和幼儿一起解决劳动过程中的难题,并在幼儿自主完成劳动后引导幼儿表达对劳动的感悟,收获劳动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三)设计“螺旋式”劳动计划:夯实幼儿劳动教育家庭基础
《标准》虽然是面向中小学生独立开展的,然而,为了保持劳动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家长作为幼儿家庭劳动教育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应义不容辞地扛起开展系统化劳动教育的重任。孩子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中小学生劳动知识的获得、劳动能力的提升、劳动态度的树立、劳动情感的内化无一不需要在学前阶段汲取“养分”,幼儿家庭劳动教育之根扎得深沉,中小学劳动教育之花才会开得绚丽。
《标准》中有关劳动课程的设置遵循“螺旋式”编制方式,1~9年级学生在不同年级体验到的劳动任务群具有难度逐级提升的特点。这也启示家长要摒弃“一劳永逸”的惰性思维,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设置“螺旋式”家庭劳动计划。《标准》中家庭劳动清单从“整理房间”“打扫卫生”“器具维护”“美化家庭”“烹饪帮厨”详细指出1~2年级阶段小学生要完成的劳动任务[11]。从幼儿园初始阶段,家长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逐步完成“生活自理劳动”“服务性劳动”。
3~4岁幼儿“爱玩”“好模仿”,遵循幼儿这一性格特点,家长重在激发幼儿对家庭劳动的兴趣,鼓励幼儿在家长的陪伴和游戏的趣味吸引下参与简单的生活自理劳动和自我服务劳动。如,幼儿早起穿衣物时,家长可以利用比赛的形式和幼儿比一比“谁是穿衣小能手”;当幼儿玩完玩具忘记收纳归位时,可以创设游戏情境“小兔子摘蘑菇”,家长和幼儿扮演兔妈妈和兔宝宝,一蹦一跳蹲下站起将“蘑菇”(玩具)摘起放入“篮子”(玩具筐)。诸如此类的劳动游戏遵循幼儿思维发展的“直观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特点,在“寓教于乐”的轻松氛围下,幼儿劳动的积极性提高,“热爱劳动”的情感油然而生。随着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身体动作的发展,认知能力的提升,4~5岁幼儿初步具备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在家庭生活中家长需要引导幼儿逐步参与家务劳动,如饭前在家长的协助下摆放碗筷、盛饭,饭后收拾碗筷、清洁饭桌、打扫地面;鼓励幼儿照顾家里的小动物和植物,如为植物浇水、喂小动物等。6岁左右幼儿要熟练掌握以上所提及的劳动技能,并能主动整理房间,收拾整理第二天去幼儿园所需物品;主动美化家居环境,清洁桌椅地面,定期为绿植浇水,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主动倒垃圾;有服务家庭成员的能力,主动帮助家长择菜洗菜;了解简单的家具使用及维护常识。“螺旋式”劳动计划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点,符合《标准》设置理念,有利于夯实幼儿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
劳动教育是系统化工程,需要家园协同发力。要树立幼儿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幼儿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形成幼儿积极的劳动品质,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家庭劳动教育需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家长应跟随《标准》的指引,明确幼儿家庭劳动教育的应然取向,找到达成目标的实然路径,才能在劳动育人的过程中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02):82-84.
[2] 张荣钢.当前家庭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义[D].长沙: 华南师范大学,2011: 37-38.
[3][6][9][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 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40(01):21-26.
[5] 赵荣辉.劳动是儿童的自然本性[J].教育学术月刊,2009(11): 9-11,19.
[7] 赵荣辉.劳动教育:儿童确证自我的媒介[J].教育学术月刊,2011(10):6-9.
[8] 宋岭,张华.时代挑战与未来路向:劳动教育的当代诠释与实践[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0(02):41-49.
[10] [意]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李芷怡,译.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165.
通讯作者:韩苗苗,3086591575@qq.com
(责任编辑 张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