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篇报道探析如何写好新闻故事
2022-05-30聂跃华何从启
聂跃华 何从启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新闻报道内容越来越重视,新闻故事作为电视新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受到受众喜爱。但若采用传统照本宣科的方式报道新闻故事,则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文章从创意写作指导者罗伯特·麦基等人阐释的故事原理入手,以“大连小伙误入武汉”的两篇报道为实例,总结讲好新闻故事的五个关键步骤,即强调过程,展开故事;推己及人,撬动故事;抓住矛盾,推进故事;丰富场景,建构故事;揭示主题,升华故事。从小题材故事中提炼出具有深刻内涵的主题思想,为革新新闻故事报道方法提供参考,旨在更好地吸引广大受众,提升电视新闻受众黏度。
关键词:新闻故事;采访重点;受众;采编;报道思路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1-0105-03
“大连小伙误入武汉”是2020年武汉抗疫期间发生的真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传播热潮。其中,央视关于此事的报道既有温度更有深度,为后来的影视剧创作提供了故事框架,很好地示范了新闻故事应该怎么写。
一、强调过程,展开故事
2020年3月6日,南方都市报有关“大连小伙误入武汉”的报道登上热搜,央视随即跟进。3月11日,央视发布相关新闻报道,在大屏和小屏再次引发传播热潮。
两家媒体都抢着报道,是因为“大连小伙”满足了好故事应具备的所有要素。美国创意写作指导者杰克·哈特在《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南》一书中总结出故事的几个关键要素:一系列的动作、讨人喜欢的人物、困境、解决困境、故事影响[1]。
大连小伙蒋文强坐错车厢,不得已在武汉下车。举目无亲的情况下,找到医院当志愿者,解决了食宿,还干得挺不错。这段奇遇里,主人公有一系列行为可以描写,充满戏剧性。蒋文强的这次奇遇,让关心疫情的全国人民感受到了乐观的情绪,增强了抗疫的信心,成为武汉抗疫期间最动人的故事之一。
报道时机相同,也面对一样的素材,但两家媒体的报道方式截然不同,这正好反映出了一般的新闻报道与新闻故事创作思路上的不同。报道提供信息,强调的是结果,而故事需要描写经历,强调的是过程。
南方都市报的报道《东北小伙坐高铁误入武汉 滞留医院搞卫生日赚500》,一共有3000多字,前面的1500字围绕“一个盒饭引发的故事”“不想露宿街头当了志愿者”两个分标题展开,详细描述了大连小伙蒋文强是怎么离奇滞留武汉医院的,“误入”的过程是这则新闻报道的重点。报道从蒋文强上岗,就再也没有描写他的困境,仿佛蒋文强所有的麻烦,因为他在医院当上了保洁员就都消失了。没有困境就没有压力,既然蒋文强从此一帆风顺,读者悬着的心也就放下来了,故事也就失去了推进的力量。记者似乎也有些不甘心,所以中间尝试问过蒋文强在病区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他却回答自己不敢跟病人聊天。所以除了“生存能力特别强”这个点外,这个“不自愿”的志愿者再也没什么闪光点可以报道,最终报道只能以“滞留医院搞卫生日赚500”这样的结果作为结尾。
央视的新闻故事《“大连”坐错车厢滞留武汉 如今成医院大红人》共14分钟,交代蒋文强的滞留过程仅在开头用了2分钟。很明显,央视的记者并不满足于报道“奇人趣事”,而是以这件事为开端,讲述面对“反常”,人物如何尝试回归“正常”的故事。蒋文强要努力对抗的压力,从他在医院病区当保洁员开始,进一步升级,故事也从这里继续往前推进。
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必须提供不断增强的压力,把主人公逼向越来越困难的两难之境,迫使他们做出越来越艰难的冒险的抉择和行动,逐渐揭示出其真实的本性”[2]。这句话是创意写作指导者罗伯特·麦基提炼出来的一条故事创作原理。很多平时主要从事新闻报道的记者不适应讲故事的创作方法,因为他们太习惯于写一件事,而不是深入挖掘围绕人物的多重压力。
二、推己及人,撬动故事
要找准人物压力讲好故事,罗伯特·麦基有一个方法,那就是进入人物内心,并从人物的视点来体验。这一点对记者采访是非常有效的提示。记者不妨随时问一句:“如果我是事件主人公,会怎样?”
蒋文强于2020年2月15日误入武汉,当时正是抗疫最吃紧的时候,进入医院的病区意味着要面对一个最大的危机:感染新冠。
在南方都市报的报道中,蒋文强的困境停留在进入陌生城市所面臨的生存压力上,而这对于一身体健康的年轻男性来说,解决起来也并不难,所以记者始终没有问过一句“你怕不怕?”。当记者问他“这段经历你觉得有趣吗?”哭笑不得的蒋文强回答:“刚开始感觉就是害怕,特别害怕。”记者没有追问,反而岔开了话题:“在病区看到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吗?”此时,蒋文强再次回答:“我说实话,我不敢跟患者聊。”可惜记者仍然没有追问。南方都市报的记者把蒋文强的故事当成了一个搞笑的奇遇,所以始终以一种有距离感的观察来采访蒋文强,没有将自己放到他的情境中,去体会蒋文强最真切的感受。
央视记者则推己及人,对蒋文强的采访一直紧紧围绕“恐惧”这个关键词。在介绍清楚蒋文强被困武汉,而且必须到病区上岗的情况之后,记者问出第一个问题“还记得你第一天工作啥样子?”一回到当时的情形,蒋文强首先说的就是“怕”。别人套两个手套,他套三个,他怕到都不敢蹲下来拿垃圾桶,因为气从防护服里跑出去的同时,他就开始担心保护层被破坏了,这些都是对“恐惧”最具体的描述。记者就是要用生动的场景再现,让受众身临其境进入蒋文强面对的困境当中,去感受他的心理,去理解他的行为。保持着对这个问题的追问,记者问到“后来怎么克服这些恐惧的”,蒋文强的回答呈现了其内心发生的重大变化,将整个故事推向转折。
要让故事打动受众,就必须创造人物与受众的情感纽带。尽管南方都市报的报道没有挖掘到蒋文强所面临的真正困境,但记者问到了蒋文强的父母怎么看待他的这次滞留。蒋文强回答说一直骗父母自己在长沙,就怕他们担心自己的安危。这是一个很容易与读者产生共情的细节,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牵挂之情,属于人之常情,可惜记者并没有把这个信息放大。
“当一个场景对我们来说具有情感上的意义时,我们便可以相信,它对观众来说也同样具有意义。”[2]致力于写好新闻故事的记者,要有深入人物内心的能力,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采访对象,记者都要保持把对方还原为普通人的心态,把自己放到对方的处境里,感受人物的七情六欲,这样才能穿过事件的表象,解碰到人物的情感世界。
三、抓住矛盾,推进故事
故事的材质是矛盾鸿沟,“是一个人采取行动时期望发生的事情和实际发生的事情之间裂开的鸿沟,是期望和结果之间,或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断层”[2]。故事就产生于这种主观领域和客观领域的相交之处。
蒋文强的故事充满了这种主客观之间的鸿沟。南方都市报对蒋文强的报道,开头非常吸引人。毫无准备的蒋文强滞留武汉,万般无奈只能展开自救,但现实给了他一个意想不到:不得不到医院干活。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就此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想知道他后来怎么样了。但南方都市报没能保持住这样的叙事节奏,自从蒋文强顺利走上岗位,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消失了,故事也就结束了。
央视的报道一直围绕主客观之间的鸿沟推进。无奈来到医院的蒋文强,以为搞搞培训,拖上两天,就可以找新的工作,没想到现实是第二天他就得上岗;他以为只要加强保护就可以克服恐惧,现实是收拾第一个盒饭他就害怕了;等到能正常收拾生活垃圾时,患者的鼻血纸扔他腿上了。他对传染病的恐惧因为这个可怕的接触达到了顶点。蒋文强的主观愿望一再被客观现实无情挑战,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这种不断增加的压力,形成吸引受众看下去的推动力,想知道他会用什么样的办法来对抗这些源源不断的压力。
新闻故事当然不是编故事,记者一旦找准人物困境,就要有故事意识,深入人物内心,抓住主观欲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之处深入采访,挖掘环境对人物施压的细节和人物反应,让自己的报道一直处于强烈的戏剧性当中,而且因为是非虚构的,这种真实故事的感染力会更强。
四、丰富场景,建构故事
故事场景要提供空间,让受众身临其境,亲历叙事弧线的起伏。在罗伯特·麦基看来,场景还必须实现价值的转换。“场景指的是某一相对连续的时空中,通过冲突表现出来的一段动作,这段动作根据至少一个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感知的重要性的价值改变了人物生活中负荷着价值的情境。”[2]所谓的价值,指的是主人公的风险价值,故事里每一个场景的价值都必须转换。
蒋文强误入武汉是第一个场景。场景开头,他被困在武汉火车站,举目无亲,在场景结尾,他被医院来人接走,找到了安身之所,场景的价值实现由负面转为正面。
第二个场景,蒋文强到医院安置下来,有了安全感,但很快就得知第二天就要到病区上岗,安全感一下又没了。场景价值由正面转为负面。
第三个场景,蒋文强怀着各种担心开始工作,虽然遇到一些挑戰,仍适应了保洁工作。场景价值由负转正。
第四个场景,蒋文强正常工作期间,被患者的鼻血纸砸到,受到惊吓。场景价值由正面转向负面。
第五个场景,蒋文强不敢移动,护士进入病房为他解围。场景价值由负转正。
第六个场景,蒋文强想逃离医院,但被医护人员感动,最终选择留下。对于自己工作的病区,蒋文强由负面的逃避变为正面的主动接触,成为真正的抗疫志愿者。
当主人公的风险价值在各场景间不断转换,也就形成了故事峰回路转的效果。南方都市报只有前两个场景,缺少了后面四个场景,相当于只有“激励事件”,但少了后面的“进展纠葛、危机、高潮”,当然也不能得出更有意味的“结局”。
场景报道的缺失,跟采访不深入有关系。因为疫情,南方都市报的报道有可能是通过打电话完成的。如果记者有机会进入武汉第一医院隔离病区,一定会注意到蒋文强在过道里设置的“工位”,还有那张表白式的“告示”:大连小伙等候处 九楼女神守护者 若有需招必回 请喊“大连”。
央视记者揪着这条线索,抓到了很多鲜活的细节。因为当记者采访到蒋文强时,已经来到了故事的结局阶段。整个故事前面五个场景都是“过去时”,记者能拍的就是第六个场景。在这个场景里,我们看到“大连”热心帮护士们干活,护士们集体为他点赞。如果蒋文强还是像第一天上岗那样害怕被感染,做事蹑手蹑脚,肯定不是这样的反应。
在病区与蒋文强接触最多的还有患者。记者拍到他一边干活,一边跟患者有来有去地聊天,老太太为国家有这样的好青年赞叹不已。这些事实都说明一度抗拒与患者讲话的“大连”变了。“大连”自己解释,看到有患者出院了,发现新冠是真能治,这下总算彻底放下心防,也能主动与患者聊天了。
在这个场景里,我们进入“大连”工作的病区,通过各种交流细节,真切感受他与医护人员、患者的亲密关系,故事经过六次转折,最终通过这一场景,以正面价值抵达结局。场景的构建,需要记者细致入微地观察,能挖掘到细节越丰富,就能构建更多场景,形成更多转折,故事也就会更精彩[3]。
五、揭示主题,升华故事
关于故事主题,美国创意写作指导者杰克·哈特在《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南》一书中总结了多位叙事作家的说法,给出这样的回答:叙事不仅仅是报道事实真相,而且能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话题。
如果只看南方都市报的报道,大家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蒋文强机灵勇敢。其实从他孤身一人能找到医院栖身,就已经显现出来这样的性格特点。但是央视报道让我们看到,这次武汉当志愿者的经历已经改变了他,让他获得了新的品质——无私。
故事的高潮是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碰撞最剧烈的地方[4]。蒋文强最担心的事找上门来了,面对患者的鼻血,他动弹不得。此时,护士不仅安慰他,而且很自然地开始擦地上的血,这一操作让他感叹护士才是个“真汉子”。尽管他当时是逃开了,但钦佩的种子已经种下。病区医护来自南京鼓楼医院,与武汉患者们非亲非故,做的工作更危险,还以女性居多。亲眼见证她们的逆行,让只想解决自己的温饱,只关心自己安危的“大连”,转变成为“9楼女神守护者”,真正加入了抗疫志愿者行列。
比起单纯报道蒋文强“滞留医院搞卫生日赚500”,央视的新闻故事穿过离奇经历的表象,找到了这个故事蕴含的深刻意义:因为见证了逆行者的勇敢,蒋文强成了无私的抗疫志愿者。我们通过蒋文强的故事,也体验了一次普通人在抗疫前线的甘苦经历。作为普通人,如果我们也遇到疫情,或者是灾情,面对同样的困境,我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相信蒋文强的故事已经作出示范。这也就是“大连小伙”的故事成为武汉抗疫期间广为传播的故事的原因。央视的新闻故事也成为后来的抗疫电视剧集《在一起》中《我叫大连》这一单元的故事框架。
六、结语
新闻故事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要遵循故事创作的原则。故事注重过程的展示,需要深入人物的内心,找准人物面对的压力,挖掘细节,构建场景,提炼故事的意义。艺术源于生活,生活里的原型故事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养分。有心的记者,完全可以讲好这些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创作出精彩的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1] 杰克·哈特.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南[M].叶青,曾轶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6-13,139.
[2] 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124,180,208,42.
[3] 顾阳.新闻写作如何讲好一个故事[J].传媒论坛,2018(14):65-66.
[4] 周宁.探析如何写好新闻故事:以遵义晚报《和美一家人》版面为例[J].传媒论坛,2020,3(14):56-57.
作者简介?聂跃华,本科,主任编辑,研究方向:新闻采编。?何从启,本科,主任编辑,研究方向:新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