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党建引领新社会阶层组织化的路径探索

2022-05-30冯波陈军

领导科学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党建引领组织化

冯波 陈军

摘要:为适应新时代新社会阶层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现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通过以党建为引领的多种统战举措,提高新社会阶层的组织化水平,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党建引领新社会阶层组织化还面临组织化程度偏低、部分组织自主性较差、政治引领作用尚需加强等挑战。为此,需通过创新新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平台与载体、完善新社会阶层组织党建工作机制、重视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以及增强新社会阶层人士自身组织建设等措施提高其组织化水平。

关键词:新社会阶层;党建引领;组织化

作者简介:冯波,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行政学院)教授;陈军,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行政学院)副教授。(山东济南250100)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9-0106-04

作为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对象,“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伴随改革开放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在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领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社会群体。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发挥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工作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重大课题。当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约7000多万人,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科技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新社会阶层涵盖的范围和群体也将不断扩大和增加”[1]93。为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进一步发挥新社会阶层人士的作用,把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引导其有序参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征程,而其中的关键之举就是通过党建引领提高新社会阶层的组织化水平。

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结构的嬗变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从而促使体制外从业、就业人员不断增多,逐步形成新的社会阶层。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结构的嬗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曲折起步阶段(1978—1992年)

改革开放以后,首先形成的新社会阶层是个体工商户和小私营业主。在农村,由小岗村发轫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与推广,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着剩余农副产品的增多,在农村出现了一批从事农副产品生产、贩运和销售的个体经营户。在城市,七、八百万返城知青、城镇待业人员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自谋出路,他们或从事个体商业、手工业、服务业,或在不准雇工的前提下合伙创办小企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1981年6月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提出:“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这是中央首次以党的文件形式对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的界定与承认,新社会阶层在曲折中得到缓步发展。

(二)快速成长阶段(1992—2002年)

在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指引下,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指导下,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党的十五大报告对其地位进一步确定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新社会阶层的快速发展。从阶层变化上看,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群体规模迅速扩大,且群体结构发生变化,知识分子、辞职“下海”的原体制内干部和工人的占比不断提升,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者和技术人员群体也在迅速增加,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人员群体也在逐渐形成。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庞大的自由职业者群体[2]425。

(三)稳定发展阶段(2002—2012年)

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下,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及其从业者,党的十六大提出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并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人们自主创业的热情。体制内一大批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员再次掀起“下海”热潮,他们或自主创业,或受聘于非公有制经济领域。这一时期,非公有制经济群体数量持续稳定扩张,受聘于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中介组织从业人员与自由职业者数量也在稳步增长。所有这些变化对我国社会结构的调整产生了持续深刻的影响。2006年召开的第二十次全国统战会议提出加强新社会阶层人员统战工作的新要求。

(四)内涵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高度重视新社会阶层统战工作,并由中央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工作部署,颁发《关于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意见》的专门文件,这在我们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简称《条例》)对新时代统战工作对象和范围进行了调整和补充,“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内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不再包括私营企业主和外资企业主,在原有人员基础上增加了新媒体从业人员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根据《条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广义上既包括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也包括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但在狭义上一般仅指自由择业的知识分子。新时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呈内涵发展特征,在实际工作中,新社会阶层在发展经济、服务社会、参与治理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从而成为“新形势下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

二、新社会阶层组织化是時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适应新社会阶层不断壮大的需要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结构也发生深刻变化,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新社会阶层的产生及发展。据推算,目前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约4800万人,其中不乏一些领军人物和高科技管理人才,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新格局当中不可或缺的主力军。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约1500万人,他们在承接政府职能、提供专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由职业人员约1100万人左右,其社会主体地位日益凸显。而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从业人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如此庞大的新社会阶层群体,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个人利益追求和价值取向均不尽相同,他们以中青年为主体,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职业流动频繁、思想活跃多元、独立性较强,且非常关注社会问题。这就使得传统的治理模式对他们难以产生作用。因此如何使其从“原子化”状态中摆脱出来,实现“组织化”,是时代发展提出的紧迫命题。

(二)加强党的领导的需要

做好新社会阶层人士的组织工作,是新时代加强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通过组织的依托,可以为做好新社会阶层的工作搭建载体和平台,有利于加强新社会阶层组织党建工作。这也是培养和锻炼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构建社会化大统战格局、增进政治共识的重要组织基础。从党的建设的角度看,对分散社会的整合是政党的重要功能,政党需要整合社会力量,避免社会随着传统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观念的逐步瓦解而陷入无序状态。所以,新社会阶层的形成需要政党加强社会整合力度,重新形成适应形势发展的社会结构,这就对新时代加强党对新社会阶层组织的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

在社会治理格局中,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是社会协同治理的主体。新社会阶层组织是联系政府与社会各阶层的纽带,是党夯实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党领导和团结的重要力量,它们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创新社会治理、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新社会阶层组织在整合政党、国家和社会中各种力量的利益诉求,在理性表达、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新社会阶层组织化水平,有效减少社会转型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也是当前亟须解决的课题。

(四)做好新时代统战工作的需要

随着新社会阶层力量的不断发展,通过政治参与维护其利益的诉求也在不断提高,但受政治身份的限制,其政治参与途径相对较少。通过提高新社会阶层组织化水平,有利于提高其政治地位,增强新社会阶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别是新社会阶层组织作为统战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提高其组织化水平,也有利于统战部门加强和新社会阶层的联系,通过掌握其基本状况,了解其基本需求,促进其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反过来也有利于统战部门更好地开展工作。

三、当前新社会阶层组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新社会阶层组织化程度偏低

作为体制外人员,新社会阶层人士存在来源广泛、成分复杂、流动性大且生活方式多样化等特点。他们分布在不同的经济组织或社会团体中,有的甚至游离在社会体制之外,其结构呈现动态、不固定的特征。此外,新社会阶层更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具有分散性、独立性等特征,这也意味着建立专业化的组织相对具有难度。在新社会阶层人员中,对组织的认识有较大差异,有的和政府联系较为紧密,愿意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成立或者加入组织意愿比较强烈。但还有一部分人士收入较低、自由性较强,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受社会其他多种因素影响,对政府及其组织的认可度较低,对自身身份也不认同,不利于组织化工作。此外,群体性的组织不同于地域类的组织,群体本身除了合作还存在竞争关系,本身也面临组织内部凝聚力的整合问题。

(二)部分组织自主性较差

目前,新社会阶层组织主要为各类行业协会或者新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等,覆盖群体为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部分新社会阶层组织存在覆盖面不高、代表性不强等问题,其所占有的企业资源、行业资源相对有限,有的被动依赖政府,自身主体性不足,缺少发展的动力;有的尚未形成健全的党建工作人才选拔、培养长效机制,党建工作不够有力,与政府互联、互补、互动的工作格局尚未形成。此外,部分组织存在协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部分新社会阶层组织存在利益诉求表达不畅通、协商对话容易被漠视。其作为社会治理多元主体之一,在和其他主体之间合作意愿、合作动力上略有不足。长此以往,这些组织将难以满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组织化的特殊需求,对成员失去吸引力,难以实现从组织到组织化的升华[3]。

(三)党对新社会阶层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尚需加强

党的领导是新社会阶层组织化的重要保证。但现实中还有少数社会阶层比较集中的组织和领域尚未建立党组织,影响了党的领导作用的发挥。在已经建立的组织中,专职从事新社会阶层党建工作的管理者還不多,其中还有大部分人员是通过兼职、上级党组织下派等方式来开展工作。此外,新社会阶层组织中党的领导作用更多体现在和统战部门沟通、协调等方面,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导向、利益诉求整合等方面工作相对弱化或空缺,没有真正发挥党的政治核心和凝聚人心的作用。

四、新时代党建引领新社会阶层组织化的具体路径

切实运用好党的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通过党建引领加强新社会阶层的组织化水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一)创新新社会阶层工作平台载体

以组织为依托是落实新社会阶层人士工作“二十字”方针的重要抓手。将新社会阶层组织起来有利于同其建立联系、加强团结,发挥党的引领作用。为此需要创新工作平台载体,广泛建立新社会阶层组织,发挥包括政协组织、群团组织等载体的作用。要以群众性社团为纽带,发挥统战性社团和行业协会的重要助手作用,推动新社会组织的发展。探索建立各类新社会阶层人士联谊组织,加强对新社会阶层组织的关注和引导,促进新社会阶层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别要在新经济组织、新的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借力社会组织和网络,延长统战工作手臂,注重打造新的社会阶层党外人士发挥作用的活动品牌”[4]283。

(二)完善新社会阶层组织党建工作机制

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增大吸收新社会阶层人士加入党组织的力度,通过党建引领将新社会阶层人士更广泛地团结和凝聚在党和政府周围。要注重坚持典型示范带动,抓好新社会阶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建设,通过点上突破、面上推广,为新社会阶层党建工作提供示范。特别是要将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纳入街道、社区党组织工作考核范围,建立“纵到底、横到边覆盖全社区的统战工作网络,同时根据社区情况,在社区内成立各种界别的统战联谊组织”[5]229。此外,还要帮助现有组织平台发挥活力,为新社会阶层组织提供政治支持,畅通意见表达渠道,为新社会阶层组织发表声音等提供政治途径。

(三)重视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新社会阶层人士入党优秀分子培养工作,建立健全新社会阶层人士入党机制,建立代表人物联系、培养和选拔渠道,不断把他们当中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纳进来,逐步改善新社会阶层党员队伍的结构,以保证党的生机和活力。对于条件成熟的新社会阶层人士可以适时作出政治安排,进一步提升其在新社会阶层组织中的威信与影响力。凝聚共识是新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注意拓宽工作渠道,发挥联系广泛优势,特别是做好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新社会阶层人士培训,经常邀请他们参加联谊交友、参观考察等活动,让其产生归属感,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统战大家庭。

(四)增强新社会阶层人士自身组织建设

在统一战线团结下的专业化组织有利于凝聚力量,发挥最大公约数作用;有利于调动新社会阶层的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力量支撑。新社会阶层相关组织要在行业准入、公平竞争、产权保护、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为新社会阶层人士提供保障服务,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加强制度建设,经常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和激发新社会阶层人士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新社会阶层中党员的主体作用,突出其在业务工作中的示范引领,注重在重大活动中锻炼和培养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进一步增强新社会阶层组织的先进性和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新时代统一战线知识简明读本[M].北京:华文出版社,2020.

[2]本书编写组.党政干部统一战线知识读本[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4.

[3]姜裕富.党建引领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的形成机制[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21(5).

[4]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共识教育十八讲:民主党派干部进修班讲义选编[M].北京:研究出版社,2020.

[5]中共中央统战部,等.中国统一战线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朱婧婧

猜你喜欢

党建引领组织化
亚临界芝麻蛋白粉挤压组织化工艺研究
添加剂对高水分挤压组织化复合蛋白理化性质的影响
挤压工艺参数对高水分组织化小麦蛋白产品特性的影响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共治的探索与实践
组织化管理模式对基层医院脑卒中患者随诊率的影响
豫园街道党建引领下非公企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
复合蛋白原料组成对挤压组织化产品特性的影响
网络社会“组织化”与政治参与
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引领强村惠民工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