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共育视角下的小学劳动教育

2022-05-30杜丽兼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劳动教育小学

杜丽兼

摘 要:基于家庭和学校共同协作的小学生劳动教育,是学校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行动,也是构成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劳动道德精神的良好教育场域。在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生劳动德育的实施要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交流;要加强协作,提供共同实施平台。家庭与学校都应组织学生掌握农耕常识,体验劳作之美;探寻劳动模范事迹,弘扬身边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创新劳动,培育劳动创新品格;举办志愿者活动,从行动中培养学生劳动素养。

关键词:家校共育;小学;劳动教育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进行系统的劳动教育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品德。家庭与校园都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环境,通过家校联合进行劳动教育,可以形成劳动育人共识,建立共享的劳动育人良好愿景。在劳动育人的目标、教学内容、时间、空间等方面相互配合,彼此互补,进而实现校园劳动德育的人文浸润和家庭勤俭持家的家风家训的有机地结合,使学生在家庭劳动中成为家长的好助手,并在校园劳作中寻找属于自身的小岗位,这必将促进同频共振劳动德育场域的形成,助力于提高小学生涵养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劳动道德。

一、家校共育视野下小学生劳动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家庭对劳动教育的误解

首先,父母觉得子女参与劳作就是吃苦受累。由于现代家庭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少子化现象的存在,许多父母宠爱子女,希望给子女包办事情,不希望让子女参与劳作,怕子女在劳作中受到伤害。其次,父母觉得子女参与劳作会影响学业。当前很多父母都想着让子女在学业上获得好成绩,因此,他们尽所有可能给子女创造优越的就学条件,担忧参与劳作会转移子女的时间和注意力。最后,部分父母鄙视普通劳动力。父母对子女劳动教育的偏差,使得很多儿童不愿意、不能,甚至不会劳作,同时由于没有良好劳作体验和劳动习惯,部分儿童缺乏社会责任心,缺乏创造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较差。

(二)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误解

一方面,学校对劳动教育的目标较为片面。劳动教育的目标不但涉及对劳动技术的学习,同时还涉及学生勤劳意志的培养、勤劳精神情感的提升和勤劳人格價值观的上升。但是,当前很多学校都将劳动教育的目标狭隘地理解为使学生了解最基础的劳动技术。而另一方面,学校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内涵也较为片面。当前,很多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多限制在整理个人内务、打扫学校卫生等方面。从劳动表现形式和劳动复杂性两个视角来说,这部分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因此,劳动教育就很难真正充分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也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

二、家校共育,明确职责

家校互动过程中,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对家庭教育的引领功能,通过采取家庭教育大讲堂等多种形式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协助全体父母和教师提高对劳动教育重要性和意义的认知,从而形成科学的劳动教育理念,锻炼学生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能力,并明晰他们在劳动教育中的基本职能。

(一)家庭在小学生劳动教育中的主要职责

家庭教育在小学生劳动教育工作中的职能一般包含几个方面:首先,父母在工作中要向子女传播“家事劳作是每一位成员应尽的权责”的观点,强调以身作则,充分发挥作用,指导子女积极从事家事劳作。当子女产生想参加的念头时,父母应当热诚要求子女加入,和子女一同劳作,一同体会劳作的快乐。其二,勤劳应当是家规的主要内容所在,这份清晰明确、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家规对子女劳动习惯的形成必不可少。其三,父母还需注意子女家庭劳动教育的适宜性。父母让儿童参加家务工作的数量不能过多,且宜设置在不影响儿童顺利完成一般学业任务的基础上。而父母给儿童参加家务工作的难度不能过大,也不要超过儿童的基本能力范畴。此外,父母还宜针对儿童的年龄特征,营造轻松的劳作气氛,给儿童提供适当的劳动工具,以便于有效培养儿童的劳动兴趣和劳动习惯。

(二)学校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主要职责

学校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工作重点一般涉及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要清楚劳动课的意义,把劳动课当作必备课具体落实在学校课表中,不得被其他的任课老师挤占。第二,学校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劳动课中不但要有老师讲解,同时还要有专门、专业的老师讲解,要使学生在劳动课中有所乐、学习上有所得。第三,学校要加强对劳动学科的研究。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根据本地风土人情,编写富有当地特点的校本劳动课程;同时,学校也可采用学科融入方式,将优良传统农事劳作课程与优良传统的社会主义文化教育课堂、农业科技知识课堂融入,将优良传统家政劳作课与思品课、写作课堂融入,将优良传统社会劳动课与思政教学课、社会综合教育实践课融入,等等。第四,学校还应该注意运用社会团体组织进行农业劳作教学,并利用社会团体组织进行与劳动教育有关的校园文化教学活动。

三、家校共育,搭建平台

小学劳动教育,尤其需要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因此,家庭与学校在合作的过程中应提供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平台,并进行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

(一)学农耕文化,悟劳动之美

学校可以向学生普及农业基础知识,如中国的农业文明历史、中国的农业工具演变史等,并在此基础上,请父母与学生一起开展农事体验活动。在农事体验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了解必备的劳作技术,体验从事农村劳作的魅力,品味劳动成果,体验劳作之美。

(二)寻劳模事迹,扬匠人精神

学校应当广泛发掘家庭教育资料,并聘请家庭教育中的劳动模范给学生和其父母开展讲座,学校也可组织学生和父母深入劳模的工作岗位现场认真观摩和感受,并指导学生画劳模、访劳模、写劳模、学劳动模范,以实现从多方面理解和体验。

(三)引导创新劳动,培育劳动创新品牌

创新也是学生勤劳的重要品质。校方和家庭都应当引导或陪伴学生积极开展创新的劳动活动,如指导学生利用废弃物品设计创新服装、进行简易的科研小试验、做一些小发明等。家长和教师都要注意向学校提出进行创意劳动教育的建议。学校也可通过举办“劳动丰收节”“劳动嘉年华”等校园活动,为学生展现劳动成果提供平台,并让学校教师宣讲创意劳动事迹,以保护学生的创作激情。

(四)发展志愿者活动,涵养劳动品格

劳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媒介,从服务自己到服务全社区,用勤劳的双手为别人和社区做出奉献,这些都是引导学生养成优秀劳务品质的一个方法。为此,学校也应适当拓展培养学生劳务途径,主动搭建志愿者公益性平台,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多姿多彩的社区公益性劳动服务。比如学校可举办学生擦洗公交自行车、清除盲道阻碍物、给社区的孤寡老年人送温暖等社会公益活动,让学习者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体验,感受勤劳助人的快乐精神;还可组织学生进行“我是大型超市收银员”“我是小交警”“我是农贸市场经理”等劳动人物的体验活动,使学生从换位思考中认识劳作的艰辛和劳动带来的社会生活价值。在实施志愿者活动中,可以引导父母和子女共同实践,使父母在实践活动中转变观念,进而全方位提高劳动素质。

综上所述,家庭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共同承担起劳动教育的责任,要以学生为纽带,通过紧密合作,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

参考文献:

[1]周洪宇,范青青.劳动教育应成为家校教育的有机联接[J].教育探索,2019(03).

[2]徐洁,楼幸琳.培育劳动素养: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指向[J].教育科学论坛,2020(19).

[3]钱扑,梁霞.论家校合作的社会化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6(35).

[4]孟纪军,沈霞.家校共育的组织转型与实践创新[J].江苏教育研究,2018(10).

[5]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02).

[6]乔锦忠.补齐劳动教育短板,重构“五育”教育体系[J].人民教育,2018(21).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劳动教育小学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