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有”创新语文课堂

2022-05-30巫金星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三有岭南语文课堂

巫金星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在方观生先生主编的《岭南教育之光——岭南名师教学主张》的序言三中这样说:有教学主张的教师,不但能在自己的学科中安身,还能在这个学科大展宏图。而数学特级教师任勇则认为“教学主张是教师打开专业成长的‘天眼”。林明老师也多次要求学员们必须凝练出自己的教学主张,这是促使我们成长进步的必由之路。品读了多位岭南名师的教学主张后,我对当下的语文教育教学主张有了更多认知。

教育要面向未来,而“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朱永新《走向学习中心:未来学校构想》);在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时代,创造未来,唯有立足于教育的本原不断创新。“创新”一词在书中也多次出现,如“岭南名师怀揣理想的智慧探索和具有特色的教育创新”(任勇·序一)“岭南是创新的福地”(方运加·序二)“秉承岭南文化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特点”(余映潮·序三)等。“三新”背景下,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方能致远,语文课堂要更开放,更贴近生活,更注重情境任务的创设,更注重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才能让更多的智慧火花在语文课堂中绽放。那么,笔者认为高中语文课堂做到守正与创新的关键是要“三有”——有趣、有料、有用。

一、“三有”创新课堂的基本内容

创新的语文“三有”课堂——有趣、有料和有用,三者之间并非是割裂分离的,而是融合统一的。

1. 有趣,指教师运用各种手段、设计、策略和工具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打破死水微澜的状态而变得趣味横生。追求“趣”,首先课堂要注重设计情境,入情入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关于情境,新课标和新高考都明确要求。出彩的学习任务设计,自然能让整个语文课堂华光溢彩。设计真正的、新颖的“任务”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阅读教学要改变过去那种“文本分析”的模式,轉变为“任务完成”的模式,让学生在一系列的语文活动中完成“任务”,进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在进行单篇文本“任务设计”时,不仅要有“社会生活情境”和“个人生活情境”,还应该有“文本的历史情境”的维度。如《谏太宗十思疏》中以“典籍里的中国”为节目载体,穿越时空与魏征对话。而文言文群文阅读课堂中学习任务的设计尤其要注重“目标性”“逻辑性”“梯度性”“可操作性”“情境性”和“趣味性”等,学习任务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如“穿越到古代当贤臣”的设计就兼顾了情境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示例】学习任务3:假如你穿越到古代,成为一位贤君,在两篇文章中任选一篇,给作者回/写一封信。

营造情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创造力,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当然,有趣的课堂除了设计情境任务外,其他的激趣手段也是有必要的。充分利用网络等学习资源“导入”课堂,开展项目式学习,多样化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活动等,创造高质量有趣的课堂,能给学生以独特感和震撼力。

2. 有料,“料”有“材料”“料想”等内涵。有料的课堂融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为一体,令人充实而启人思考。新东方的成功转型给我们以启示,主播卖的不是货,而是内容,是情绪,是“诗和远方”。所以,人们不再因为需要而购买,而是因喜欢而购买。同样道理,如果我们的课堂是有趣而有料的,那么,学生不再因为高考要考语文而学习,而是因为喜欢甚至是热爱而学习。因此,有料是要求教师大力整合资源,重构教学内容,注重“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等。同时,有料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有“问题”意识,构建一种期待,使学生在“关注”“好奇”“牵挂”等心理状态下,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在课内外学习中不断想象、质疑、思考等,最终在“润物无声”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如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我曾经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特级教师何泗忠老师称之为“悬念教学法”的情境设置法。

【示例】《唐人街探案N》以本课文的故事背景为依托,假如你是神探唐仁或秦风接到报案,请根据案发现场中的线索(套子、雨伞、笔、居室等)和相关人员(科瓦连科姐弟、漫画家“促狭鬼”等)推断死者别里科夫的死亡性质(自杀?他杀?),探究死亡原因。

问题一提出,课堂立马活跃起来,学生们积极参与“破案”,享受逻辑推理思维。整个课堂,一反传统小说阅读课堂的“环境—人物—情节—主题”分析的套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有趣又有料。每一节都有料,坚持做到有内容,有内涵,学生自然是有所得,课堂自是有用的课堂。

3. 有用,从教师层面来说是用心、用情、用智;从学生层面来说是“学以致用”,有所得有收获。“二自语文”的倡导者林明老师曾经在某次研修时说,学习成果要看得见,坚持“一课一得”,高中三年,如果以每周五节语文课来算,三年下来学生就能收获三百多“得”。当然,学生的“得”更多时候零散无序甚至是杂乱的。要想学生真正有收获,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拨乱反正”,帮助学生把“得”构建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化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如复习专题“语言策略与技能”课堂,我在展示用心选的一则科普类语境材料的题目之前,抛出问题:

有网络写手称不粘锅表面的聚四氟乙烯是剧毒物质,使用不粘锅去烹调一些酸性食物,会释放出致癌物质,用了不粘锅会不会真的致癌?

学生立马热烈讨论。紧接着引入“塑料之王”的故事:

法国工程师马克·格雷瓜尔是个钓鱼爱好者,他发现聚四氟乙烯涂层很光滑,将它涂在钓线后,如果钓线纠缠到一起,只要轻轻一扯,就顺溜地解开了。后来他的妻子科莱特突发奇想,如果将聚四氟乙烯涂在锅的表面,那以后岂不是会省心很多,再也不用担心煎饼、面条、肉酱等沾到锅上了。格里瓜尔听了妻子的建议后立即开动脑筋,废寝忘食研制出了如何将聚四氟乙烯和铝结合在一起的办法,世界上第一只“不粘锅”就这样诞生了。

接着采用适当的引导,指导学生做题。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兴趣盎然参与学习。在老师的“用心”下,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得以培养,收获颇丰。

二、“三有”课堂的个性特征

高中语文“三有”创新课堂应具有“三味”——充满文化味、语文味和人情味,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品味人生、认识社会,才能更好地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三有”课堂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化味。课堂上加入“四书五经”“字的演变”“圣人‘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的追求”“连中三元”“弱冠之年”“豆蔻年华”……这些有趣的古代文化知识的“料”,在师生平淡的分享中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成为能够“致用”的知识和能力。“三有”课堂,充满浓浓的书卷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

“三有”课堂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味。语文的无穷魅力,就在课堂上老师的吟诵中,就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就在师生的共情中,就在师生学习共同体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读、写、秀的实践平台,引导学生体味、感悟文本,增强审美鉴赏能力,激发阅读和创作欲望。“腹有诗书气自华”,在长期的濡染中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提升学科素养。

“三有”课堂能让学生感受到人情味。老师是学生学习上的引领者,更是他们生命中的引路人。老师的提问、点拨,时不时引用趣味故事,为的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情趣。高三老师的口头禅“我讲过很多遍了”的背后,是老师的良苦用心;老师常说的“按照这个方法,定能在高考中将这种题斩落马下”的背后,正是老师的殷殷期盼。“三有”课堂,立德树人,以人为本,情味横生。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改变认知,敢于创新,让我们的课堂“有趣、有料、有用”,定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方观生.岭南教育之光——岭南名师教学主张[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21.

猜你喜欢

三有岭南语文课堂
忆岭南
雨岭南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不辞长作岭南人
从“三有”课堂到幸福学校
“三有”模式:服务汽修专业的中职数学教学实践
打造“三有”宣传特色营造浓厚科技氛围研究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