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用好课程资源,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2022-05-30占德杰
占德杰
摘要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课程资源开发目的不清、利用方法单一、内容设计杂乱、育人效果不佳等现实问题,提炼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策略。一是坚持育人导向,聚焦核心素养,挖掘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教育内涵;二是梳理资源内容,将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系统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三是创新教学方式,以项目式学习、主题实践活动等方式,突出传统文化课程资源与学科课程的统整设计;四是改进课程评价,通过多主体多维度参与评价、多形式多样化实施评价,提高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益。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资源;故宫课程群;项目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2)09-0057-04
注释:①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基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学校课程改进研究”(课题编号:CDAA202005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如何系统梳理和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是当前中小学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虽然国家近年来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对其加以规范和指导,但在具体实践中,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目的不清、利用方法单一、内容设计杂乱、育人效果不佳等问题依然突出。笔者曾在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工作多年,其间与教师们一起开展对故宫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研发出了具有完整体系的故宫课程群,课程实施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文基于笔者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实践研究,探索提炼出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策略,以期对中小学的实践有所启发。
一、聚焦核心素养,挖掘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教育内涵
传统文化课程资源是指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包括中华经典古籍、传统文化常识、传统技艺等,为传统文化类课程实施提供素材或来源,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条件性资源包括文化遗产地、博物馆、名人故居等,为传统文化类课程实施提供场地、环境等条件。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课程资源最根本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开发”,这是开发与利用的逻辑起点和实践起点。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对课程目标和课程资源有准确的把握,并找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1. 坚持育人导向,明确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指向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都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将党的教育方针细化为各学科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因此,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以学科课程目标为依据,在深刻理解掌握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要求的基础上,坚持育人导向,真正服务于全面育人。
以故宫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例,学校组织专家和教师通过梳理初、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同时综合社会发展需要、学科性质与价值以及学生对故宫课程资源的需求,明确了故宫课程的总体目标,即学生通过故宫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发展核心素养,形成故宫文化记忆,增进故宫文化理解,提升故宫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以故宫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制定这一目标的过程,就是回答“为什么要开发故宫课程资源”这一问题的过程,从而克服了课程资源开发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 挖掘育人价值,探寻课程资源与课程目标的内在联系
虽然校外的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且地域特色鲜明,但是教师往往对这部分课程资源缺乏了解,特别是对它们的教育内涵及其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方面认识和挖掘不够,影响了育人功能的发挥。对此,在明确课程目标之后,教师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学习和研究,通过多种方式全面了解课程资源,探寻课程资源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故宫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一方面,学校为教师购买故宫相关书籍和杂志,组织开展实地参观、专家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让教师能够认识并理解故宫建筑、藏品、历史、人物等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另一方面,学校引导教师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与所教学科相关联的课程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建立其与课程目标的链接。比如:语文教师通过挖掘故宫匾额、楹联的文化内涵,找到其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体会中华文化之深”等目标的一致性;数学教师通过探寻故宫建筑的对称性,将其从建筑布局、建筑名称引申至几何图案;英语教师通过创设故宫参观游览情境,探索在口语表达交流中讲述故宫文化故事等。
二、梳理资源内容,实现传统文化资源与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
开发传统文化课程资源,需要对资源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对此,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或是从学科教材的角度出发进行梳理,实践中通常是将二者结合,从顶层设计出发开发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将课程资源分门别类地对接课程内容,真正融入学校课程体系。这样既提高了课程资源与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匹配度,有利于课程实施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同时又增强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整体效益,减少了教师层面的重复开发和无序开发,推动了学校层面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库的整体建设。
1. 基于传统文化视角的分类梳理
学校可以参照《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将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内容从经典文本、传统文化常识、游艺游戏和技能技艺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其中,经典文本是指伦理道德类蒙书,如四书五经、经史子集、诗词曲赋等;传统文化常识是指在中国历史上流传广泛的基础知识、生活经验和思想共识,如民俗礼仪、节气节日、传统思想文化等;游艺游戏和技能技艺是指需要长时间反复演练才能习得和掌握的游戏、手艺、艺术、工艺等,如琴棋书画、印染刺绣、炮制中药等。学校可以按照这一框架对传统文化课程资源进行分类,将整理后的内容融入相关课程,丰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例如:我们根据故宫课程资源的实际,把故宫传统文化资源分为有形与无形两大形态,有形的资源包括建筑资源和藏品资源,无形的资源包括常识资源和技艺资源(见表1)。基于这样的分类,教师对故宫课程资源的梳理会更加体系化,也更有利于将其融入学校课程体系。
2. 基于学科教材视角的系统整合
学科课程本身就包含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发布后,传统文化内容以经典篇目、人文典故、基本常识、科技成就、艺术与特色技能、其他文化遗产等[1]载体形式体现在各学科教材中。据此,我们可以提取各学科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建立起与学科相关联的课程资源内容框架。如语文学科侧重于经典篇目、人文典故、基本常识等,数学学科侧重于古代数学成就和传统数学内容等,我们将这些内容安排在学科教材相应的内容中,使其成为学校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
以高中历史学科为例,教师依据历史教材对故宫课程资源进行分类整理,通过列表、分析、归纳、整理等方法,找出故宫传统文化资源和教材内容之间的关联点(见表2),进而优化整合形成课程内容体系。
三、创新教学方式,突出传统文化课程资源与学科课程的统整设计
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形式多样,不同形式的课程资源,其利用方式也不尽相同。考虑到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是独立的必修课程,而应该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突出传统文化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因此,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展以学科实践和综合学习为特征的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推动教学方式的创新。
1. 问题驱动,开展传统文化项目式学习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展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通常需要一个驱动或引发性问题,这一问题可以来自课程资源如“如何保护学校所在区域的文化遗产”,也可以来自学科内容如“如何理解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接下来,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团队协作的方式,综合利用课程资源和多学科知识开展探究,完成一个或多个学习作品。
以“铜鼎复制”项目为例,这是教师将3D打印技术与故宫青铜器文物结合起来开展的项目式学习,涉及信息技术、历史、美术等多学科课程内容。教师首先以“如何让观众更好地观摩故宫青铜器馆中的文物?”为驱动问题,激发学生考察故宫如何展示青铜器文物。经过探究,学生提出采取文物复制的方式。接下来,学生们制作了青铜器的数字三维模型,并进一步完成了青铜器的模型复制。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过程记录,包括选择青铜器文物的理由、复制的步骤与技术要点、复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等。经过这样的项目式学习,师生综合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均得到提升。
2. 创设情境,开展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
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特别是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迹等社会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真实情境。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学科实践和综合实践活动,如研究性学习、志愿者服务、研学旅行等,能够很好地将知识学习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等联系起来,进而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校可以安排一定的课时,通过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和活动任务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以“北京故宫选址探究”游学活动为例,活动开始前,学生需要查阅北京地形图、水系图、区划图和北京城历史文献资料,了解北京城的历史变迁和气候、水文、地形等情况。同时,学生通过自愿组合和教师指定相结合的方式组成游学小组,确定研究小课题,制订研究计划,准备地图、相机、皮尺、笔记本、录音笔、计时器、温度计等研究工具。活动进行中,研究小组根据研究计划和活动任务,开展故宫实地研究性学习。活动结束后,研究小组制作相关图表或模型,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并进行汇报交流,为保护城市环境或促进城市发展等提出政策建议。
四、完善课程评价,提高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益
为全面客观地了解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利用的现实效果,及时发现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学校可以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作为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并且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方式,形成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效果的科学评估,从而持续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利用能力。
1. 多主体多维度参与评价
教师、学生、家长、学校、资源单位、教育行政部门都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评价主体。其中,家长参与课程评价,既可以让家长了解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也是学校开发利用家长资源的契机;资源单位参与课程评价,有助于提高资源单位的教育服务水平和能力,促进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协调发展;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参与评价,能够引导学校重视利用图书馆、校史馆、学校校友等课程资源。此外,在学校课程的整体评价中,学校还可以增加对校内课程资源的诊断性评价和对资源管理部门人员的访谈,从而系统掌握校内外课程资源现状,提出改进措施。
在评价维度上,学校可以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效果指标中分别设置“开展学生课程资源需求评估”“课程资源充分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有保障”等评价要点。
例如:学校邀请教师、学生、家长、资源单位和相关专家对故宫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多维度评价。其中针对故宫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在对资源单位的访谈中设计了“您认为故宫课程资源的价值是什么?您如何评价本次故宫综合实践活动?您认为学校开发利用故宫课程资源应注意哪些问题?”等相关问题。多元主体参与评价,使学校得以收集更全面的信息,从而不断优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 多形式多样化实施评价
在评价方式上,我们可以采取纸笔测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等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自我反思、同伴互评、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
例如:针对故宫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评价,我们除了以故宫为问题情境设置纸笔测试,还采取故宫知识竞赛、故宫双语演讲比赛、故宫综合实践活动及项目式学习成果展示交流等方式,了解故宫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益。学校还通过召開交流研讨会等方式,引导教师对故宫课程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自我反思。
当然,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策略还要与学校的办学实际相结合。学校要充分认识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不断更新教师的课程资源观,提升教师的开发利用能力,构建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真正提升学校课程品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 (2021-01-09)[2022-06-10].http://www.moe.gov.cn/ 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12359.html.
(编辑 刘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