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思维方式谈(三):包容的品格
2022-05-30夏青峰
夏青峰
学校是最需要包容的地方。校长必须具有包容的品格。
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人。“人非尧舜,谁能尽善”,何况是未成年的学生?孩子们一定会犯错误,从某种角度说,“错误”往往是学生成长必备的“维生素”。校长若不能包容学生的错误与不成熟,就会使学生变得谨小慎微,没有安全感,内心可能总是紧拧着,不舒展,不真实。
我们面对的是众多的孩子,他们的性格、爱好、禀赋、认知水平与方式、家庭成长环境都不一样,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校长需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运用差异,换句话说,校长的内心要足够宽广,能够包容、悦纳这么多差异。校长的包容心越大,学生就越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我们需要培养有思想的创新型人才。思想的形成,来源于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自由交流并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这就需要自由的氛围、包容的环境。校长只有能不带偏见地倾听不同声音、包容不同观点、认真思考各种意见,才能为学校营造出一种自由的环境,学生才会敢于尝试各种创新的设想与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才能得以实现。
校长应具有的包容品格,既是对学生基本的理解与尊重,也是开展学校教育工作的前提与基础。校长要做到包容孩子,在具体的思考与实践中需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换位思考。
校长要有包容的意识。要包容孩子,首先必须理解孩子,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校长要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在设计、推进某项教育活动时,一定要提醒自己并进行反思:如果我是学生,在面对这一活动时,我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我会喜欢吗?我能在其中有实际获得吗?我会有哪些不适应、不舒服?我会有哪些困难?我最希望的活动方式是什么?我喜欢这个活动,别人也喜欢、也适应吗?经常这样反思与追问,可能会让活动方案的设计更加贴近学生,也能提前考虑到学生所面临的问题,真正关照到学生的方方面面。
第二,深入现场。
校长要有包容的能力。包容孩子不仅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能力。校长要真正读懂孩子,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就必须刻意练习这种能力。这就需要校长不能总是坐在办公室、会议室搞教育,而是要持续不断地深入教育现场,在教育现场中去理解孩子。首先,每天都尽量深入到孩子们中间,保持与孩子们紧密的沟通与交流,随时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其次,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想办法亲身参与进去,哪怕只是去转一圈,也比只在办公室听汇报要好。此外,校长们还要多多阅读孩子们写的活动感受,通过间接现场了解教育活動开展情况,同时把握孩子们的语言方式,理解孩子们的思维视角。
第三,建构机制。
校长要建立包容的机制。校长仅仅理解孩子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机制,让更多学生更深层次地参与到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这是对学生更大的包容。首先,要畅通交流的渠道,搭建交流的平台,让校园中有更多的学生声音、教师声音,而非校长一个人的声音,包括学校的校务会、专题会,都可以邀请学生们发表意见。其次,要建构学生参与的机制,在设计各项教育活动时,尽量动员更多的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并通过招标、答辩的形式,吸收学生的智慧,按照学生的方案开展活动。在此过程中,不能对学生的方案以及活动过程吹毛求疵,总是以成人的标准、视角来要求孩子。当学生的方案与理想的方案有差异时,不能简单地否定或直接替换,而是要智慧地引导学生发现方案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进。
第四,丰富课程。
校长要建设包容的平台。校长不需要整天想着自己如何去包容孩子,而是要把学校的平台建设得高大宽广,足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成长空间与支撑,最重要的抓手就是让学校的课程更加丰富。在横向层面,要能真正让孩子们的德智体美劳都得到发展,五育并举;在纵向层面,要能让孩子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爱好、特长和追求方向,这就要求学校的课程设置要尽可能地观照学生发展需求的方方面面。此外,学校课程还要增强选择性,高丰富性与高选择性一定要很好地结合起来。
第五,柔性治理。
校长要实行包容的管理。要包容孩子,校长在教育管理中一定要有弹性,要有灵活度,要多些柔性治理。学校制度一定要有,但孩子的不成熟是客观存在的,他们也会不断犯错误,因此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如果太刚,总是上纲上线,那么就可能严重地伤害到孩子。这就要求校长一定要在把握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根据不同的孩子做出不一样的处理。核心标准是什么?就是对孩子的长远成长是否更有利。执行制度是第二位的,孩子的成长才是根本。包容的力量,有时比惩罚的力量强大得多。
(编辑 谢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