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优化·精准供给:推动县域教研转型升级
2022-05-30齐立伟姚冬梅
齐立伟 姚冬梅
摘要为建立更加符合基层发展需求的教研工作体系,山东省青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积极推进县域教研工作的转型优化,为区域教育生态的持续改善提供重要支撑。一是优化核心团队,通过提升教研员核心素养、建立教研员工作室等,夯实县域教研的主导力量;二是优化服务内容,通过开展“菜单式+定制式”的教研指导、构建“一核多维”的教研服务体系等,提升县域教研工作实效;三是优化管理方式,通过实施“人员管理+项目管理”的双线运作方式、构建“IES”全周期立体评价体系等,构建良好的县域教研生態。
关键词 县域教研;浸润式教研;教研员工作室;学校发展联盟;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2)09-0054-03
注释:① 本文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县域内整体提升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能力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WF2019JZ045)的研究成果。
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县域教研作为我国五级教研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服务对象是包括农村小学在内的广大基层学校和中小学教师,其工作理念及成效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科学发展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尤其在落实新课程、新课标背景下,推进县域教研工作转型,建立更加符合基层发展需求的教研工作体系尤为迫切。近年来,山东省青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青州教研院”)立足现实需要,积极推进县域教研工作的转型优化,为区域教育生态的持续改善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优化核心团队,夯实县域教研的主导力量
1. 明确“六真”成长目标,提升教研员核心素养
教研员队伍是开展教研工作的重要力量。青州教研院在推进县域教研工作转型中,非常注重教研员队伍建设,并明确以“六真”为价值追求的成长目标,通过系统规划与实践,着力促进教研员的专业成长。所谓“六真”,是指通过“真学习、真思考、真研究、真实践”,达到有“真观点、真成效”的专业成长目标。“六真”成长目标旨在引领教研员在工作和学习中要用脑学、用心学,学有所获;在工作研究中要基于问题、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
为达到这一目标,青州教研院遵循“目标导向-问题引领-深度学习-链接实践-反思提升”的行动路径,采用“以展促学”“成果论证”等多种工作方式,借助开展系列读书活动、开设“青州市教研百家讲坛”、开展教研员上示范课等多种活动,激发教研员干真事、真干事的积极性,切实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从而让教研员队伍成为“教学质量的守护者、守望者”,让教研工作为深化课改和提升教学质量提供高水平专业服务。[1]
2. 遴选引入“四强”教师,壮大教研员工作室研究力量
为打造适应基层发展需求的教研核心团队,青州教研院以教研员为主导,通过遴选引入“四强”教师(指在教学改革、课程开发、课题研究、试题命制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有深入研究的县域学科名师)组建起若干个教研员工作室,实现教研员与名师群体的强强联合,有效缓解了教研员数量及专长与基层多样需求无法有效匹配的矛盾。教研员工作室在组建过程中,采取教师个人申报和教研员审核的双向选择方式。各学科教研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考虑年龄结构等因素,遴选“四强”教师成立工作室,并针对不同年级分设小组开展教研活动。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师数量,每个工作室成员为10~15人。工作室成立后,各教研员要定期组织成员开展读书学习、课例打磨、课题研究等教研活动,围绕教学改革、试题命制等工作开展行动研究。同时,工作室成员要承担讲授示范课、开设专题讲座等教师培训工作,在发挥服务引领作用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3. 培育“三类”联盟牵头校,发挥优势校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青州教研院的指导下,县域内由优质学校牵头,组建了学区内、城乡间、特色发展三种类型的学校发展联盟,在提升县域教研工作质量中发挥着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是学区内联盟。在同一学区内,由于各学校的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内容相对一致,建立学校联盟和开展活动有一定便利性。基于这一优势,青州教研院与学区业务主管部门联合培育学区内的优质学校,推动其成为学区内联盟的牵头学校,并通过教研支持、定期调度等方式促进学区内联盟校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是城乡间联盟。针对县域农村小学规模小、教师数量少、校本教研不能有效开展的实际,青州教研院将市直小学与农村学区组成教研工作联盟,由专门的教研人员对接,定期策划开展城乡集体备课、课例研讨等在线教研活动以及每学期3~4次的线下主题教研活动,带动了城乡学校的共同发展。
三是特色发展联盟。青州教研院通过实际调研,将具有相似发展特色和发展意愿的学校组成发展联盟,指导他们共同把办学特色做到更优。如地处城区的青州云门书院学校与地处乡村的东坝小学在书法教育方面都有一定基础,青州教研院就促使两校结成发展联盟,共同就书法教育问题开展协同研究,推动了两所学校的特色发展。
二、优化服务内容,提升县域教研工作实效
1. 基于多样需求,提供“菜单式+定制式”的教研指导
针对学校发展的特色化、不平衡性以及学生发展需求的全面性和多样性这一现实,青州教研院积极推进区域教研的供给侧改革,提供“菜单式+定制式”的教研工作指导。其中“菜单式”教研重在突出普适性,由教研部门针对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和学校发展中面临的核心或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分时段、分层次、分种类地设计教研项目和主题,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教研支持,包括教师培训、中高考分析、学情分析、课堂教学等内容。“定制式”教研更突出个性化,先由学校或教师根据工作需要提出明确需求,再由教研部门据此设计个性化方案提供针对性指导,以帮助学校或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地处青州西南山区的王坟镇传泰希望小学规模小,办学特色不突出,青州教研院根据该校周边环境特点及发展意愿,指导并帮助其构建了“七色光”课程体系,为学生成长提供了高质量、多样化、可选择的学习资源,也将学校打造成当地乡村教育的一张名片。
2. 坚守教师立场,推行重在实践参与的浸润式教研
浸润式教研是提升教研指导工作实效的有效方式。所谓浸润式教研,主要是基于传统教研活动存在的活动设计“自上而下”,教研员“预设”多、“控制”多、与教师互动少等问题而提出的,[2]它要求教研机构在不同形式的教研培训指导中都要坚守教师立场,回应实践需求。实践中,青州教研院针对浸润式教研提出了如下工作要求:在专家讲座式培训中,要通过让教师参与研究主题设计、参与培训效果评价等方式,落实教师主体地位;在入校指导式培训中,要通过让教研员亲自参加学校集体教研、上下水课、蹲点教研等多种方式,使其置身教研现场、课堂现场、教育现场,在真实体验和感悟中发现真问题、提供真指导;在课堂教学指导中,要采用问题主导下的课例研修方式,通过“针对教学实际征集问题-基于问题确定课例主题-教研员、骨干教师团队集体备课-课例展示验证设计效果-教研员反思成败总结经验-归纳形成问题解决策略”的工作流程,使教研员在全程参与实践中不断验证自己的教研主张,提升个人及学科教研水平。
3. 落实精准施策,构建“一核多维”的教研服务体系
学校、教师发展阶段及需求不同,也呼唤教研机构的服务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型,打造多元并存的服务新样态。作为县域教研机构,青州教研院的服务对象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发展需求各不相同,落实精准施策更加必要。为提升服务基层的效果,我们架构起“一核多维”的精準服务体系,“一核”是指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多维”是指采取多种服务形式。如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实施“研-训-导”三位一体的区域教研指导服务,即将观课、议课、微培训、教学视导融为一体,通过“骨干教师基于课改要求进行课堂展示-区域教师、学科教研员共同观课议课-学科教研员基于主题进行微培训-区域各小学进行微展评-参与领导及教师进行现场点评”的工作流程,努力形成一研多训的教研格局。[3]这种教研方式不但充分调动了各层面人员协同教研,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区域内学校数量多、教研服务力量不足的难题。除此之外,我们还坚持基于问题导向开展诊断式服务、着眼骨干教师培养开展点对点指导式服务等,较好地促进了区域内学校及教师群体的均衡发展。
三、优化管理方式,构建良好的县域教研生态
1. 实施“人员管理+项目管理”的双线运作方式
结构决定功能,县域教研服务方式及内容的转型也倒逼管理方式的变革。为激发教研员工作的内生动力,青州教研院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采取人员管理与项目管理双线运作的方式,使教研管理工作由行政管理逐步向学术管理转型。我们在传统科室行政办公的基础上组建了13个项目组,采用竞聘上岗的方式确定项目牵头人,由其带领项目组成员策划组内整体工作、开展行动研究。立足教研院常规工作和重点工作推进需要,项目组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常规工作项目组,相对比较固定,包括小初高项目组、综合服务项目组;二是重点工作项目组,通常会根据工作需要动态调整,包括大语文、英语提升工程、大思政、研学旅行、质量监测等项目组。在各项目组内部,每个教研员都要结合分管学科以及项目组活动拟定自己的研究项目,兼顾项目组工作和学科特色项目研究的需要。双线运作的教研管理架构使教研员人人成为领头人、人人成为研究者,实现了教研员自身发展和教研机构整体工作水平的共同提升。
2. 构建“IES”全周期立体评价体系
为发挥科学评价对区域教育生态构建的引领作用,促使学校更好地落实五育并举工作,青州教研院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构建起“IES”全周期立体评价体系,其核心是“全员、全程、全要素、全方位”,评价方式包括“I(Inspect查)、E(Evaluate测)、S(Show展)”。其中,“查”包括查课程开设、查活动育人、查常态评价,重在加强对学校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过程性评价与督查;“测”分为阶段性质量监测和专项能力测评,前者重在纵向地全过程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后者重在横向地评价学生德智体美劳各要素的发展情况;“展”是指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搭建面向全体学生的全要素展示平台。“IES”全周期立体评价体系有效发挥了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督促引导作用,推动了区域教育生态的整体优化。
3. 推进教研管理的“六大行动”建设
教研管理既包括对教研机构自身的管理,也包括对学校、教师教研行为的引领与管理。为整体提升县域教研工作活力,青州教研院积极开展了“六大行动”建设。一是理念提升行动,主要通过思想建设,从价值观层面提升各级教研人员的思想境界和对教研工作的正确认识;二是阳光推优行动,通过深化实施市、镇、校三级阳光推优工程,营造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教研评优环境;三是课程、课堂改革行动,通过引导学校和教师基于课改新理念加大课程实施、课改研究力度,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和魅力;四是项目研究实效提升行动,通过对基层学校申报的各类教研项目进行过程跟踪、定期调度,保证研究的求真求实;五是校本教研的引领与指导行动,通过实施教研员“2+3”工作法(即原则上县级教研员每周2天在单位工作、3天深入基层实地指导校本教研),不断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六是区域智慧共享行动,即对于教研员个人以及学校的教研成果及时宣传推介,实现一定范围内的智慧共享。
参考文献:
[1] 程先国.“联挂帮”:区域教研转型的实践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7(Z1):42-49.
[2] 吕波.“浸润式”教研及其区域推进的实践研究[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9(11):74-80.
[3] 华应玉,宋保举.区域教研的改革与进阶[J].基础教育课程,2019(1):32-36.
(编辑 王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