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融合”思想在旅游管理学科中的运用
2022-05-30孙连群蒙彭帅张文磊吴海燕张晓琳
孙连群 蒙彭帅 张文磊 吴海燕 张晓琳
[摘 要]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旅游学科如何借助新文科发展的浪潮,发挥其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是许多地方政府尤其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基于民族地方本科院校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旅游管理学科实例,探讨旅游管理学科“融合”思想的实践运用,提出旅游管理学科的发展应密切结合高校与地域特色,把握学科与学科、学科与产业、师生之间以及学科管理的合作与融合。
[关键词]新文科;融合;旅游管理;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9-0181-03
“新文科”这一概念首先由美国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提出,是指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学科的课程中[1]。2018年,我国教育部发出“新文科”建设的倡议,学界开始致力探索文科与理科、工科、农科、医科之间的交叉融合[2]。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并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旅游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在全国旅游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凭借独特的旅游自然山水以及人文资源,贵州省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发展趋势,而旅游研究却相对滞后,旅游人才供应不足。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以下简称“黔南师院”)是贵州省第一批地方本科院校,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唯一的本科院校,其旅游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对地方旅游人才的培养以及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新文科“融合”思想在旅游管理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综合性的学科发展要求旅游管理学科融合发展
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提出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必然趋势[3]。这就要求旅游管理学科全方位地融合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以及时代的发展。
(二)旅游管理学科本身的特性决定其需要融合发展
旅游管理是一门边缘学科,横跨管理学大类下的公共管理、工商管理、農林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并与社会学、地理学、民族学、经济学、生态学、心理学等学科有紧密联系,因此旅游管理学科本身就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4]。
(三)旅游市场的需求多样化需要旅游管理学科的融合发展
随着游客旅游需求的不断提升,旅游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旅游产业的开发与管理急需与时俱进的智库与人才。旅游学科为育人而生,因济世而荣[5],旅游管理学科的应用型属性要求其学科建设不断把握市场动态,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四)综合性人才的社会需求需要旅游管理学科的融合发展
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需要旅游管理学生具备一些理工、艺术等多学科气质与能力。旅游管理教学方面要改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个性,使学生运用多学科思维方式与知识体系学习旅游知识。
二、融合思想在旅游管理学科建设中的实践
(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以问题为中心,广泛开展与交叉学科之间的融合研究,是各学科之间未来发展的趋势[6]。旅游管理学科应以问题为导向,在与不同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产生与时俱进的新方向。黔南师院旅游管理学科是校级重点学科,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改革,加强与学校地理学、民族学、体育学、民俗学、经济学、天文学、植物学、教育学等之间的融合,凝练出“民族地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民族地区旅游经济与村寨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四个学科建设方向,并形成天文旅游、地质地貌旅游、黔南茶文化与旅游、非遗旅游、乡村旅游、民俗旅游、植物旅游、研学旅行等新主题方向。另外,学校以学科融合为指导思想,建立了“民族旅游与文化产业应用型特色专业集群改革”项目,以项目制形式推进旅游管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发挥集聚效应,提升旅游产业人才联动培养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为贵州旅游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保障。
(二)学科与产业的立体化融合
黔南师院旅游管理专业以“民族性、地方性、应用型”为特色,为实现学科的应用型目标,特别注重学科与产业的立体化融合,加强校企、校地合作。
1. 行业参与人才方案的制订
黔南师院在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制订与修订的过程中,邀请文旅局、旅行社、景区等实习合作单位直接参与讨论,听取行业建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紧密结合行业的需求。
2. 行业专家直接参与学生的培养与指导
黔南师院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聘请行业专家对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进行全程授课,如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聘请州文旅局专家全程授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多数课程以短期集中授课或专题形式让行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见表1)。另外,在课程实践、毕业论文中,学校也会邀请行业专家全程或部分参与。
3. 教师参与行业实践
实践的参与是教师专业智慧转化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师紧跟行业动态的重要方式。黔南师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注重社会实践,在服务地方上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如教师团队参与黔南州各类旅游规划项目,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地方导游词的编写,各类地方行业标准的制定,A级景区、旅游村寨、乡村客栈等各类旅游评定工作。
4. 注重学生与行业的紧密联系
黔南师院特别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以专业认知实践、专业见习以及专业实习的不同方式,让学生到景区、旅行社、政府部门等相关单位参加实践。
(三)科学研究的融合
旅游管理教师多为历史学、哲学、管理学背景,旅游研究多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利用数理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较弱,成为高质量的科学研究产出的阻碍。而部分理工科教师掌握大量的数理方法,却缺乏“接地气”的研究落脚点。因此,文理科的融合既能让旅游管理科学研究具有较强的数理依据,也能让理工科研究找到很好的落脚点。黔南师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科研选题以及成果产出上,注重与地理学、地理信息、地质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的融合,科研质量逐年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所属的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涵盖了旅游与地理两大学科,教师学科背景涵盖文、理、工,为旅游管理科学研究的融合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黔南景区溶洞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研究中心、黔南旅游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旅游研究中心、GIS重点实验室等为跨学科的交流与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四)课程建设的融合
1. 不同学科课程融入专业教育平台
黔南师院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将一些运用范围广、分属不同学科的课程融入专业教育平台,如计算机的图文表达,并通过专业任选课的形式将多学科内容融合的旅游专题纳入教学之中(见表2)。
2. 课程建设与地域特色的融合
黔南师院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注重地域特色的融入,为地方人才培养献力(见表3)。
3. 教学过程多学科的融合
黔南师院致力于“金课”的打造,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教学上运用“融合”思想,积极打造“金课”,在内容设置上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在课程内容上注意融入新方法、新技术、新思维。如旅游景区的课程教学中融入一些3S技术、园林设计的基本知识,提升学生运用理工科的思维与技术去解决文科问题的能力。在课件的制作以及教学工具选择上,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得课程展现方式多样化、与时俱进。
三、旅游管理学科融合发展建议
(一)建立旅游管理学科学会,加强广泛的对内对外合作
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学会建设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科的发展[17]。为促进旅游管理学科更广泛、更全面地融合发展,旅游管理学科学会的建立显得十分重要。应在以旅游管理教师为主的基础上,广泛将旅游管理相关学科背景的人才纳入学会之中,既包括校内外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学科研人员,又包括省内外实习合作单位管理人员、校内外相关学科优秀学生。学会要把好会员准入关,从源头上确保会员参与学科建设的态度与能力,并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提高会员参与程度、丰富学会活动、提升学会活动质量。另外,学会应依托校内学报,有计划地开展学科建设与探讨专栏。学会在运行过程中,要充分發挥学科带头人在其中的作用,并注重培养提高一批年轻教师。
(二)继续加强“请进来,走出去”
以产学研平台为基础,以项目为推动,加强行业教师对学生教学、论文、就业的实际指导,同时鼓励校内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依托旅游管理实验实训中心,加强校内外合作
学校要扩展现有旅游管理实验实训中心功能,对内要加强与学校已有的产学研基地、旅游研究中心、GIS重点实验室、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等的合作,对外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使资金、人才、数据来源多样化。着重实现平台内数据的共享,对于敏感数据,可采取使用申请制,将旅游实验实训中心建设成为地方旅游数据集合平台,盘活政府、企业、学校的旅游相关管理数据。
(四)保持对社会旅游人才需求变化的敏感性
旅游学科的人才培养应该适应当下、面向未来,接受时代的不同变化带来的挑战。如面对乡村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行等的兴起,旅游学科研究与建设需要提前做出预判并从学科角度给予解决方案。
(五)融合中创新
学科融合需找准自身定位,挖掘自身特色,而特色本身即为创新。黔南师院旅游管理专业需要根据学校学科特色以及地方资源特点,总结凝练学科新方向,如民俗旅游、体育旅游、生态旅游、地质旅游、天文旅游、康养旅游、茶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等,并培养高素质专项人才、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
(六)加强不同学科背景之间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1. 兴趣学习协会的建立
可以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以学生科研项目为契机,加强旅游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以项目、赛事促进不同学科学生之间的合作,产出新成果。另外,协会也可邀请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加入,担任项目顾问。
2. 改变传统的以班级为主体的宿舍分配模式
学校可以打破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宿舍分配模式,学生入校前可以按照兴趣爱好或者学科之间的关联度进行宿舍分配,加强旅游管理学生与不同学科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培养学生不同学科的专业素养,培养复合型人才。
旅游业是全球第一大产业,在我国,旅游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旅游学科从智力贡献以及人才输出两方面对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新文科发展提倡融合,旅游学科的未来发展之路也需在融合之中不断完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其学科涉及范围广,涵盖文、理、农、工,且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以新学科建设为契机,加强旅游管理对内对外的融合与交流,形成地域特色学科,是学校旅游管理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地方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 参 考 文 献 ]
[1] 周星,任晟姝.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学科综合性发展的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42-150.
[2] 沈维.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学融合、创新与发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24-32.
[3] 张俊宗.新文科:四个维度的解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3-17.
[4] 马勇,杨洋.基于新专业目录调整下旅游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点建设优化研究[J].当代继续教育,2013(5):68-70.
[5] 马波.旅游学科升格的理路探析[J].旅游学刊,2016(10):25-32.
[6] 左冰,林德荣.交叉与融合:旅游管理一级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J].旅游学刊,2016(10):21-23.
[7] 保继刚.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一级学科建设(一)[J].旅游学刊,2019(11):1.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