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动态开放的材料为幼儿的创想插上翅膀

2022-05-30黄海燕崔越男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活动室塑料班级

黄海燕 崔越男

丰富适宜的美术材料可以为幼儿提供充分、自主学习的契机,让幼儿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去认知周围世界,把自身对美的感知、体验倾注于美术活动中,从而大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幼儿的艺术审美情趣。如何做好材料投放,用课程的逻辑将资源有效转化为每一个幼儿适切的经验,让材料探究慢慢转化为幼儿成长的驱动力,是需要教师们深度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我班积极投入艺术生长实验场的实践探索,开展了美术探究活动“塑料的世界”,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以下经验。

一、广搜博采,拓宽材料来源

源源不断的“自然材料”和变废为宝的“生活材料”是幼儿进行艺术创意实践的重要来源。教师从幼儿发展视角进行支持性材料资源的开发运用,先期对材料进行收集、筛选、归类、保存、流动,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近年来,塑料制品对环境的危害越来越严重,班级里的孩子针对环保的话题讨论逐步深入,教师及时捕捉他们的兴趣点,和他们共同决定以“塑料”作为班级艺术生长实验场的主材料。我们还通过班级审议进行材料的价值判断和需求调查,很快,塑料瓶、塑料袋、吸管、键盘、盆、胶带、笔杆、皮筋等材料在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挖掘下,从生活的角角落落汇聚到了活动室里。面对堆积成“小山”的材料,我们开始思考是否需要把这些材料全部放进实验场:虾米提议可以先按照大小进行分类;咪咪则说有的大型材料根本放不进班级现有的柜子中;核桃很疑惑,他思考像键盘、塑料盆这样的材料怎么进行创意活动呢?最后,我们决定先筛选出可进行美术创意的工具和材料,购置了十个大纸箱用以堆放大型材料,四个三层置物架用以分类小型材料,再将多余的、暂且不用的材料归置到园部的资源库中,与其他班级共享使用。动态开放的“活材料”环境与幼儿的“成长”对话,开启了我们班级有关塑料的艺术生长实验场的活动。

二、延伸拓展,合理规划空间

开阔有序的空间布局是孩子们开展艺术创意表现的前提。对于活动室里哪块区域用于进行实验场探究我们与孩子们一起进行了前期讨论:活动室门口的一块区域虽然柜子很多,但是可供摆放桌椅的空间却很小;活动室西面的墙体非常大,但是缺少摆放材料的柜子。在取舍中我们觉得柜子可以添置,但是创意空间和作品展示的墙面是必不可少的。最终,我们决定在活动室西面创设艺术生长实验场。我们重新审视空间资源,开辟室内转角等方寸之地,购置了可移动置物架和纸箱,充分利用了墙面、窗台、悬梁等位置延展材料放置空间。师幼共同布局规划,进行个性化创意呈现,明确工具筐的标记,使幼儿目光所至之处皆是材料,让幼儿与材料的互动随时随地发生。

三、循序渐进,把握投放梯度

开展美术探究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要了解幼儿身心發展的特点和规律。这里所说的特点和规律不仅仅指幼儿身心发展所反映的一般特征或规律,也指幼儿学习的特点、规律。教师不但要把握理论层面上已有的结论,更要从幼儿真实的行为表现中解读他们的发展特点。

(一)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材料投放采用纵向层次性策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

如小班幼儿在感知色彩方面具有敏锐性、丰富性的特点,他们对较强视觉刺激的色彩感兴趣,较多地注意色彩对比强烈、颜色鲜艳丰富的物体。所以,我们在艺术生长实验场里提供了大尺寸的塑料滤色纸,孩子们在裁剪、拼贴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色块叠加后发生的色彩变化,充分探究了混色效果及原理。

中班幼儿对材料的探索能力进一步加强,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于一种或两种材料的探索了,这时可以投放种类更多元的塑料制品。如对应班级蓝色的主题色调,孩子们选择将体积小些的塑料密密地拼贴在塑封纸上,进行创意拼贴画《蓝蓝的世界》。可是在黏合剂的选择上孩子们遇到了困难,他们发现像塑料袋、小贝壳这样的材料可以用液态胶轻松黏在底板上,但是像吸管、瓶盖这样体积偏大、质量偏重的材料则很容易掉落。于是,孩子们开启了第二次探索,在一次次的对比尝试中,他们找到了ufo胶水,不仅粘得牢固而且干得很快,还不会出现热熔胶枪那样易烫伤的问题,提高了作品呈现的效率。

大班的孩子在材料的探索上更加深入多元,此时教师可鼓励他们挖掘材料的多种功能。如在用塑料进行有关“机器人”的立体造型活动中,孩子们想用吸管来做机器人的脖子,但当他们把吸管插入养乐多瓶子中后发现空隙太大,脖子很难固定在机器人身体上。这时候材料区里的彩泥起到了大用场,利用彩泥可塑性强且黏性大的特点可以填充空隙使机器人脖子得以固定。在第二次探索活动中,孩子们结合塑料片、塑料玩具、塑料餐具等材料,想给机器人打造一个外星球,但在关键步骤中遇到塑料片连接的问题。由于塑料片接触面很小,孩子们发现即使使用ufo胶,小手轻轻一碰塑料片就会掉,于是衍生出了第三次探索。基于前期对生活中塑料制品的挖掘与探索,孩子们从材料库中找来了塑料扎扣,只要在所需连接的材料上用打孔机打好孔,就可以用扎扣自由连接,这样呈现出来的作品自然而灵动。

(二)针对同一年龄段幼儿,材料投放采用横向层次性策略,支持幼儿个性化需求

如最近中二班幼儿对形式各异的花瓶感兴趣,要在艺术生长实验场中开展花瓶的创意表现活动。面对可塑性较差的塑料材质,能力发展较弱的幼儿选择将塑料瓶剪半黏贴在底板上,再在上面黏贴塑料薄片形成花瓣。对于一些小肌肉发展较好,精细动作渐渐增多,线描素材也有了一定积累的幼儿来说,可以选择用彩色画笔在花瓶上勾勒花纹。而发展较快的幼儿不仅对点、线、面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还开始关注画面的整体疏密关系,这时候适时添加更多种类的颜料、笔及辅助材料,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用水彩、水粉、棉签等多样的工具在塑料上着色,从而探索不同类型塑料的着色特点。后期,孩子们还可添加纽扣、吸管、扭扭棒、夹子、彩带等来装饰瓶身,使画面更丰富美观。

四、多元联动,实时动态调整

幼儿对材料的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常常会随着课程的实施、话题的改变而发生转移,因此,材料的投放也应根据幼儿的兴趣而进行实时动态的调整。

在有关塑料的艺术生长实验场探究中,我们从课程角度对材料进行持续动态性的选择,定期对现有材料进行价值分析,通过观察幼儿在操作材料过程中表现的行为特征与材料的使用频率,判断并调整材料投放的组合或位置。如此形成一个“分析——观察——调整——再观察”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提高活动区材料投放的科学性。

我们还打破班与班、材料与材料间的学习界限,推动不同班级间的联动共享促进协同发展,如可以将其他班级的塑料制品投入进来,让不断涌入的新材料经验与孩子的原有经验对接,借助不同班的资源拓展幼儿的视界。各班之间尝试通过互动碰撞与合作共享,寻找到新的探究路径与表达表现的可能。

五、物尽所值,重新焕发活力

针对长期或多次投放的材料,我们同样可以调动幼儿的智慧,充分挖掘这些材料的内隐功能,使其在原有特质的基础上更好地适应本班的“水土”,延伸出更多的使用功能,从而吸引幼儿再次投入使用。

有关塑料的艺术生长实验场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探索,孩子们对部分材料渐渐失去了探究热情。我们尝试转化视角和思维范式,集中审议重新定位,与幼儿一起开发常用材料的新功能,可以通过一部分的自制达到其原有功能的补充与完善,还可以对现有材料有限或单一功能进行组合使用,使其焕发新鲜活力,从而在重新投入使用时起到一种“查漏补缺”的针对性。如体积较大的牛奶桶可以横切后用来装材料,在桶内用塑料分隔后可以装一些细小的材料,如手工小眼睛、木头夹子、小木条等;利用牛奶桶手柄的弧度,剪切可以形成水壶;还可以裁切牛奶桶上部不平整的部分供孩子们创意堆叠,使其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教师追随幼儿,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提供动态开放的材料,进而让材料成为幼儿创想表达的助推器。在艺术生长实验场里,幼儿自主地探索、发现、讨论、实践,收获了更多畅想、游戏、创造、学习、成长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活动室塑料班级
8个教室
班级“四小怪”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不称心的新班级
塑料也高级
活动室不同区域的布置
活动室隔断
塑料
关工委主任五四建文化活动室
塑料和聚合物的超声焊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