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初探
2022-05-30陈雯雯
陈雯雯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生活,活动,素养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中,在优化课程结构方面,提出了跨学科主题活动,以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的要求。课程方案还指出,原则上,各门课程要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是语文学科六个学习任务群中的拓展型任务群,相比于前五个任务群,其内容的整合程度是最高的,综合实践性是最强的,为学生提供的创造性发展空间也是最为广阔的。那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跨学科学习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教学形态?笔者认为,教师在落实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时,要注重对“跨”的思考,优化“跨”的教学行为,最终达到由“跨”带来的整合育人效果。
一、跨而有根:紧紧抓住“语文”与“生活”两个要素
1. 坚守语文学科本体的立场
“跨学科学习”与“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区别在于前置性定语的有无,后者强调以语文为主要内容和目标的跨学科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1]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此可见,语文跨学科学习是要在语文实践活动进行中,秉承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做好听、说、读、写训练,并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思维方式等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所有的学习最终都要回到语文学科中去,牢牢抓住“语文”这个根基。
2. 坚持贴近儿童生活的跨学科学习
跨学科学习是一种基于跨学科意识,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概念[2]。这与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目标一致,都是关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与积极的情感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跨学科学习离不开真实的生活与社会情境,应该是学生当下或未来生活的样子与需要。
例如,二年级“长大后做什么:我的职业理想分享会”跨学科学习活动,就是源于儿童遇到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开发的活动案例。当下社会新型职业快速发展,不乏有一些对职业的片面认识,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发展心理学认为,3~14岁是儿童职业启蒙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是认知职业的黄金时期。从最初对职业认识的萌芽,到逐渐了解职业内容,再逐渐形成职业理想,这个过程伴随儿童成长的整个过程。媒体与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对职业的认识,并在他们的职业启蒙阶段埋下种子。引导孩子认识各行各业,树立良好的职业启蒙观,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尤为重要。
又如,一年级“设计我的蔬果表情包”跨学科学习活动,就是源于教师对学生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而设计的。一年级的小朋友会出现挑食的现象,每次午餐中有白菜、萝卜、茄子之类的蔬菜时,剩余的饭菜数量就会增加。不爱吃蔬菜在小朋友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如何引导小朋友不挑食,做到营养要均衡呢?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设计了“设计我的蔬果表情包”的情境任务,融合语文、美术、音乐、体育、道德与法治五个学科,分别开展“今天午餐吃什么”“一周食谱小记录”“说说蔬果的样子”“诵读小儿歌”“给蔬菜水果设计表情包”“和蔬菜水果一起做游戏”的跨学科学习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了解蔬菜,与之亲近,产生情感,做到在饮食时不排斥、不抗拒。学生分享自己设计的蔬果表情包之后,学校组织了颁奖活动,奖品就是小朋友分享的各种蔬菜水果。
二、跨而有度:不缺位、不越位地开展跨学科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3]纵观新课程标准中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在三个学段的要求,可以看出内容、目标与学习方式层面明晰的进阶性发展目标(见表1)。在“双减”背景下,新兴的跨学科学习活动更要有度地开展,警惕发力过猛,给学生带来过重的负担。
1. 内容选择有度
从内容维度来看,第一学段的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习惯、观察习惯为主,传统文化方面也是侧重强调学生身边常见的文化现象。第二学段的内容则是走出课堂,参与校园活动,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符号与历史等,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现象与话题,撰写研究报告。第三学段的跨学科学习内容强调参与文化活动,要求设计活动方案,并且想象探索智能时代的未来生活。三个阶段的内容,从自身、校园、社会,逐步走向未来,对文化的探寻是逐渐深入的,体验的角度是越来越全面的。所以在选择跨学科学习任务时要根据以上的序列安排,做到有序推进。
例如,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对校园、老师、同学都比较陌生,建立良好的情感认同有利于他们快速适应小学阶段的生活。基于此,我们设计实施了“‘解锁新校园”的任务,包括打卡新校园、认识新伙伴、了解新课程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热爱伙伴和老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开启小学生活。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逐步适应小学生活,我們安排了“挑战一分钟”的跨学科学习内容,在融合体育、数学等学科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
2. 目标定位有度
目标定位的适切性关乎活动的设计与评价。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也是呈进阶性发展的。以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要求为例,第一学段的关键词是“感受现象”,要求学生感受和学习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现象。到了第二学段,就要求从体现文化内涵的各种文化符号、文化意象中获得文化体验。第三学段要求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分享多样的经验与感受。感受、体验、分享,是三个学段对优秀传统文化在跨学科学习中目标定位的凝练表达。
例如,在一年级开展的“端午粽的形状大探秘”的跨学科学习单元中,从“端午粽的形状”这一任务切入,我们制定了三个学习目标。(1)围绕“端午粽”主题,在阅读、请教的过程中能主动提问交流,提取信息,进行质疑。(2)对端午粽的形状产生探究愿望,通过实地观察、请教、交流等方式了解粽子的形状特点;通过绘画、讲述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探秘成果。(3)动手操作,与家长一起制作自己喜欢的形状的端午粽,通过比一比、说一说的方式,评选“班级粽子形状之最”。以上三个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端午节习俗,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交流、观察、记录等能力目标,感受生活的丰富。
3. 活动设计有度
学习活动是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路径。当学生通过活动进行学习时,他就成了主体,他的学习就真正地发生了。跨学科学习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的活动形式多样。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跨学科学习的教学提示中有这样一句话:第一至第三学段以观察、记录、参观、体验为主。结合表1来看,三个学段的学习活动方式也是有明确要求的。我们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时,经常设计查找资料、绘制思维导图、撰写方案等活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但如果这些活动方式不分年段、不论内容出现,就不合适了。比如,一、二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不多,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那么查找资料、绘制思维导图这样的任务对他们来说就是负担。所以在不同学段的跨学科学习任务中,学生应该经历怎样的学习活动、什么性质的学习活动,这也需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适度的设计。
例如,一年级“端午粽的形状大探秘”的跨学科学习单元中,关于端午的习俗、粽子的形状等学习内容,教师没有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开展,而是在与家长聊天、向长辈请教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聊聊端午的记忆”活动中,学生向家长询问他们过端午节时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什么。家长们的答案太丰富了:一锅要煮上一夜才能熟的粽子,让人垂涎;一串五彩手环,是奶奶每年都要送给自己的礼物;小的时候不喜欢香包的味道,可是戴着它就真的没有蚊子叮了……这样的活动既使学生的交流表达、倾听互动、提取信息的能力在具体情境中得到锻炼,同时也增强了情感的交流。长辈们分享的与端午、端午粽有关的故事都是他们儿时的回忆,充满温情,学生们得到的信息是有人情味儿的。
以上对三个“度”的把握,是贯彻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同一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的连续性和差异性”的具体做法。
三、跨而有融:多学科、多样态学习活动的有机融合设计
针对跨学科学习,新课程标准作了教学提示:在跨学科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问题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学会提炼、表达,呈现学习成果。[4]跨学科学习关注的是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相互作用、协同发力,共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所以,跨学科学习活动不是各学科活动的组合、堆砌,而应该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互生的存在。
1. 创设多学科融合的真实情境中的大任务
跨学科学习是多學科融合,共同指向一个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可以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促进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所以,在一系列任务活动中,需要一个具有真实情境的大任务贯穿单元学习始终。
以跨学科学习“长大后做什么:理想职业分享会”为例,“参加一场理想职业分享会”是这个学习单元的任务。围绕这个任务,学生需要完成“了解身边的感兴趣的职业”“选择自己的理想职业”“统计全班同学的理想职业”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涉及阅读、交流对话、文字与语言的表达,同时还关联了数学学科的简单的数据整理与分析,结合了美术、劳动学科的绘画与制作(见表2)。
2. 构建高度关联融合的学习活动链
要避免为活动而活动的误区,就要让各活动任务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建构层层推进的活动链。
仍以“长大后做什么:理想职业分享会”为例,这个单元的学习共有三个活动。
活动一:“身边职业小调查”。学生化身为小记者,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设计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采访,通过与家长或身边人的对话,初步了解这些职业。在此基础上,阅读相关绘本,再以观察者的身份了解更多职业,由身边人的职业走向更加广阔的职业天地。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逐渐丰富对职业的了解,为接下来的选择作铺垫。
活动二:“设计我的理想职业”。在调查了解与拓展阅读之后,对职业种类有了更丰富的认识,此时学生会进行一次自我建构,可能会重新认定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他们用“写写画画”的形式介绍自己的职业愿望,同时,用设计职业装的方式呈现对该职业的了解程度。从个人喜好到班级内同学们的选择,进行全班同学理想职业的数据整理与分析,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职业种类,了解更多同学的职业理想。
活动三:“理想职业分享会”。首先是班级理想职业统计信息发布会,学生之前以小组为单位,统计过班级内同学的理想职业,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形成本组的观察结论。在分享环节,有学生的分享,有其他同学的提问,这既是对现场表达的应用考查,也是对倾听能力的训练。学生对感兴趣的职业发问,对不理解的问题发问,一问一答间,倾听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都得到了训练与提升,真正实现了言语交际与思维能力的提升。分享会上,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请他们讲一讲自己职业背后的故事。家长们的讲解,让学生们感受到每份职业的背后不仅有热爱,还有责任与担当。
三个活动都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多学科、多样态的学习活动中推进,不断丰富学生对职业的认识与体验,实现语文能力与跨学科素养的提升。
我们需要在课程标准的理念下重新认识跨学科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完成其独有的教育职责,更好地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