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靠”义词的历时替换与共时分布
2022-05-30胡久妹
摘要:表达“倚靠”这一概念,唐宋以前多用“依”“倚”,现代汉语常用“靠”。战国时期,“倚”对“依”替换完成。秦汉至唐五代时期,“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宋代,新词“靠”出现,“依”逐渐退出“倚靠”义场。明清时期,“倚”“靠”竞争激烈。现代汉语方言中表示“倚靠”义大部分地区都用“靠”,只有部分闽语地区使用“倚”。
关键词:倚靠;依;倚;靠;历时替换
表达“倚靠”这一概念,汉语史上主要用“依”“倚” “靠”。目前学界对这三个词的研究重点在其词义演变的过程。马贝加梳理了“依”由动词发展为介词的大致过程。[1]赵玮重点对“依”“倚”“靠”不同义项的组合情况及其词义演变的关系进行描述。[2]本文对三者在春秋战国、秦汉至唐五代、宋元、明清、现当代五个时段的历时替换过程及共时分布进行描述。
一、春秋战国
战国以前,“依”占主导地位;战国以后,“倚”取代“依”成为“倚靠”义的核心成员。《说文·人部》:“倚,依也。”又:“依,倚也。”徐中舒认为“依,从人,在衣中。像人体著衣之形。《说文解字》‘倚也当为引申义。”[3]由此推测,“依”本义为人在衣服中,“倚靠”义是其引申义(见表1)。
从表1可知,战国早中期,“依”“倚”的差距明显,“倚”对“依”的替换已经完成。
“依”的动作主体为人,可用于“所”字结构中,受事为人造物“庭墙”等。如:
(1)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诗·小雅·采薇》)
“倚”的义域更宽。当动作主体为人,动作对象为人造物“几”时,为点的接触;动作对象为自然物“树、石岩”,为面的接触。“倚”的动作主体除为人外,还可以为非人实体、抽象事物及身体部位等。如:
(2)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驾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论语·卫灵公》)
例(2)皇侃疏:“倚,犹凭依也。”包咸曰:“衡,轭也。言思念忠信,立,则常想见参然在目前。在舆,则若倚车轭。”可见,在这里动作主体“其”指的是“言忠信,行笃敬”,意思为在车上时,就像看见这几个字靠在车前横木上。
二、秦汉至唐五代
秦汉至唐五代时期,“倚”仍然占主导地位,组合搭配上更为丰富。“依”虽有所发展,但仍为这一时期的一般成员。
两汉时期,“倚”“依”在东汉佛经①文献中少见引申义用法。魏晋至唐五代时期,“倚”在南北文献中都使用频繁,可见“倚”是通语词,而“依”只在北方文献中使用(见表2)。
组合搭配上,“倚”可见复合词“凭倚”等,“倚”“立”对举的情况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依”在《全唐诗》中使用频繁,其他文献少有几例,《全唐诗》中我们发现北方籍作者多使用“依”,这也可证明“依”主要在北方文献中使用。“依”这时可见与“几”“磐石”等的组合。如:
(3)时凭倚以观眺,喜烟花之环合。(杜頠《灞桥赋》,《全唐文》卷358)
(4)依玉几,御黼筵。(张说《唐享太庙乐章·永和三首》之一,《全唐诗》卷85)
三、宋元
宋元时期,“倚”仍为核心成员。表“倚靠”义的“靠”在宋代开始出现,但还处于萌芽阶段。“依”只在宋词、宋诗、元曲有少数用例,使用范围有限,可见在宋代已经逐渐退出“倚靠”义场(见表3)。
“倚”仍为核心词,在南北文献中都使用,动作对象新增人造物“栏干”,还可见“倚”“傍”对举等。还出现在口语性强的“倚着”“把……倚”等组合。如:
(5)师曰:“东边觑了复西观,拄杖重重话岁寒。带雨一枝花落尽,不烦公子倚栏干。”(《五灯会元·冶父道川禅师》)
“靠”在宋代出现,《说文·非部》:“靠,相违也。”可见,“靠”的本义为“相违、背向”。“靠”此时处于萌芽阶段,南北文献中都有使用,且多出现在口语性较强的文献中。其中可见“靠着”等组合。如:
(6)靠着时呀的门开了,仰剌叉吃一交,可知道严霜偏杀枯根草。(《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张鼎智勘魔合罗》三折)
四、明清
明清时期,“倚”和“靠”竞争激烈,在口语中“靠”有取代“倚”的趋势,在南北文献中二者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见表4)。
第一,南方官话文献《水浒传》和吴语文献《二拍》,“靠”使用频率虽比“倚”低,但在組合能力上与“倚”实力相当。“倚”可见“倚在”等组合,“靠”也可见相同的组合。如:
(8)智深把房中桌椅等物都掇过了;将戒刀放在床头,禅杖把来倚在床边……(《水浒传》第四回)
(9)傍边正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水浒传》第九回)
第二,北方文献中,河南方言文献《歧路灯》和北京话文献《红楼梦》《儿女英雄传》“靠”的使用频率高于“倚”。可见,清末时期河南方言和北京话中“靠”已超越“倚”成为“倚靠”义的核心成员。“靠”这时期出现“把……来靠”“靠定”等组合。如:
(10)闷把帏屏来靠,和衣强睡倒。(《金瓶梅》第三十八回)
五、现当代
发展到现当代,“靠”的使用频率已经超过“倚”,占据主导地位。由表5可知,新中国成立前,“靠”已经完全替代“倚”,新中国成立后,“倚”“靠”差距越来越大(见表5)。
六、汉语“倚靠”义词的共时地理分布
表“倚靠”义,现代汉语方言主要用“倚”和“靠”,但二者使用范围悬殊,这从《汉语方言词汇》(第二版)“靠”条、[4]《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5]提供的分布情况可知(见表6)。
从表中分布来看,“倚”“靠”使用范围悬殊:“靠”在全国大部分方言区都有使用,而“倚”仅在闽语中出现。我们认为原因在于普通话的推广对方言的影响。在北京话文献中,“靠”在清末已经超越“倚”,发展到现当代“靠”也处于主导地位。因为普通话的推广,而在北京话中占主导地位的“靠”也就替代了“倚”,最终导致“倚”只在闽语中使用。
七、结语
战国时期,“倚”对“依”替换完成。秦汉至唐五代时期,“依”“倚”继续发展,“依”仅在北方文献中使用,“倚”南北文献皆使用频繁。宋代,新词“靠”出现,但还处于萌芽阶段,“倚”仍占主导地位,“依”逐渐退出“倚靠”义场。明清时期,在粤方言中仅用“倚”,其他南方文献中“靠”虽使用频率上不及“倚”,但组合上与“倚”竞争激烈;在北方文献中,“靠”在清末河南方言文献和北京话文献中已经取代“倚”。发展到现当代,“靠”已经成为“倚靠”义的核心成员。
“倚”“靠”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分布范围悬殊,“靠”在全国大部分方言区都使用,而“倚”仅在闽语中使用,原因在于普通话的推广对方言的影响。
作者简介:胡久妹(1999—),女,江西宜春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汉语词汇史。
注释:
①东汉佛经包括:安世高译《道地经》《十报法经》《普法译经》,支娄迦谶译《般舟三昧经》《道行般若经》,竺大力共康孟详《修行本起经》,昙果共康孟详《中本起经》。
②表格中《尚书》《逸》《吕氏》《战》分别为《今文尚书》《逸周书》《吕氏春秋》《战国策》的简称。
③表格中《伽蓝记》《巡礼行记》分别为《洛阳伽蓝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简称。
④义净译经包括:《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参考文献:
〔1〕马贝加.介词“按、依、乘、趁”探源[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25-34.
〔2〕赵玮.“凭借”义词语组合变化情况对比及其词义演变的关系[D].昆明:云南大学,2012.
〔3〕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 885.
〔4〕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汉语方言词汇[M].第二版.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368.
〔5〕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227-3228,5492-5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