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中水墨语言的意象建构

2022-05-30张金泉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黄永玉中国画

摘 要:水墨语言是中国画的典型语言,中国画中蕴含的种类繁多的水墨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对中国画中的水墨语言进行整理分析是总结历代画家技法、思想的重要手段。中国画可因水和墨的调和比例不一形成焦、重、淡等多种水墨语言形式,构建丰富多彩的意象表达,对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推动中国画的绘画思想传承具有重要影响。黄永玉是中国画画家群体中一位个性鲜明、画风多变的大师,其作品运用鲜明的水墨语言建构了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万千意象,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学习。

关键词:水墨语言;意象建构;中国画;黄永玉

在提倡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绘画语言、绘画思想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商品流通更顺畅,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需要强化,必须旗帜鲜明地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进一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绘画种类繁多,其中以水墨语言为造型语言的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水的形态多变,有固态、液态、气态等状态,液态水加入墨汁后,因调和比例、顺序、环境等因素会产生丰富多彩的墨色变化,借助变化丰富的绘画笔法,可呈现气象万千的意象世界。面对新时代的技术、新语境的内容,传统水墨语言应如何守正出新,如何既把握传统水墨语言的精髓和优势,又深入时代,借助技术产生新的、更大的发展,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从水墨语言的角度出发,以点带面地尝试以黄永玉国画为例深度解析中国画中的水墨语言,挖掘其背后的绘画技艺、绘画思想,为现代水墨语言的发展和传承助力,希望以此找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路径和新范式。

一、水墨语言是中国画的典型语言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经过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融入了许多新的形式、技法、内容。其艺术语言形态千变万化,折射出中国五千多年的绘画文明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近现代以来,中国画与诸多艺术形式相结合,或跨界,或创新,但中国画的水墨语言历久弥新,始终是中国画的典型语言,也是中国画与其他绘画或者艺术形式的核心区别。

南齐绘画理论家、宫廷画家谢赫曾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著名的“六法”,这逐步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评价的重要准则和美学依据,其核心观点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其中,应物象形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按照目前学界的分类,根据绘画的对象和类型,中国画的题材大体上可以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其中,花鸟题材的绘画不局限于花鸟,包含世间所有的动物、植物。当然,在万千中国画绘画作品中,将上述二者或三者融合绘制十分常见。无论是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画家都应该遵循应物象形的绘画原则,确保所描绘的对象与其在客观世界中的形象近似或者类似,包括形态、颜色等。其中的形态包括二维和三维立体两个维度。中国画的应物象形离不开水墨语言,要想在二维的纸面上建构与客观世界万物对应的形象,就要熟练掌握水墨语言。

水墨语言由水墨和语言两个词汇建构而成。水墨指的是中国画的材料和媒介,本文语境中的语言指的是中国画沟通表达的一种形式或者方式。中国画因独特的水墨材质成为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画种,与西方绘画常用的松节油、油画颜料等材质形成区别和对比。中国画的整个绘画过程始终围绕水墨展开,自然也离不开砚台、毛毡等工具的帮助。无论是哪一种题材的绘画作品,以笔者看来,都离不开绘画要素之造型、颜色的表达。中国画中的水墨若比例调配不一,可形成浓、宿、焦、退、埃等多种不同的墨色,并能根据画者泼墨、破墨等不同的用墨方式,建构万千气象,呈现出精彩纷呈的抽象或者具象的视觉语言,最终表达出丰富多维的意象。

二、传统水墨语言和现代水墨语言

根据中国画的发展历史,我们大致可以将水墨语言分为两种:传统水墨语言和现代水墨语言。传统水墨語言是经典的绘画语言,其在形式上以追求神似为目标,不拘泥于外表的相似,不强调光影层次的表达,不注重成角透视等西方绘画准则;技法上,形体细节之处大都省略或者概括,整体画面注重留白与气韵流动等节奏处理,而且讲究与画中的诗、书、印相互搭配。

现代水墨语言,顾名思义,是要突出其现代性,是与时俱进的形式语言。现代水墨语言是在传统水墨语言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创新所创造出的从未有过的形式语言和技艺技法。目前看来,现代水墨语言更多注重现代构成主义手法,注重对点线面的处理,引入构成法则来形成新的形式美语言。在技法上,现代水墨语言借鉴西方油画刮、划、砌等基本技法。例如刮,中国画中以毛笔为工具,极少用到刮的技法,而刮在油画中是一种常见技法。刮有多种方式,如画家可以用刮刀刮去尚未干透的颜料,留下底部的肌理和颜色,呈现别样的视觉效果。现代水墨语言在媒介手段上和油画、版画、雕塑、民间非遗工艺等多种类进行跨界融合,形成新的水墨语言,例如装置水墨等。

三、以水墨语言建构万千意象

黄永玉,1924年生,中国画院院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版画系主任,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齐白石有一艺术代表观点,即“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笔者认为黄永玉的许多中国画作品也介于“似”(具象)和“不似”(抽象)之间,最为生动传神。在黄永玉的中国画作品里,水墨语言被自如地用来建构人物世界、山水世界、花鸟世界。其中,水墨语言建构的意境都蕴含着浓浓的中国味、现代味,意象万千,风韵独特。

黄永玉画过一系列猫头鹰,有单个的,也有组合的,有整体群像描绘,也有局部特征描写。可以说,黄永玉的猫头鹰如同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一样闻名遐迩。在《猫头鹰》(图1)画作中,画家以一只形态饱满的猫头鹰和一根被其爪子紧紧扣住的红色横枝形成了错落有致、横平竖直的绝妙构图。画作在造型手法上偏具象。画家重点绘制了猫头鹰“圆中取方”的体态、警觉机灵的眼神,尤其是其一睁一闭的眼睛,注视着观者,形成一个已知的物象与未知观者的互动。只要一看到此画,观者就能立马被深深吸引。《猫头鹰》中的黑白灰的墨色构建尤为有趣,画面以灰色为主,借助西方油画写实手法,用墨色生动描绘出猫头鹰的受光、背光等光影层次变化,用点、刻、扫等墨色用笔,生动绘制了猫头鹰身上的细腻层次和特征,如炯炯有神的一睁一闭的双眼、警觉竖立的羽毛、腹部柔软轻飘的绒毛等。其中,最重的焦墨色给了睁开的眼睛和“已除四害大快人心”的题词,浓墨色用在了猫头鹰的爪子和头部羽毛上,深浅不一的轻墨色用在了对猫头鹰身体细节的描绘上。正是借助这深浅不一、浓浓淡淡的墨色,画者才生动建构了一个憨态可掬、可爱迷人的猫头鹰形象,它既不是具象、细节满满的真正猫头鹰形象,更不是绝对抽象的猫头鹰符号,而是在似与不似之间打造了猫头鹰机警、可爱的形象。

黄永玉的《整羽》(图2)相对于上文中的《猫头鹰》更加以意境和氛围为重点。黄永玉笔下的七只鹤正在画面中整理羽毛,画家没有拘泥于对单只鹤进行具体描绘,而是以手中或浓重或轻淡的墨色建构了一个飘逸洒脱、灵动脱俗的群鹤整羽待飞的意象世界。从构成形式来看,画面中的留白和群鹤整羽形成一负一正的强烈对比。另外,右上角的鹤与其他六只留出了一定空隙。这一正一负、一紧一松的处理让画作整体形成了气韵生动、流畅自然的气势。画家的取景也非常特别,七只鹤从画面的右侧飞入,蓄势待发,向画面左侧奔袭而来,所有鹤都是提翅待飞,画面充满动感和想象空间。从造型上来看,除了鹤的头部和脚部造型极具鹤的特征,其身体部分采用大面积的刷、涂用笔用色,非常概括、抽象。如果去除首部、脚部,就变成了一幅曼妙的抽象水墨作品。值得注意的是,此画右上角的题词、题名等信息与左下角的画家印章遥相呼应,妙趣横生。

石涛曾提到,早年间他作画不懂得“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之理,总拘泥于对山川自然外象的绘制,着力于表现山川的特征,尽可能描绘自然的真实物象,不能从真实物象之中跳出来作画。后来,他领悟到,如果想画出形神兼备的山川大地,绝对不可拘泥于局部的外形实体,唯有在拥有丰富的水墨语言之后将山川之形了然于心,再忘却其形,最后重塑其形,方才绘出山川大地的天然灵性。黄永玉在其构建的山水世界中更加将灵动多变的水墨语言运用得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以《看山图》(图3)为例,我们可以重点分析黄永玉笔下的水墨语言如何建构似与不似之間的山水世界。分析架构还是从绘画要素出发,即造型、颜色。从造型来看,画家舍弃西方绘画的成角透视,采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按照近中远的层次依次将躺平的人物、近处的树木、远方的山峦布置在画面中,而且笔墨大胆取意,不拘泥于细节描绘。远方的山峦采用大号毛笔泼墨而行,一挥而就,力透纸背,建构了一个独属于画家的山峦意象世界。从颜色来看,画家并未采取单纯黑白,而是将黑白墨色赋予层峦叠嶂,以绿色、黄色等绘制人物、树木、小茶壶、茶杯等物象。画面中的层峦叠嶂,左侧粗笔浓墨,右侧细笔淡墨,形成鲜明的墨色韵律节奏。画面亮丽的翠绿色采取点、搓等技法糅进山峦之中,构建了一个悠然闲乐的早春山景。在丰富多变的水墨语言中,画家将山峦、树林、平躺的人物、茶壶、茶杯等具象造型通过位置布局,大小错落地形成了一个微观世界,所有具象物件也能表达出悠闲自得、慵懒自乐、纵情山水的思想,当然也蕴含着画家的某种处世哲思,或看待万物的世界观。对于意象维度的评价,不同的观者有着不同的解读和收获。

四、结语

本文以中国画中的水墨语言为中心,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之路径,重点结合黄永玉的国画作品解析其绘画语言中的水墨语言,从造型、颜色等视觉元素切入解析其水墨语言特点。无论是具象的动物精细描绘,还是有层峦叠嶂的风景绘画,黄永玉以幻化多变的水墨语言建构出气象万千的神奇意象。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特别是中国画中,蕴含着宝贵的资源有待挖掘,这对当今时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守正出新、促使人们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玉贞.谢赫“六法”的历史演变[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6-108.

[2]齐良迟.齐白石艺术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石涛.石涛画语录[M].杭州:西泠印社,2006.

作者简介:

张金泉,硕士,湘南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水墨设计语言、湘南区域文创产品设计、农产品包装与品牌设计。

猜你喜欢

黄永玉中国画
中国画
中国画的终结
你把这匹马拉走吧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
《远方》中国画
黄永玉的“荷花八千”
绘画赏析·黄永玉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猴票之父”黄永玉:生活中的幽默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