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嵌入村民自治的实践与启示

2022-05-30刘慧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村民自治基层治理乡村治理

[摘要]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党建引领”或“党建+”基层治理进入理论与实践视野,近年来相关研究持续增多,不同形式的探索在各地出现。农村基层党建嵌入村民自治推动基层党建及村民自治的有效形式成为一种可行的探索。本文以贵州省麻江县农村为研究对象,考察农村基层党建嵌入村民自治的实践,并总结其经验,为其他中西部农村今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参考。

[关键词]乡村治理;农村基层党建;村民自治;基层治理

[作者简介]刘慧,南京农业大学硕士,江苏南京 210095。

[中图分类号] D267.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2)10-0057-03

引言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同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修订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其中强调“必须坚持党的农村基层组织领导地位不动摇”。2019年至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继续强调“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学界围绕农村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对现有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结合的模式进行总结。这些模式有“红色网格”①模式、“互联网+党建引领”②模式、“分宜”模式③等。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目前学界总结的模式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成果,对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地区的借鉴意义不强。在新时代背景下,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如何通过党建结合村民自治推进基层党建与村民自治两者的有效形式,成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本文资料来源于笔者及课题组2020年5月中旬至7月中旬在贵州省麻江县两个月的调研,调研中走访了23个行政村。麻江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地区,于2019年4月退出贫困县序列,在脱贫攻坚与后续乡村振兴工作中麻江县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麻江县农村基层党建嵌入村民自治的实践

麻江县村庄发展历程与多数西部农村地区类似,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村庄衰败的风险,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虚化、弱化、边缘化危机。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麻江县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随“务工潮”前往经济发达地区务工,引发村庄“空心化”“老龄化”问题。加之市场经济意识的强烈冲击,农村社会秩序及乡土规则瓦解,逐渐转变为“半熟人社会”。与此同时,麻江县农村的基层治理也出现危机,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村干部不能及时到场协调解决村民间的纠纷等问题。交通不便限制了村庄留守人员活动,分散在村庄的弱势群体无力参与村庄治理,村庄呈现无序化特征。并且在税费改革及国家对农村大量的资源投入过程中,麻江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村庄内的资源掌控力下降,加之行政化趋势愈加严重,与村民之间的联结中断。近年来,麻江县农村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其中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组织、职能与价值嵌入村民自治,推动了基层党建与村民自治的有效组合。

(一)组织嵌入:优化基层治理

麻江县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组织调整来应对农村社会失序及农村基层党组织边缘化问题。麻江县农村基层党组织近年来在脱贫攻坚等工作中在行政村与村民小组之间增设片区,每个片区包含2—5个村民小组,每个行政村有4—6个片区。并且在村民小组层面推进组建组务管理委员会④及“十户一体”小组⑤。同时对农村党组织进行调整,将党员纳入党小组、片区管理。在党员人数较多的行政村设置党小组,形成党总支——党小组架构。如党员人数98人的新场村,按照党员所在村民小组,设置6个党小组。在党员人数较少的行政村,则将党员纳入片区管理。此外,麻江县大力推进党员进入组务管理委员会及“十户一体”小组,积极吸纳退伍军人、大学生、致富能手等进入党员队伍。在麻江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麻江县基层形成了贯通行政村—片区—村民小组—村民的组织结构,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组织建设也得到了加强。

组织调整后,行政村—片区—村民小组—村民的组织结构能够有力应对农村社会失序及治理难题,同时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化程度。基层事务具有长期性与琐碎性特点⑥,因此处理基层事务的人员需要兼具物理距离、情感距离与村民相近的条件。组务管理委员会成员由村民自主推选,村民信任组务管理委员会成员为人处世能力,有困难会主动寻求委员会成员帮助。并且组务管理委员会成员与村民同属一个村民小组,能够及时帮助村民解决问题。因此,“小事”多能在组内协调解决,不能解决再上交片区和村“两委”处理。通过组织创新提高了基层事务的处理效率,同时实现村民对自身事务的管理。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而言,设置党小组和将党员纳入片区管理,让分散的党员重新有了组织归属,便于基层党组织开展学习教育及其他党建活动,消除组织涣散风险,为后续开展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组务管理委员会为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平台,部分党员成为组务管理委员后其党员身份意识与责任意识得到强化,促使党员积极参与组内事务管理,解决农村基层党员在村庄内身份弱化问题。

(二)职能嵌入:重塑村庄联结

麻江县各村前几年受限于缺乏村集体经济,基层党组织无法组织村民进行村庄发展。近年来这一情况发生了转变,麻江县农村在产业发展中形成了“村党支部+村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农村基层党组织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促進与村民的联结。在产业发展之初,各村党支部因地制宜为本村选择产业。地势平坦、土地集中的村庄党支部通过动员村民流转土地,发展蔬菜种植。土地零散的村庄则发展其他经济作物。在土地流转较多的村庄,村党组织牵头成立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年末获得分红,以此增加村民收入。

在税费改革及“项目制”推行后,农村基层党组织失去对村庄资源的绝对掌控,借助“征税催费”与村民建立的联系出现断裂,村民与村庄的联结也被瓦解。集体土地具有公共利益属性是激活村民自治的关键⑦,麻江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村庄产业发展,通过进行土地流转及牵头成立合作社等措施发展集体经济,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来源,让原本闲置或经济效益低下的土地效益提高,并具有公共利益属性,重新构建村民与村庄的连接渠道。在村庄产业发展过程中,随着产业发展升级规模扩大,能够吸引外出村民重新回归村庄场域,与村庄产生联结,缓解村庄“空心化”困境。此外,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嵌入村庄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积极发挥职能引领作用,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主动承担产业发展风险,降低村民在发展过程中亏损的可能性,能够增强其权威性与合法性基础,使其重新成为村庄的“当家人”。

(三)价值嵌入:践行群众路线

部分村庄受民族文化习惯影响,村民缺乏发展动力,且改变意愿较弱,麻江县农村基层党组织针对此种情况动员党员入户开展思想工作。麻江县东部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传承较好,多数村民只会说本民族语言,与外界沟通存在一定障碍,对村庄和家庭发展存在漠视现象。针对这种情况,麻江县开展党员入户工作,为村民解读政策,勾画远景。开始时一些村民并不愿意听党员讲解发展政策,通过询问村民田地的农作物情况及孩子教育情况拉近与村民的关系,多次沟通后村民接受了党员的建议,加入村庄产业发展的队伍。在发展产业获得实际收益后,村民们会主动询问村党组织近期准备发展的项目以便提前准备资金。同时农村基层党支部十分注重对村庄弱势群体的扶助,建立贫困户与实体产业的利益联结机制,产业基地招聘劳务人员时,会优先联系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询问他们是否有务工意向,对于经济困难且无劳动力的人员,在年底合作社分红时给予兜底保障。

原有的农村基层党建局限于“组织内建设”,存在严重的形式化问题⑧,党建活动与村民生产生活领域脱离,群众路线沦为空谈。麻江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动村庄发展过程中,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工作理念。通过党员逐户开展工作,关注个体村民的想法和村民家庭的实际情况,并以村民切实关注的事务为突破点,真正做到与村民联心、联情,用细致入微的动员工作让村民实现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思想转变,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与此同时,通过帮扶村庄弱势群体,让经济能力弱或完全无劳动能力的村民能够享受村庄发展的成果,保证村庄发展“不落一户、不落一人”。通过此举引导村民之间互相帮扶,在新时代将原本从村庄领域产生的优良社会规范通过践行群众路线反哺到村庄领域,为村庄补充精神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此外,能够让村民自觉“感党恩、跟党走”,实现农村基层党建的基本目标。

二、农村基层党建嵌入村民自治的实践的启示

麻江县农村基层党建嵌入村民自治的实践为当前中西部村庄发展提供了一条实践路径,即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中积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加強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并通过农村基层党建嵌入村民自治推动村庄的发展。其经验提供了如下启示:1.因地制宜引领组织创新,应对基层治理难题。受地理条件限制较大、村民居住分散的村庄,农村基层党组织可在行政村与村民小组间合理设置新的管理层次,如片区等,改善村庄治理结构。村民小组可通过引导村民推选村民小组内能力强的村民与村民小组长组成组务管理委员会等自治组织,推动自治重心下移,及时解决村庄矛盾纠纷及其他问题。加强党员管理,推动农村党员进入自治组织,积极发挥作用,延伸基层党组织覆盖面。2.发展产业重建村庄联结。“产业兴旺”是关键,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村庄产业选择、推广、收益分配等方面要发挥带头作用,要以“先行先试”为代表的行动,积极承担产业风险。还要引导村集体收入合理分配,使村民共享村庄发展收益。通过发展产业夯实集体经济,重新构建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利益联结关系,从而重建村民与村集体的联结方式。同时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也能加强村民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联结,增强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3.以治理具体事务为依托践行群众路线。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完成基层治理任务的过程中积极动员党员入户,促进党员深入联系群众,了解群众困难并为群众排忧解难。在推进基层党组织治理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依托于具体工作,使群众工作的开展落到实地,解决群众工作“形式化”问题。

[注释]

①向春玲.“红色网格”: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新探索[J].科学社会主义,2018(05):107-113.

②张波.互联网+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8,20(02):16-21.

③王海侠,孟庆国.乡村治理的分宜模式:“党建+”与村民自治的有机统一[J].探索,2016(01):127-133.

④组务管理委员会是由村民小组组长及村民小组成员推选出的若干名代表组成的,处理本小组的各项事务,引导本小组的发展。

⑤“十户一体”是指将村民小组(自然寨)的农户按照每十户一个小组的原则进行管理。

⑥杜鹏.迈向治理的基层党建创新:路径与机制[J].社会主义研究,2019(05).

⑦桂华.农村土地制度与村民自治的关联分析——兼论村级治理的经济基础[J].政治学研究,2017(01):99-110.

⑧王向阳.当前留守型农村基层党建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湖北F村基层党建实践的考察[J].社会主义研究,2018(06):109-115.

猜你喜欢

村民自治基层治理乡村治理
民间组织发展对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影响
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责任的问题与对策
村民自治中的民主参与问题及对策研究
党组织怎样下好“基层治理”这盘棋
少数民族宗族制度对村民自治的消极影响分析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论村民自治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基于乡村治理思维的精准扶贫思考
当前我国农村村委会选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