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课程建设探析
2022-05-30刘进平罗红丽袁红梅罗丽娟陈银华
刘进平 罗红丽 袁红梅 罗丽娟 陈银华
[摘 要]文章提出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课程建设的若干策略如下:1.以满足创新发展战略要求和服务社会为导向,以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基点,动态优化目前的农学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2.协同建设学科、专业和课程,将作物学一流师资队伍配置到农学专业本科教学中去;3.促进教学与科研、教学与产业融合,强化培养农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4.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一流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打造农学专业品牌化和课程精品化;5.着眼于农学专业的历史底蕴和办学地理位置,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农学课程体系;6.完善课程管理体制,推进农学专业课程群建设;7.给学生配备学业导师,为课程学习保驾护航,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8.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探索优秀本科生國际化培养模式。这些策略不仅可为农学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也可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其他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农业专业;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9-0045-03
自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简称“双一流”建设方案)以来,高等教育界已基本达成共识,那就是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而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核心和成败取决于课程建设的水平高低,因为课程建设是大学提升教学能力、保证教育质量和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抓手[1-2]。换句话说,一流大学和一流本科教育必须以建设一流的本科课程体系为基础。
海南大学是一所“部省合建”的综合性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作物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作为作物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学专业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农学课程建设成为学校本科教育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提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课程建设的若干策略如下。
一、以满足创新发展战略要求和服务社会为导向,以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基点,动态优化目前的农学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农学专业是高等农林院校的一个传统专业,随着现代新兴农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传统的农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新形势下农学专业培养目标脱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基于“双一流”建设战略要求,针对“农学专业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的现状,农学专业应以满足创新发展战略要求和服务社会为导向,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基点,优化目前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具体来说,就是夯实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作物生态学、试验设计与分析、作物病虫害防治、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种子学、农作学等农学基础课程,同时设置内容丰富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分学术研究、育种拓展、栽培拓展、生产管理、热带作物五个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干门内容相关的课程组成,每个模块的课程随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而不断地灵活调整和优化。选修课程能体现内容上博与专的结合,既有通识内容,又有专业内容,既有针对学术研究的拔尖创新人才方向,又有针对应用型的创新创业人才方向,从而加强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突破了以往单一目标培养模式的局限。总之,优化目前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的目标在于,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和农学专业人才未来流向,同时着眼于培养能满足创新发展战略要求和服务社会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二、协同建设学科、专业和课程,将作物学一流师资队伍配置到农学专业本科教学中去
为了避免出现国内近年来常见的“重学科建设、轻专业建设”及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实践过程中的“两张皮”现象,应当从心理上消除对“坚持以学科为基础”的“双一流”建设原则的误解,正确处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关系[3]。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原司长张大良所指出的那样,“有无一流师资队伍、有无政策和制度保障一流师资队伍配置到本科教育中去,学校是否把一流学科优势、一流科研优势转化为本科教育优势,一流科研成果是否及时转化为一流本科教育内容,是否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应当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观察点。因此,“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课程建设的重点是,将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中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充实到农学本科教学中去。这些高层次人才在学术研究上成就卓越,专业知识深厚,因而是作物学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有生力量。将他们配置到农学专业本科教学中去,不仅有利于学科、专业和课程协同建设,促进教学名师培养,加强精品课程建设,而且他们在“导师制”下展开对本科生的培养,也有利于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有利于农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
三、促进教学与科研、教学与产业融合,强化培养农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针对目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建设、轻课程建设,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问题[4],应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强化实践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具体措施上,促进教学与科研及产业互相融合,协同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验实践型课程所占的比例和份额,将课内实验改为实验课独立设课,同时在实验项目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并结合课外创新实验,构建起包括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科研训练、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在内的7种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校内研究所和实验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生产性企业和专业科研单位)建设,以此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给本科生选配学术水平较高的科研导师或创业经验丰富的实践导师,指导学生自主地提出科研创新创业课题,申请并指导学生完成国家级、省级、校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这些措施增进了科研、教学与产业融合,强化了农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5]。
四、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一流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打造农学专业品牌化和课程精品化
早在2018年11月的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就表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教育的微观问题,解决的却是战略大问题。课程是当前中国大学带有普遍意义的短板、瓶颈和关键所在,为此要建设中国“金课”。教育部于2019 年4 月9 日正式发出通知,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即2019 年至2021 年建设1 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 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此外教育部表示,启动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即建设1 万门国家级和1 万门省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以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的这些指示和目标必须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农学本科课程建设中得到体现。海南大学农学專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接下来的工作是在作物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带动下,加快一流农学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打造农学专业品牌化和课程精品化。按照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的意见,根据“金课”“两性一度”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打造农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金课”系列,为做强一流农学本科专业,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农学本科课程体系而努力。
五、着眼于农学专业的历史底蕴和办学地理位置,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农学课程体系
有专家指出,课程建设应传递和反映学校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积淀,以课程建设体现学校的特色定位和优势领域,避免学校、专业和课程建设中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局面。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包括8省(区),48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十一五”末,我国热带作物种植面积已超过1.3亿亩,年产量超过1.97亿吨,总产值1950亿元,作物种类超过200种。海南大学是海南唯一和全国热带地区唯一、面向南海最前沿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建校初期(原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及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是专门进行热带作物教学与科研的学院和大学。50多年来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热带农业科技成果,为我国热带地区和热带农业培养了大量人才。这些都是海南大学的历史积淀和发展优势所在。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海南大学在农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专门设立热带作物的选修课程模块,这不仅能发挥学校的专业和人才所长,充分体现学校和专业的特色和优势,而且对于培养服务我国热带农业、满足针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的农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六、完善课程管理体制,推进农学专业课程群建设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提高学校教学水平的重点是加强课程建设。然而多年以来,我国大学多数只针对单一课程进行建设和改革,即对某一课程的具体内容、教法、评价方法等进行建设,侧重的是“点”的建设,缺乏对内容相关的一系列课程组成的课程群“面”的建设。因此,出现单课门程内容老化,课程之间内容重复或脱钩,学时数分配不合理,相关课程的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协调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此外,在学院教学领导与单一任课教师之间缺乏中间管理环节,教学管理缺乏“抓手”。为了对本科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管理、促进相关课程之间协调发展,可把具有内在联系的、围绕同一学科或知识主题的一系列课程集合为课程群进行管理,以课程群为单位进行建设,这样有助于专业课程模块化设计和优化,有利于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从而有利于一流专业和课程建设。课程群为教师间的教研工作和教学团队的组建提供了一个平台,有利于课程群内教师队伍的师资配置,有利于跨课程、跨学科的优秀教师团队的建设,有利于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的示范和推广,有利于新课程的设置与开设,有利于将课程群中的重要核心课程建设成为省级和国家级的一流课程,从而提高整个课程群的教学质量。
七、给学生配备学业导师,为课程学习保驾护航,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
学生进入大学后,在课程选修、课程学习方面往往存在不少迷茫之处,因此,给学生配备学业导师,为学生课程选修指路和提供建议,为课程学习保驾护航,是以学生为本,确保学生高质量完成学业的重要举措。此外,部分大学教师通常上完课后,与学生接触相对较少,这部分教师重点在教书,在育人方面往往做得不够。为了扭转这种劣势,给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在经常性指导中,学业导师以自己的品德与为人、学识与成就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其效果远远好于单纯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通常情况下,学业导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课题组的相关科研活动,在发表科研论文、参加学科竞赛、进行创新创业和考研就业方面给予一对一的具体指导。
八、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探索优秀本科生国际化培养模式
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已经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长期战略指导方针。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引进或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本科教育国际化,这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应有之意。作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农业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探索优秀本科生的国际化培养模式。具体而言,第一种培养模式是选派优秀本科生赴国外短期(1~2个月)和长期(6~12个月)修读专业课程的交流访学形式,第二种培养模式是邀请国外一流大学的名教授到海南大学进行短期开班授课。这两种形式的本科生国际化培养模式,对于创新本科生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增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都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本文提出的“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课程建设的这些原则和策略不仅可为农学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也可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其他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兴国,张玉歌.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 化工高等教育,2018(4):9-12,56 .
[2] 闫长斌,时刚,张素磊,等. “双一流”和“双万计划”背景下学科、专业、课程协同建设:动因、策略与路径[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9(3):35-43.
[3] 张铭凯.“双一流”建设与课程变革[J]. 高校教育管理,2018(3):7-12,20.
[4] 董洪亮. 没有一流本科,很难成为一流大学[N]. 人民日报,2016-05-13(3).
[5] 刘进平,罗红丽,王英,等. 农学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建立[J]. 教育教学论坛,2020(39):278-280.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