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高中语文“革命文化”情境化教学漫谈

2022-05-30周航江玲林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9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革命高中语文

周航 江玲林

周航,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学博士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英语系访问学者,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湖北师范大学、重庆三峡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重庆文联全委、重庆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重庆作协全委,重庆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创委会副主任,重庆当代作家研究中心主任。

一、统编高中语文“革命文化”情境化教学的重要性

江玲林:周航老师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提出“教材编写要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且,最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修订原则也同時强调将革命文化重大主题教育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时代性和思想性。可见,革命文化主题内容的教学在整个中学阶段愈来愈受到重视。那么,就统编高中语文“革命文化”教学而言,其重要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航:江玲林同学好!如你所说,现阶段的基础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甚至是大学教育,普遍地提高了革命文化主题内容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都非常重视革命文化的教学,并将革命文化教育视为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到高中阶段而言,统编高中语文“革命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国家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之后,经济持续向好,中华民族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国家和民族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同时,也遭遇社会发展进程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和难题。整个社会层面在一味追求高效率、快发展的时候,也难免陷入资本崇拜、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道德和理想滑波的泥沼。高中正是人生观和世界观渐趋形成和确立的重要阶段,正是丰富知识和塑造理想与道德的关键时期。相较于小学生、初中生而言,高中生心智较为成熟但又可能摇摆不定,在高中教学中融入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初心和使命的内涵,可谓最佳时段,这是国家层面和教育主管部门需要综合权衡与考虑的。丰富的革命文化蕴含着爱国主义情怀、勇于牺牲奉献的民族气节等内容,革命文化教育能够源源不断地滋养和实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阶段进行革命文化教育,激励青年学生以国家和民族复兴为己任,奋勇向前,带着使命感升入大学,并希冀他们在实现个人抱负的同时勇于承担国家使命,从而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储备即将可担重任的得力后备军。从以上陈述来考虑,在所有教育阶段贯穿革命文化教育,在高中阶段尤其要重视革命文化教育,这是非常正确的教育国策。

其二,学科建设层面。语文历来是“文道统一”的学科,既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又重视人文素养的提高。现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增加了“革命文化”主题内容的所占比重,涵盖现代革命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等各个不同革命历史时期的选文,而且高中阶段的革命文化教材与小学、初中的相关内容是一体化的,是体系性的衔接与提升,并为大学相关教育作了铺垫。以中小学全套教材为依托进行革命文化教学,可促使学生连贯性地认识革命过程,深刻了解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精神滋养,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面已谈到高中阶段的革命文化教育尤其重要,高中语文教材也就同样重要。高中语文革命文化教材与革命文化教育,都是语文学科体系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其三,高中学生个人发展层面。《课标》提出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学生刚刚进入青年人生阶段,是塑造个人的黄金时期,学生成长不仅包括学业上的进步,还有心智上的成熟;拥有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能够明辨是非,对历史、社会和文化能够作出客观而正确的价值判断,这是高中学生受教育的正果。近代以来中国经历过一场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领导中国人民经历过艰苦卓绝的不屈斗争,最终建立起新中国。这个历史不容忽略,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的高中生更要时刻记住中国历史尤其是现代以来的革命历史。当然,革命文化不仅仅限于近现代以来的革命,也有古代历史上的与国家和民族紧密相关的爱国、斗争活动,教材中的这些内容是融为一体的。通过革命文化的教学,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获得精神上的强大力量。这将促使其顺利过渡到人生的下一个阶段,直至立足于社会,最终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江玲林:注意到您提及统编高中语文“革命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在新教材编写方面,体现在增加了革命文化教学内容的比重。据我了解,统编教材的主编温儒敏先生的确提出“注意把那些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两个‘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篇”。那么,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除了在内容上增加了革命文化主题选文,在结构上是否有相应的调整与变化呢?

周航:在教材结构方面,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创新教材体系设计,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并举来组织学习单元。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中,人文主题线索起着立德树人,铸魂培元的重要作用;学习任务群作为另一条线索,基于教学文本确定并落实语文素养的各项要求,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运用,兼顾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例如,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人文主题为“苦难与新生”,整单元围绕这一主题展现了旧中国的苦难深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敢叫沧海变桑田的艰苦斗争,换来了国家的解放,民主的新生的革命历程。对应“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涉及的语文素养有“深刻认识革命历程,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表明本单元涵盖的语文知识点与能力训练“点”包括:把握内容结构、文体特点、人物塑造、艺术特色等方面。双线并进,学生通过单元的学习,能够掌握必备知识和语文关键能力,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江玲林:既然在高中学段进行“革命文化”教学是如此的重要,高中教材也有了进一步的革新,那为了用好新教材,提高教学成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哪些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周航:依托统编新教材开展高中语文“革命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守常规,又不能固守常规,既要出奇制胜,还需考虑实际情况,做到守正创新,笃行致远。

可以将此处的“守正”理解为守住革命文化的根,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革命文化资源的根本在于其所蕴含的丰富的革命精神。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守住精神根脉,带领学生穿梭在构造革命文化的语言密林里,剥开语言的外衣,了解革命史实,体悟革命精神。《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说明,语文课程借助丰富的语言表达形式、语言实践活动,传达着生动、形象的革命文化内容,所以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经验和语文知识的同时,接受革命文化精神的熏陶。

“创新”即在教学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创新教学方式。当下,学生与产生于特殊年代的革命文化之间有着天然的时空阻隔,学生难以理解特殊年代中革命志士们崇高的奉献精神,反而很容易接受享乐主义,追求本能化、生理化的精神价值。革命文化教学如若不能创造性地打破时空壁垒,不能将学生的自身实际与社会现状相结合,穿靴戴帽式的人文说教只会使学生与革命文化之间的鸿沟加剧。为了拉近学生与革命文化的距离,激发学生理解革命文化,进而继承与发扬革命文化,应多加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对革命文化进行感知、共情,最终实现价值认同、实践认同。

江玲林:“情境”一词在《课标》中多次出现,包括“课程内容情境化”“创设真实情境”“整合学习情境”等等,最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更是直接提出将“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作为语文课程理念之一。那么,具体应该怎么理解“情境”以及“情境化教学”呢?

周航:“情境”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基本解释为“情景;境地”,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各种情形结合的境况。例如,戏剧情境便可理解为唱、念、做、打一系列活动所结合起来用以展示特定故事情节的境况,语文情境则可理解为听、说、读、写等活动所结合起来的用以提升语文素养的境况。

“情境化教学”属于“情境”的下位概念,特指在教学过程中将涉及教学要素的各种活动结合起来,形成某种特定境况,并且强调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教学方法的理论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教育学家布鲁纳所提出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他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而不局限于零散知识点的传授,同时推崇发现学习法,即在教材和教师所创造的条件中,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到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掀起了情境认知和情境学习的热潮,美国教学设计专家戴维·H·乔纳森提出“活动理论”,即“以社会文化的,以活动为导向的情境脉络中的学习才是最自然的和最有意义的”。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情境教育创设人李吉林即开始了为期40年的“情境化教学”探索之路。起初她提出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四为”,即“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后经过40年探究,李吉林老师进一步提出创设情境课程的五大操作要义,包括:以“美”为境界、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并总结出运用情境化教学所取得的成就,包括语文学习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儿童创造力的培养等等。总而言之,情境化教学方式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且我国关于这一教学方式的探索与运用也由来已久。

江玲林:明确了情境化教学方式的发展源头,以及这一教学方式与我国语文教育的结合与发展。那么,统编高中语文“革命文化”教学采取情境化教学方式,具体有哪些益处?

周航: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某一教学方式的具体益处要结合教学实施的具体情况来考量。情境化教学,相关情境的创设应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根本,以学生的“周围世界”为源泉,创设出以革命文化内容与精神为核心,与学生生活以及学习需求紧密结合且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其中要彰显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继承与发扬革命文化。大体而言,这一教学方式的采用符合国家人才培养意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与教材编写内容与结构也相适切。

二、统编高中语文“革命文化”情境化教学现状

江玲林:如您所说,情境化教学的效果要根据教学实施的具体情况而定,那根据您的了解,目前统编高中语文“革命文化”情境化教学的实施现狀如何?

周航:首先,理念作为行动的先导,大多数老师已经树立了情境化教学的意识,但仍有少部分教师对情境化教学方式的认知存在误差,如下:

对情境化教学方式的认知浅表化。认为“情境”只是为了让学生感到“有趣”,情境创设过程就是带着学生“玩耍”,所以并不主张在“时间紧,任务重”的高中语文课堂中采用这一教学方式;仍秉持以完成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为第一要义,以一个个实用型的问题紧密衔接课堂的各个环节,忽略情境创设与教学成效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学生主体的生活经验与学习需求淡然置之。

对情境化教学方式的认知单一化。认为情境化教学等同于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滥用多媒体频繁呈现图片、音乐、视频;多媒体的运用虽然极大地助力了情境创设,毕竟精品音频材料对于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这并不是创设情境的唯一方式。相较于语言描绘、实践活动设计等创设方式,多媒体所呈现出来的情境具有既定性,并不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形实时更改、调用,从而缺少灵活性。此外,正是因为多媒体资源是既定现成的,部分教师拿来就用,缺少思考和教学资源再创造的过程,进而导致情境创设与教学目标相偏离。

江玲林:目前看来,只有部分教师对情境化教学方式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而绝大多数教师已经树立了运用情境化教学方式的意识,那这部分教师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是否得心应手呢?

周航:从理论到实践,本身就存在着一个过程。教师树立了情境化教学的意识,然而在创设情境的实际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流程设计的错位。常见的错误流程为: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解决问题,在这一流程设计中仍以问题为导向,问题是预设或既定的,并非在具体的情境中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或者想要了解的。然而,创设情境的根本目的并非是去解决已有问题,而是发现新问题。所以,情境化教学的流程应为:创设情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中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但在相同的情境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别,故需要提出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等不同层级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内心所困惑的,当它们出现时更容易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兴趣;同时,不同层级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契合课程由易到难的进程安排,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再者,人文性的窄化。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专注于具体课文篇目的具体内容所指,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公共性特征,以及课文诞生的写作技巧和精神轨迹层面的过程;通过泛泛地阅读,教师便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朗诵、课本剧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情境表演。然而,由于缺少对课文精神内核的领悟,而只是停留在言语形式和知识层面上,学生只知道文本写了什么,而没有琢磨文本的内容是怎么写的,用何种形式来表现的。所以,无论是演讲稿、朗读脚本还是课本剧剧本的撰写,文本都处于悬置、架空状态,写出的东西难免干瘪、空洞。在课堂情境中片面追求语文教育的知识功利性,或者形式上的表演性,而忽视对语文教育的深层内涵挖掘,这将使语文教学内容窄化,导致语文教育个性的丧失。如此一来,教学过程的表演化将使课堂热闹有余,学生知识获取、能力习得和精神提升等方面收获甚微,语文教学最终会陷入华而不实的困境。

江玲林:我们探讨了统编高中语文“革命文化”情境化教学中教师的“教”所存在的问题,然而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那么在“革命文化”情境化教学中,学生的“学”是否也存在不足?

周航:在革命文化的情境化教学中,教师合理、有效地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这便已经成功了一大半。然而,情境化教学最终成功与否,的确与学生主体的课堂表现有着密切关联。学生置身情境之中可能存在两种负面反应:其一,不善于主动地发现问题,而是习惯于“填鸭式”教学方式。在教师的情境教学中学生往往只能获得一些零散的知识点,难以实现知识的内在迁移与转化,也即精神上的共情与接受。比较理想的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构建个人认知体系和正面的精神版图;其二,抱着看热闹的心态置身于情境中。例如,在《记念刘和珍君》教学中,教师以“三·一八”惨案纪录片片段导入,这是可行的,但教师不能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停留在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场景中,或者是惨无人道的屠杀画面。语文课堂不是音频视频鉴赏课堂,教师在设置情境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适度和合理的引导、过渡,否则学生的注意力将只停留在音像中而导致语文素养能力提升难以落实。

三、统编高中语文“革命文化”情境化教学的举措

江玲林:针对目前统编高中语文“革命文化”情境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采取哪些优化措施?

周航:理解《课标》理念,认识教材编排特点是高效实施教学的前提。《课标》提出“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并且强调“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现阶段,语文教学围绕着学习任务群与人文主题,创设多样化的語文教学情境,追求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那么,教师首先应该做的便是教学观念的转变,突破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倡导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采用情境化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情境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追求多方面语文素养发展的综合效应。

江玲林:针对“革命文化”情境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您能提出相关的优化策略吗?

周航:在革命文化教学过程中实施情境化教学,首先应保证情境创设的科学性。情境创设的科学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情境创设必须考虑语文学科的特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例如在革命诗歌《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诗歌语言形式上的技巧运用,进行诗歌意象的领略分析,还应关注语言内容背后所营造的整体画面氛围,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情感与革命情怀。可以引领学生去想象站在金秋九月的橘子洲头看到的景象,然后深入文本,通过分析具体意象的建构与叠加运用,逐渐融入九月橘子洲头的美好景象中;学生将看到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蓬勃、盎然的秋景图,与以往认知中秋景的萧瑟、悲凉截然不同。在这一教学情境中,教师教学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边赏读边沉浸其中,把自己想象成诗人,如此即可身临其境地感受景象中所蕴含的昂扬奋发的革命理想与精神斗志。

其二,情境创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习需要。例如,通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的学习,要满足学生把握单元文本内容结构、文体特点、人物塑造、艺术特色等多方面的学习需求,可以设置综合情境任务:学校为了喜迎二十大的顺利召开,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编辑一本红色作品集。要求为作品集拟定恰当的书名,确定分类标准,考虑编排方式与装帧设计。这一任务中,有特定的主题和明确的要求,如此可形成与时代发展、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可综合多个学习目标:通过作品集的编辑,学生了解革命故事,体认革命英雄形象,领悟作品精神内涵;划分作品内容的类别,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特点与艺术特色;小组分工合作,编辑红色作品集内容、书名、排版、插图等,学生交流、合作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将得到提升。

江玲林:确保情境创设的科学性是实施“革命文化”情境化教学的首要前提,那么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周航:另外还需要注意情境创设的艺术性。将语文教材转化为教学情境的过程,教材不仅被视为语文素养提升的载体,也是与现实世界沟通的桥梁。就革命文化而言,现实和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情境来源,所以打通语文与历史、社会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艺术性的情境,将有助于催化革命文化情境化教学的成效。

现代社会多媒体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课标》也提出“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因此,应鼓励恰当运用多媒体创造富有艺术性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荷花淀》这篇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为“诗体小说”的课文时,可借助多媒体播映主人公在荷花淀中摇荡着一叶扁舟徜徉的视频;学生在直观、感性的视频观赏中感受水波轻柔的荡漾,仿佛能嗅到莲荷淡淡的清香,这一明朗的情境将奠定课堂清新明快的情感基调,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荷花淀》文本朗读中,配合多媒体播放轻松明快、诗意柔和的曲调,学生更容易体会战乱中那一抹温情与革命乐观主义情感。总之,紧密结合文本内容,恰当选择多媒体的使用,可促使学生在声相俱佳、声情并茂的情境中升华理解革命文化的深刻内涵。

江玲林:提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丰富艺术性情境创设的路径,那么还有哪些资源可为情境创设提供便利呢?

周航:现实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运用丰富的社会生活资源,能够促进情境创设由课堂延伸到现实社会,这是双向的互动,是教学与生活的交流。例如,涪陵实验中学在教学单元主题为“伟大的复兴”的选择性必修(上册)一单元之前,组织学生分批次开展了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的多样化游学活动,到革命老区罗云镇的四川红军二路游击队烈士陵园祭奠革命烈士,以及重走红军路,充分感受红军路上的不易与艰辛。学生在现实中的真实情境中,了解革命文化教育具体文本中的历史背景,感受革命豪情,从而获得崇高的精神体验。这样的情境设置,别开生面,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期待心理与学习积极性,在正式教学这一单元时,往往能够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江玲林:总体而言,“革命文化”情境化教学中应注意情境创设的科学性、艺术性,以及生活性,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方面是教师需要注意的?

周航:采用多样化的情境化教学方式,从提升革命文化教学效果出发,我们除了关注教学过程之外也不能忽视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还应及时对情境化教学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不断改进,精益求精。评价过程不能唯分数论,应该全面考察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情况。例如,学生的参与程度、思维特征,课堂中是否能主动质疑、积极思考,是否理解和消化相关问题,并且触类旁通,完成知识性迁移;师生的交互状态,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情况;学习的成效,学生对革命文化课文语言运用独特魅力的把握,以及精神品质与文化自信的提升,等等。同时,教师还应依据评价结果反思日常教学,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

江玲林:所以,在高中语文“革命文化”情境化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考量教学内容的取舍与优化,还应注意情境创设方式的调整,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社会生活资源等选用适切的情境创设方式。

周航:是的,情境化教学是语文教学不断发展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处于新时代的语文教师不仅应该积累自身知识储备,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还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调试教学方式。总的来说,要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互为表里,双向并进,不断优化统编高中语文革命文化的教学。

江玲林:周老师,谢谢您接受我的访谈!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革命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基本问题研究
粉红革命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