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探索
2022-05-30张俊
张俊
[摘 要]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态度和观念,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两次执教《寒号鸟》,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改变,从站在教师“教”的角度,更多地关注知识点、训练点的落实,强调知识和技能,到真正站在学生“学”的立场,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关注本课学习活动是否具有进阶性,跟上篇、下篇的内在关联性,在整个单元甚至整本书中的意义等。教學理念的改变带来了课堂教学设计的改变,也带来了不同的教学效果,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到“先见森林再见树木”,这是两次教学最大的转变。
[关键词]教学理念;转变;整体观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28-0084-03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态度和观念,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说,有怎样的教学理念就有怎样的课堂教学。三年时间,我两次执教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寒号鸟》一课,课文没有变,但是我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从两节完全不一样的课中,我得到了很多启发。
第一次执教:我曾经很得意那堂课
2018年11月,我第一次执教《寒号鸟》,还记得确定要执教这篇课文后,我就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了3遍,确定了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体会寒号鸟和喜鹊的不同态度,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对故事寓意的理解。教学时,我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寒号鸟和喜鹊的语言:“躺”着说体会寒号鸟的懒惰;两次去劝寒号鸟的喜鹊一次比一次着急;寒号鸟不听喜鹊劝告,夜里挨冻哀号。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就会明白相同的文字,不同的语言环境,读出来的语气是不一样的。课上,学生们读书兴致盎然,扮演寒号鸟和喜鹊时惟妙惟肖,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听课教师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曾经,我认为这是一节具有儿童情趣的语文课,学生在课堂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时很投入,也理解了课文寓意,是令我很得意的一节课。
《寒号鸟》教学设计(第一次执教)
1.情境导入,复习词语
2.读好故事,随文识字
(1)识记并理解:劝
(2)第一次“劝”:体会喜鹊的未雨绸缪,寒号鸟的懒惰。
(3)第二次“劝”:体会喜鹊着急的心情,寒号鸟得过且过的态度。
3.朗读表演,领悟寓意
学习中反思:不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020年我听了陆志平老师的讲座《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追求与思路》,深受启发。他提出了语文教学要坚持综合性、实践性、生活化的追求:提炼大主题,使教学目标更加集中,更加聚焦,统领单元的情境、任务设计等,更加自然流畅地实现单元的多重教育价值;创设大情境,努力把语言作品的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学习真实鲜活的语文;设计大任务,改变支离破碎的分析,引领深度学习。这些新的理念,如三月里的春风唤醒了处在“冬眠”状态,并且还在用过去的经验在教今天的儿童的我。
反思2018年我执教的《寒号鸟》这一课,发现了很多问题:一是只碎片化地关注了知识点、篇章的教学。二是仍然是教师的教学视角,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视角。“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中心者”理念没有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例如,寒号鸟挨冻时说的话:“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学生有生活的体验,教师不教学生也能读得很好,完全不必作为重点指导的内容。三是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提升,一节课下来他们对故事主人公的认识仍然是寒号鸟懒惰,喜鹊勤劳。仅仅是这样吗?显然不是。我虽然一直在关注学生,但落实到教学设计中,仍然停留在教师怎么教,更多的关注这节课应该落实哪些知识点、训练点,应该去强调哪些知识点、哪些技能,特别在意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课上,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散点的、割裂开的,是教师认为他们应该掌握的。往往学生只能看到眼前的这棵“大树”,而看不到整片“森林”,语文素养、思维品质在这样的课堂上无法得到提升。
第二次执教:理念转变后的课堂大不同
再次执教《寒号鸟》,我对教材的解读视角已不仅仅是《寒号鸟》这一篇课文了,而是用单元整体观理念,从单元主题、语文要素、本课在整个单元的位置等多方面系统思考。
(一)找准大概念,统整目标
教师首先要明白“教什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对此有明确的要求。我们要从宏观上解读教材,统整教学目标,关照前后衔接。本单元的主题是“故事里的智慧”,三篇课文告诉读者三种不同的思维方法。语文要素一是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二是感受和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寒号鸟》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通过第一篇《坐井观天》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方法,对理解故事寓意有了初步的认识。第三篇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旨在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寓意的同时,体会课文三种不同的思维方法。三篇课文从初步了解方法到习得方法,再到体会不同思维方法,给予学生生活启示。随着课文学习的逐层深入,学生的能力是螺旋式提升的。
基于对整个单元教材的解读,瞻前顾后、统整目标,本次执教《寒号鸟》一课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体会寒号鸟和喜鹊的不同生活态度,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加深对故事寓意的理解。(2)结合《坐井观天》一课的学习,了解学习寓言故事的基本方法。跟第一次的教学目标相比,本次执教站位更高,在生活的大情境下既统整了整个单元,又观照了本课在单元中的位置;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还帮助学生习得了学习方法。
(二)提好主问题,提升思维
教师必须积极地探究学生的思维,创建可以揭示学生思维的课堂任务和条件。如何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使课堂更具有思维含量,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呢?这就要改变支离破碎的分析,避免琐碎的问题。
本次执教《寒号鸟》从一个主问题“寒号鸟多次叫喜鹊‘傻喜鹊,你认为到底谁傻呢?”入手,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书、思考、讨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喜鹊不傻,他们结合课文内容并联系生活说出自己的理由。一些学生认为喜鹊不傻,因为它很勤劳,冬天还没到就提前做窝,提前计划,未雨绸缪。我适时追问:“冬天还没到时你的妈妈(或者家人)都做了哪些准备?”学生有的说妈妈提前晾晒被子,有的说妈妈提前把冬装准备好,还有的说爸爸提前检查暖气片是否漏水等。这些都是面对生活的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智慧。另一些学生认为喜鹊劝寒号鸟有办法,第一次劝它做窝它不听,第二次不仅劝它做窝还告诉它不做窝的后果。寒号鸟不听喜鹊劝告,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让自己夜里挨冻才是真的傻呢!这样,学生不仅明白了寓意,而且习得了方法。
好的问题能引发学生不同角度的思考。课堂上也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认为喜鹊傻,理由是寒号鸟本来就是不做窝的动物,喜鹊劝也没用,这点喜鹊都不知道,所以说“喜鹊傻”。这个理由是课前预设中没有想到的。我继续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个学生不无骄傲地说:“《百科全书》上有,我查的。”这就是儿童视角的认知,他们对于“童话”这种文体的特点没有明确的概念,但是他们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联想再造。教师要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表达和独特思维,在此基础上才是对知识概念的传授。
当我开始关注课堂上主问题的设计,思考问题的价值时,我发现课堂悄然发生了变化:原来的一问一答式变成围绕一个问题的多角度多维度思考,学生思维品质得到了提升。
(三)建立联结点,深化理解
学校和课堂必须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学生代入课堂中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寒号鸟》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寒号鸟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喜鹊未雨绸缪的生活智慧。突破教学难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勾连儿童现实生活,在真实情境中学习。例如,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一天,天气晴朗。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准备过冬。寒号鸟却只知道出去玩,累了就回来睡觉。”“却”字是本课学生要会写的生字,这个字的意思也不容易理解。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一个小活动,在PPT上把“却”字去掉,让学生体会这样好不好。虽然大部分学生根据经验想当然地认为书上有的字肯定不能去掉,但是却说不出为什么。通过师生对话,联系耳熟能详的《小猫钓鱼》的故事,我引导说:“小白猫专心致志地钓鱼,一会儿就钓了好多鱼;小黑猫却……”学生随即接:“小黑猫却只知道出去玩,一条鱼都没钓到。”再联系本册书中刚学过的课文《玲玲的画》:“玲玲不小心把画弄脏了,爸爸却……”学生在这样的对话中领悟到“却”字的转折作用,进而体会到寒号鸟和喜鹊不同的生活态度,明白了未雨绸缪生活美好,临渴掘井却后果严重、下场悲惨的道理。这个学习活动是在文本跟学生认知之间建立关联,用学生已有知识勾连新知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结,从而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突破了学习难点。
《寒号鸟》教学设计(第二次执教)
1.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读了寓言故事《坐井观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得特别棒。怎样才能读好故事中人物的语言,你有什么好办法吗?(生答)
这节课我们用这些方法再来读一读《寒号鸟》这个故事吧,你肯定也能读得很精彩。
2.学习活动一:复习词语,回顾课文
(1)PPT出示词语(略)
(2)正确读词语
(3)读这些词语,就好像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寒号鸟和一只什么样的喜鹊?(生答,相机板书)
3.学习活动二: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1)喜鹊:勤劳
文字、视频结合,理解喜鹊的“勤劳”。
①自由读这段话。
②播放视频:喜鹊衔枯草。
这真是一只什么样的喜鹊?(生答:勤奋、坚持不懈、不屈不挠)
(2)寒号鸟:懒惰
寒号鸟却只知道出去玩,累了就回来睡觉。
①通过“‘却字可不可以去掉”这个问题,体会寒号鸟跟喜鹊不同的生活态度。
②书写“却”,实物投影展示。
(3)喜鹊到底傻不傻?
①出示画外音,提出:喜鹊到底傻不傻?
②学生发表意见,说说理由。
③分角色朗读课文。
4.学习活动三:动画配音,领悟寓意
①给动画片《寒号鸟》配音。
②理解寓意:如果让你把这部动画片推荐给一个人,你会推荐给谁?为什么?
比较后收获:应该“先见森林再见树木”
两次执教《寒号鸟》,教学理念的改变带来了课堂教学设计的改变,也带来了教学效果的不同,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到“先见森林再见树木”,这是我最大的转变。所谓的“先见森林再见树木”,就是一种整体观思维,先用全局视角看问題,再落实到具体层面。教学中运用整体观思维,是我们处理、解决一切问题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论。对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发展的全面性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把感悟文章内容与语言文字训练相统一,“却”字的学习既体现了寒号鸟跟喜鹊不同的生活方式,又使学生明白了它的“转折”意义;把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语言文字训练相统一,给动画片配音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具象感知,又是语言表达的再造。
(二)学习的主体性
儿童的学习、生活、教材三者应该是统一的整体。学习应与生活勾连,与教材贯通,通过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读、演、议多种学习方式的呈现,丰富学生的学习路径等,都是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观。
(三)素养的进阶性
教师应以一条认知线串联整个教学活动,通过活动与活动、活动与主题、活动与学生已有认知之间的关联,并关注它们之间的进阶性,用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与知识对话,与教材贯通,为学生创设一个与知识相遇的生态情景,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天性的释放和发展。活动中,教师要还学生一个自由生长、天性发展的时空,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单元整体观下的语文教学打破原有教材观念的定势,不仅是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也是用足教材,走出教材的体现,最终实现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目标。同时,这样的教学也打破了单篇教学的局限,把生活与世界作为语文教学的“教科书”,聚焦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用统整的理念来展开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机与活力,能够达到知识获得、思维发展、思想生成、精神发育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更好地发展,是在人的成长上下功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去理解学生,理解教材,理解课程,理解教学活动。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