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策略探究

2022-05-30朱蓓蓓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朱蓓蓓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各学科的教学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初中阶段的重点学科,教师要通过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来促进深度教学的发生,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课堂提问展开探究,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就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来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比如,部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脱节,在课堂提问中的目的不明确,设计的问题难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以及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等。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促进深度教学,是教师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现状

1.1问题价值不高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都能够认识到提问的作用,并且也能积极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提问,但是提问的效果却不理想,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所提的问题价值比较低。比如,有些教师会在知识教学完成后询问学生听懂了吗,会了吗。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有些学生其实并没有弄懂,但是不敢在课堂当中说自己不会,所以这种问题毫无意义,学生也无法通过这些问题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此外,部分教师提问目的性并不明确,教师在教学前对于教学内容并没有进行深入探究,因此其在课堂当中的提问也没有凸显教学的重难点,这就导致了学生常常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教师的问题,也不知道教师提问的意图是什么。教师在课堂当中所提的问题大多是封闭性的,学生只需要简单回答对或者错即可,这类问题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来说作用不强,没有通过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课堂氛围比较枯燥和乏味,师生之间的互动明显不强,特别是在课堂提问环节,基本都是由教师向学生进行单方面的提问,很少有学生主动举手向教师提出问題。但是这种现象并不意味着学生没有问题,而是学生不敢提问,不知道如何提问。因此也就呈现出了学生在课堂当中沉默不语,教师无法借由问题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现象。造成学生在课堂中被动状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方面,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存在畏惧心理,认为自己会因为回答错误而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或者对问题本身没有太大的把握,因此不愿意参与师生之间的互动,不愿意主动表露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另一方面,初中生年龄比较小,在语言表达能力上还有待提升,有些问题虽然学生大概知道答案,但是在具体表述中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在这一因素的影响下,也会降低学生的提问兴趣。

1.3互动范围比较小

就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提问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都会选择学习水平较高或者课堂表现比较积极的学生进行提问,对其他学生则处于忽视状态,且几乎每节课互动的学生都比较固定,这就导致学生已经形成习惯,认为教师的提问和自己无关。提问的涉及面过于狭窄,无法借由提问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有些学生会认为自己没有受到教师的重视,因此在这一学科的学习中也就不太重视教师提问,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而造成教师互动面比较狭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教师为了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不影响教学的节奏,会偏向于选择学习水平比较好的学生,认为这类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答出理想的答案,如果选择学习水平一般甚至不好的学生,就可能在提问环节浪费过多时间和精力,进而影响这节课的教学进度,甚至可能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这种选择结果,会让学生觉得自己被区别对待,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第二,教师没有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认为学习水平比较好的学生不仅能够快速回答出问题,并且还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对于整个课堂教学来说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学习水平一般和学困生无法做到平等教学,继而在无形当中拉大了学生之间的差距,无法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提问策略

2.1凸显问题的时效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具备极强的时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时政资源的应用,通过挖掘时政资源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时政资源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既能满足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又能帮助教师充盈教学内容。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当前仍然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教学方式枯燥单一,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既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也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利用时政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充分发挥时政资源的作用。教师要挖掘蕴含在时政资源背后的教学知识点,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优质的时政资源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深度教学的发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课堂当中学到更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此外,教师的教学要突破课堂和课本的局限,拓宽教学资源的获取渠道。比如,教师可以结合时事新闻,让学生针对某个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和讨论,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时政资源,提升其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时政材料,以确保学生能够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顺利获取知识。教师还要从丰富的时政资源中选取典型的案例,在讲解过程中融入课本知识,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理解,并且适当设置问题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其顺利掌握重难点知识。比如,在教学“国家利益至上”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提问,让学生想象:自己在国外遇到突发性事件滞留当地,经中国大使馆的帮助顺利回国。用这一事件帮助学生理解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并且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究二者之间的联系,最终完成辩证统一。同时,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掌握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2明确学科价值取向

在教学中,教师要凸显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科价值,在提问中凸显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提升道德素养。随着新课改的落实,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为三维立体目标,即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应重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这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对学科价值认知错误,忽略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从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出发设计问题。比如,在“遵守规则”这一单元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规则,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如果在公共场所遇到一个大声喧哗的人,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会积极思考,如果遇到有人扰乱公共秩序,是否需要提醒他不要这样做。通过这一问题了解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情况,并且掌握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和尴尬心理,强调虽然每个人都有在公共场合说话的权利,但是也要尊重他人,如果干扰到他人,既可以善意提醒,必要时也可以寻求工作人员帮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未来生活中的发展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外,还要注重其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能力等,让学生将来能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

2.3强化问题的思辨性

新课改中强调要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和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向学生提问时,要做好科学精神和学生思想行为之间的辩证统一,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使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内容比较枯燥和抽象,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且很难将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所以教师要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真正实现科学精神和思想行为的结合。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内容,并且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课堂提问,合适的问题,能够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诚实守信”这一章节时,有的学生对于诚信的重要程度提出了质疑,有些学生认为社会中有很多人不讲诚信,但是仍然获得了很多好处。这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地了解诚信作为隐形资产的力量。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提问行为,依据问题结合实际生活进行解释。比如,小明没有按时和组内成员一起进行学习调研,导致延误了学习进程,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其他同学都在慢慢疏远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小明不遵守承诺,不讲诚信,因此无法获得同学的理解和支持,放大到社会当中,也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教师在提问中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其形成良好的质疑意识。

2.4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被广泛运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通过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够将学生带入情境当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生活情境的创设,强调学生在问题中的参与性,借由结合日常生活的提问加深学生对于生活现象的思考和理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比较枯燥,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比较远,学生常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无法顺利完成知识内化,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或者身邊的热点新闻创设适宜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贯彻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促使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同时,教师也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深度教学。比如,在学习“爱在家人间”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家庭情况,尝试解答出现亲子矛盾后应该如何解决。对于初中生来说,亲子矛盾是其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教材当中对于亲子冲突的诠释,因此教师可以组织“为父母做一件小事”的活动,尝试打开亲子沟通的大门。有些学生说,当和父母吵架时常会关上房门,拒绝沟通;有些学生说在家自己只顾学习,什么家务都不做。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做出小小的改变,当和父母发生冲突时不要关闭房门,可以尝试适当缓和气氛,进行简单的沟通;在家里尽自己所能帮助父母做家务,表示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分子,为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而努力,让父母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关怀和温暖。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5注重课堂反馈

课堂反馈就是教师对学生在课上的表现给予的反馈,包括学生的语言、神态和表情等。教师的反馈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参与程度,良性的反馈能够提高学生在问题互动中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学生在课堂当中的表现也充分体现出其思维特点,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回答加深对学生的了解,然后结合学生的具体回答给予合适的评价。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首先要了解其回答的内容是否和问题有关,然后再分析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对于偏差比较大的答案,教师要深度剖析,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从问题的本身出发,从而提高答案的正确率。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精确的定性,让学生能够明确自身的回答到底是错误还是正确,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核查回答得是否正确,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提升问题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对于回答大方向正确,但是用词比较模糊的学生,教师要帮助其提升语言组织能力,促使其提高用词的准确率,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当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挖掘问题,对学生进行深度提问,让学生学会论证解释自身的回答,从而提高其答案的质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思维模式以及知识掌握情况等等。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反馈,用鼓励和包容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和理解。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课堂提问的实效性和思辨性,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师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更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促进深度教学。

参考文献:

[1]王越.思想品德课课堂提问的操作流程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34(10):76-77.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