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教材,讲通法,揭本质

2022-05-30杨阳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数学本质

杨阳

[摘  要] 为了提高复习课堂的有效性,教师要用好教材,善于通过教材改编来揭示数学本质,巩固学生的“四基”,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生为主”,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暴露学生的思维形成,进而通过有效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建构完善的认知体系,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 用好教材;数学本质;思维形成

在高三复习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追求“多、新、难”常将学生引入茫茫“题海”,忽视了学生“四基”的培养. 要知道,重复的、机械的练习容易造成思维定式,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得不偿失. 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善于通过“少而精”的问题来揭示数学本质,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

椭圆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而椭圆中的最值和取值范围问题因其考查的视角宽、灵活多变而成了高考的热点问题. 此类问题有一定难度,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一直是教学难点.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以生为主”,重视回归课本,重视展示思维过程,关注揭示问题本质,以此让学生学懂吃透. 现笔者结合具体教学,谈一谈对此类专题的几点认识,若有不足,请指正.

[?]教学过程

1. 课前热身

为了解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课前教师以教材为依托,为学生精心设计了课前导学问题,问题如下:

(1)如图1所示,已知F,F分别是椭圆+=1的左、右焦点,P是椭圆上任意一点,点M的坐标为(6,4),则PM+PF的最大值为______.

(2)已知点P(x,y)是椭圆+=1上的任意一点,则t=x+y的最大值为______.

(3)如图2所示,椭圆+=1(a>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F,点P是椭圆上的任意一点,∠FPF取最大值时点P的坐标为______.

设计意图:将例题进行有效改编和整合,使知识点融于小题训练中,继而通过练习唤起学生的记忆. 同时,“小而精”的问题可以降低思维的难度,提升学生解题的信心. 另外,这些“小而精”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体验椭圆中的最值和取值范围等问题,有助于更好地考查和巩固学生的“四基”,为继续探究埋下伏笔.

2. 交流反馈

上课时,教师预留时间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并在交流中适时地进行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还有其他方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启迪学生思维,增长智慧;通过追问,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在解题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为课堂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提供素材.

3. 归纳梳理

交流反馈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和梳理,从而逐渐完善个体认知体系,为接下来的拓展训练做好铺垫.

师:通过课前热身,我们解决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通过解题你有哪些收获?谈一谈你的心得体会.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帮助学生回顾椭圆中最值和取值范围问题所考查的常见示例,并通过解题过程回顾提炼处理方法,为接下来的综合探究提供思考的路径.

4. 例题解析

有了前面的鋪垫,学生对椭圆中的最值和取值范围问题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接下来教师精心设计问题,通过交流反馈,逐渐揭示问题本质,以此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 如图4所示,已知椭圆E:+=1(a>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F,点P是椭圆上的任意一点,·的取值范围是[2,3].

(1)求椭圆方程;

(2)设椭圆左、右顶点分别为A,B,直线l是椭圆的右准线,直线AP交准线l于点M(点M在x轴上方),记直线FP的斜率为k,直线BM的斜率为k,求kk的取值范围.

问题给出后,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交流点评. 对于第(1)问,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求解,最终得到椭圆方程为+=1,然后重点探究椭圆中的最值和取值范围问题.

师:对于第(2)问,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求解的?

生1:因为点M在x轴上方,所以直线AP的斜率存在. 设AP的斜率为k,且k>0,直线AP的方程为y=k(x+2),将其代入椭圆方程+=1,化简得(3+4k2)x2+16k2x+16k2-12=0,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xAxP=-2x=,所以P

,M(4,6k). 由此可得k=,k=3k,则kk==-9+. 又9-4k2∈(-∞,0)∪(0,9),所以kk∈(-∞,-9)∪(0,+∞).

师:解题思维清晰,解题过程完整,展示了超强的运算能力,现在请简述一下你的解题思路.

生1:根据已知设出直线AP的斜率k,利用方程思想方法求出点M和点P的坐标,进而将目标kk用k表示出来,这样问题就转化成了关于k的函数取值问题.

师:很好的思路,立足函数思想,通过设元得到目标函数,继而运用求函数取值范围的思路解决问题. 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

生2:设点P(x,y),可以借助点P的坐标表示点M,再表示kk.

生3:设点M(4,m),从点M的坐标出发,用m表示点P,再表示kk.

生4:也可以设直线MB的斜率,然后用直线MB的斜率表示点M,P,再表示kk.

师:很好,分析以上几种解决方法,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5:设点或设斜率都可以完成转化,顺利解决问题.

师:还有吗?(学生陷入沉思)

生6: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通过设元表示目标函数,然后运用求函数取值范围的思路解决问题.

师:若从直线FP的斜率入手是否行得通呢?

生7:应该可以,不过这样设元,联立方程后表示点P的坐标会比较复杂,所以还是上面几种方法较好.

师:确实,对于同一问题往往有多种解法,尤其对于设元问题,更是灵活多变. 如本题就可以设关键点P或M的坐标,也可以设关键直线MB,AP的斜率等. 但是不同设元法的运算量会有所不同,因此设元时,要从整体思路出发,对计算过程进行充分预设,继而优化解题过程,提升运算效率.

师:因时间关系,这里就不一一展示各种方法的具体求解过程了,请大家在课后用不同的方法试一试,交流一下,相信你们一定有不同的收获.

师:通过以上的交流分析,你有哪些收获?

生8:其实这类问题看似复杂,但解题思路并不难,通过设元表示出目标后,将其转化为目标函数即可迎刃而解.

师:确实,在研究椭圆中的最值与取值范围问题时,大多通过合理设元,表示出目标后,再借助函数的性质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解题思路后再合作交流,从而充分发挥个体优势,培养思维的多样性. 教学中,学生给出了具体的解题过程,教师让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继而形成解题的一般思路.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尝试应用不同的方案来解决问题,以此丰富学生的认知、发散学生的思维. 解题后,通过反思逐渐抽象出问题的本质属性,形成解题通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建构学生完善的认知.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认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在例1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以下这个问题:

例2 如图5所示,已知椭圆E:+=1,A,B分别是椭圆的上顶点和右顶点,过原点O的直线l与椭圆相交于C,D两点,求四边形ACBD面积S的最大值.

同样,教师给出问题后,让学生先尝试独自解题,再交流点评.

师:结合例1的解题经验,说一说你的解题思路.

生9:先设元,再转化,表示出四边形ACBD面积S后,求其最值.

师:应该如何表示四边形ACBD的面积S呢?

生10:需要将四边形ACBD分解成△ACD和△BCD.

师:为什么要分解呢?不能直接表示吗?如果要分解,那么一定要这样分吗?

生11:四边形的面积很难直接表示,拆分后比较方便,除了分解成△ACD和△BCD外,还可以分解成△ABC和△BAD.

师:可以如何设元呢?

生12:可以设直线CD的斜率为k.

生13:也可以设点C的坐标为(x,y).

师:很好,设点的坐标和设直线的斜率都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在不计算的情况下,请推演一下过程,你认为如何设元会使解题过程更简洁呢?(学生积极思考、交流)

生14:设点C(x,y),将四边形ACBD分解成△ABC和△BAD,以AB为底边,C,D到直线AB的距离为高来求解更简洁.

师:大家试一试,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学生积极练习,教师选取了典型做法,投影展示,并展开互动点评. 在交流中发现,有学生给出了其他方法,教师点名让学生板书展示.

生15:将四边形ACBD拆分成△AOD,△AOC,△BOD,△BOC,由于C,D关于点O对称,则△AOD和△AOC的面积相等,△BOD和△BOC的面积相等. 设C(x,y),则S=2(S△AOC+S△BOC)=2

··x+·2·y

=x+2y.

师:非常好. 今后再面对难以表征的目标时,我们可以如何处理呢?

学生齐声答:分解.

师:回顾以上求解过程,你认为如何分解更简洁呢?

此时,学生一致认为将四边形ACBD拆分成△AOD,△AOC,△BOD,△BOC更简洁、方便.

师:解题时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表征的对象,若能巧妙地分解,定能获得柳暗花明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分解和计算时要善于结合几何特征,避免盲目分、盲目算,只有这样才能优化解题过程,提升解题效率.

师:我们得到了目标函数S=x+2y,接下来该如何求最值呢?

学生提出了多种解题思路,有的学生认为可以联立方程,通过根的判别式求最值;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还有学生提出了几何法、参数法等求最值. 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应用不同方法求最值,并在解后进行交流和反思,以此丰富学生的解题经验,提升学生的解题信心.

设计意图:借助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已有经验,以此深化学生对通性通法的理解,继而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融会贯通. 本题重在体现如何建立目标函数及函数求最值的方法. 在具体的练习中,教师鼓励学生应用多种方法解题,通过对不同解法的对比分析,以此优化解题过程,减少运算量,提升解题准确率. 另外,解题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小结,继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丰富学生的原认知,提炼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揭示问题本质.

5. 练习及课堂小结

略.

[?]教学思考

1. 以教材为依托,建构并完善认知体系

教材是教学之本,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素材,教学中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教材,切身掌握教材编排者的真正意图,才能通过合理设计、巧妙引导帮助学生学懂吃透. 但在实际教学中,尤其在复习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教材内容是学过的,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中常常以教辅内容为主,忽视了教材的核心价值,使得教学偏离了原来的轨迹,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信心,学习得不偿失. 因此在复习教学中,尤其是高三一轮复习,教师必须回归教材,通过对教材的挖掘帮助学生厘清知识发生的本原,揭示数学本质,帮助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脉络,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结合课堂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将其转化为基础训练题,通过“小而精”的问题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总结方法,构建知识网络,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解题信心.

2. 关注思维的形成,建构并完善知识体系

在复习课堂上,教师为了追求“大容量、高速度”,常常是大包大揽,习惯将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强加给学生,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形成,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复习教学中,应多给学生一些展示的机会,充分暴露思维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从而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宝贵的生成性资源.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在新授课阶段因受认知水平的限制,许多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可能散落在不同的章节中,因此在一轮复习时,先要将这些散落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在解题时才能灵活调取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而且复习课堂除了唤醒学生的记忆、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外,还要重视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比如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前期回顾形成了解题思路后,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尝试运用不同方法解题,力求通过多解让学生掌握解决一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另外,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效追问,启迪学生思维,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让不同学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3. 关注通性通法,揭示问题本质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只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才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因此,在揭示问题本质的阶段,教师要下狠功夫. 对于椭圆的最值问题的本质就是借助函数思想方法,將几何问题转化为函数最值问题进行处理. 为了揭示问题的本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围绕这一目标展开. 例如在课前自测阶段,教师从不同视角呈现椭圆中的最值问题、取值范围问题,归纳后不难发现,最终都转化成了函数最值问题、函数取值范围问题. 又如在例题展现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应用不同方法求解,但解后反思发现,多种解法的本质是相同的,继而揭示了问题的本质,提炼出了解决问题的通法,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总之,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重视揭示问题的本质,关注学生认知的系统化建构,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猜你喜欢

数学本质
结构化学习:数学教育的自然样态
变式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紧扣数学本质 丰富学习方式
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回顾反思”策略探析
数学教学要注重数学的本质
抓住问题本质渗透归纳类比数学思想
优化概念教学,深刻理解数学本质
追寻数学本质渗透数学思想
注重心理关怀,避开人为陷阱
让学生逐步触摸数学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