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探究

2022-05-30杨建芬

关键词:法治道德传统

杨建芬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经多年的沉淀与结晶,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与之存在密切的关联性,教学中持续性渗透传统文化是客观要求。为助力学生精准确定自身民族文化特色,对其进行深层次解读,借力唤醒学生内心中华民族的灵魂,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具有多重意义。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 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 7260.2022.10.046

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更是道法教师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以德育人、弘扬传统文化,依附单一知识点讲授,无法深入学生内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德性、知性和美感的统一。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将传统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植入学生内心,借鉴传统道德思想精华,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助力初中学生健康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助力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十分关键。道德品质是人的立足之本,要求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更要培育其道德品质,这主要是从传统文化中衍生而来。道德与法治与传统文化关联性较强,学生道德理念均由文化熏陶和浸染而来。但原有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获取较佳的成效,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实现学生精神共鸣,学生方可感知道德与法治内涵。传统文化传承数千年,具备独特的魅力,学生通过课程深层次融合、体验和了解,培育内在涵养。因此道德与法治与传统文化融合教学,可获取事半功倍的成效。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促进初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健康发展

初中学生作为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中坚力量,更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思想缺乏成熟度,辨别是非能力不足,易受社会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干扰,遇见各类事情缺乏理性和成熟。因此学生需要正确引导和指正,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思想倡导的精神对初中学生思想健康具有促进作用。

(二)丰富和完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综合性较强学科,涵盖知识面较为广泛,政治课程的开设主要是强调学生思想品德、道德素质教育,促使初中学生处于全方位发展,更要培养学生成为具备高尚思想品德的人才。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可丰富整个教学内容,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性作用。教师应深层次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精髓,将其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相融合,充分丰富和完善政治教学内容。

(三)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效性

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涵盖宝贵的精神内涵,用于政治教学过程中,可最大限度地使用此类资源解决学习和生活困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可增强学生处于多元化文化思潮中的辨识能力。另一方面,将优秀传统道德思想文化融入初中政治课内可行性较高,教师易于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传统道德思想内容,开展多元化的思想课外活动,传递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道德思想。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持有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以此为核心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初中阶段作为健全学生人格的关键时期,课堂相关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需充分强调教学方式合理化选用,持续性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传统文化融入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仍存在部分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度不足

外部环境对初中生自身价值及道德判定干扰愈发凸显,初中阶段作为德育及法治教育关键环节,若未对其进行合理性引导,学生自身思想道德易产生偏差,影响学生未来全面发展。教师并未持有正确的态度,深层次挖掘传统文化,忽视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重要价值,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队伍素养有待提升,部分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点的讲授,对传统文化思想内涵传授不足,无法将教材内容做好延伸和扩展,教学实际感染力不足,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当下道德与法治部分学生和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再加之考试所占比分不是很高,对其并未高度重视,进一步影响教学创新脚步。

(二)缺失道德与法治体验实践

初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作为理论和实践行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并持续性开展深层次内外化的过程。实践作为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更是学生学以致用的核心表现,当下教师对其重要价值有所忽视,实践活动缺位。因此学生仅局限于掌握理论相关知识,难以从实践中感知教材知识,影响最终教学有效性。

(三)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

我国处于当下发展过程中,文化呈现为多元化倾向,对传统文化发展带来显著的冲击,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缺乏成熟,好奇心较重,甄别是非能力薄弱。外来思想文化入侵促使初中学生更热衷于外来思想,缺少对传统文化了解和掌握的积极性。初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传统节日蕴含的精神不感兴趣,缺少对我国传统文化学习与了解,片面认为传统文化难以跟随时代潮流,对国家的发展及个人综合素质价值较低,由此表明初中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水平有待提升,无法明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其文化传承和弘扬成效将大打折扣。

(四)教育媒介应用形式化严重

信息时代背景下,初中宣传传统文化介质呈现为多元化,其均对学生思想品德素养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但仍存在部分不足予以解决。互联网不断普及为人们提供便捷性,为人们提供大量的信息。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布设的网站、微博等核心功能为发布工作通知,并未积极将其用于学生思想引领中,就是说媒介应用不充分。同时,组织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各类比赛、讲座等,过度追求短期效益,促使活动呈现功利化,大部分学生难以深切感知传統文化精神内涵,无法获取有益的知识。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引经据典,彰显品质

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以礼待人、以德服人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做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现代化完美的衔接,但其中精华保持不变。道德主要是约束自我行为和言语,法治是用于维护社会安定,二者主体分别为个人和整体,但相互存在相应的影响,只有每个个体充分具备较佳的道德观,方可营造较佳的社会环境,实现社会安定的目标。道德品质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本心具有善良,方可是正人之材,构建法治社会,保证整个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初中学生具备初步的道德观念,传统文化的持续性渗透可助力其巩固和强化本心,同时联动其他学科知识,达成多学科互动互通的目标。如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其中最为关键的教学内容是充分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均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需恪守的基本准则。教师讲授该内容时,可及时引入经典的寓言故事,如孔融让梨、程门立雪、一诺千金,无不展示传统美德。将此类典故进行分析,不仅可扩展初中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了解传统文化更具温度、深度,教会学生以礼待人、善良恭谦,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

(二)以史为鉴,凸显真理

社会治理最为典型的特征是修身、法治,前者核心在于讲究道德品质和自身修养,后者涵盖社会基本准则和规则。初中学生在掌握熟知自身享受权利的基础上,需积极主动承担义务,在道德辅助下将事情做得更佳。法治始终作为国家立足之本。传统文化内部蕴含前人的经验和智慧,为当下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寄托。秦国以商鞅变法,为后续国家强盛奠定基础,现代社会应积极将古代智慧进行总结应用,筛选其内部精华为当下所用。

课堂氛围作为教学中关键的因素,初中学生思维较为活跃,更喜欢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师可积极尝试将道德与法治充分与历史故事融合,为学生带来焕然一新的课堂。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材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其中指出公平公正、自由平等是社会所追求和崇尚的,教师可利用《论语》典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正好彰显中心思想;或选取汉高祖刘邦约法三章的故事,刘邦向百姓许诺废除暴政,方可获取民心建立大汉基业……历史故事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整个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更深刻理解,在脑海中构建完善的架构;更证明了真理是可经过时间检验,为后人充分借鉴和学习提供助力。

(三)古今延续,传承文化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表面上看似较远,其实内涵是从古传承至今的;学生所学语文、音乐和美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也无不彰显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的关键功能在于促使学生养成道德品质,明白法治的重要性,并不断从知识中汲取营养,实现知识内化,将其作为后续学生行为和思想的基本规范准备,不断修身养性,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但当下的教学与传统文化衔接存在脱节现象,教师应最大限度利用课堂主途径,将文化做好融合衔接,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如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延续文化和凝聚价值课程内容讲解时,教师可让学生观看书画作品,普及传统文化,如《千里江山图》、出土竹简等,为学生呈现先辈的智慧和才华,增强学生审美和鉴赏能力。也可为学生讲解各类非物质文化,如缂丝、制陶、镌刻等技法的精妙,具备无可替代的魅力,是传统艺术瑰宝,鼓励支持学生进行深层次了解。还可利用课外旅游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近此类文化,感知先辈艺术魅力,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四)民族同心,大道之行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关键的是民族精神。学生作为处于新时代的炎黄子孙,结合当下发展态势,明晰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重要性。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学要附加传统文化的现代内涵,教师通过历史典故等传承,助力学生激发对中华文明的敬仰之情。文化和知识的熏陶下,学生可充分体会民族大义、国家情怀。教育方面需强化力度,将传统文化侵染学生,始终将道德和法治刻于心上。

如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重点是祖国实现民族统一、祖国团结是每个中华儿女所期盼的梦。教师可为学生介绍我国不同区域的风土民情,促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祖国文化基本内涵。可播放纪录片为学生详细介绍民族风光,如服饰佩戴的不同特色及歌舞魅力、各民族礼仪习俗,如傣族泼水节;播放民族音乐,介绍不同区域内民族乐器,使整个课堂氛围更轻松、愉悦。结合当下实际,传统文化精神自始至终未变,道德与法治教学结合传统文化是为让学生更了解本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五)联系生活,增强体验

陶知行提倡“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教育活动开展离不开生活,知识源于生活,最终又用于实践中,脱离实际生活学习学习价值难以凸显,无法体现教育之本。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可联系实际生活,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有助于激發学生感恩意识。

讲解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爱在家人间》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亲情的图片或视频,学生被其熏陶感染,进入情境中。后续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方可实现入情入景,引入孝文化,让学生分享实际生活中与父母发生的事情,讨论如何回报父母的付出。充分感知孝文化,实现传统文化整合,使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更强。

(六)开展实践活动,加深文化渗透

只有充分将理论知识全面贯彻于实践中,方可展示理论自身核心价值,若需从本质层面强化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感及归属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就要积极加大实践活动开展。具体组织过程中应积极把握以下几方面:

1.以教学总体战略规划为核心参考依据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需与未来战略发展深层次融合,将宏观统筹为核心指导思想,进一步保证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持续性及稳定性,循序渐进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依托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深层次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健全学生的人格。

2.以丰富的实践形式为核心载体

教师结合时事,应动态化保持对各类活动的敏感度,不断创新优化实践活动形式,更新其开展内容,始终确保其跟随时代发展潮流,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如父亲节、母亲节来临之前,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书籍,查找、摘抄关于母爱的诗句、散文等,并开展实践活动,比如为母亲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借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传承传统文化价值,助力健康成长。

3.以德育系统性评价为激励

若想保证社会实践发挥关键性作用,有效地与德育考核机制相联动,就要将其纳入人才培养规划中,针对学生实践内容、形式及获取成效,制定相匹配的考核方法,以免社会实践活动处于边缘化、无效化。

总之,初中学生是“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中学生是教育培养的重点群体,思政方面需加以重视。学生心性、品质要靠文化知识和道德涵养来培养,需要较长时间的浸润。传统文化精华可充分与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教师应采取合理的策略,做好融合,助力学生正确理解课程,并在学习中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增强民族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沈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考》,《文理导航》2021年第31期。

[2] 赵杰《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研究》,《亚太教育》2020年第6期。

[3] 张定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讨》,《课堂内外(初中教研)》2021年第3期。

[4] 唐忠《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思想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对策》,《试题与研究》2021年第13期。

[5] 席亚亭《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纪之星—交流版》2021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传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老传统当传承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