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指引,丰富心灵

2022-05-30田忠元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初中语文

田忠元

摘 要:初中语文课程将我国的语言知识、文字知识与精神文明带入课堂,有极为独特的工具性与交际性特点。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是对语文教学活动的额外延伸,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传承。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实施现状为对象,分析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与可行策略,探索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最佳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融合 DOI:10.12278/j.issn.1009- 7260.2022.10.020

传统文化诞生于我国的人文环境当中,是我国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独特表现。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程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一方面,传统文化打破了课程与文化之间的壁垒,鼓励学生挖掘其中的文化元素,感受中华五千年的独特文明,提升学生的内在文化修养。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承担着思想教育、德育的多元育人任务,站在学生发展的视角上回答了“如何成长”的关键性问题,为学生道德意识的发展、学习能力的发展搭建了全新的平台。建立从传统文化指向初中语文教学的全新育人模式,消除文化体系与教学课程之间的隔阂,才能使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沿着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不断向前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分析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很复杂,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性智慧,其将民族变革历史与人文艺术成就转化为各类文化体系,在时间的长河中进行保存。对于现代教育活动来说,多元传统文化正在成为一种推动教学工作实施、启发学生情感、深化教学任务的重要教育资源。在现代文化研究中,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主要分为以下类别:第一,意识形态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对于历史、自然、哲学、伦理等人文性元素的独特认知,从治世之道到公序良俗,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大同社会的不懈追求。从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一不体现着中华儿女独特的思想意识。第二,文学文化,从诗词歌赋到古文杂篇,在对文字与语言进行开发和应用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基于发展、变革的视角创作各类文化资源,用文化来记录社会、记录情感,从而对后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来说,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独特的人文智慧,其来源于历史,成型于过去,发力于现在,是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与文化传承意识的重要载体。感悟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将其融入语文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才能展现文化瑰宝的独特风采,实现语文教学课程的全面优化。

二、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育人原则

1.甄别性原则

中华传统文化诞生于思想探索与社会实践当中,其发挥着引导中华儿女不断向前、提升民族思想意识水平的重要教育价值。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可以带动语文教学活动的全面创新,实现人文教育、思想教育的多元融合。但对于初中生来说,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有价值的,教师要对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情感进行甄别,将其应用到语文课堂中:对于与语文课程联系不紧密的文化资源,尽量避免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用;育人主题不明确的教育资源,避免导入语文课堂。在尝试利用传统文化优化初中語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强调文化资源的可用价值与教育功能,依靠文化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启发学生的配合意识,让传统文化及时进入初中语文课堂。

2.教育性原则

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带动学生文化技能与道德意识的全面发展。在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教育性原则。教师要对文化资源进行多元化开发,基于文化互动和人文教育视角展开教育活动。结合成语故事、古诗词作品等文化素材,培养学生尊重、知礼、自爱、自强的优秀品质,不断优化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在教育性原则下,要强调语文教学工作与传统文化的交融问题,打造内外协调的人才培养体系:对内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对外启发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带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实现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深度交流。

三、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1.了解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育人

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确实对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学体系的创新大有裨益:教师可以配合传统文化资源实施教育工作,从而减轻自身的教育压力。但对于学生来说,传统文化是出现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新素材,学生只有“耳闻”,不曾学习,难免会对传统文化产生陌生感。针对这一特点,要提前解读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与构成元素,实现文化育人的深度教育目标。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材中《〈论语〉十二章》一课的教学为例,在传统文化视角下实施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先解读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对文化作品有初步的了解。《论语》是记载孔子与其弟子言行的重要经典,其中记录各类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语录,包含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初步了解传统文化资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阅读交流活动,搜集其中有趣、有内涵的文化故事,共同展开探讨。如《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一段,是教育后人要严于律己,不断进步,发现自身的问题并改正;其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句,则表现了学习、复习的重要价值,对于初中生来说,也有极为重要的启发意义。在教师给出文化资源之后,要求学生搜集文化素材,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展示,推动交流活动。如孔子对其弟子宰予的评价:“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展现了对宰予的极度失望,并自我批评道:“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在阅读《论语》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感受孔子自我批评、自我改正的优秀品格。这样的素材贴近于真实,且为学生设立了榜样,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

2.导入文化故事,推动趣味教育

部分教师认为,基于传统文化视角的初中语文课堂必须从文化入手,强调传统文化传输与表达的“原汁原味”,而并不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问题。对于文化学习能力与审美意识逐渐觉醒的初中生来说,文化是活的、是富有情感的,刻板的讲解只会破坏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韵味。因此,教师要尝试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建立从传统文化指向教学活动、利用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全新教学体系,挖掘文化的教育价值,开发文化素材的育人功能,依靠文化故事构建初中语文课堂,实现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

选择在影视作品、媒体故事中经常出现的文化资源实施教学,可以推动文化资源与初中语文课堂的进一步融合。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教材中《孙权劝学》一课的教学为例,可将文本加工为传统文化故事,在课堂上展开交流:

古人有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当孙权遇到了不爱学习的将领,他们身上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借此引导学生对《孙权劝学》进行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与文化审美能力:面对“蒙辞以军中多务”的借口,孙权以“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来劝谏臣子,吕蒙于是安心学习,最终有所成就。学生在了解文化故事之后,运用成语对吕蒙、孙权的行为进行评价:

面对下属的推辞,孙权现身说法,循循善诱;面对君主的劝诫,吕蒙虚心接受,知耻而后勇,最终成为吴国的治世能臣。

另外,《吕蒙劝学》的故事衍生出了“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这也是我国语言文化高度凝练的证明。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观学习兴趣,尝试站在文化与历史的视角教育学生,用文化故事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主动解读传统文化作品的精髓与内涵。

3.类比古典诗词,鉴赏文化之美

古典诗词有着独特的美育价值,一方面,其借由语言与文字的巧妙搭配呈现出了画面美与表达美,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则将作者的人文情感表现出来,感受作者的怜悯、包容与奉献等美好品质。对比不同的诗词,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审美素养。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中,不能忽视美的表现,挖掘审美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才能使学习者逐步接近传统文化。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材中《春望》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结合我国的诗词文化开展教学工作,在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同时,挖掘多元文化资源,类比古诗词作品。《春望》的作者杜甫,其作品素来有“诗史”之称,杜甫以文字记录了社会的发展与动荡,让人感受到作者一颗对国家有着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更是展现了无尽的悲凉,阅读《春望》,可以与作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春望》进行鉴赏,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而在随后的文化素材类比环节,则可以将白居易的诗词作品带入课堂,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与杜甫相比,白居易的诗词更为平直,易于理解,但其同样包含着对群众、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在《观刈麦》中,诗人以平白的语言描绘了农人的辛苦,可在这般辛苦之下,却还是“家田输税尽”,作者却“岁晏有余粮”,这样的反差令人心痛。阅读不同的诗词作品,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社会的感慨与牵挂,感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文情感。杜甫诗的沉郁,白居易诗的直白,两相对比之下,将让学生对我国的诗词文化形成新的认识。

4.延伸教学范围,应用课外资源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课堂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挥出了记载人文情感、装点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其不仅具有教育价值,更体现出了极为突出的人文价值、情感价值。在开发传统文化、丰富初中语文课堂的过程中,要强调文化与现实生活之间的交流问题,结合文化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实现文化育人、情感育人。适当延伸教学范围,可以为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注入新的灵感,深度优化初中语文教学活动。

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教材中《春酒》一课的教学为例,文章描绘了春节期间的习俗,借由“春酒”这一對象展现作者对于故乡、时光和母亲的怀念。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开展教学活动:

有道是“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那么从古到今,我们的春节习俗是如何变化的?

引导学生以“节日文化”为主题,开发相关学习资源,推动课堂上的交流活动。从陆游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看见春节的喜庆意味:春节是一个宴请朋友、分享喜悦的好日子;王安石的《元日》当中,以一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来展现中国古人对于春节的重视。在搜集文化资源之后,结合文化习俗视角开展教学活动,比如,除了古诗词作品之外,在既有的文化资源当中搜集有关于春节的记忆。如对联,以红纸书写,将人们的心愿与美好的祝福写在上面,诉说着无限希望;福字,其与“伏”同音,有趋吉伏害、连年流利之意,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除此之外,年画、窗花、鞭炮等带有民族特色的作品,都应该在语文课堂上展现出来,以此来深度开发文化资源。教师要练就一双慧眼,挖掘课外的文化要素,实现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契合。

5.组织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自由探索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语言、文字、思想、艺术、手工等方面表现出来,文化内涵不同,核心情感不同,学生对于文化素材的认识与理解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基于文化视角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强调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问题,结合传统文化设计多元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扎根。活学活用,深度交流,推动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课堂的融合。

以语文活动“设计座右铭”为例,教师可要求学生结合已经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自由发挥,培养学生的文化应用能力,促使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教师鼓励学生在古文、诗词、成语等传统文化当中挖掘资源,进行座右铭的设计。如在古诗词当中搜集经典名句,加强对自身的思想教育:“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教育学生要屡败屡战,永不放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教育学生要勇攀高峰,不断进取)”,等等。在古代人文故事中搜集文化资源,则能够以自强、坚持为主题,培养学生的进步意识,如“太公垂钓,毛遂自荐”的故事,教育学生要不断提升自我,静待时机;“高山流水,吞炭漆身”的故事,教育学生要尊重友情,尊重他人的付出,等等。成语与古诗是传统文化高度凝练的表现,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在引导初中生开展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还可结合传统文化发起特色主题活动,如“文化辩论赛”,对古人的“孝道”与现代人所提出的“愚孝”进行讨论,对古人的“忠诚”与现代人所提出的“愚忠”进行分析。感悟文化内涵,培养独立意识,创新语文教学方法。

总之,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可以在优化教学工作的同时启发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实现情感、技能、思想的全面提升。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从资源开发、语文交流、课外活动等多角度入手,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扎根,逐步推进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吴玉明《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途径探索》,《知识文库》2022年第12期。

[2] 翟伟东《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探究》,《读写算》2022年第3期。

[3] 魏葳《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文学教育》2021年第10期。

[4] 许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探究》,《考试周刊》2021年第78期。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