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基本策略
2022-05-30林强
林强
摘 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既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有效措施。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开发、利用都要依托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有效地利用传统文化。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教学 基本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 7260.2022.10.040
随着历史、语文、道德与法治三科部编版教材通行全国,在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这三个学科肩负了不可推卸的重任。以历史学科为例,目前七年级教材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史内容。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内容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较高程度的重合,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效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是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工作。
一、历史教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分布
中学历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素材,这些素材有些是有机地分布在各个单元,各个单篇课文中的,因为现行部编本历史教材改变了上一个教材版本依托主题进行编写的教材模式,而是以通史的思路进行教材的编写。历史教学内容从大的方面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文化”本身就属于历史教学的内容之一。
初中阶段三个年级,六册教材中,七年级两册书涉及中国古代史,时间范围截止到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史内容涉及传统文化最多。七年级的历史教材中,有些内容完全是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七年级上册教材(以下简称“七上”,以此类推)的《青铜器与甲骨文》,课本中涉及的青铜器与甲骨文,是教师可以发掘传统文化内容的重要素材。七上的《百家争鸣》一课,是从思想角度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期不断争鸣的诸子百家的思想,不单单影响了他们那个时代,也同样影响着整个中华文化的形成,同样是我们今天文化的瑰宝。除此之外,教材中涉及的医学、建筑、书法、绘画、文学等也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的载体和体现形式,都有值得我们发掘的东西。
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涉及的角度广,内容丰富,知识含量也比较大,这些也同样是历史教学的重点,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的依托,也是值得教师重视的内容。
二、历史教学中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意义
历史教学与中华文化是高度的吻合的,中华文化本身的内容就是历史教学的内容之一。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與发展中有着重大的价值,值得继承、弘扬。伴随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发展迅速而中国在很长时间内全面落后,社会上出现了崇洋媚外、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想。而当下,中西方文化频繁交流,也有一些人追求新鲜的文化元素,忽略了本民族文化中最重要、最宝贵,最值得一代一代传承的文化血脉。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意义重大,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内容广博、信息量大,但是长期以来发掘不够,导致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一种认知的局限性,甚至也有一些错误的认知,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落后的,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尤其是近代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史,更让一些人错误地认为传统文化也是落后的,应该抛弃。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仍然有生命力的内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单单是经济等硬实力的腾飞,更是文化等软实力的腾飞。今天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教育等代表中国“软实力”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发掘传统文化中那些曾经引领时代潮流发展的内容,比如“四大发明”、瓷器、丝绸、诗词文化等,让学生全面了解、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基于世界的发展潮流,去发掘传统文化中那些具有强大生命力,反映着新的发展趋势下,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魅力的文化元素。
而对于中华文化的态度、做法,同样也是历史教学应该实现的目标之一。历史教学的一个角度,也是基于传统文化,去发掘文化的魅力。用传统文化去影响学生的认知,让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根植于学生的内心,并充分影响着他们的行动。
2.有助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课堂教学应该落实的目标之一。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有效融合起来,具有显著的效果。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借助这些内容,探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路径。
在讲解七上第1课和第2课内容时,教材上涉及两幅地图,分别是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和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教师通过两幅图引导学生形成时空观念,同时认知到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和中国原始农耕的特点。在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落实中,让学生形成“时间”与“空间”的感觉,结合“时空”的分布特点,对古人类的起源和原始农耕的分布特点有了深刻的认知。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落实,可依托《青铜器与甲骨文》这一课内容。不论是青铜器还是甲骨文,都是重要的实物史料,青铜器和甲骨本身就是文物,就是当时历史最好的见证;青铜器上的铭文和甲骨上的甲骨文,都记载了当时的历史,并且是“实录”,其历史价值更值得进一步发掘。
以利簋铭文为例,在授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利簋外在的美,比如形态美、纹饰美,进而引出利簋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还可以解读利簋上的铭文,这段文字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记载了周武王伐纣之事,厘清了一直以来对于牧野之战时间的争论。这样的教学就有效落实了“史料实证”的学科核心素养。
甲骨文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历史久远、数量多、内容丰富,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同样既要发掘甲骨文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甲骨文是当时历史最为珍贵的记录,让学生通过甲骨文的文字记录,认识当时的历史,更具有说服力,也充分体现了依托史料,探究历史真相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3.有利于培养合格公民
教师要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角度考虑,通过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扎实地了解与认知,去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尤其是伴随近代中国遭遇的一次次侵略,中华文化也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冲击,其现实价值和实际价值都受到了冲击,甚至传统文化受到了错误的抨击与抵制。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单单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对于中外文化交流中,学生要做到有正确的判断能力,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审辩式思维”,即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不仅仅是历史教学和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也是培养合格公民的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应该逐渐从接受知识向提高思维能力的方向发展。
三、实施教学的基本策略
1.创设文化情境
在历史教学中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往往是平面的、静态的,这就让传统文化的魅力大打折扣,至少在课堂上不容易表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鉴于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创建有利于传统文化呈现的情境,这是让传统文化吸引学生注意、焕发传统文化魅力的有效的方式。
笔者在讲解《青铜器与甲骨文》时,不但借助了丰富的视频资料、图片资料,也给同学们准备了一套形状各异、文字各异的甲骨文教学道具,让学生通过“实物”去感受文化的魅力。虽然只是道具,但同样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震撼力。因为文化的魅力在于文化自身,但是作为文化载体的文物也好,图片也好,其本身并没有生命力,都要通过不同的呈现方式,才能让它们散发出生命力。创设好的文化情境,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除了历史教学中需要创设文化情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可以创设文化情境,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如学校的走廊里挂学生的书法作品、剪纸作品,这些都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是创设文化情境的有效方式。
2.构建文化体系
发掘优秀文化资源时,教师应该基于历史学科教学的内容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从纵向和横向两条线索,去构建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实现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掌握历史学科中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同时教师也可以做适当的补充,让学生最终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从时间角度划分,可以从原始文化到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去分类规划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系‘从社会功能层面上,又可以划分为服饰文化、礼仪文化、饮食文化等内容。如果具体到中华文化的内容,其实划分的体系更加博大精深,如哲学角度、文学角度、史学角度、科学角度、艺术角度等。具体的某一方面的内容,同样可以划分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以文字形态为例,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文字,不但反映了文字的一脉相承,同样也反映了文字的博大精深;文字作为文化和文明的载体,同样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在构建文化体系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内容,同时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也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3.借助社团活动
在历史教学中,基于歷史教学内容和传统文化的主要元素开展社团活动,再借助社团活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效果非常显著。在社会活动的开展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基于历史学科,以继承、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团活动,要选择两者都能体现的主题,这样才能取得“一箭双雕”的良好效果。例如以唐诗宋词为主要内容的社团活动,就具备这两方面的因素。
其次,社团活动的开展要有系统性。有一些社团活动是基于学生的兴趣的,同时也基于某种其他的目标,如扩展学生某方面历史知识,传播传统文化等,如果只以某一个学期作为活动开展的时间段,显然是不够充分的。鉴于这种情况,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历史学科方面的社团活动,至少要能够实行四个学期,也就是七、八年级形成一轮主题社团活动,这样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在实践中,教师可以把社团计划设置为四个学期,每个学期有不同的社团活动内容,四个学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4.多学科有效融合
弘扬传统文化,历史教学肩负着重担,其他学科也有自己的学科责任,语文学科、道德与法治学科要更突出一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如果能有效地融合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会有更好的效果。
在历史教学中,“文化”是历史教学的内容,有些是单独的一课,如《两汉的科技与文化》《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等。而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中华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该学科涉及中华文化的内涵,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特点、重要性、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等内容。在学科融合教学中,到了九年级,学生学习中华文化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把七年级的课程内容重新进行梳理,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进行呈现,这样会让知识之间相互映衬,更有利于启发学生,让学生掌握知识。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
5.发掘地方文化资源
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教材呈现的是基于“全国视野”下的内容,其实地方文化资源也是一笔丰厚财富,同样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学理应充分发掘优秀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
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更容易接近,甚至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本身就在学生的生活中,如果教师稍加提示,或者巧妙地应用于历史教学,无疑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以笔者所处的唐山市为例,这里有清朝皇陵——清东陵。清东陵处于遵化市,无论唐山哪个地区,其实离清东陵都不远;不论是学校还是学生个人,都有充分的条件亲自去清东陵实地考察,用现在的话来说叫“研学”。清东陵能够反映清朝的陵寝文化和中国的建筑文化,而此处埋葬的皇帝也是清朝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皇帝,所以非常值得组织研学。
地方文化资源既独成体系,又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某个区域的差异性体现,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开发地方文化资源,也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元素,并引导学生去继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能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生命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探索更符合学科特点的、更符合学生学情的手段,更好地把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历史教学。通过教学实践,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教学的融合是全方面、多角度、多手段的。并且应该进一步逐渐形成健全的、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历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曹权《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年24期
[2] 杨琴《传统文化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分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18年12期
[3] 冯可明《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探析》,《中华少年》2019年12期
[4] 杨玥、周玉晔、徐莹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研究述评》,《文教资料》2018年31期
[5] 封留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读本》,《人民教育》2020年17期
[6] 王明娣、翟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价值、困境及路径》,《民族教育研究》2020年06期
[7] 沈湘平《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雷锋》2021年03期
[8] 安彩萍《 “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策略探究》,《考试与评价》2020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