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与教育

2022-05-30林静

关键词:中华历史教材

林静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中国古人的思想道德、人文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魂魄”的内核。如今,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必要的教育内容,也是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精神食粮。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思想文化相互交流,西方文化的植入撼动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年心中的地位,尤其是很多初中生,他们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课堂应提上教育日程,加强对学生民族自信、文化认同感的培养。历史教师更要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重要性,努力探寻传统文化融入的切口,采用有效手段加强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的有效性,进而发挥出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和教育优势。

关键词:初中历史 中华传统文化 渗透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 7260.2022.10.039

当前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对课程标准“立德树人”“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一种践行,也是推动德育发展的一种有效策略和一项教育任务。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理想信念建立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信心,能够增加学生对文化、民族以及祖国的认同感,使其拥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进而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落实。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人才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中学教育要为国家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通过历史课程学习,引导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时期。感受古代中国光辉灿烂的文明,了解近代中华民族的艰难求索,探寻现代中国的伟大复兴之路,对生逢盛世的当代青少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引导学生领悟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哲学,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有助于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伴随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国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日益紧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曾长期互相影响。直至近代,西方国家取得了世界发展的主导权后,也掌握了文化发展的话语权,东方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引进西方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我们在吸收、借鉴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要有辩证取舍的态度,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深度挖掘和整合初中历史教材

初中历史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以供师生备课上课。在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下,初中历史教材是以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情特点编写而成的,并且其中很多知识章节中都蕴藏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素材,如中华传统文化成果、杰出人物言行事迹、传统思想文化演变等,这些内容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因此,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和整合,是实现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的前提。

以中华传统文化成果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整合。通过对初中历史教材的深入剖析可以发现,其中有很多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积淀、历史传统的文化成果,这些素材能够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直观的了解,能有效促进学生民族认同感、爱国情怀的形成。比如,在“动荡的春秋时期”中,提到的农具、牛耕,以及货币的出现;还有“百家争鸣”局面中孔子、老子的思想,以及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思想;再有“秦国统一”中提到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及“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中讲到的造纸术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整理分析可以发现,它们涉及了物质文明,还涉及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将这些内容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能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其对中华文化成果根源有深入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以杰出人物言行事迹为主的教学内容整合。在初中历史教材中,除了关于中华传统文化成果的教学内容之外,还有中华传统美德和良好价值观,将这些内容挖掘出来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能够促进学生良好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拥有健全人格。比如近现代史上的戊戌六君子、孙中山、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等,这些杰出人物的光辉事迹,告诉了学生什么是“荣辱”“信用”“创新”“奉献”,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提高融入有效性,灵活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日常学习当中接触到的历史知识,会使其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初步的感性认知,而想要让其理解其中的精髓和内涵,还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如果说挖掘和整合教材中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步,灵活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则是决定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效果的基础。因此,教師要通过对课程大纲、教学目标、学生实情的充分了解和把握,选用一些具有科学性、有效性的教学方式,促使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的效率可以得到提升,进而推动学生爱国主义、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提升。

下面以《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课为例,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的教学方式。

【教材分析】《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宋元时期的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以及宋词、元曲、戏曲等文学艺术成就,可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典型教学内容。本节知识点多,且比较零散,而且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但要注意避免将其当作艺术鉴赏课进行教学。通过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和把握宋元时期的艺术成就,了解这些艺术成就的形成是受中国传统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多重影响发展而来的,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对宋词、元曲、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接触,对传统文化艺术有初步的体会和感受,并且经历了上一学期的历史学习基础,具备一定历史学习经验,能够通过历史的角度对艺术中蕴藏的传统文化内涵有所理解。但是,从多次实践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历史课、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兴趣不高,且缺乏深层次的思维惯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深度的引导。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目标】通过预习任务,对宋元时期的文学成就和戏曲艺术有初步的了解;通过史料分析宋元文学成就和戏曲艺术的发展,以及其民族特色;借助文字、影视资料等,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艺术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以及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和意识。

【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清明上河图》,并提出预习任务:“大家应该都知道清明上河图吧!那你们知道清明上河图中的社会面貌是我国哪个时期现状吗?当时有哪些风俗习惯和文化呢?”接下来,请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这一课的教材内容。问题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并让其预习专注度和效率得到充分提升。然后,对学生预习成果进行检测。通过PPT出示相应的预习练习题,并邀请部分学生进行解答。具体问题有:“宋代有哪些保留至今的节日?宋词有什么特点?你能举例说出几个已学过的宋词吗?元曲是什么?代表人物都有哪些?”等等。以此了解学生预习效果,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2.意境教学,深化中华传统艺术魅力

意境1:通过多媒体呈现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场景,引导学生对图片内容进行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能说出这些图片场景是哪一个节日才有的吗?

生:吃粽子、划龙舟是端午节;放鞭炮、贴对联是春节......

师:对,这些节日在宋代就已经存在了,并且流传至今。

意境2:通过问题制造意境。

师: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戏曲种类?

生:京剧、黄梅戏、豫剧......

师:不错,我以为大家平时都不会关注这些呢,没想到还知道得不少。那你们知道元曲中都有哪些元素吗?

生:音乐、动作、舞蹈,等等。

师:是的,戏曲有很多种类,是综合性、艺术形式非常丰富的表演艺术,而且中国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之一。

通过创设意境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让学生对传统节日和戏曲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艺术魅力的体会和理解。

3.小组合作,强化对中华传统艺术内涵的把握

通过课件出示小组探究任务,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对中华传统艺术文化内涵和发展进行分析。具体问题有:“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习过许多的宋词,请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分析宋词内容的变化。”“在《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瓦子和勾栏,请结合相关史料,分析其兴起原因。”通过这些小组合作任务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分析史料、提取信息等历史素养能力的提升,还能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艺术内涵的理解,使其能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

(三)通过价值观,内化传统文化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多地需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展开教学,让学生了解当时所发生的事情,让学生更为有效的了解当时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事情,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对应的问答,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分析过程,让学生了解这些历史人物身上的品质。教师也可以通过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尽快了解历史人物的形象,并由此借助历史人物相关事件去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并借此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其中。

比如,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教师就需要结合课本内容讲解相关的重要的人物,尤其是面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时候,让学生探讨运动中的领军人物,以及他们拥有怎么样的政治理念,促使学生将这两个运动联系起来,让学生更为有效地记住这些历史人物,并借助历史人物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指导。所以,教师通过价值观的引导更有助于深化学生的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四)注重启发,将历史与文化相结合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贯穿古今,广涉中外,巩固学生对历史时间线的认识,更加有助于学生的记忆。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将文化与历史相互结合,更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普遍较为浅薄,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秉持这一教学理念,注重启发,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比如讲授《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师就不能一笔带过,还需要对此节课的教学有一个更加深入的拓展,比如让学生了解甲骨文的真实含义,明白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文字也发生着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就,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教学内容,并由此启发学生,将历史与这一文化联系在一起,并由此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商周时代与现代相比较,将甲骨文与现行规范汉字比较,总结出甲骨文的重要意义,还需要将汉字发展历史中体现的文化精神传递给学生。总之,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传统文化精神传授给学生。

(五)开展文化传承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不仅仅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历史教学,学校也需要及时配合教师展开相对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感情,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上的教育,使他们即使在未来面对社会,也不会做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这也是进行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

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活动,需要教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从而为以后的生活打下夯实的基础,并由此将正确的价值观植入学生脑海,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帮助學生端正思想。

(六)积极开拓中华传统文化校本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递,仅依靠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开拓符合学校师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从而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性。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对教材内容和当地传统文化的挖掘,开发出符合学生特点的特色校本课程。

首先,充分利用学校的物质、环境资源,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建设活动,如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经典诵读活动、传统手工艺仿制活动等,这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感受和理解。其次,在对教材有深入把握的基础上,开拓当地的一些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将其引入到校本教材中,从而建设特色化的中华传统文化校本资源。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材中蕴藏了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创造了机会和可能性。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意识到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并对教材中蕴藏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和整合,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促使中华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进而促进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马永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文化产业》2021年第2期。

[2] 孙诗涵《初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科教导刊》2019年第7期。

[3] 王归臣《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主流价值观的取材与运用——以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聊城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猜你喜欢

中华历史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