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深度教学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索

2022-05-30冯发林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荒漠化深度理念

冯发林

深度教学是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型教学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落实深度教学理念,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进入探究的更深层次,进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教师要正确理解深度教学的内涵,认识到深度教学对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作用,应用问题驱动,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创设形象化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运用合作学习模式,促进学生深入探究;应用任务驱动,激发深层探究动力。

传统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教师讲解灌输,学生被动听讲,导致很难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树立深度教学理念,明确深度教学的内涵、价值与应用意义,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深度教学的内涵

深度教学旨在促进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的更深层次。在深度教学理念的引导下,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这个主体的特点与掌握知识的规律为依据进行设计与展开,教师则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促进者,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点拨反馈,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其产生深入探究的欲望。深度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创设能够突出地理教学特点及教学重难点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认知规律,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进行知识学习,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下,发现地理知识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本质关系与规律。深度教学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更注重于学生知识结构与脉络的构建,注重学生探究主题的深度推进。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做笔记、听教师演讲转变为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地理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深度教学的重要作用

地理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深度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思辨性与哲理性的认知,还可以与人文学科相融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如在学习关于荒漠化的防治等内容时,学生的任务就是背诵防治荒漠化的措施与造成荒漠化的原因等,这种机械背诵的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发展。枯燥的背诵记忆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地理的乐趣。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落实深度教学理念,教师需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根据高中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知识探究主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与探究性,激活学生思维,满足学生对知识追根究底的心理需求。在深度教学理念下,教师要本着深度探究促进学生知识理解内化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原则,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模式,不断突破自己现有的教学模式,使枯燥乏味的讲解被学生自主而深入的探究所替代,让学生主动探究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机械地记忆与背诵,让学生从灌输式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掌握地理规律及地理现象的实质,提高地理综合能力。

三、深度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应用问题驱动,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很难产生问题意识,探究欲望也就无从产生。但是,如果教师能在地理教学中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探究方向进行知识的探索,有利于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按相关问题链学习地理知识。学生根据教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发现新知,激发学习自信与成功感。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时,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对森林的认知。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过《巴西》一课,对于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有了一定的了解,了解了巴西国内热带雨林的破坏情况。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就要根据时事热點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制定教学目标,体现教学重难点。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近年来森林受到破坏的资料,展示巴西大规模开发热带雨林的相关报道以及国际社会的批评舆论,让学生进入现实生活情境,并且提出由浅入深、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问题链”:世界上一些沿海国家对于全球木材生产的年产量报表十分关注,并将未来的命运与热带雨林的木材公司联系起来,这种担心有道理吗?为什么国际社会普遍反对巴西大规模开发热带雨林?为什么有人把热带雨林叫作“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什么破坏程度如此严重?有哪些因素?这些问题链是对本课教学内容及重难点的整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有效完成知识建构,达成学习目标。

2.创设形象化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深入理解。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实现深度教学目标,就要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通过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增加学生接触自然与社会的机会,使其进入学习的更深层次,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为了强化学生的直观体验,教师播放了《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片段,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素材。学生通过观看,可以领略大江南北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学习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通过观看此类纪录片,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全国各地的相关情况。对于学生来说,视频画面给他们直观形象的感受,这是讲解与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达到的,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有效达成学习目标。

3.运用合作学习模式,促进学生深入探究。

深度教学理念指引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作用,促进学生进入知识探究的更深层次。这就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不是以教师的讲解灌输替代或挤占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的机会与空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既养成了倾听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又可以借鉴同学思考问题的角度,使知识的理解更全面而深入,进而提高地理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时,教师可以本着同组异质的原则,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个学习小组当中,让学生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共同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总结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相互启发与借鉴,不断进入知识探究的更深层次,提高思维能力。

4.应用任务驱动,激发深层探究动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而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且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任务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完成难度阶梯递进的任务建构地理知识体系,使自我超越的专业精神、好追求卓越的学习风气成为集体共享的价值认知与实践去向。这是提升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可以使学生树立任务意识。学生把完成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从而产生深层次的探究动力。不仅如此,实施任务驱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为了完成任务,小组成员密切协作,合理分配相关任务,运用适合小组探究的方式完成任务,产生成就感与集体荣誉感,从而发展地理思维。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时,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地区荒漠化的材料,了解土地荒漠化的危害,然后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小组成员分工完成相关目标任务,如土地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异同、应该如何防止与治理土地荒漠化、怎样根据我国西北地区的地形及气候特点有效治理土地荒漠化等。学生根据相关任务,进行探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基础知识入手,使探究不断推进,进入问题探究的更深层次。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进行知识建构与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不仅提高了问题意识,也有效锻炼了深层次探究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深度教学策略,可以促进学生进入探究的更深层次,认识地理知识的规律与本质。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体现丰富性与多元化,要有效促使学生深入探究,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与发展。

注:本文系中山市教育教研2018年度青年项目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课题编号:C20181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荒漠化深度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0年实现“双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