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2022-05-30戴秋嬴
戴秋嬴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为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框,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具体内容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的要求,以及在共筑人类生命家园中青少年的责任与担当。
二、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苏州“不平坦”绿色之路的思考,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认识到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理解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2.学生通过探究苏州各地近年来绿色发展的举措,进一步了解苏州为保护生态环境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懂得苏州要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发展道路。学会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理性精神,坚定道路自信。
3.学生通过对微环保公益活动方案的共同探讨,明白建设美美与共的苏州需要每个人的努力,逐步树立绿色发展意识。
三、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主题汇报任务为引领,对苏州市张家港、常熟、树山、平江河这四个地方进行合作探究和资料搜集,沟通协作,形成既定观点。
2.情境探究法。结合苏州浓厚的人文气息,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让学生在感悟中体会观点、体验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绿色发展道路的实现路径。
2.教学难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内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美美与共的苏州模样,呈现人、城市、自然和谐一致,融为一体的画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共筑生命家园。
教师导语:同学们,在波澜壮阔的城市化浪潮中,苏州的变化翻天覆地,但水道纵横的面貌迄今未改。这一切,恰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今天,我们一起跟随静谧的小河,见证苏州的绿色发展之路。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选取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六张图片,构成一幅美丽的姑苏剪影,突出本节课的人文性和思想性,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激发探索新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第一篇章:旧时光·姑苏神伤
情境感悟:从“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到“曾经的迷失”。
教师设问并启发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苏州现阶段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呢?
学生1: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生态环境好了,苏州就更美了,不仅能让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提高生活幸福感,还能吸引更多的人来苏州发展。
学生2:苏州是一座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速度很快,但也要追求高质量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否则会成为发展路上的绊脚石。
学生3: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让苏州协调发展。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有理有据,从个人、社会的不同角度出发感悟真切。人与自然应该是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这也启示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设计意图从苏州不平坦的绿色发展之路启迪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应该吸取教训,不能重蹈覆辙。
第二篇章:新天堂·望山见水
时代背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是一种绿色情怀。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也强调,要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学生自学课本内容,谈谈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苏州是如何走绿色发展道路的。
学生小组汇报1:主题——“腾退,在转型阵痛中升级!”大家好,我们调查的地区是张家港的东沙化工园区。通过该地区腾退前后的几组数字对比,可以看出腾退是为了更好地引进,低端退、高端进。这也证明了不负青山,方得金山。
师生总结:第一小组的汇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教师过渡:“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苏州城区绿意盎然,乡村更是一片深绿。第二组同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下面请第二组同学汇报。
學生小组汇报2:主题——“筚路蓝缕,敢叫稻田换梨花!”这里就是我们给大家推荐的新兴旅游好去处——树山。树山一度是苏州最贫穷的村落之一,现在被称为姑苏城外的“世外桃源”,不仅成功脱贫摘帽,而且走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致富之路。
师生总结:树山经验启示我们,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
教师过渡:如今的树山推窗见绿、望山见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好的印证。但这样的美好愿景不是一朝一夕打造出来的,生态环境建设也需要一个从修复治理到重塑的过程。第三组同学为我们带来的便是“江南沙漠”的变身传说。
学生小组汇报3:主题——“修复,江南沙漠变身生态绿洲!”大家对“江南沙漠”肯定非常好奇,其实它就是我们曾经的常熟铁黄沙岛。它是一片滩涂,周围江水浑浊,岛上呈现铁锈色,于是得名“铁黄沙”。“十二五”时期,当地为了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着力打造长江生态岛。如今的铁黄沙,调绿底色再出发,成了长江岸线的“水清岸绿”示范段。
师生总结:第三组同学的分享告诉我们,要坚持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教师过渡:水是苏州的灵魂,第四组同学调查的就是我们身边的平江河。
学生小组汇报4:主题——“治污,刮骨疗伤下猛药!”留住“鱼米之乡”方能匹配“人间天堂”。我们发现苏州近年来先后启动“智水苏州”项目,实行“联合河长制”,通过立法兴绿,有效执法,治理水污染。
师生总结:这一小组的汇报启示我们,走绿色发展道路,还要用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设计意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汇报主题为引领,进行合作探究。在共同的主题下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在合作中与同伴互相学习、分享观点、交流思想,既形成观点、提升认识,又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协调能力,还可以在思维碰撞中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第三篇章:绿风尚·乡愁可寄
《春风十里,不如绿色有你》——微环保公益环保活动
活动环节一:“微环保,益起来”
1.五分钟时间自由讨论——我们每天都可以践行哪些简单的绿色低碳行为?
2.从中选出10个共同认可的行为,做成一周绿色生活计划表,一起来打卡践行。
学生充分讨论,选出最贴近生活又便于践行的日常行动:骑自行车出行、自带餐具、双面打印节省纸张、用废旧鞋盒做收纳……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建议都非常好,我们应该为自己拥有的环保知识和逐步增强的环保意识点赞鼓掌!
活动环节二:“以绿行,换绿意”
1.率先打卡成功的五位同学每人获得老师赠送的一盆小绿植。
2.通过老师手绘的宣传卡片,关注“微环保”公众号,了解更多的绿色生活知识,也让更多的人一起加入到日常环保行动中来。
设计意图通过公益活动的设计,完成了课堂的动态生成,使教学内容在课外得到延展,同时突出核心素养的培养,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守护苏州的碧水蓝天,共筑美丽地球。
(三)教师总结。
走绿色发展道路,苏州只是一个缩影。我们既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进行理性思考,吸取经验再出发,又要用自己的心灵感知世界,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道路”是我们的美好愿景,更是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既要胸怀理想,也要用实际行动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为建设美丽中国继续奋斗。
六、板書设计(略)
七、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思路。
以苏州为例,通过三个篇章的设计,层层递进,突出绿色发展的主题,彰显思想政治课的人文色彩和思想活力。
2.主要优点。
其一,注重提升情感共识。本节课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体验和升华,将学科核心素养沁入学生心田。其二,释放学生课堂活力。通过主题引领、活动型课程的浸润、问题的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三,灵活使用教学资源。选用苏州的人文历史元素,就地取材,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兼具时代感和新鲜感。
3.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在第二篇章,每小组都有小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主要由小组代表发言和整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