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史料实证培养高中学生历史解释能力教学实践初探

2022-05-30陈立康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史料资本主义工业

陈立康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版)》中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笔者以《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轮复习课为例,谈谈高中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

一、选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是培养历史解释能力的前提

史料是认识历史本质的重要載体,是构建历史解释的基本依据。如何恰当选用史料进行历史解释能力培养呢?

首先,要防止教学中泛史料化。一味地堆砌史料,频繁地依据史料浅层次设问,容易导致历史解释停留在初步感知。其次,选用史料时要遵循真实性和价值导向性原则。史料要有可读性、真实性、科学性,要服务教学立意和立德树人目标。教师可以通过文字或图片史料,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提升学生提取信息和历史叙述的能力,为历史解释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会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内涵是培养历史解释能力的关键

利用史料是解决历史问题有效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史料内涵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关键。

问题1: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授课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古代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图,理解自然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耕织结合”,解读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是“耕织分离”。接着,引导学生解读课文中的资料卡片,理解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描述的“洋纱、洋布传入中国”的历史现象,体会外国资本主义进入中国的客观进步性。最后,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中“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史料,使学生意识到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对民族资本主义有诱导作用。

这样,通过图文史料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学会品读史料、提取信息,在史料解读中解构历史事件、建构历史解释。

本设计达到了借用史料理解历史史实,提升历史认知的目的,实现了历史解释是基于史料将主观性和客观性辩证统一的教与学过程。

三、引导学生理解史料教学的立意是历史解释能力培养的归宿

依托史料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获得情感认知,是提升高中学生历史素养的落脚点。

问题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是什么?

展示图片史料如下。

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感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性、艰难性,感悟帝国主义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挠,增强近代中国必须实现民族独立的历史认知。

问题3:选取一个历史阶段,阐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

材料抗战爆发后……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在战火中被迫大规模西迁,这一举动被称为中国工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内迁的工矿企业,基本上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骨干企业,它们带去了大批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并带动了整个后方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后方近代工业的基础,使大后方第一次建立了带有独立性的工业体系。

教师启发学生分析史料并得出结论:民族工业的内迁带动了整个后方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后方近代工业的基础,使内地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这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国的民族工业,稳定了中华民族抗战决心,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

这样,师生合作解读史料,教师升华教学立意,引领学生通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揭示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运用唯物史观的辩证法看待历史事物,并达到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目的。

本设计达到了发掘史料价值、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以历史解释唤醒学生心灵的育人目标。

综上所述,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教师应该侧重学生素养落地和能力培养,深入挖掘史料价值,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形成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拓展历史视野,提升历史认知水平,最终能辩证和客观地做出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解释。

注:本文系2020年度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SGH20Y0833)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史料资本主义工业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工业人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