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2022-05-30张莹莹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古人印刷德育

张莹莹

《中学历史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历史学科通过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文明的变迁历程,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讲授传统文化时,笔者紧紧围绕学科与德育的整合,凸显中华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等人文素养。

一、高屋建瓴,给文化自信树标引航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知识具有两层结构,一层是表层结构(表层意义),即语言文字符号直接表述的学科内容(概念、命题、理论、内涵和意义),另一层则是深层结构,是学习者的感触以及形成的态度。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不仅了解表面的知识,更要形成深层次的感触。古人讲“凡为文以意为主”,好的文章离不开好的立意,课堂教学也必须有好的立意,方能以意统领教学内容,实现高屋建瓴,从而让课堂有“灵魂”,学生有感触。因此,我将“智慧、创新、传承”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史部分的教学立意,以此来统领每一个教学环节,为课时目标树标引航。

例如,在讲授隋唐文化中,通过分析,将隋唐文化之辉煌看作四个主题之“最”:“最古老的‘彩虹——赵州桥”“最大的城市——长安”“印刷界最早的活化石——雕版印刷术”以及“最璀璨的明珠——唐诗”,通过四之“最”,把看起来零散的一粒粒“珍珠”穿成一条璀璨的“珍珠项链”。整个串项链的过程,弥漫着赞叹的气息,从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走心教育化作润物无声的春雨。

二、真实感知,让文化自信充满生机

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说过:“史学成立的经过,当在求真;其存在的理由,则为致用。”求真求实不仅是历史研究的生命所在,也是歷史课堂教学的根本原则,只有求真求实地传道授业解惑,方能不偏不倚地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人文素养。

除了讲授法,“文物再现”应该是缩小学生与历史之间距离的最佳办法。例如,

关于雕版印刷术的教学,因为缺少实物演示,学生很难产生深刻印象。在广泛搜集素材时,我在网上发现了一个几乎接近真实的片段,这是一段来自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的短片。有了它,我重做了此环节的教学设计。1.出示史料——抄书现象和佛教盛行。2.提出问题:抄书能否满足百姓对佛经的大量需求?怎么办?让学生了解雕版印刷产生的社会发展需求,引发学生思考。之后“放大招”:播放微视频,让学生随着古人创新的脚步感悟古人伟大的智慧。

在这一段微视频中,我先出示了古代的印章、拓片等文物图片,让学生了解雕版印刷与这两样文物的本质关系,从而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创新来自于对前人的传承。然后,截取雕版印刷的实物演示录像片段,再配以我的解说讲解,在给人以新鲜感和形象感的同时,最大化地尊重了历史证据,避免了空洞的说教,让学生感受到了真实的魅力,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

三、不忘初心,让文化自信扎根心灵

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春风化雨,德润人心,如何让文化自信成为每一个学生心灵深处的自然流露,不仅需要教师把握教材、讲好教材,更需要教师不忘初心,以生为本。

从学生已知的、熟悉的入手,创设各种情境,能够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探究的乐趣,能够最高效地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介绍赵州桥的历史时,可以回顾小学语文课文《赵州桥》,通过“说一说”“画一画”让学生触景生情;在介绍唐朝最大城市长安时,鼓励孩子大胆进行时空“穿越”,化身为遣唐使去感受大唐繁荣景象;等等。

回看课堂中的每一镜头,学生不仅时刻感知着文化的生生不息,更能体验那特定历史环境中古人留给我们的每一次精神滋养。在温馨欢乐的氛围中,说一说唐朝诗人的故事,吟一吟最喜欢的诗句……当此之时,情如春雨随风潜入每一个心灵之中,到浓时人人自醉,家国情怀自然充实在孩子的内心深处。

总之,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德育于历史教学,培养文化素养更高、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健全的现代中国人,正是今天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历史教师在不断的探索与发现中,扎根课堂,以丰富的内涵、生动的素材通过有效的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历史课堂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平台。

猜你喜欢

古人印刷德育
神奇“印刷”术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好玩的古人
印刷+智能=?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